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中略 (十九)功高震主 保全之术

类别:子部 作者:黄石公 书名:三略

    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①。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②,以显其功。中州善国③,以富其家。美色珍玩④,以说其心⑤。

    [注释]

    ①亡:消亡。

    ②极:尽头,极点。此处用做动词。

    ③中州:指中原地区,中心地带,故名。相当于今河南一带。善国:好的封地,中原一带地势居中,物产丰富,人1:1众多,故名。

    ④美色:美貌的女色。珍玩:珍宝玩物。

    ⑤说(yt1b):欢喜,高兴。

    [译文]

    高空飞的鸟被射死了,好弓就要被收藏起来;与我为敌的国家被消灭了,谋臣也就不要了。谋臣不要了,并不是说消灭了他的身体,而是说要剥夺他的威势,废除他的权力0在朝廷上对他进行封官进爵,让他在大臣中居最高的官位,以此来显示他的功劳。赐给他中原大地、好的封国,来使他的家中富有。赏给他美女珍玩,来使他的心情娱悦。

    [解析]

    本节提出了驾驭将帅的策略,在给予适当"将权"时,要防范将帅威盛权高,震憾君主,所以必须在战争结束时,"夺其威,废其权",君主可以与将帅共患难,但不要与将帅共同掌管天下,要在朝廷上对他进行封赏,使他达到最高的爵位,以表彰其功劳;赐给他国中最肥美的土地,使其家产富有;赏赐给他美女珍玩,以娱悦其身心。并特别强调不要将将帅功臣置于死地。

    关于君臣关系,孟子曾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君主把臣下视为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视为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下视为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视为一般的人;君主把臣下视为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视为仇敌。"这里提出了君臣关系的三种类型,然而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君臣之间以后两种关系为最大多数。臣下把君主看做一般的人,君臣就会平安相处;臣下把君主看做仇敌,就会发生兔死狗烹的悲剧。之所以造成这种悲剧,是因为那些与君主朝夕相处、距离最近、关系密切的大臣们,尤其是那些为君主权力的取得和巩固,殚精竭智、出生入死、功劳最大、能力最强、声誉最隆的大臣,即使没有对君主形成实际的威胁,但对君主的精神和心灵也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的事情是广为人知的,帮助他完成这个复仇兴国壮举的,有两大功臣,一个是范蠡,一个是文种。当勾践被围在会稽山上,走投无路之时,是文种提出以乞和求降之计来保存越国,使勾践得以生还;当勾践被拘往吴国时,是文种留在越国,救死抚恤,耕战自备,奋发图存;当勾践从吴国归来之后,是文种提出了灭吴的七种办法:一是以金银相贿赂,讨好吴国君臣;二是花高价购买吴国粮食,使其仓库贮备空虚;三是赠送美女,去迷惑吴王夫差的心志;四是派遣能工巧匠去帮助吴国修建宫殿,以消耗其财富;五是拉拢吴国的奸臣,以破坏其计谋;六是故意推崇吴国的忠臣,使吴王疑心而加以杀害,来削弱吴国的辅佐力量;七是自己要积累钱财、训练军队,等待反攻时机。勾践按着这个计划一步一步地去施行,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国,称霸一时。就在欢庆胜利的时刻,辅助勾践复国的另一功臣范蠡根据自己对勾践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深知此人难于长期共事,便见机抽身潜逃,出三江,泛五湖,隐姓埋名,弃政经商去了。范蠡1ti逃之后,曾给文种送来一封信说:"狡猾的兔子猎取光了,奔跑的猎狗就要被烹杀;高空的飞鸟射杀完了,好弓就要被收藏起来;敌国被消灭了,谋臣就要被消灭。越王这个人,长着长长的脖子和尖尖的嘴巴,面貌凶诈,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你如果不赶快离开,将要大祸临头。"文种以为范蠡太多心了,不过,从此以后他也不大过问政事了,终日称病在家。可是,越王勾践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他深知文种计谋的高明,万一要作起乱来,自己对付不了。于是,他借探病为名,来见文种,问道:"先生曾以灭吴的七种手段指教过我,我只采用了其中的三种,便将吴国灭亡了,还剩下四种,先生打算怎么去使用呀?"文种回答说:''我看不出它们还有什么用处。"勾践说:"请先生带着这四种手段到九泉之下去辅佐我的先人吧!"说罢起身登车离去,留下一把名为"屡镂,,的利剑。文种明白勾践已容不下他了,只好自刎而死了。

    "兔死狗烹"这句话最早便起源于上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不只反映了历代功臣将帅的悲剧命运,也揭示了最高掌权者典型的性格特征。"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这不仅仅是勾践个人的忘恩负义,实际上也是绝大多数最高当权者政治品德的写照,是这一类人的共性。这些人在未取得权力之前,可以表现得礼贤下士,求才若渴,豁达大度,甚至信誓旦旦地要与臣下同甘苦,共荣誉。一旦权力到手,便翻脸不认人,背弃诺言,视亲为仇,视友为敌,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古今中外,这种掌权者,我们见的还少吗?更有甚者,杀了功臣不算,还要骨肉相残,甚至给他们扣上"谋反"、"通敌"等罪名,甚至大肆诛连九族,比起勾践来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此相反,历史上也有君臣相得益彰的例子,像唐太宗与谏臣魏征的关系就是这样。

    与上述两种君臣关系相反的中问路线,就是本节所讲述的"夺将威"、"削将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事件,可以说是这一君臣关系的写照。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他的部下石守信等人支持下,发动阵桥兵变,黄袍加身,自己做了皇帝,是为宋太祖。宋太祖即位以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忧心忡忡,特别是对武臣权重更是放心不下。他采用谋臣赵普"削其兵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建议,于961年7月的一天,设宴款待石守信等名将。正当酒过三巡,大家酒酣耳热之际,宋太祖撤走左右侍卫后,颇有感情地说:"没有诸位爱卿的拥戴,我就不会当上皇帝,但当了皇帝以后,我又寝食难安,早知当皇帝如此艰难辛苦,我还不如原来当节度使轻松啊!"众人忙问为什么,宋太祖装醉说:"诸位难道不明白吗?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能推脱吗?"众人一听都大惊失色,慌忙跪地叩头,请求宋太祖为他们指明一条出路。宋太祖见时机已到,便说道:"人生如同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无非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与其如此,还不如多置田产、美宅、歌女,享乐人生,荫庇子孙,这样君臣相安,两无猜忌,不也是很好吗?"众人连忙拜谢称是。第二天石守信等大将纷纷称病,交出辞呈,要求解除他们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如果你对三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三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