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张注: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祸福矣。)
[译文]
惹人怨在于不肯舍弃人家的小过失,蒙受祸患在于不能预先确定计谋。享受幸福的生活在于累积善行,受到灾难的折磨在于累积恶行。(张商英注:善行积累就会获得幸福,恶行积累就会得到灾祸。既没有善行也没有恶行,就会连灾祸和幸福都没有了。)
饥在贱农④,寒在惰织②。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④,贫在弃时④。(张注:唐尧之节俭⑤,李悝之尽地利⑥,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④,汉之平准⑧,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注释]
①贱农:指对农业产品价格压得过低。
②惰织:指不积极引导用丝棉麻毛制成绸布呢绒。惰:懈怠。③迎来:迎接前来的人,这里指迎接到来的时机。
④弃时:放弃农业生产、播种、收获、贮藏季节的农时。弃:弃置不顾。
⑤唐尧之节俭:《六韬。文韬'盈虚第二》记载,帝尧君临天下时,他不用金银珠玉作为装饰品,不穿用花纹华丽的丝织品制作的衣服,不顾盼奇珍异宝,不珍爱可供玩赏的器物,不听不庄重的靡靡之音,不粉饰宫墙房室,不修饰雕琢屋脊椽柱.不清除长满茅草蒺藜的庭院。他穿鹿皮袄御寒,用粗布衣遮体,吃粗糙的粮食,喝用野菜豆叶熬的羹汤。
⑥李悝之尽地利:李悝(前455一前395年),战国时魏国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时,经济上推行了"尽地力"、"善平籴"政策,鼓励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年时国家以平价购买余粮,在荒年时国家以平价售出,以平抑粮价,主张同时
⑦勾践之十年生聚: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释。勾践返国,卧薪尝胆,亲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待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积蓄了人力、物力、财力,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⑧汉之平准:平准即均输平准,是为控制运销、取得收入而采取的经营商业的政策。汉武帝时,官府彼此争购货物,常使物价腾贵,各地向中央交纳贡物,运费又常超过原价。元鼎二年(前115年)试办均输。到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于大司农下设管运输的均输官、管物价的平准官,令各地向均输官交纳贡物的折价和运费,然后平准官和均输官在低价地方买货转运到京师或在高价地方出售。运输工具由官府置办,人员征发平民充当。当时获得了百姓不增加赋税而天下用度丰饶的效果。这种方法后代也常依照执行。
[译文]
百姓没有饭吃在于对农产品价格压得太低,百姓没有衣穿在-T-信"吏懈怠引导编织生产。国家长期安定在于得到人心拥护,国家发生危机在于做事出现失误。国家富有在于增产节约、生聚有方.国家贫困在于放弃农业生产、违背农时。(张商英注:唐尧节俭,李悝充分发挥地利,越王勾践用十年时间繁殖人171、聚积物力,汉朝平抑物价的措施,都是迎接成功来到的好办法。)
上无常躁,下无疑心。(张注: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译文]
人主如果不是经常的急躁不安,臣属就不会存有猜疑不安的心理。(张商英注:急躁或宁静没有常规,高兴与愤怒不加节制,众人的心中猜测疑虑,没有能够自我安定的。)
轻上生罪①,侮下无亲。(张注: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注释]
①轻上:对上级有轻视心理与表现鄙薄情态,甚至折辱公卿、轻薄国家。
[译文]
在下位的轻视在上位的,必定会获罪;在上位的欺侮在下位的,必定会没有人敢亲近他。(张商英注:轻视上级是没有礼貌,欺侮下级是没有恩惠。)近臣不重,远臣轻之。(张注: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发蒙耳①。)
[ 注释]
①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发蒙耳:淮南王,刘安。平津侯,公孙弘。发蒙,把覆盖物品的蒙皮掀掉。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益为急迫,甚至连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军吏、中二千石及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等都准备好了。欲派人诈为得罪,逃到京师,接近大将军卫青,一旦谋反发兵就刺杀卫青,并且说:"汉廷大臣。只有汲黯喜欢直谏,守节死义。至如说丞相公孙弘等虽是汉武帝的近臣,但植不到重用,去掉他们容易得很,像把覆盖物品的蒙皮掀掉一样,又像把秋后凋零的树叶摇落一样容易。"这就是在朝廷之外的远臣,轻视在朝廷之内的得不到重用的近臣。
[译文]
皇帝身边的近臣如果得不到重用,那么在朝廷之外的远方藩臣就会轻视他们。(张商英注:淮南王刘安说去掉平津侯公孙弘就像把覆盖物品的蒙皮掀掉一样容易。)
自疑不信人①,自信不疑人②。(张注:暗也,明也。)
[注释]
①自疑:怀疑自己。指愚昧元知,不明事理。
②自信:相信自己。指智慧超群,洞察事理
[译文]
自己怀疑自己的见解,不相信别人;自己相信自己的见解,不怀疑别人。(张商英注:怀疑自己的人不明事理,相信自己的人明白事理。)
枉士无正友①,曲上无直下②。(张注:李逢吉之友,则八关、十六子之徒③是也;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④是也。)
[注释]
①枉士:指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事理的人。枉:弯曲、不正,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事理。正友:指有道而正直的人。正:正直。
②曲上:指人主的言论歪曲事实,偏于一隅,不够全面。曲:弯曲,与"直"相对,引申为不公正,不合理。直下:指刚直不阿的下级。直:不弯曲,正直,与"曲"相对。
③李逢吉之友则八关、十六子之徒:李逢吉,唐宪宗时大臣,性格忌刻阴险谲诈。裴度讨淮西,他图谋阻止并请罢诸道兵,宪宗恶之,罢为东川节度使。唐穆宗召为兵部尚书,后为相。唐敬宗即位后,李逢吉用事,其党羽所亲厚者有张又新等八人,又有附庸者八人,当时憎恶李逢吉的人,将他们称为八关、十六子。
④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元帝,西汉元帝刘夷(前75_前33年),公元前4卜前33年在位。喜爱儒术,多才多艺,但优柔寡断。信任宦官弦恭、石显,让他们参预朝政,开汉代宦官与政的局面。弦恭,沛人。少时因犯法受腐刑,宣帝时任中书令,元帝因之,后病死。石显,字君房,济南人。少时因犯法受腐刑,宣帝时任仆射,弦恭死后,继任中书令,深得元帝信任,参预朝政。石显为人阴险,先后谮杀大臣萧望之、京房、贾捐之等人,权倾一时。成帝时免官,徙归故乡,病死于途中。
[译文]
不合正道行为而又违法用事的人,不会有正派的友人;歪曲事实而又枉法定案的上级,不会有刚直的下级。(张商英注:李逢吉的友人"八关"、"十六子"之徒,就是不正派的人。汉元帝手下的大臣弘恭、石显,就是不刚直的人。)
危国无贤人①,乱政无善人②。(张注: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注释]
①贤人:指德才兼备的人。②善人:指能力很强的人。
[译文]
在发生危机的国家里,并不是没有贤人,而是德才兼备的人得不到重用;政治紊乱的出现,并不是没有善人,而是能力很强的人得不到使用。(张商英注:并不是没有德才兼备的人、能力很强的人,而是不能任用的缘故。)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张注: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贤而养之。)
[译文]
爱护人才而有深厚感情的,必定求贤似渴;得到贤人而有无穷快乐的,必定待遇丰厚。(张商英注:人不能自我爱护,等到贤人出现而爱护他们;人不能自我厚养,等待贤人到来而厚养他们。)
国将霸者士皆归①,邦将亡者贤先避②。(张注:赵杀呜犊,故夫子临河而返③;微子去商④,仲尼去鲁⑤,是也。)
[注释]
①霸者:指春秋时期势力最强.处于首领地位的诸侯.
