第八卷 76.归战

类别:子部 作者:刘基(明) 书名:百战奇略

    【提示】

    本篇以《归战》为题,旨在阐述对退归之敌作战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同前篇《逐战》一

    样,仍属追击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对于退归之敌,必须在查明其退归原因后,再决定是否

    追击。凡属兵疲粮尽的“归师”,可以派兵追击之;但对为了保存实力而主动撤退归国之

    敌,就不可以轻率拦击它。本篇所引之“归师勿遏”,乃孙子所论用兵八则之一,意思是,

    对于退归本国的敌人不要去拦击。孙子此论虽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不无其一定正确性,但若

    对敌之“归师”情况、原因不加具体考察和分析,就一律主张“勿遏”的话,则未免失之偏

    颇了。本篇在继承孙子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敌之“归师”情况、原因能作具体分析,

    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较好地体现了用兵的灵活性。应当说,这比孙子当时提出的“归师勿

    遏”的主张,则更加符合战争实践的客观需要。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率军围攻张绣于穰城,不久因得悉袁绍将袭

    许昌而解围北归,张绣于是乘机率众尾随追击,而此时荆州刘表遣兵援救张绣屯驻于安众,

    正凭险固守以扼曹操归路。曹操军至安众,前后受敌,不得前进。在此情势下,曹操巧施计

    谋,利用夜暗“凿险伪遁”,并设伏兵以待张绣来追。天明之后,张绣误认曹操已经败逃,

    遂率全部兵马追来,曹操挥军配合伏兵夹击,大败张绣军。事后,曹操在回答荀彧问题时说

    张绣的失败在于“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曹操

    此论并没有说到实质性问题。事实上,张绣的失败并不在于他率军阻扼了曹操“归师”,而

    在于他对此“归师”情况缺乏正确分析和判断,轻率出兵追击,结果中了曹操伪遁诱歼之计。

    【译文】

    大凡与敌人相攻战,如果敌人无缘无故地突然退走,就必须认真查明其原因。敌人果然

    因为力衰粮尽而退走,就可以选派轻装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它。倘若敌人是为了保存实力而退

    归,那么,就不要轻率地拦截它。诚如兵法所说:“对于退归本国的敌人,不要轻率拦击

    它。”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率军围攻据守穰城的张绣。荆州牧刘表派兵援救张绣。张绣企

    图扼守安众险要地势,以切断曹操军的后路。致使曹操部队不得前进,处于前后受敌的被动

    不利地位;曹操于是乘夜暗命令部队于险要地方开凿地道伪装成逃走的样子,而暗设伏兵以

    等待敌人。张绣率领全部兵力追到这里,曹操立即挥纵伏兵与步骑主力实施夹击,一举大败

    张绣军。事后,当谋士荀彧问到此战取胜原因时,曹操对他说:“敌人企图阻遏我军退归之

    路,同我们被置于死地而战的部队较量,我因此知道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原文】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则不

    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①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②于穰③。刘表④遣兵救之,绣欲安众⑤守险,以绝军

    后。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为地道〕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

    〔步骑〕夹攻,大败之。谓荀彧⑥曰:“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

    矣。”⑦

    【注释】

    ①归师勿遏: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张绣:东汉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张济之侄。济死,继领其众,

    屯据宛城,后降曹操,不久复叛。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五月,于安众被曹操打败;次

    年,曹操征袁绍时,他再度降操,任扬威将军。后从攻乌桓而死于途中。

    ③穰: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城外东南隅。

    ④刘表: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字景升。汉室远支皇族。官至荆州牧。

    死后,其子刘琮归顺曹操。

    ⑤安众:县名。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

    ⑥荀彧:曹操谋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文若。出身士族,初附袁绍,后归

    曹操。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失宠,被迫自杀身亡。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如果你对百战奇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百战奇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