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内篇一 经解上

类别:史部 作者:章学诚(清) 书名:文史通义

    六经不言经,三传不言传,犹人各有我而不容我其我也。依经而有传,对人而有我,是经传人我之名,起于势之不得已,而非其质本尔也。《易》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夫为治为察,所以宣幽隐而达形名,布政教而齐法度也,未有以文字为一家私言者也。《易》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经纶之言,纲纪世宙之谓也。

    郑氏注,谓“论撰书礼乐,施政事。”经之命名,所由昉乎!然犹经纬经纪云尔,未尝明指《诗》、《书》六艺为经也,三代之衰,治教既分,夫子生于东周,有德无位,惧先圣王法积道备,至于成周,无以续且继者而至于沦失也,于是取周公之典章,所以体天人之撰而存治化之迹者,独与其徒,相与申而明之。此六艺之所以虽失官守,而犹赖有师教也,然夫子之时,犹不名经也。逮夫子既殁,微言绝而大义将乖,于是弟子门人,备以所见、所闻、所传闻者,或取简毕,或授口耳,录其文而起义。左氏《春秋》、子夏《丧服》诸篇,皆名为传,而前代逸文,不出于六艺者,称述皆谓之传,如孟子所对汤武及文王之囿,是也。则因传而有经之名,犹之因子而立父之号矣。

    至于官师既分,处士横议,诸子纷纷著书立说,而文字始有私家之言,不尽出于典章政教也。儒家者流,乃尊六艺而奉以为经,则又不独对传为名也。荀子曰:“夫学始于诵经,终于习礼。”庄子曰:“孔子言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又曰:“繙十二经,以见老子。”荀、庄皆出子夏门人,而所言如是,六经之名,起于孔门弟子亦明矣。

    然所指专言六经,则以先王政教典章,纲维天下,故《经解》疏别六经,以为入国可知其教也。《论语》述夫子之言行,《尔雅》为群经之训诂,《孝经》则又再传门人之所述,与《缁衣》、《坊》、《表》诸记,相为出入者尔。刘向、班固之徒,序类有九,而称艺为六,则固以三者为传,而附之于经,所谓离经之传,不与附经之传相次也。当时诸子著书,往往自分经传,如撰辑《管子》者之分别经言,《墨子》亦有《经》篇,《韩非》则有《储说》经传,盖亦因时立义,自以其说相经纬尔,非有所拟而僭其名也。经同尊称,其义亦取综要,非如后世之严也。圣如夫子,而不必为经。诸子有经,以贯其传,其义各有攸当也。后世著录之家,因文字之繁多,不尽关于纲纪,于是取先圣之微言,与群经之羽翼,皆称为经。如《论语》、《孟子》、《孝经》,与夫大小《戴记》之别于《礼》,《左氏》、《公》、《榖》之别于《春秋》,皆题为经,乃有九经、十经、十三、十四诸经,以为专部,盖尊经而并及经之支裔也。而儒者著书,始严经名,不敢触犯,则尊圣教而慎避嫌名,盖犹三代以后,非人主不得称我为朕也。然则今之所谓经,其强半皆古人之所谓传也。古之所谓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见于政教行事之实,而非圣人有意作为文字以传后世也。

    【 译文】

    六经不自称经,三传不自称传,就像每人都是“我”却不容许用“我”来作自己的名称。依据经才有传,相对于别人才有“我”,这是经传、人我的名称由于情势不得不这样而产生,并不是它的实质本来如此。《 易》 说:“远古时期用结绳的方法记事,后世的圣人改变为用文字记事,百官得以治理,百姓得以观察事物。”进行治理,进行观察,用来显扬隐蔽的事物,表达事物的名称,发布政教措施,统一法度,没有用文字树立一家私言的,《 易》 说:“云和雷构成‘屯夕,君子因此整理丝线经纬,”整理丝线经纬这话,说的是治理天下。郑玄注说“讨论著作礼乐、施行政事”。经书的命名,是从这里开始的吧!然而还只是经纬、经纪的意思罢了,没有明确指定《 诗》 、《 书》 六经是“经”。夏商周三代的衰落时期,治理和教化已经分开,孔夫子生活在东周时,有德行没有权位,担心先世圣王的长久法度、完备治道,到了东周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以至于消亡,于是取周公的典章,那是用来体现天道和人事的规律而保存治理教化的事迹的,只和他的学生一起陈述而阐明它。这说明六经虽然失去官府的掌管,却还依靠有老师的传授。但是孔子那时候,还不称作经。等到孔子死后,精微的言论断绝而重要的意旨被违背,于是弟子门人各自凭所看见的、所听到的、所辗转听到的,有的写在竹简上,有的口耳相传,记住了经书的内容而阐明意义。左丘明的《 春秋》 ,子夏《 丧服》 等篇,都称呼作传。而前代逸文不是出自六经的,后人述说时都叫作传,例如孟子所对答的商汤、周武之事及文王禽兽园之事就是这样。那么,由于有“传”而有了“经”的名称,就像由于有了儿子而有了父亲的称谓。

    到了官员和教师的职责分离后,处士任意发议论,诸子纷纷著书立说,文字才有了私家的言论,不完全出自典章政教。儒家一派,于是尊重六经而崇奉作“经”,就又不仅是相对于“传”而立书称。荀子说:“学习从诵读经开始,到研习礼结束。,庄子说:“孔子说自己研究《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六经。”又说:孔子“反复演绎十二经,以见老子。”荀子、庄子都受业于子夏的门人,而他们这样说,六经的名称从孔门弟子产生,也就清楚一了。

    但是孔门所说的经专指六经,就因为上古帝王的政教典章治理天下,所以《 经解》 区别六经,认为到一个国家可以知道那里的教化。《 沦语》 记述孔子的言行,《 尔雅》 是群经的训话书,《 孝经》 又是再传门人所述说的,和《 瑙衣》 、《 坊记》 、《 表记分等篇互有同异。刘向、班固等人编排经部作九类,而称作六艺,就本来是把其中三类当作传,附在经后,所谓独立于经一卜的传,不和附属于经书的传排列在一起。当时诸子著书。往往在书中自己区分经、传,如撰辑《 管子》 的人划分出“经言”,《 墨子》 也有《 经》 篇,《 韩非子》 则有《 储说》 分作经、传,大概也根据时势树立义理,用自已的学说互相配合,不是有所模仿而冒用经的名称。“经”本来是尊称,它的意义也取总括这一义项,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像孔夫子那样的大德大智,著述不必称经。诸子著述中有经的部分,用来贯穿其中传的部分,那意义各有适当的地方。后世的书目著录家,因为书籍繁多,不是都有关纲要,于是取先世圣人的精微言论与群经的辅助书,都称作经。例如《 论语》 、《 孟子》 、《 孝经》 ,和大、小戴特L 记》 的有别于《 礼》 ,《 左传》 、《 公羊传》 、《 俄梁传》 的有别于《 春秋》 ,都题为经,于是有了九经、于经、十三经、一于四经等,当作专门的部类,大概是尊崇经而一起连带经的旁支。而儒者著书,这才尊重”‘经”的名称,不敢触犯,便是尊崇圣人教化而小心避开嫌名,大概像三代以后不是君主不能称自己是“联”。那么,如今所说的经,大半都是占人所说的传;占时所说的经,是三代兴盛时典章法度表现在政治教化行事方面的实迹,而不是圣人有意识地创作出文章用来流传后世。


如果你对文史通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文史通义》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