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九十七  志第七 祭祀上

类别:史部 作者:(南朝*宋)范晔 书名:后汉书

    原文:

    光武即位告天 郊 封禅

    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豺獭知祭祀,而况人乎!故人知之至于念

    想,犹豺獭之自然也,顾古质略而后文饰耳。自古以来王公所为群祀,至于王莽,

    《汉书•郊祀志》既著矣,故今但列自中兴以来所修用者,以为《祭祀志》。

    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为坛营于鄗之阳。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

    祭故事。六宗群神皆从,未以祖配。天地共犊,余牲尚约。其文曰:“皇天上帝,

    后土神祇,睠顾降命,属秀黎元,为民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咸曰王莽篡弑窃位,秀发愤兴义兵,破王邑百万众于昆阳,诛王郎、铜马、赤眉、

    青犊贼,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

    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曰:‘皇天大命,

    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鄗。采元始中故事。为圆坛八陛,

    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之

    地,赤帝位在丙巳之地,黄帝位在丁未之地,白帝位在庚申之地,黑帝位在壬亥

    之地。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有四通道以为门。日月在中营内南道,

    日在东,月在西,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别位,不在群神列中。八陛,陛五十八

    醊,合四百六十四醊。五帝陛郭,帝七十二醊,合三百六十五醊。中营

    四门,门五十四神,合二百一十六神。外营四门,门百八神,合四百三十二神。

    皆背营内乡。中营四门,门封神四,外营四门,门封神四,合三十二神。凡千五

    百一十四神。营即壝也。封,封土筑也。背中营神,五星也,及中官宿五官神

    及五岳之属也。背外营神,二十八宿外官星,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

    四渎、名山、大川之属也。

    至七年五月,诏三公曰:“汉当郊尧。其与卿大夫、博士议。”时侍御史杜

    林上疏,以为“汉起不因缘尧,与殷、周异宜,而旧制以高帝配。方军师在外,

    且可如元年郊祀故事”。上从之。语在《林传》。

    陇、蜀平后,乃增广郊祀,高帝配食,位在中坛上,西面北上。天、地、高

    帝、黄帝各用犊一头,青帝、赤帝共用犊一头,白帝、黑帝共用犊一头,凡用犊

    六头。日、月、北斗共用牛一头,四营群神共用牛四头,凡用牛五头。凡乐奏

    《青阳》、《朱明》、《西皓》、《玄冥》,及《云翘》、《育命》舞。中营四

    门,门用席十八枚,外营四门,门用席三十六枚,凡用席二百一十六枚,皆莞簟,

    率一席三神。日、月、北斗无陛郭醊。既送神,燎俎实于坛南巳地。

    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书曰:“即位三

    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污七十二代之

    编录!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兼令屯田。”

    从此群臣不敢复言。三月,上幸鲁,过泰山,告太守以上过,故承诏祭山及梁父。

    时,虎贲中郎将梁松等议:“《记》曰‘齐将有事泰山,先有事配林’,盖诸侯

    之礼也。河岳视公侯,王者祭焉。宜无即事之渐,不祭配林。”