②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后泛指国家。
③赵杀鸣犊,夫子临河而返:赵:指赵简子。鸣犊:指窦鸣犊。夫子:指孔子。河,特指黄河。孔子不得用于卫国,去晋国见赵简子,行至黄河边,得知赵简子杀了晋国贤大夫窦鸣犊、舜华,临河而叹息这种杀害同类的做法。于是返回鲁国老家陬邑去休养,创作了<陬操》琴曲来哀悼两位遇害的贤人。
④微子去商: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庶兄,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因见商朝将亡,数谏不听,遂出走。
⑤仲尼去鲁:孔子主鲁政,齐人恐,选女子八十人穿着华丽服装,跳起<康乐>舞蹈,备好披彩衣的马车三十驾,一起送给鲁君,把女乐队、文马彩车陈于鲁都城南高门外表演。季桓子微服前去观看多次,准备接受,于是就告诉鲁君以外出巡察为名,乘机前去整天观看,怠于政事。季桓子终于接受了齐国的女乐队,三日不听政。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译文]
国家将要成就霸业,最低级的士人阶层必定先返回故土;国家将要走向灭亡,德才兼备的贤人必定先避走他方。(张商英注:赵筒子杀了窦鸣犊,所以孔子走到黄河边就返了回来。微子离开商都,孔子离开鲁国,就是贤人离开国土的事情。)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张注:此四者,以明人之浅,则无道德;国之浅,则无忠贤也。)
[译文]
土地贫瘠的地方,大的作物不会生长着;流水清浅的河中,大的鱼类不会游玩着;光秃的树上,大的飞禽不会栖息着;稀疏的林中,大的野兽不会潜居着。(张商英注:这四句话,用来说明人浅薄无能,在于没有道德;国家衰微破败,在于没有忠贤。)
山峭者崩①,泽满者溢②。(张注: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注释]
①峭(qi抽):陡直。崩:倒塌。
②泽:聚水的洼地,多水的地方。溢:水满外流,泛指满。引申为过度、超出。
[译文]
陡坡上的岩体、深涧边的峭壁,当重力作用过大时,必定会引起崩裂;聚水的洼地、多水的地方,当流量超过限度时,必定会导致外溢。(张商英注:山峭崩、泽满溢这二个方面,是用来说明过高、过满应当戒惧的。)
弃玉取石者盲①,羊质虎皮者饰②。(张注:有目与无目同,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注释]
①盲:瞎子,指有眼无珠的瞎子,比喻不明事理。
②羊质虎皮:出自扬雄<法言•吾子>,意思是羊虽披上虎皮,但其怯弱的本性不变。这句话的意思是披上羊皮冒充老虎的人是耻辱的。
[译文]
抛弃美玉、拾取岩石的人,必定是有眼无珠的盲人;羊一样怯懦的本质,却披上虎皮来蒙骗吓人的人,必定是喜欢伪饰的人。(张商英注:有眼无珠和没有眼睛是一样的,有外表没有实体与没有外表是一样的。)
衣不举领者倒①,走不视地者颠②。(张注:当上而下,当下而上。)
[注释]
①倒:颠倒。
②颠:坠落,跌跤。
[译文]
穿衣时,脑袋不是由领子下面往上,那他一定是倒行逆施了;走路时,眼睛不是往地面俯视,那他一定是神魂颠倒了。(张商英注:应当往上就从下面开始,应当往下就从上面开始。)
柱弱者屋坏①,辅弱者国倾②。(张注:才不胜任谓之弱。)
[注释]
①柱:柱子,主要承受压力的长条形构件。②辅:辅助。特指左辅右弼,如宰相等。
[译文]
柱子不能承受压力时,房屋必定会毁坏;辅臣软弱无能时,国家必定会倾覆。 (张商英注:才能不能胜任职务被称之为软弱无能。)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张注:夫冲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
[译文]
脚冷伤害心脏,人心怨恨伤害国家政权。(张商英注:元气,从脚上产生然后流通于四肢,而心为元气的主宰,人体内元气充和那么身心就会安泰,人体内元气失调那么身心就会受到伤害了。)
与覆车同轨者倾①,与亡国同事者灭⑦。(张注:汉武欲为秦皇之事,几至于倾,而能有终者,末年哀痛自悔也③。桀纣以女色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④。汉以阉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⑤。)
[注释]
①同轨:本指车辙广狭相同,引申为文物制度相同的诸侯国。这里指同一轨道。②同事:指后面发生的事情同前面发生的事情在实质上同样。
③汉武帝欲为秦皇之事自悔也:汉武帝想要效法秦始皇封禅、祀神、求仙等事,几乎使汉室崩溃。后来他引过自责,乃得善终。
④桀纣以女色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夏桀王因宠爱妹喜误国而被商灭,商纣王因宠爱妲己误国而被周灭,不料周幽王又因宠爱褒姒误国,被申侯联合曾、犬戎等攻周,使西周灭亡。
⑤汉以阉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东汉灵帝时十常侍宦官集团操纵把持国家政权,导致东汉政权走问灭亡。唐德宗以窦文场、霍仙鸣等为神策军护军中尉。这是宦官率领禁军的专职,为后来宦官挟持兵权以威胁天子埋下了祸根。唐代由于宦官专擅军权,担任监军一职,导致国家政权崩溃。
[译文]
随同前面翻倒的车子而走同一轨迹的车子,必然要再翻倒;与前代灭亡的君主做同样事情的君主,必然同样遭到灭亡。(张商英注:汉武帝想要效法秦始皇做的事情,几乎使汉王朝崩溃,然而能够得到好的结局,是由于他在晚年有了哀痛和自我悔悟的缘故。夏桀、商纣王因为贪恋女色而亡国,然而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误国与此相同。汉朝因为阉宦弄权而亡国,然而唐朝的宦官担任护军中尉误国与此相同。)
