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上略 (十二)乱国十祸 君主宜防

类别:子部 作者:黄石公 书名:三略

    《军谶》日:"上行虐则下急刻①。赋敛重数②,刑罚无极③,民相残贼④,是谓亡国。" 《军谶》日:"内贪外廉@,诈誉取名⑥;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④,以获高官,是谓盗端⑧。"《军谶》日:"群吏朋党⑨,各进所亲,招举奸枉⑩,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⑧,是谓乱源。"《军谶》日: "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蕞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军谶》日:"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军谶》日:"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④,延及君子,国受其咎@。"《军谶》日:"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军谶》日:"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⑤,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军谶》日:"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④,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⑤,命令不通。造作奇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军谶》日:"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凹;各阿所私,令主失忠@。"

    [注释]

    ①急刻.严峻苛刻.

    ②赋敛重数:赋税沉重繁多,意指苛捐杂税很多。重,沉重;数(shub),多次,频繁。

    ③无极:没有止境。极,极限,界限。

    ④残贼:残害。残,残害,贼,杀害。

    ⑤内贪外廉:内心贪婪而表面上却伪装成廉洁。内,指暗地里,内心;外,指表面上,外面。

    ⑥诈:欺骗,伪装。取名:猎取名声。

    ⑦饰躬正颜:泛指打扮自己和修饰容貌。饰躬:伪饰自我。躬,自身。正颜:端正容貌。颜,容颜。

    ⑧盗端:盗窃的开端,这里指窃取国家权力。端:开始,开头。

    ⑨朋党:排斥异己的宗派集团。

    ⑩奸枉:奸诈邪恶的人,这里指坏人。奸,奸诈,诈伪;枉,不正直,邪恶。

    ⑩讪(shah):毁谤,讽刺。

    ⑩葛蘸(琏i):葛和蘸,皆为蔓生藤本植物,蒜即藤。

    ⑩种:树立。

    ⑩哗喧:声大而嘈杂,这里指议论纷纷。

    ⑩蔽:隐蔽。

    ⑩县官:宰邑之官,泛指官府官员。

    ⑩委曲:曲折辗转,这里指拐弯抹角。

    ⑩相若:相互等同,这里指无尊卑之分。

    ⑩相虏:相互欺凌,这里指以强欺弱。

    ④莫适:无从,没有办法。适,从。

    ⑤咎:灾祸。别本作"害",二字义皆通。

    ⑤善善:喜欢好人的美行。前一个善字是动词,是喜爱、赞赏之意。后一个善字是名词,指好人好事,这里指好人。

    ④恶恶(响b):前一个恶字是动词,是讨厌、厌恶之意。后一个恶字是名词,指坏人坏事,这里指坏人。

    ⑨不肖:小人,无德无才之人。和"贤者"相对。

    ⑤枝叶:指宗室的分支。古代思想家一般以皇权为根本,藩辅为枝叶,主张强本弱枝,巩固皇权,削弱藩辅势力。

    ④比周:结党营私。居势:占据有权有势的位置。

    ⑤陵:欺凌。

    ⑦佞(n1ng)臣: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大臣。

    @讼:贾备,指控。

    ④引威:援引威势。自与:自夸自许。与:赞许。

    ①无进无退:指办事情毫无原则。

    ⑦苟然取容:指苟苟且且看别人脸色行事。

    ⑦举措伐功:一举一动都自我夸耀功劳。举措,举动,动作。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才能。

    ④盛德:拥有高尚品德的人。

    ⑦诬述庸庸:诬蔑讲述他们庸庸碌碌。诬,诬蔑,诽谤。庸庸,指平庸无能。

    ④无善无恶:没有善没有恶,指好坏不分、善恶无别。

    ⑤稽留:延滞,拖延,这里指积压政事。

    ⑦奇政:在政务上标新立异。

    ④奸雄相称:奸雄相互称颂。奸,伪诈。雄,勇武,有力。称,颂扬。

    ④障蔽:遮挡蒙蔽。障,阻隔。蔽,蒙蔽。主明:君主的视线。明,视力好。

    ⑩毁誉:毁谤赞誉。毁,毁谤。誉,称人之美,这里是赞誉过实的意思。

    ◎壅塞:堵塞。主聪:君主的听力。聪,听力好。

    @各阿所私:各自庇护自己的私人势力。畸,循私,偏袒。

    @忠:忠诚的臣子。

    [译文]

    《军谶》上说:"君主施行暴政,臣属就会严峻苛刻。赋税沉重,刑罚没有止境,百姓互相残杀,这就是灭亡国家的景象。"《军谶》上说:"内心贪婪却伪装廉洁,制造假象骗取名誉;盗用公家的财产来树立自己私人的恩惠,使君臣上下昏聩不明是非;把自己打扮成正派人的样子,用来骗取高级官位,这就是窃取国家权力的开端。"

    《军谶》上说:"百官拉帮结伙,各自进用自己所亲近的人,招进举荐奸诈邪恶的人,压抑挫伤仁爱贤德的人,背离公道、树立私惠,同僚之间相互嘲讽,这就是国家产生祸乱的根源。"