    三十二年正月,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

    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感此文,乃诏松等复案索《河》、

    《雒》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松等列奏,乃许焉。

    初,孝武帝欲求神仙,以扶方者言黄帝由封禅而后仙,于是欲封禅。封禅不

    常,时人莫知。元封元年,上以方士言作封禅器,以示群儒,多言不合古,于是

    罢诸儒不用。三月,上东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颠。遂东巡海上,求仙人,无

    所见而还。四月,封泰山。恐所施用非是,乃秘其事。语在《汉书•郊祀志》。

    上许梁松等奏,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议封禅所施用。有司奏当用方石再累

    置坛中,皆方方尺,厚一尺,用玉牒书藏方石。牒厚五寸,长尺三寸,广五寸,

    有玉检。又用石检十枚,列于石傍,东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长三尺,广一尺,

    厚七寸。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

    泥。玉玺一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寸。方石四角又有距石,皆再累。枚长一丈,厚

    一尺,广二尺,皆在圆坛上。其下用距石十八枚,皆高三尺,厚一尺,广二尺,

    如小碑,环坛立之,去坛三步。距石下皆有石跗,入地四尺。又用石碑,高九尺,

    广三尺五寸,厚尺二寸,立坛丙地,去坛三丈以上,以刻书。上以用石功难,又

    欲及二月封,故诏松欲因故封石空检,更加封而已。松上疏争之,以为“登封之

    礼,告功皇天,垂后无穷,以为万民也。承天之敬,尤宜章明。奉图书之瑞,尤

    宜显著。今因旧封,窜寄玉牒故石下,恐非重命之义。受命中兴,宜当特异,以

    明天意”。遂使泰山郡及鲁趣石工,宜取完青石,无必五色。时以印工不能刻玉

    牒,欲用丹漆书之;会求得能刻玉者,遂书。书秘刻方石中,命容玉牒。

    二月,上至奉高,遣侍御史与兰台令史,将工先上山刻石。文曰:

    维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班于群

    神,遂觐东后。从臣太尉熹、行司徒事特进高密侯禹等。汉宾二王之后在位。孔

    子之后褒成侯,序在东后,蕃王十二,咸来助祭。《河图赤伏符》曰:“刘秀发

    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河图会昌符》曰:“赤帝九

    世,巡省得中,治平则封,诚合帝道孔矩,则天文灵出,地祇瑞兴。帝刘之九,

    会命岱宗,诚善用之,奸伪不萌。赤汉德兴,九世会昌,巡岱皆当。天地扶九,

    崇经之常。汉大兴之,道在九世之王。封于泰山,刻石著纪,禅于梁父,退省考

    五。”《河图合古篇》曰:“帝刘之秀,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河图

    提刘予》曰:“九世之帝,方明圣,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雒书甄曜度》

    曰:“赤三德,昌九世,会修符,合帝际,勉刻封。”《孝经钩命决》曰:“予

    谁行,赤刘用帝,三建孝,九会修,专兹竭行封岱青。”《河》、《雒》命后,

    经谶所传。昔在帝尧,聪明密微,让与舜庶,后裔握机。王莽以舅后之家、三司

    鼎足冢宰之权势,依托周公、霍光辅幼归政之义,遂以篡叛,僣号自立。宗庙堕

    坏,社稷丧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杨、徐、青三州首乱,兵革横行,延及荆

    州,豪杰并兼,百里屯聚,往往僣号。北夷作寇,千里无烟,无鸡鸣狗吠之声。

    皇天睠顾皇帝,以匹庶受命中兴,年二十八载兴兵,以次诛讨,十有余年,罪

    人斯得。黎庶得居尔田,安尔宅。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舟舆所通,人迹所

    至,靡不贡职。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设庠序。同律、度、量、衡。修五礼,

    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贽。吏各修职,复于旧典。在位三十有二年,年六十

    二。乾乾日{曰矢},不敢荒宁,涉危历险,亲巡黎元,恭肃神祇,惠恤耆老,理

    庶遵古,聪允明恕。皇帝唯慎《河图》、《雒书》正文,是月辛卯,柴,登封泰

    山。甲午,禅于梁阴。以承灵瑞,以为兆民,永兹一宇,垂于后昆。百僚从臣,

    郡守师尹,咸蒙祉福,永永无极。秦相李斯燔《诗》、《书》,乐崩礼坏。建武

    元年已前,文书散亡,旧典不具,不能明经文,以章句细微相况八十一卷,明者

    为验,又其十卷,皆不昭晰。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

    我受其礼。”后有圣人,正失误,刻石记。

    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皆从,用乐如南郊。诸王、王

    者后二公、孔子后褒成君,皆助祭位事也。事毕,将升封。或曰:“泰山虽已从

    食于柴祭,今亲升告功,宜有礼祭。”于是使谒者以一特牲于常祠泰山处,告祠

    泰山,如亲耕、貙刘、先祠、先农、先虞故事。至食时,御辇升山,日中后到山

    上更衣,早晡时即位于坛,北面。群臣以次陈后,西上,毕位升坛。尚书令奉玉

    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讫,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已,复石