见已生者慎将生①,恶其迹者须避之②。(张注:己生者,见而去之也。将生者,慎而弭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路,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绌心而无动。)
[注释]
①见已生者:发现已经发生了的事变。见:发现。已生:已经发生。慎将生对于将要发生的事变,就要慎重地彻底消灭它。慎:慎重。将生:将婴发生。②恶其迹者:厌恶走向灭亡的轨迹。恶:厌恶。迹:劣迹。
[译文]
发现已经发生了的事变,就要谨慎地对待将要发生的更大的事变;厌恶前人有过的劣迹,就必须尽量地避免重蹈覆辙。(张商英注: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变,发现后就要除掉它。对于将要发生的事变,要慎重地消灭它。对于所厌恶的那些前人有过的劣迹,与其急着踏走却厌恶道路,还不如停止踏走而不要行走;与其胡乱行动却厌恶思考,还不如放下心思而不要乱动。)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译文]
害怕发生危机而采取防危应变措施的君主,必然获得国家的安全;害怕遭到灭亡而采取励精图治措施的君主,必然获得国家的生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张注: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畏祸愈甚,而祸愈归之。岂有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译文]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行之有道,那就必然吉利,如果行之无道,那就必然凶险。所谓吉利,就是各种幸福来归;所谓多凶。就是各种灾祸来攻。这里并不是有什么神圣作主宰,而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张商英注:行之有道的人,并不是自己去祈求幸福,而是幸福自然就会归向他。行之无道的人,对灾祸畏惧得越厉害,而灾祸就越光顾他。这中间哪里有什么神圣作主宰?而是自然而然的规律:)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译文]
专心致力善策谋划的人,没有险恶的事情发生;没有长远谋虑的人,必定有眼前的忧患出现。
同志相得①。(张注:舜则八元八恺②,汤则伊尹③,颜回④,是也。)
[注释]
①同志:志趣相同或志向相同的人。相得:相配、相称。
②舜则八元八恺:八元八恺,古代传说中高辛氏与高阳氏的八个才德之士。(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T-A.K,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他们中正、通达、宽宏、深远、明达、守信、厚道、诚实,天下百姓谓之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聩敫、槠戴、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他们忠诚、恭敬、端庄、纯美、通达、慈祥、仁爱、宽和,天下百姓谓之八恺。由于这些人与虞舜志同道合,相得益彰,完成了各项事功,所以天下明德自虞舜开始。)
③汤则伊尹:伊尹,名阿衡,本为有莘氏陪嫁的奴隶,背着鼎俎,用烹调的滋味比喻为政的方法来劝说成汤实行王道。商汤任命他为相。伊尹辅佐商汤灭掉夏桀。平定天下,治理海内,立有大功。
④孔子则颜回:颜回,字子渊,孔子学生。贫居陋室,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孔子称赞他的德行,并说他不向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过失。他早死,孔子极为悲痛。
[译文]
志向相同的人,必定是相得益彰的人。(张商英注:虞舜时就有八元、八恺,商汤时就有伊尹,孔子就有弟子颜回,他们都是这样的人。)
同仁相忧①。 (张注:文王之闳、散|雪,微子之父师、少师@,周公之召公,管仲之鲍叔⑤,是也、)
[注释]
①同仁:指志趣相同或共事的人。
②文王之闳、散:闽.即闳天。散,即散宜生。二人都是西周初年的大臣,共同辅佐周文王。文王被商纣£囚禁时,他们寻求有莘氏之女、骊戎的纹马等献给纣王,使文王获得释放。后来帮助周武王灭亡商朝。
③微子之父师、少师:父师,指箕子。少师,指比干。微子出走前,作<诰>,把当时商纣无道,将要沦亡,自己不能救国的情形提出来,非常忧心,并提出:"我要逃走了,你们怎么办?"箕子告诉他:"商有灾难,同受其败,我不逃遁。"比于告诉他:"不怕商将亡,如果我能治国,那么为了国治而身死不恨,如果身死而国又不治,那就逃吧!"于是微子出走。这就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的殷忧!
④周公之召公:周武__E死后,子成王继位,因其年幼,周公姬旦摄政为太师,召公姬夷为太保,分陕而治。召公有嫌,周公作<君爽>,说明摄政原委和应当吸取的教训。史称周公旦、召公夷二相行政为"共和"。意思是为周不遭祸乱而心忧。⑤管仲之鲍叔:齐桓公欲杀管仲,鲍叔牙谏止。齐桓公不杀管仲而任管仲执政。
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建立霸业或王业的基本国策定下来,才能建立巩固霸业或王业的政权。这就是为能否成就霸,I1或王业而心忧!
