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蓲音丘九四
《尔雅》曰(一):“菼,薍【一】也。”郭璞云:“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蓲’。”
《诗》曰(二):“葭、菼揭揭。”毛云:“葭,芦;菼,薍。”《义疏》云(三):“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即刈,谓之‘萑(四)’。三月中生。初生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有黄黑勃【二】,着之污人手。把取正白,啖之甜脆。一名‘蓫薚’。扬州谓之‘马尾’。故《尔雅》云:‘蓫薚,马尾【三】也。’幽州谓之‘旨苹’。”
(一) 见《尔雅.释草》,无“也”字。郭注同《要术》。
(二) 《诗经.卫风.硕人》的一句。
(三) 《诗经.硕人》孔颖达疏引陆玑《疏》和《诗义疏》不同,是:“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雈。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尔雅》邢昺疏引陆玑《疏》同孔引。《艺文类聚》卷八二“荻”引作《诗义疏》,只是:“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谓之雚也。”《太平御览》卷一千“芦荻”引作《毛诗义疏》,也只是:“薍,或谓之荻;至坚成,则谓之雚。”所引均无“刈”字。
(四) “萑”,本字作“■”,简写作“萑”;金抄、明抄作“雚”,俗讹字;湖湘本、《津逮》本作“藿”,误;兹从《学津》本、渐西本及陆玑《疏》作“萑”。
【一】 “菼”音毯,“薍”音换,和下文的“萑”,音完,都是指禾本科的荻。分开来说,古时在秀前叫“菼”或“薍”,也叫“蒹”(音兼)或“薕”(音廉);秀成后叫“萑”。同科相似的芦,在秀前叫“葭”(音嘉)或“芦”,秀成后叫“苇”。荻和芦的共名:花,都叫“苕”(《尔雅》、《说文》又作“芀”);嫩芽都叫“■”(音权)。
【二】 “勃”是粉末,这里指荻的初生笋箨上的茸毛。
【三】 《尔雅.释草》:“蓫薚,马尾。”郭璞注:“《广雅》曰:‘马尾,蔏陆。’《本草》云:‘别名薚。’今《关西》亦呼为薚,江东呼为当陆。”所指是商陆科的商陆,和芦荻是另一回事。而《诗义疏》认为“蓫薚”(音讬汤)和“马尾”都是荻的异名,如果不是引称或传抄有误,显与郭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