    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事毕,皇帝再拜,群臣称万岁。命人立所刻石碑,

    乃复道下。

    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于梁阴,以高后配,山川群神从,如元始中北郊故

    事。

    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复博、奉高、赢勿

    出元年租、刍稿。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匮,玺印封之。乙酉,使太尉行事,以

    特告至高庙。太尉奉匮以告高庙,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

    译文:

    祭祀的实行,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了。

    豺和獭都懂得祭祀,何况人呢!所以人们由懂得到想念,就好像豺和獭的祭祀出于本能一样,只是古代质朴简略而后代更加文饰罢了。

    自古以来王公所举行的群祀,直到王莽时代,《汉书,郊祀志》已经著录了,所以现在只列出自中兴以来所修改实行的部分,撰成《祭祀志》。

    建武元年,兆武帝在鄗即位,在鄗南平整土地建坛。

    向天地祭祀祷告,采用平帝元始年问郊祭旧例。

    日、月、星、山、川、海六宗和群神都在被祭祀之列,不用先祖配享。

    祭祀时天神地神共享一犊,用其它牺牲也崇尚节俭。

    祭文说:“皇天上帝,后土神灵,承蒙垂爱,下达天命,把黎民交给刘秀,让刘秀做黎民父母,刘秀实在不敢承当。

    群臣百官,异口同声。

    都说王莽弒君篡权窃位,刘秀发愤兴起义兵,在昆阳击败王邑百万大军,剿灭王郎、铜马、赤眉、青犊各路贼寇,平定天下,四海承受恩泽,上合天心,下遂万民之望。

    谶书记载:‘刘秀发兵捉拿无道之人,刘姓积德行善成为天子。

    ’刘秀还是坚决辞让,一而再,再而三。

    群臣说:‘皇天的重大命令,不能延迟执行。

    ’岂敢不恭敬承接。”建武二年正月,开始在雒阳城南七里的地方平整建坛的土地,与鄗相邻。

    采用平帝元始年问的旧例。

    建造有八道台阶的圆坛,坛上还有一坛,在坛上有天皇地祇的神位,都面向南,以西边为上。

    在外坛上设置五方之帝的神位。

    青帝在东方甲寅之地,赤帝在南方丙巳之地,黄帝在中央丁未之地,白帝在西方庚申之地,黑帝在北方壬亥之地。

    在坛的外边建造矮墙,一道道土垒是紫色,用来象征紫宫;有四个通道做门。

    日月之位在中央土垒南边通道上,日在束,月在西,北斗之位在北边通道的西侧,都分别设置神位,不在群神行列之中。

    八道台阶,每道台阶有五十八次连续祭祀,共计四百六十四次连续祭祀。

    五帝台阶外侧,每一帝有七十二次连续祭祀,共计三百六十次连续祭祀。

    中央土垒有四个门,每个门有五十四位神,共计二百一十六位神。

    外道土垒有四个门,每个门有一百零八位神,共计四百三十二位神。

    这些神都是背对土垒而面向中央。

    中央土垒有四个门,每个门封立四位神,外道土垒有四个门,每个门封立四位神,共计三十二位神。

    总共一千五百一十四位神。

    营就是矮墙。

    封是堆土建坛。

    背对中央土垒的神位,是五星,以及中官宿五官种和五岳之类的神。

    背对外道土垒的神位,有二十八宿外官星,即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类。

    到建武七年五月,诏令三公说:“汉代应当郊祭帝尧,你们与卿大夫和博士讨论此事。”当时侍御史杜林上奏,认为:“汉代兴起与帝尧没有关系,与殷周不同,而旧制以高皇帝配享。