[译文]
志趣相同而又共事的人,必定是共同忧虑的人。(张商英注:周文王与闳夭、散宜生,微子与箕子、比干,周公旦与召公爽,管仲与鲍叔牙,就是这样的人。)
同恶相党①。(张注:商纣之臣亿万②,盗跖之徒九千③,是也。)
[注释]
①同恶:指共同作恶的人。相党:指政治上结成朋党的组织和结成朋党的人党朋辈。
②商纣之臣亿万:商纣淫乱,暴虐无道,拒谏害贤,都有奸臣、嬖臣、佞臣的支持。亿万,言其很多,都是助纣为虐的恶党。
③盗跖之徒九千:跖,人名,春秋战国之际起义的领袖,被诬称为"盗跖"。《庄子.盗跖>系寓言性质,说他率领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以君子轻视他们。
[译文]
共同作恶的人,必定是在政治上结成朋党的人。(张商英注:商纣王的亿万臣民,盗跖的九千徒众,就是这样的人。)
同爱相求①。(张注:爱财,则聚敛之士求之。爱武,则谈兵之士求之。爱勇,则乐伤之士求之。爱仙,则方术之士求之。爱符瑞,则矫诬之士求之。凡有爱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注释]
①同爱:指爱好相同的人。
[译文]
爱好相同的人,必定是互相寻求的人。(张商英注:喜爱财物,那么聚敛钱财的人就会寻求他。喜爱武力,那么谈论用兵的人就会寻求他。喜爱勇敢,那么喜欢伤人的人就会寻求他。喜爱神仙,那么从事方术的人就会寻求他。喜爱吉祥的征兆,那么喜欢假借名义进行诬罔的人就会寻求他。大凡有所喜爱,都是偏颇的感情、迂拙的性格。)
同美相妒①。(张注: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②,是也。男则赵高、李斯④,是也。)
[注释]
①同美:指美好容貌相同的人。美:容貌美好的女子、英俊体魄的男人。妒:嫉妒、妒忌。
②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武后,即武则天。韦庶人。当为王皇后。萧良娣,即萧淑妃。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立妃王氏为皇后。王皇后无子。萧淑妃有子得宠,遭到王皇后疾恨。高宗为太子时,入侍太宗候疾,就喜欢才人武氏。高宗继位,武氏为尼。王皇后于654年劝高宗纳武氏入后宫,想靠她离间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武氏人宫后,卑辞曲体事奉王皇后。不久,武氏为昭仪,王皇后及萧淑妃失宠皆衰,共同谮害武氏,高宗不听。武氏又收买王皇后、萧淑妃的亲近,将王皇后和淑妃的动静报告给高宗。武氏生一女,趁王皇后来探视之机杀害其女,诬为王皇后所为,武氏又诬其用咒法加害自己,令同党上言请废王皇后,立武氏。655年,高宗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武氏为皇后。武氏遣人杖王氏、萧氏各一百下,断去其手足,投入酒瓮中,数日后二人皆死。武则天害死王皇后、萧淑妃后.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姓为枭氏,移住洛阳,终身不归长安(今陕西西安),以避王、萧为祟。
③男则赵高、李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丞相李斯及赵高等秘不发丧,伪造遗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逼令太子扶苏自杀,并杀大臣蒙恬、蒙毅兄弟。至公元前208年,越高诳二世皇帝深居宫中,不见大臣,为了夺取丞相之位,上书谮害李斯。李斯也上书言赵高之奸,二世不听,并告知赵高。在赵高的谮害下,秦二世将李斯下狱,把李斯、李由父子腰斩,夷三族,任命赵高为相。
[译文]
容貌美好、地位相同的人,必是互相嫉妒的人。(张商英注:女人中唐朝的武后、韦庶人、萧良娣,就是这样的人。男人中秦朝的赵高、李斯,就是这样的人。)
同智相谋①。(张注:刘备、曹操②,翟让、李密③,是也。)
[注释]
①同智:指聪明和智慧相同的人。相谋:相互图谋。
②刘备、曹操:公元198年,刘备借曹操之手杀吕布,以免吕布为曹操所用而为己害。公元199年,董承称受衣带中诏与刘备等谋诛曹操。一天,曹操召刘备煮酒论天下英雄。刘备提出袁绍等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从容地说:"方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罢了。"刘备惧怕曹操将图谋自己,吓得掉了筷子,恰好被当时的雷震掩饰过去了。刘备借机与朱灵同去邀击袁术,迅速脱身前往,曹操再追赶已来不及了。曹操耍自讨刘备,诸将劝阻,曹操说:"刘备是人中豪杰,今日不击,将来必为后患。"遂东进破刘备,刘备逃依袁绍去了。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①。(张注:五行、五气、五声散于万物,自然相感应也。)
[注释]
①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出自<易•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是同类性质的事物互相感应,形容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后来把意见相同而互相响应叫同声相应,把爱慕相倾而互相结合叫同气相求。
[译文]
意见相同的人,必定会自动地互相响应。爱慕倾心相同的人,必定会自然地互相结合。(张商英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寒、暑、燥、湿、风五气,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散发到万物之中,自然是相互感应的。)
同类相依①。
[注释]
①同类:类别相同的人。相依:互相依存,相依为命。
[译文]
类别相同的人,必定会互相依存。同义相亲①。
[注释]
①义:思想行为在一定标准下利害与共的人。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相亲:互相亲近,也指互相亲近的人。
[译文]
思想行为在一定标准下利害与共的人,必定是互相亲近。
同难相济①。 (张注:六国合纵而拒秦②,诸葛通吴以敌魏④,非有仁义存焉,特同难耳。)
[注释]
①同难:指同处于困难境地的人和国家。相济:互相帮助共同度过艰难的困境。②六国合纵而拒秦: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他起初投靠秦惠文王,不得重用。便周游到燕国,燕文侯给他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去游说赵肃侯,请合韩、魏、齐、楚以抗秦。赵供给苏秦更多的车马、财物。苏秦便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终于与燕、赵定下合纵盟约,他被任命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苏秦回到赵国后,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于是送纵约书给秦国,秦国不敢窥视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达十五年之久。
