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本篇以《和战》为题,旨在阐述如何运用“和谈”手段配合军事斗争的问题。它认为,
在对敌作战中,必须首先伪与敌人议和,以此来麻痹敌人,乘其懈怠不备之隙而以精兵袭击
之,就可以把敌人打败。本篇引自《孙子兵法》的“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据《说文》、
《集韵》释义,约者,意谓屈困、受挫;整个句意是,尚未陷入屈困境地而主动前来请和的
敌人,必定是另有图谋的。古代战争实践的经验表明,军事战略的胜利往往离不开政治策略
的紧密配合,而伪与议和则是兵家常常用以迷惑和麻痹敌人的重要策略手段。然而,善战者
不仅应当善于运用“伪和”手段配合军事进攻以夺取对敌作战的胜利,而且更应当善于识别
敌人的“伪和”阴谋以挫败其战争企图。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秦末刘邦进攻嶢关之战,就是运用“伪和”手段取胜的一个战例。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年)九月,刘邦率军西向进入武关后,准备立即强攻拒守嶢关的秦军。但谋士张良认
为,秦军力量尚强,不可轻敌硬攻。他根据秦军多系屠夫、商人子弟而容易利诱收买的实际
情况,建议派遣说客郦食其携带贵重宝物前往秦营议和收买之。刘邦完全采纳照办。秦军将
领果然被利诱收买而丧失了警惕。刘邦“因其懈怠”而挥军突然袭击,结果大败秦军,攻占
了嶢关,为尔后直驱咸阳,灭亡秦朝,奠定了胜利基础。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必须战前先派使者伪与敌人议和;敌人虽然口头答应讲和,但其内部意
见并不一致。这样,我可乘敌松懈麻痹之隙,选派精锐部队进攻它,敌军就可以被打败。诚
如兵法所说:“敌人尚未受挫屈困而主动来讲和的,必定是另有图谋。”
秦朝末年,全国各地都纷纷起兵反秦。沛公刘邦率军西向进入武关后,准备用二万兵力
进击嶢关的秦军。谋士张良劝告他说:“秦朝的军队现在还强大,不可以轻视它。我听说那
里的守将多是屠夫、商人子弟,这些人是容易以财物利诱所买动的。我希望您暂且留下坚守
壁垒,派人先行一步,筹备五万人的粮食,并在嶢关附近的山上多多张挂旗帜,作为迷惑敌
人的疑兵;同时,派遣郦食其携带贵重宝物前往嶢关收买秦将。”秦军将领在郦食其的重利
诱惑下,果然叛秦而要与刘邦军联合一起西向袭取秦都咸阳,刘邦打算听从秦将的意见。但
张良及时提醒刘邦说:“这仅仅是秦军将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他们的士兵不会服从。士兵
一旦不服从,必将给我们带来危险。因此,不如乘秦将麻痹松懈之隙而出兵袭击他们。”刘
邦于是亲率大军袭击嶢关,把秦军打得大败。
【原文】
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敌虽许诺,言语不一。因其懈怠,选锐卒击之,其军可败。
法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①
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关②,欲以二万人击嶢关②,张良④曰:“秦兵尚强,未
可轻。闻其将多屠、贾子⑤,易以利动。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⑥〔具
食〕,且日益张旗帜为疑兵,而使郦生〔持重宝啖秦将⑦。〕”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
⑧〕,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怠击
之。”沛公乃引兵出击秦军,大破之。⑨
【注释】
①无约而请和者,谋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武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南东南。
③嶢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县西北,因临嶢山而得名。自古为关中平原通往南阳
盆地的交通要道。
④张良:西汉开国功臣。字子房。先世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曾于博浪
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秦末农民战争中,他聚众归附刘邦。其后,在灭秦
和楚汉战争中,多所献策,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汉建立后,封留侯。
⑤屠、贾子:即屠夫、商人子弟。贾(gǔ),古指设肆售货的商人,亦称“坐商”。
⑥五万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万人”,今据史校改。
⑦持重宝啖秦将: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陆贾”,今据史校改。啖(dàn),引诱,利
诱。
⑧咸阳:秦朝都城。位于今陕西咸阳东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又见《汉书·张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