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上略 (九)统兵要领 为将之道

类别:子部 作者:黄石公 书名:三略

    《军谶》日:"将能清①,能静②,能平③,能整④;能受谏⑤,能听讼⑥,能纳人⑦,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JII@,能表险难⑨,能制军权⑩。"故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将者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⑩。专己@,则下归咎。自伐⑩,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则士卒淫。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军谶》日:"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将谋密,则奸心闭④。士众一,则军心结③。攻敌疾,则备不及设。军有此三者,则计不夺@。将谋泄,则军无势。外窥内@,则祸不制。财入营@,则众奸会@。将有此三者,军必败。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军谶》日:"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此四者,将之明诫也⑦。

    [注释]

    ①清:清廉。

    ②静:镇静。

    ③平:公正。

    ④整:整齐,严肃。

    ⑤受谏:接受规劝。

    ⑥听讼:决断诉讼。

    ⑦纳人:招揽人才。

    ⑨能表险难:能标明地形险阻,即对地形险阻了解得十分清楚。表,标明。

    ⑩制:掌握,控制。军权:军队的指挥权。

    ⑩负薪:背负薪樵的人,即地位低微的下层劳动人民。

    ⑥廊庙:指朝廷,这里指在朝廷做官的人。

    ⑩策从焉:对贤士的策略就会听从采纳。

    ⑩善恶同:指善恶不分,对善恶一样看待,从而造成赏罚不明。

    ⑩倦:倦怠,这里指心灰意懒。

    ⑩专己:指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⑥自伐:自我夸耀,指把功劳归于自己。

    ⑧内顾:顾念家庭,迷恋妻妾。

    ⑩式:法规、规章。

    ④奸心闭:指刺探情报的邪恶不轨心里就会打消。

    ⑨结:绳结,这里指军心一致,像拧成一股绳一样。

    ⑤计不夺:指计谋不会落空。夺,失去。

    ④外窥内:指外部敌人刺探到我军内部情况。

    @财:财物,这里指非法的行贿财物。

    ⑤会:聚集,会合。

    ④军不重:指军队不持重,即军心不稳固。

    ⑤迁怒:迁怒于人,指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

    ④虑也,勇也,将之所重:谋略、勇气,是将帅应该看重的方面。

    ④动也,怒也,将之所用:行动、发怒,是将帅应该适时加以运用的手段。

    ④明诫:明确的训诫。

    [译文]

    《军谶》上说:"将帅应能够做到清廉,能够做到镇静,能够做到公正,能够做到整肃;能够做到接受规劝,能够做到决断诉讼,能够做到招纳人才,能够做到博采众议;能够了解各国风俗,能够描绘山川地形,能够标明地形险阻,能够控制军队权柄。"所以说,仁贤之人的智慧,圣明之人的谋虑,砍柴农夫的言论,朝廷官员的议论,历史上兴盛衰亡的事迹,都是将帅所应该懂得的。

    担任将帅的人如果能够思贤若渴,那么贤士的计策就会得到采纳。将帅如果拒绝接受劝谏,那么英雄就会散去。贤士的计策得不到采纳,那么谋士就会叛离。善恶不分,那么有功的人就会消极。刚愎自用,那么下级就会归咎于上级。自我夸耀,那么下级就会不积极立功。听信谗言,那么众人就会离心离德。贪图钱财,那么奸邪就会难以制止。迷恋家室,那么士卒就会淫乱纵欲。以上八条将帅身上有一条,那么众人就会内心不服。有二条,那么军队就会没有法纪。有三条,那么部下就会溃败逃散。有四条,那么祸害就会殃及国家。

    《军谶》上说:"将帅的谋略要机密,士众要团结一致,攻击敌人要行动迅速。"将帅的谋略机密,那么奸细的刺探之心就会打消。士卒团结一致,那么军心就会拧成一股绳。攻击敌人行动迅速,那么敌人就会来不及防备。军队如果能做到这三点,那么计谋就不会落空。将帅的谋略泄漏,那么军队就会丧失威势。外部敌人刺探到我军内部机密,那么祸患就无法控制。财物贿赂进入军营,那么各种邪恶事情就会会聚。将帅如果有了这三条,那么军队一定会失败。

    将帅如果没有谋略,那么谋士就会离开。将帅如果没有勇气,那么官兵就会害怕。将帅如果轻举妄动,那么军队就会不稳重。将帅如果迁怒于人,那么全军就会惧怕。《军谶》上说:"策略,勇气,是将帅所应当重视的。行动,发怒,是将帅所要慎重运用的。"这四个方面,是将帅明确的训诫。

    [解析]

    本节论述了将帅应当具备的素质。第一,认为将帅在个人品质方面要做到能够清廉、镇静、公正、整肃、接受规谏、审清诉讼、招纳人才、博采众议等,这些可视为为将八德。而在知识和才能方面,提出将帅要通晓人情世故、天文地理、风俗民情,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第二,指出了违背为将八德的各种现象及造成的结果:拒绝纳谏,英雄就会离散;不纳良策,谋士就会背叛;善恶不分,功臣就会倦怠;刚愎自用,下级就会推过;自我夸耀,部下就会少功;听信谗言,众人就会离心;贪图财物,奸邪就会不禁;迷恋家室,士卒就会淫乱。第三,指出将帅在谋略用兵方面应具备的素养,必须具备将帅的谋略要保密、士众要团结一致、攻敌要行动迅速三个条件。在实践中,将领能做到这三点,就会战无不胜,否则就将导致败亡。第四,进一步总结对将帅素质的要求,用"虑"、"勇"、"动"、"怒"四个字加以概括。"虑"是深谋远虑,"勇"是沉着勇敢。"动"和"怒"是说将帅不能妄动和迁怒,但也要适时而动,适度而怒。