③诸葛通吴以敌魏:诸葛亮"联孙抗曹"的联盟合作关系,早在《隆中对>中就对刘备讲了,认为孙权据有江东,已经经历三世,国家地势险要而百姓归附,只可用为援助而能图谋它。刘备兵败,被曹操大兵追击,逃往江夏(今湖北鄂城),诸葛亮自愿请求前往东吴,游说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南下,这是联吴抗曹的第一步。诸葛亮离开荆州(今湖北江陵),入蜀前向关羽交代:"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是联吴抗曹的第二步。刘备死后诸葛亮又派邓芝去吴修好,联合抗魏,这是联吴抗魏的第三步。诸葛亮死后吴增巴郡(今四JII重庆)守兵万人,汉人亦增永安(今四川I奉节)守兵以防非常,并使宗预访吴修好,这是蜀吴联合抗魏的第四步。正是这样的联合合作,才保持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一直到公元264年。
[译文]
同处于困难条件下的人和国家,必定会互相帮助共度危难。(张商英注: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南北联合而抗拒秦国,诸葛亮通好吴国以抵抗魏国,这中间并不是有仁义存在,只是共同处在危难的处境中罢了。)
同道相成①。(张注:汉承秦后,海内凋弊,萧何以清静涵养之。何将亡,念诸将俱喜功好动,不足以知治道。惟曹参在齐,尝治盖公黄老之术,不务生事,故引参以代相②。)
[注释]
①同道:指治理国家的思想与方法相同的人。相成:相互补充、互相成全。
②引参以代相:萧何从来不认为曹参是有治国才能的人,但他认为曹参的性格与诸将不同,是属于不务生事与自己同一类型的人。曹参相齐王九年,齐国安定,因为曹参接受了盖公的治道贵在清静而民自定的黄老之术,即执行汉王朝所制定的"与民休息"政策,以利于医治战争创伤。因此萧何临死前,向惠帝举荐曹参代替自己为相,曹参代替萧何为相后,举事无一变更。这就叫做"同道相成"。
[译文]
治理国家的思想与方法相同的人,必定能相互补充、互相成全。(张商英注:西汉在秦灭亡后建立起来,当时全国各地破弊不堪,萧何用清静无为的政策养民富国。萧何将要死亡时,考虑众位将领都喜欢立功,不配掌握治理国家的方法。只有曹参在齐国,曾经研究盖公传授的治道贵在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不致力于大兴各种事功,所以萧何推荐曹参代替自己的相位。)
同艺相规①。(张注:李醯之贼扁鹊②,逢蒙之恶后羿③,是也。规者,非之也。)
[注释]
①同艺:指同有多种才能技艺的人。相规:指专门摹拟、窥伺对方的才能与技艺,同自己比较高低,而后采取某种行动。规,这里指非难。
②李醯之贼扁鹊:李醯(xi),战国时秦武王当政时秦国的太医令,为人忌妒凶残。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鄣(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反对巫术治病。后因诊治秦武王病。遭太医令李醯的忌妒,李醯自知医术技艺不如扁鹊,因而刺杀了扁鹊。
③逢蒙之恶后羿:逢蒙(pang rr,6ng),夏代善于射箭的人。后羿,名羿,夏代东夷族首领,原为有穷氏部落首领,善于射箭。传说尧时,十并出,植物枯死,猛兽长蛇为害,后羿射去九日,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夏代国王太康无道失政,羿废太康,并代夏政。逢蒙学射于羿,尽得羿射箭之道,逢蒙认为天下射箭者只有羿才超过自己,于=是杀羿。
[译文]
才能技艺相同的人,必是互相反对甚至残杀的人。(张商英注:李醯杀害扁鹊,逢蒙憎恶后羿,就是这样的事。规,是加以反对的意思。)
同巧相胜①。(张注:公输子九攻、墨子九拒②,是也。)
[注释]
①同巧:指同有作战技巧与作战技术的人。巧,技巧、技艺,这里指战争中的作战技巧与作战技术。相胜:互相攻守压服制约,比胜负,决输赢,指谁也胜不了准。胜,胜负、输赢。
②公输子九攻。墨子九拒:公输子,即公输般,鲁国人,曾创造攻城的云梯、磨粉的石磨、木作工具。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原为宋人,后长期住在鲁国。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反对派,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公输般为楚国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赶赴楚都会见公输般,公输般引见于楚王。在楚王面前,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公输般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挡住了他的进攻。公输般攻城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没用完。公输般受挫后,以为杀掉墨子就可以继续攻宋了,谁知墨子已派二百名弟子帮助守卫宋国去了。楚王只好打消了攻宋念头。
[译文]
巧夺天工的技术相同的人,必定会想方设法互相压服取胜。(张商英注:公输般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挡住了他的进攻,就是这样的事。)
此乃数之所得①,不可与理违。(张注:自"同志"下皆所行,所可预知。智者知其如此,顺理则行之,逆理则违之。)
[注释]
①数:规律性与必然性,指自然之理
[译文]
这十六都是从自然之理中得出的结论,是不能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相违背的。(张商英注:从"同志"以下都是能够实行的,所能够预知的。聪明的人知道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这样,所以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实行它,违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避开它。)
释己而教人者逆①,正己而化人者顺②。(张注: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日:"法令滋彰,盗贼多有"④,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④,化之顺者也。)
违背自然之理的,必然难于理解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顺着自然之理的,必然易于推动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难于理解事物运动变化的,必然导致天下大乱,易于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必然得到天下大治。(张商英注:天地的运行法则,只是简易罢了;圣人的治世法则,只是简易罢了。顺应日月的变化而分为白昼或黑夜,顺应阴阳的变化而掌握生或杀,顺应山川的地势而使它们高或低,这是天地运行的简易法则。顺应夷狄的特点而将他们置于边远外地,顺应华夏的特点而将他们置于中原内地,顺应君子的特点而让他们为官,顺应小人的特点而役使他们,顺应善人恶人的特点而对他们进行赏赐或惩罚,顺应各种土壤适宜种植的情况而进行赋税征收,顺应人伦关系而确立尊卑长幼秩序,这是圣人治世的简易法则。乌获并不是力气不大,假如让他拉住牛的尾巴而使他行走,那么牛一天也走不了十尺八尺,等到用桑木做的圆环穿住牛的鼻子,用三尺长的绚丝系住它的脖子,让童子驱赶着它,在大泽之中奔跑,就会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大概是由于顺着势头的缘故。)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张注:小大不同,其理则一。)