    《军谶》上说:"强宗大族聚结奸邪,虽无爵位却很尊贵,威势令人无不震恐。他们相互勾结像葛藤相互牵连一样盘根错节,用小恩小惠培植私人势力,篡夺当政者的权力,侵犯欺侮平民百姓,致使一国之内议论纷纷,臣僚隐蔽实情不敢直言,这就是国家发生祸乱的根子。"

    《军谶》上说:"世世代代作恶为奸,欺骗官府官员,行动只求自己便利,转弯抹角玩弄法律条文,来危害自己的君主,这就是国家的奸恶贼子。"

    《军谶》上说:"官多民少,尊卑没有区别,强弱相互欺凌,朝廷无法加以禁止,灾难波及君子好人,国家就会蒙受这样做的灾祸。"

    《军谶》上说:"赞赏好人的美行却不加以进用,讨厌坏人的恶行却不加以黜退,德才兼备的圣贤之士隐居起来,品行低下的不肖之人当权执政,国家就会遭受这样做的危害。"

    《军谶》上说:"朝廷宗室分支的权力强大,结党营私占据权势要位,卑贱的人凌驾在高贵的人之上,时间愈久势力愈大,如果君主不忍心剪除他们,国家就会遭受这样做的败亡之祸。"《军谶》上说:"奸佞的臣子当权在位,全军都会指责控诉他们。他们援引威势自我夸耀,行动违背众人意志。办事没有原则,苟苟且且只看上面脸色行事。刚愎自用,一举一动都夸功自傲。诽谤德高望重的人,诬蔑说他们平庸无能。善恶不分,全要求与自己的想法一样。拖延耽误政事,使政令不能畅通无阻。政务上标新立异,变更古制和改易常规。君主任用了奸佞的臣子,一定会深受这种人造成的祸害。"

    《军谶》上说:"奸雄之徒互相吹捧,阻挡了君主的视线;毁谤与吹嘘同时兴起,堵塞了君主的听觉;各自偏袒自己的私人势力,使君主失去了忠诚的臣子。"

    [解析]

    本节指出了误国祸国的十条祸端:1.赋敛刑重,亡国之兆;2.欺君盗名,起盗之端;3.结党营私,动乱之源;4.强宗擅权,动乱之根;5.世代作奸,国家之奸;6.法令不行,国受其害;7.善恶不分,国受其咎;8.本弱末强,国受其败;9.佞臣用事,必受祸殃;10.奸雄相称,弊主之祸。引起这十条祸端的原因是君主不能辨别奸雄、进善退恶,因此,治国治军只有辨别奸雄、进善退恶,才能使国家安宁,受军民拥护,战无不胜。

    治国安邦中,因以上十条祸端造成祸乱的事例不绝于史书,其中本弱末强,造成国败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汉初立国时,高祖刘邦为了便于收拾秦末战乱留下的混乱局面,分封同姓诸王治理天下。经过文帝时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然而各诸侯王的势力也进一步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到了汉景帝时,藩国自成一体,赋税截留不向朝廷交纳,铜、盐等业自行控制,不受朝廷制约,甚至有罪之人逃人藩国,其他郡县官吏都不能人境捉拿,尤以吴、楚等国最为嚣张,形成了强枝弱干、尾大不掉之势。朝中大臣晁错建议削弱藩国权力,结果吴王刘濞,联络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甾川王、胶东王等乘机起兵造反,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招牌,攻下梁国(封地在今河南东部),杀数万人。软弱的景帝杀掉晁错仍不能止息叛乱,于是才调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率军出击,经过三个月的苦战,方才平息叛乱,使败国之势得以挽救。

    佞臣用事,必受祸殃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害。"十常侍是东汉末年的十二名宦官: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硅、高望、张恭、韩悝、宋典,时人举其大数,故名。他们依仗汉灵帝刘宏的宠信,贵盛无比,又相济以恶,为非作歹,不仅在政治上实行腐朽黑暗的统治,而且贪得无厌,苟营私门,多蓄财货,使尽各种手段聚宝敛财,以满足他们的贪婪之欲。他们经常派其父兄、子弟、姻亲、心腹到全国各州郡县为官。这些人大多是贪残刻薄之徒,上任后完全不以朝廷、百姓为念,恣意搜刮民脂民膏,迅速成为田多宅众、财产充积的富豪。十常侍则与他们分肥共利,广种多收,中饱私囊。假公济私、巧取豪夺是十常侍敛财的另一种手段。中平二年(185年),洛阳南宫被大火焚毁后,灵帝下诏令向各州郡征调建筑材料以供修复工程使用。十常侍借验收之名百般刁难从各地运来的木料、纹石,强迫押送材料的地方官吏就地折价贱卖给自己,然后转手高价卖给朝廷,从中牟取暴利。恃权纳贿索贿也是十常侍攫取钱财的惯用手段,敲诈勒索无所不干。十常侍作恶多端,贪得无厌,给东汉王朝造成了重大的祸乱,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当时朝野都极为愤恨。中平六年(189年),中军校尉袁绍与虎贲中郎将袁术等纵兵人宫,杀死宦官二千多人,十常侍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如果你对三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三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