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身先士卒 为将之道

类别:其他 作者:康熙 书名: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训曰:兵书云:“为将之道,当身先士卒。”前者,噶尔丹以追喀尔喀为名,①阑入边界②,朕计安藩服③,亲统六师④,由中路进兵。逐日侵晨起行⑤,日中驻营。又虑大兵远讨,粮米为要。传令诸营将士,每日一餐。朕亦每日进膳一次。未驻营时,必先令人详审水草,或有乏水处,则凿井开泉,蓄积澄流,务使人马给足。竟有原无水处,忽尔清泉流出,导之可致数里,人马资用不竭。一近克鲁伦河⑥,即身率侍卫前锋直捣其巢,大兵随后依次而进。噶尔丹闻朕亲统大兵忽自天临。魂胆俱丧,即行逃窜。恰遇西路于昭木多⑦,一战而大破之。此皆由朕上得天心,出师有名,故尔新泉涌出,山川灵应,以致数十万士卒车马各各安全。三月之间,振旅凯旋而成,兹大功也。

    【注解】

    ①噶尔丹: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喀尔喀:指居住在中国北方漠北地区的蒙古族。②阑入:进入不该去的地方。③藩服:古代离王畿最远的地域称藩服。此处指中国北部、西北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④六师:古代指军队。⑤侵晨:破晓。⑥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上流,在今蒙古东部。⑦昭木多:即昭莫多(蒙古语大树林之意),在肯特山之南,汗山之东,土拉河之北。

    【译文】

    兵书上说过:“要想做一名好将军,自己必须能够凡事走在士兵前头。”以前,噶尔丹以追赶喀尔喀部为名,胆敢侵入我国边界,为了使我国北部、西北部各藩属地区社会安定,我亲自统帅大军,随中路大军一同前进。每天破晓即起身行军,直到中午才扎营歇息。考虑到大军远征,粮米后勤供给最为紧要,便下达命令到全军将士,每天只吃一餐饭。我也每日只用一膳。还未驻营时,必须先派人详细考察了解当地饮水、草地等,碰到缺水的地方,就挖井开泉,蓄积清洁的流水,务必让人马供给充足。竟然在原先无水的地方,忽然间有清泉流淌不息,开沟导引可以流到数里外的地方,人马所需用水,因此而源源不竭。等到接近克鲁伦河,我就亲自率领侍卫和前锋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老巢,大部队随后有次序地前进。噶尔丹听说我亲自率领大军从天而降,失魂落魄,魂胆俱丧,立即逃窜。恰好在昭莫多遇到我西路军,只一次交战,便打得他们大败。这都是由于我上得天意,出兵有充分的理由,所以才发生了新泉涌出、山川灵验等情况,使我国数十万将士、车辆马匹等也都因此而安然无恙。仅用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整顿军旅,凯旋回师,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业绩。

    【评语】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以平定噶尔丹之乱为例,着重说明,为主帅者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同甘共苦;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幕未张,将不言困。只有这样,才能全军上下一心,所向披靡。纵观历史,任何一个贤明君主、天才统帅、有作为的领导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无不如此。惟有以身作则,才能令行禁止,并为人心所向;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获得实事求是的资料,获得对千变万化情况的真切了解。能得军士之心,能明了敌我情况,又怎能不捷报频传,凯旋回师呢?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传统的优良的人生态度。现在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表现的同样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境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都不能成功,苦尽才能甘来。


如果你对康熙教子庭训格言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康熙教子庭训格言》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