[译文]像这样运用各种事理与自然之理,修身养性、序齿齐家、治理国家,都是能够胜任的。(张注:事情大小各不相同,它们的治理原则却是一样的。)
右第六章。言安而履之谓礼
[解析]
本章的基本内容是四十四条事理和自然之理,这些内容是相当发人深思的。顺天而行也好,招揽英雄也好,加强道德修养也好,都必须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于是政体的建设,君臣的大义,政策法规的完善,就成了一切的关键。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当领导的对别人无关紧要的过失百般挑剔,吹毛求疵,别人就会觉得气不顺、理不公,怨恨不满的情绪就会产生。祸患的出现.在于没有防患于未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果能不计较部属的小过,凝聚力就会产生;如果能防患于未然,变故就会化于无形。因此恕小过、防未患是无为而治天下必须掌握的一个要则。唐朝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因为替朝廷内外公卿大臣书写碑铭而得到大量赏赐,仅金银杯盂就贮藏了一大竹篮,可是却被家仆看丢了,柳公权非但没有责问他,反而大笑说:"那些金银杯盂肯定都羽化升天了!"当时人都佩服他容人过失的雅量。有备无患作为统御的策略原则不但在军事上、政治上,在经济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它涉及到从产品立项到后续产品的开发、从产品的图纸到生产中的配方、从专利到商标、从广告到销售、从产品品种到质量等各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本来独步世界,产量、质量、出口量都占世界第一位,但我们有些厂的领导者却有些昏昏然,丧失警惕,在外国不法厂商来厂参观时,毫无保留地把制造焙烧的所有过程详细告诉人家,有些特殊配方也拱手相让,结果是人家的陶瓷业上去了,使我国的陶瓷出口受到很大打击。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一个人是行善还是作恶,并非都是现报的,福寿或灾祸是由一件件的善举或恶行逐渐积累而成的。周朝由于文王的先人和子孙累世积德,才会有几百年的江山;秦始皇以霸道得天下,焚书坑儒,修筑宫室、长城,劳民伤财,政权只维持了十五年。国家大事是这样,个人、家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中华民族向来以农业立国,农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当政者轻视农业生产、不关心农民疾苦的结果,是广大民众缺衣少食,不得温饱。各种人才都得了合理利用,国家就会安定;人才弃置不用甚至流失,国家就会出现危机。国强民富,是由于增产节约、生聚有方;国弱民穷,是由于违背农时、铺张浪费。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都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尤其是每当一个新王朝建立之时,为了战乱之后的民生,他们更多采取重农措施,让人民休养生息,医治战争的创伤。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让人民休养生息,才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复苏农业生产,最后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于是出现了像唐太宗、元世祖、明太祖这样杰出的封建帝王。
"上无常躁,下无疑心。"君心难测,帝王的喜怒好恶,真真假假,变化不定,这让作臣下的十分为难,不附和吧,难免会有逆鳞之祸;看不准势头跟得太紧,也会碰得鼻青脸肿。这中间的分寸是很难掌握的,而一旦掌握好了这种分寸,作官的本领也就臻于化境,在险象丛生的官场上便可游刃有余了。唐玄宗李隆基刚当上皇帝不久,在骊山下检阅军队,当时二十万军队是从各地仓促调集来的,事先并没有训练,军容很不整齐。李隆基看了后颇为恼火,要杀掉刚帮自己平息了一场宫廷政变,使自己稳坐帝位的兵部尚书郭元振。后来由于群臣跪在马前求情而将他流放到外地。接着,李隆基又声言要杀掌管礼仪的唐纳。金吾卫将军李邈听到旨意,立即照办了。谁料李隆基更为恼火,因此而罢了李邈的官。原来李隆基刚即位,担心众将不服,故意虚张声势,借以立威,并不是真的要杀人。不料李邈太认真了,反而丢了官。"轻上生罪,侮下无亲。"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君臣之常道。如果为臣的对君主居功轻慢,就会遭到被免职或处死的下场;如果为君的对大臣随意凌辱,就会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三国时吴国权臣孙多林发动政变,废黜了原来的国君孙亮迎立孙休为国君。孙2林自以为立了大功,对孙休很是傲慢不恭。一日,他携带美酒佳肴献给孙休,孙休没有接受。孙缣便转赠给左将军张布,并发牢骚说:"当初废黜孙亮时,很多人都劝我接替国君的位子,我觉得陛下贤明,才把他迎了来。假如没有我,他怎么能当上皇帝?如今我给他送礼竟遭到他的拒绝,这是把我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大臣了。我得另作安排!"谁知张布是孙休的心腹大臣,他立刻将这番话报告了孙休。于是孙休设计乘他腊月节入朝贺节的机会,将他一举拿下,一代权臣终于死在朝堂上。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国君身边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信任、重用、远离中央的地方官员也会轻视他们,这样一来,中央的决策部署就要落空。齐桓公放权于管仲,称霸诸侯;刘备委政于孔明,终成三足鼎立之势;唐太宗以魏征为鉴,才有贞观之治,凡此等等,都是历史的明证。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对自己都疑神疑鬼的人,绝不会相信别人;有自信心的人,绝不会轻易怀疑别人。自疑疑人,是由于对局势不清,情况不明;自信信人,是由于胸怀全局,机先在手。春秋时期齐景公非但没有雄才大略,而且嗜酒好色,但他自始至终委政于晏婴,用人不疑,不仅使晏子能够充分展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卓越才华,而且在旧体制解体的大变革时代营造了一个较为平稳的过渡环境。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品、行为不端正的人,所结交的朋友也大多是不三不四之人。居高位的人品德不端,身边总要聚集一帮投其所好的奸佞之徒。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全是饿人;汉元帝庸弱无能,所以才导致弘恭、石显这两个奸宦专权误国;宋徽宗爱赐球,因重用高俅而客死他乡;唐敬宗的宰相李逢吉有死党八人,另有八人为附庸,凡有求于他的,必须先通过这十六个人,故被称为"八关"、"十六子"等等,一部二十四史,此类事例,俯拾皆是。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在一个朝纲混乱、政乖民怨、奸臣当道、危机四伏的国家里,是不会找到贤人和善人的,这倒不是没有贤人和善人,而是当权者不赏识、不重用罢了。