    正当军队在京师之外,暂且可以用建武元年郊祭的旧例。”皇帝同意了。

    具体言论在《杜林传》中。

    陇地、蜀地平定后,就扩大郊祭规模,以高皇帝配享,神位在中坛之上,面向西,以北马上。

    祭祀时,天、地、高皇帝、黄帝各用一犊,青帝、赤帝共享一犊,白帝、黑帝共享一犊,总计用六头犊。

    日、月、北斗共享一牛,四道土垒的群神共享四牛,总计用五头牛。

    所有乐器奏《青阳》、《朱明》、《西皓》、《玄冥》曲,跳《云翘》、《育命》舞。

    中央土垒的四门,每个门用十八张席,外道土垒的四门,每个门用三十六张席,总计用席二百一十六张,都用蒲席和竹席,都是一张有三位神。

    日、月、北斗没有台阶边的连续祭祀。

    送神完了,把祭品在坛南巳地焚烧。

    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书说,即位三十年应该封禅泰山。

    诏令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满腹怨气,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竟然说泰山不如林放,为什么要玷污七十二代君主依次封禅的着录呢!齐桓公想要封惮,管仲认为不对。

    如果各州郡县邑远道派人来祝寿,极力凭空赞美,一定处以髡刑,并罚去屯田。”从此百官不敢再说封禅之事。

    三月,皇帝巡幸鲁地,路过泰山,把皇帝路过此地的事告知太守,奉承皇帝旨意祭祀泰山和梁父山。

    当时虎贲中郎将梁松等提议:“《记》上说‘齐国将要祭祀泰山,此前先祭祀作为陪衬的小山林’,大约这是诸侯之礼。

    黄河和五岳好比公侯,天子祭祀的时候,应该不必从最初做起,也就是不祭祀作为陪衬的小山林。”建武三十二年正月,皇上斋戒,晚上阅读《河图会昌符》,上载:“汉代第九世时,当在泰山承受天命。

    如果不能慎重对待实行,对承继大业有什么好处?假如能很好地实行,诡诈虚假之事就不会发生。”有感于此文,就命令梁松等人重新翻检《河图》《雒书》,查清谶文中关于九世封禅的情况。