    纳谏采言是将帅的一项重要的德。春秋时期宋襄公拒不纳谏,草率迎敌,结果一败涂地。元朝末年,朱无璋采纳刘基的建议,取得了金陵(今江苏南京)保卫战的胜利。就是这方面的正反例子。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慌忙向楚国求救。楚国派能征善战的大将成得臣向宋国本土发动进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兵,双方军队在泓水(今河南柘县西北)相遇。宋国大司马公孙固知道宋国远不是楚国的对手,劝宋襄公道:"楚国是大国,兵多将广,土地辽阔,我们一个小小的宋国哪里能与它相匹敌呢?还是跟楚国讲和吧!"宋襄公一听就生气了,说:"楚国虽说兵力有余,可是仁义不足;我们宋国兵力不足,但仁义有余,仁义之师是不可战胜的。大司马为何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呢?"执意要与楚军交战。战斗开始,楚军呐喊着强渡泓水,向宋军冲杀过来。宋将司马子鱼看到楚军一半渡过河来,一半还在河中,就劝宋襄公下令进攻,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宋襄公却以讲仁义为理由拒绝采纳。楚军渡河后,司马子鱼又劝宋襄公乘楚军立足未稳时发动进攻,宋襄公仍然以仁义为理由,继续按兵不动。楚军布好阵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宋军冲来。宋军被楚军的威风和气势吓破了胆,不等短兵相接就纷纷掉头逃跑。楚军乘势掩杀,宋军丢盔弃甲,一溃千里,连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逃回宋国后,由于伤势过重,不久就死了。 、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攻占金陵后,陈友谅率军来攻。当时陈友谅兵力强大,金陵守军人数不多,面对大军压境、敌众我寡的局面,幕僚们议论纷纷,出谋献策,有的提出弃城逃走,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决一死战,一时各执已见,难以作出决断。可朱元璋看到刘基在静观议论,一言不发,觉得十分奇怪,于是听完大家议论后,并不忙于作出决断,而是单独召见刘基请教破敌之策。刘基于是提出奖赏将士、稳固军心、埋设伏军、乘隙而击的方针。刘基的建议,是在考察敌我形势、判断军心将情的基础上提出的,高出众人一筹。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大获全胜,解除了金陵之围。

    妄动和迁怒也是将帅应当戒除的,三国时期刘备一怒失千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威廉二世轻举妄动导致亡国,就是这方面的鲜明例子。

    荆州(今湖北江陵)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地,刘备派关羽在那里镇守。吴军攻打荆州,关羽不慎被杀,蜀汉从此元气大伤。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听大臣极力苦谏,决心起兵讨伐东吴。公元222年春,刘备率兵伐吴,谁知就在大军临出发时,张飞由于平时不恤士卒,暴虐少恩,竟被手下张达、范疆暗杀。张、范二人割下张飞首级,投奔了孙权。这一变故令刘备更加悲愤,立即率军水陆并进,沿江而下,想与孙权决一死战。蜀军压境,吴主孙权十分惊恐,连忙派陆逊抗拒蜀兵。陆逊见蜀军强大,命令诸将严守关隘,不得轻易出兵,想要拖垮蜀军,使其不攻自破。蜀军天天叫阵,吴军只是不战,就这样一晃到了夏季,蜀军整日疲熊不堪.心怀怨言.刘备更是焦躁不安。只好命各营全部移到山林茂密的地方,近溪傍涧驻扎,纵横七百余里,想等过了夏季再并力进攻,这下正犯了兵家大忌。陆逊乘机指挥吴军放火攻敌,结果蜀军七百里连营被烧得荡然无存。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不成,反而大败而归,第二年就一命归天了。蜀汉从此一蹶不振、Et薄西山了。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当它跻身列强的行列时,德皇威廉二世沮丧地发现,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了。威廉二世是个野心勃勃又贪得无厌的君主,他一面加紧备战,一面急不可耐地等待时机。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携妻子索菲娅到萨拉热窝访问时突然遇刺双双死去。奥皇早就有吞并塞尔维亚的野心,决心借机掀起一场大战,但他担心法国和俄国出兵干涉,便向自己的盟国德国寻求帮助。德皇威廉二世闻讯后,认为这是夺取英国和俄国殖民地的良机.当即给奥皇以肯定的答复。7月28日,奥匈帝国悍然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全国"处于战争威胁状态",仅过了一天,就正式向俄国宣战,然后又向法国宣战。不久英国也卷入了战争。这样,短短几天,欧洲几个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战拉开帷幕时,德军统帅部内一片混乱,将军们甚至找不到一张令人满意的作战地图,对作战部队的使用和作战物资的调集运输也是乱作一团。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德皇威廉二世竞异想天开地企图以"闪电战"攻占法国。德军和法军汇集马恩河,双方兵力总和达150万人,结果德军败北。参谋长毛奇劝威廉二世及早罢手,威廉二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撤了毛奇的职。德法两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二年,到了1918年,德国再也无法把这场战争打下去了,只好请求停战,在法国元帅福煦拟定的不平等的停战条约上签了字。


如果你对三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三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