诸葛亮所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乱世时贤德之人的心态。夏朝末年,夏桀经常对各地诸侯用兵,同时征敛无度,肆意残害人民。太史终古多次劝谏夏桀不要纵欲贪乐、挥霍资财,可夏桀仍旧我行我素,终古知道夏桀已无药可救、危在旦夕,就投奔商族首领商汤去了。终古愤然投奔商汤后,关龙逢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夏桀行善,停止"酒池肉林"的丑行,并把绘制着先王功绩的"皇图"展示给夏桀,奉劝他像夏朝祖先那样节俭爱民、克己奉公、爱惜民力,否国亡国灭顶之灾就要降靥到夏桀头上。夏桀听不进关龙逢的苦言相谏,一怒之下烧了"皇图",下令处死了正直的关龙逢。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说真话了,夏朝贤臣绝迹、言路闭塞,朝政一天天地腐败下去,直到被商汤兴兵诛灭。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古人将贤才称为"国宝",真正有志于天下,诚心爱才的当权者,不但求贤若渴,而且一旦得到治世之才,就不惜钱财,给予丰厚的待遇。因为凡是明主都知道吸引人才是成就事业的第一要务。燕昭王千金买马骨、高筑黄金台,这两则故事一直作为求贤、招贤的典型事例,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代许多怀才不遇之士所向往、艳羡。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一个国家如果显示出即将称雄四海的景象,有识之士就会争先恐后地前来归附效力。相反.一个国家如果出现即将衰微灭亡的征兆,贤明的人就会首先避难他乡。所以,从人才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兴亡。当年,孔子想去晋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他和弟子们走到了晋国边境的黄河之滨,听到赵简子杀了辅佐他的贤大夫鸣犊,于是取消了投靠赵简子的计划,这就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道理。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这是用客观的自然现象进一步说明领导者如果不具备振兴国家的品德和谋略,就必然不会吸引、凝聚大量人才,正像贫瘠的土方不会产出瑰宝、浅水小洼养不住大鱼、无枝之木大禽不依、稀疏树林猛兽不栖一样。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当过放牛娃,做过小和尚,拉起队伍后,他十分注意笼络文人,终成大事。为了笼络人才,他专门建立了礼贤馆,招纳十几个文人作谋士,给以优厚待遇,这当中的冯国用、李善长、朱升,为朱元璋夺取天下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建议和计谋。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山峭崩,泽满溢,是自然常理。以此来警戒为人切勿得意忘形,以免到手的权势、财富、功名转眼皆空。在美国的商业史上,极少有人像威廉•米勒德那样在短时间里积蓄起那么多的钱,又在短时间里兵败如山倒,其原因就在于他过分执着的秉性,使他富而暴跌。1975年,米勒德还仅仅是一个规模很小、濒临破产的计算机公司的所有者,但一年后,他成功地缔造了计算机乐园公司,经营计算机零售商店联销网,到1984年,他个人财产骤增到6亿美元,一跃而为美国首富。但这以后,由于受雇于公司的一名雇员挑起一起成功的诉讼和特许联营人的背叛威胁,先后使他失去了80%的财产。在经营上,他一反新开业的计算机公司应该通过填补被人们忽略的专业化一隅来站稳脚跟的常识,而让他的小小软件公司一头扎进与国际商用公司的直接竞争中,结果使他一败涂地。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饰。"抛弃美玉、怀抱顽石的,实在是有眼无珠的盲人;披上羊皮、冒充虎皮的,实在是巧装打扮的人。这个比喻似乎荒唐,然而实际生活中这么干的人却大有人在。战国时的楚怀王放逐屈原,任用靳尚;宋高宗罢免李纲,重用秦桧,都属于前者。袁绍假借陈琳的名望为自己贴金,徐敬业借重骆宾王的文章号召天下人讨伐武则天,都属于后者。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穿衣服如果头从领子上往下钻,就是颠倒次序;走路时如果仰脸看天,不看地面,就会摔跟头。这虽是生活常识,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做事必须顺理成章、脚踏实地。美国科尔盖特公司生产的科尔盖特牙膏是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的畅销商品,然而当它打人日本市场时,却出乎意料地惨遭滞销的厄运,市场占有率仅达1%,原因在于科尔盖特牙膏的包装设计破坏了日本消费者的"第一印象"。这种牙膏包装属于红底白字的单纯设计,美国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红色,红色在美国象征着亲和力和生活力,所以美国人热衷于购买这种牙膏。但大块使用红色对于日本人却是忌讳的,红色被日本人认为是带有婴儿和女性气息的色彩,因为日本是个清雅朴素的民族,他们喜欢白色。而科尔盖特牙膏漠视日本消费者色彩和购买心理的差异,导致了驰名商品在日本市场的败北。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以柱弱屋倒来比喻辅弱国倾是十分贴切的。春秋时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只是由于管仲的才干和谋略才得以建立功业,但管仲一死,齐国大乱,齐桓公横尸数月,蛆虫满地,都无人安葬;伍子胥助吴灭越败楚,威震中原,伍子胥一死,吴国不久灭亡。由此可见贤能将相是国君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将相强则国强,将相弱则国弱。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足为人之根,民为国之本。脚之于人,犹民之于君,人无脚不立,国无民不成。民生凋敝必然造成国家像山陵崩塌一样因根基毁坏而衰亡,广大人民如果困苦不堪、朝不保夕,国家这棵大树也如同根枯树死一样必将枝朽叶残。中国历史几千年间,王朝倾覆,皇冠落地,此起彼伏,屡见不鲜。秦、隋王朝之所以被推翻,只因筑长城、开运河耗尽了全国的民力、财力。唐太宗、元世祖、明太祖之所以有所作为,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爱惜民力,使百姓富足的道理。鉴古知今,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国家自然繁荣富强。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跟随前面翻了的车走同一条道路,同样也要翻车;做与前代亡国之君同样的事情,同样也要亡国。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古与今有许多相通之处。前朝往事,是非成败,一幅幅历史画卷足以让后人引以为鉴,清楚自身的长短得失,常怀忧思之心。汉武帝不记取秦始皇因求仙而死于途中的教训,也效仿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之道,结果几乎使国家遭殃,幸亏他在晚年有所悔悟,才得善终;唐昭宗不以汉末宦官专权为鉴,同样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知道已经发生过的不幸事故,就应当谨慎地防止它再次发生;厌恶前人有过的劣迹就应当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张安世是西汉著名酷吏张汤的儿子,张汤由于执法严厉遭人暗算而死,死后身无余财,汉武帝十分怜惜,便提拔张安世担任官职,后晋升为尚书令,光禄大夫。一般人处于这样的高位,一定会意得志满,揽权怙势,骄奢淫逸,可张安世却如履薄冰,为人谨慎,勤于政事,他汲取了父亲因太刚而死,同僚霍光家庭因野心太大而灭亡的教训,掌大权而不揽势,居高位而不张扬,举荐人而不让人知,不为家人子孙谋半点福利,自我抑制,自藏锋芒,终于自我保全,成为西汉一代显贵最久的家族。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居安思危,时时警策自己的人,就会平安无事;畏惧国破家亡,就会积善除恶,福寿常存。一个人的行为只要合乎道义就会吉祥嘉庆,否则就会凶险莫测。有道德的人无心求福,而报自来;多行不义的人,有心避祸,祸从天降。所以说,成败在谋,安危在道,只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才能趋利避害、逢凶化吉。西汉时,刘向曾写信告诫儿子刘歆说:"你并没有异乎寻常的德行,却蒙受皇帝的厚恩,你想过如何报答这一切吗?董仲舒曾说'吊者在门,贺者在闾',意思是心怀忧虑就能小心从事,这样便能取得成绩,吉庆也就随之而来了。他又说'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就是说,一个人幸运之时容易骄奢,一骄奢就会招致灾祸,因此也就招来了众人的哀吊。你如今正值年少,便得到了黄门侍郎的显赫职位,得到新官旧贵的道贺,你可要小心翼翼、心怀畏惧地做事啊!这样才能避免大祸临头的厄运。"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人生在世,立身为本,处事为用。立事要以仁德为根本,处事要以谋略为手段。以仁德为出发点,同时又善用权谋,有了机遇可保成功,没有机遇可保自身,永远立于无险之地。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谋略的人,就连眼前的忧患也无法避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千古良臣、西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汉高祖刘邦让他择齐地3万户为封邑。当时,战争连年,人口锐减,粮食奇缺,齐地素以富饶著称,对于立国不久、困难重重的汉朝来说,齐地的3万户是个极为丰厚的食禄。然而,张良却婉言拒绝了刘邦的厚赐,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受封为"留侯"。张良置荣利而淡之,功成身退,走了典型的韬晦道路。而其他两个功臣韩信则落了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功成身诛下场,萧何则是走了功成身显的道路。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这十六个方面都是人事的常理,有好上加好的,有坏上加坏的,有好上加坏的,有坏上加好的。春秋时期齐国大臣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情,就是"同志相得"的例子。夏朝大臣终古哭谏夏桀、关龙逄死谏夏桀,就是"同仁相忧"的例子。齐桓公时卫姬、竖刁、易牙、开方互相勾结作恶,就是"同恶相党"的例子。因秦武王好武而大力士任鄙、孟贲皆得加官进爵,就是"同爱相求"的例子。唐朝杨贵妃和梅妃在唐玄宗面前争宠,就是"同美相妒"的例子。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互相图谋由自己一统天下,就是"同智相谋"的例子。秦朝丞相李斯和中书令赵高为了争权互相加害,就是"同贵相害"的例子。唐高祖李渊时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兄弟之间互相争夺皇位,就是"同利相忌"的例子。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感"的例子。春秋时虞国和虢国唇齿相依,就是"同类相依"的例子。西汉时萧何和韩信为了伐暴秦而追随刘邦,就是"同义相亲"的例子。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三国时吴蜀联合拒曹,就是"同难相济"的例子。西汉时曹参为相后继续执行原丞相萧何制定的规矩,就是"同道相成"的例子。夏代逢蒙杀害后羿、战国时李醯杀害扁鹊,就是"同艺相规"的例子。春秋时公输般与墨子较量攻守的方法、西晋时的王恺和石崇斗富,就是"同巧相胜"的例子。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正人与正己的关系,其核心是克己正身,方能给他人起到表率作用。两袖清风、廉洁奉公是胡耀邦的美德之一。胡耀邦经常说,共产党人要清廉,他也一直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从50年代中期开始,胡耀邦一家便住在灯市口富强胡同团中央宿舍,直到他担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也没有立刻搬出去。1984年底,出于保卫方便的考虑,他们一家才搬到南长街的一条胡同。这样,他家在灯市口一住便是29年。29年问,只在1976年修理过一次房屋。后来,有不少同志提出,让胡耀邦同志配置家具、调换房屋或修理住房,这些要求都被拒绝了。大门的油漆早己剥落,他也未请人粉刷,以至于有位香港朋友得知此事,还特地送来两桶红漆。1976年地震时在他卧室内搭起的抗震护顶直到搬出时还没拆去,他怕麻烦人。1984年,搬人南长街新家时,由于是老房子,有的房间墙壁已外鼓,地板上翘,有的房间漏雨,他只让人做了些室内粉饰,工作人员只好乘他外出时才做了些修理。"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客观规律,违背它就会碰壁,就会引起大乱;顺应它就会实行,就会顺理成章。1953年,赫鲁晓夫提出了克服苏联粮食徘徊不前的措施,决定要在几年内在全国开垦1300万公顷的耕地。为此,他命令政府拨出巨额资金、机器,动员几十万劳动者去垦荒。到1960年,全国垦荒面积达4200万公顷。但这些新垦区不是处于干旱地带就是作物生长期很短的寒冷区,在这样的地区垦荒,既缺肥料又无水利设施,每年只能种单一的作物,不仅产量低,而且收成的波动也很大。赫鲁晓夫的大面积垦荒,显然是通过粗放的广种薄收来提高农业生产,是一种靠自然之力吃饭的办法。事实证明,在赫鲁晓夫垦荒运动的10年间,虽然也遇上了几个好收成,但大多年分收成不佳,致使新垦区的谷物成本很高,而且由于大量资金、机械和技术力量投到垦荒区,使原来的农业区受到影响。同时,新垦区大片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流失、风沙侵蚀严重,甚至一些垦区沙漠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赫鲁晓夫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这也成为他下台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