    梁松筹人条列清楚上奏,就同意了。

    当初,孝武帝想要寻访神仙,是因为方士说黄帝由封禅后纔成仙,于是想要封禅。

    封禅不是经常做的事,所以当时人都不知道怎样做。

    孝武帝元封元年,皇帝按方士的话造出封禅礼器,拿来给众儒者看,多数儒者说与古制不合,这样就罢黜儒者,不任用他们。

    三月,皇帝向东去登泰山,并且登上了泰山之顶的大石。

    于是向东巡行海上,寻找仙人,什么也没找到就回来了。

    四月,封祭泰山。

    担心所施用的礼仪不合古制,就对封禅之事秘而不宣。

    这番话在《汉书?郊祀志》中。

    皇帝同意梁松等人意见,就搜求孝武帝元封时封禅的旧例,讨论封禅所应该施用的礼仪。

    有司上奏,应当在坛上叠放两块方石,每块都是边长五尺,厚一尺,把玉牒书藏在方石之下。

    牒的厚度是五寸,长一尺三寸,宽五寸,有玉函。

    有用来封闭石函的石条十根,放在石块旁边,束边和西边各三根,南边和北边各二根,都是长三尺,宽一尺,厚七寸。

    石条中镂刻三处,镂刻处深四寸,边长五寸,有盖。

    石条用金丝绕五圈,用水银和金作涂料。

    玉玺一枚边长一寸二分,另一枚边长五寸。

    大方石的四角还有基石,每个角都叠垒两块基石。

    每块石长一丈,厚一尺,宽二尺,都在圆坛之上。

    在它的下边用基石十八块,每块都是高三尺,厚一尺,宽二尺,像小碑,环绕坛树立起来,离坛三步速。

    基石下都有石足,在地下四尺。

    还有石碑,高九尺,宽三尺五寸,厚一尺二寸,坚立在坛的丙地,离坛三丈多远,上面刻字。

    皇帝认为石料加工困难,又想在二月封禅,所以诏令梁松,想利用旧的封禅石块,只是空出石函,重新加以封缄也就可以了。

    梁松上书争辩,认为:”登泰山封禅的礼仪,是向皇天报告成功,永远流传后世,焉万民所景仰。

    承奉天命的虔敬,特别应该显扬。

    实行《河图》、《雒书》的祥瑞,更应昭明。

    现沿用旧的封禅用石,把玉牒压在旧石之下,恐怕这不是重视天命的本义。

    既是承受天命中兴汉朝,应当与以往不同,这纔能昌明天意。”于是就命令泰山郡和鲁地督促石工,可以选用全青石,不必用五色石。

    当时由于治印工匠不能在石上刻玉牒,想用丹漆书写。

    适逢找到能刻玉的工匠,就在石上写了。

    此书秘密刻在方石之中,使它能装下玉牒。

    二月,皇帝到奉高,派遣侍御史和兰台令、兰台史,率领工匠先上山刻石。

    祭文是:“在建武三十二年二月,皇帝到东方巡狩,来到泰山,举行柴祭,按等级望祭山川,遍祭群神,然后朝觐东方青帝。

    随从大臣有太尉赵憙、兼行司徒职务的特进高密侯邓禹等。

    汉代列在二王之后承继皇位。

    孔子后代封为襃成侯,位次属于东方青帝,还有十二位蕃王,都来助祭。

    《河图赤伏符》载:‘刘秀发兵缉捕无道,四夷从八方会集在旷野,并展开龙争虎斗,从高皇帝到光武帝二百八十年间,火德的漠家承继天命。

    ,《河图会昌符》载:‘火德皇帝的第九代,巡行视察,得居中位,天下安定就封禅,这实在符合帝王治国之道和儒家规定,同时天现灵光,地出祥瑞。

    刘姓皇帝第九代,当在泰山承受天命,如妥善施行,诡诈虚伪之事就不会发生。

    火德的汉室兴盛,第九代会当隆昌,巡幸和封祭泰山都是合宜的。

    天地都扶助‘九’,这是尊崇经学的常理。

    汉代盛大兴旺,落在第九代皇帝身上。

    封祭泰山,把这一切刻在石上,禅祭梁父山,回去后思索成就五帝的业绩。

    ’《河图合古篇》载:‘汉皇帝刘秀,是第九代皇帝,皇帝实行德政,封禅时在石上刻写德政。

    ’《河图提刘子》载:‘第九代皇帝,正当睿智圣明之际,公正执掌权柄,平定九州岛,就把天授予第九代皇帝。

    ’《雒书甄曜度》载:‘赤帝有正直、刚克、柔克三德,在第九代昌隆,汇聚美好征兆,适逢帝位变替之际,封禅刻写勉励之语。

    ,《孝经钩命决》载:‘我是谁,火德刘氏为帝,三次树立孝行,九次会修,专心致力封惮青州的泰山。

    ,《河图》《雒书》命令君主,是经书和纬书流传下来的。

    最早在帝尧时代,尧的精力衰微,把政权禅让给庶民舜,后裔掌握权柄。

    王莽凭借孝元皇后的侄子哀帝的舅舅身份,依仗太尉、司空、司徒鼎足而立的最高权力,仿效周公、霍光先辅佐幼主后归政君王的先例,于是就篡权叛逆,僭越自立为帝。

    汉朝宗庙毁坏,社稷倾颓,不能得到祭祀,共十八年。

    杨州、徐州、青州首先造反,兵祸泛滥,波及剂州,起义豪杰相互兼并,在方圆百里的地域屯扎兵马,常常僭越称帝。

    北方夷狄侵犯中原,造成千里没有人烟,也没有鹦鸣犬吠之声。

    上天垂爱皇帝,以普通百姓身份受命中兴汉朝,二十八岁时起兵,逐个征讨叛逆,共十几年,有罪之人纔被捕获。

    百姓得以在自己田地上居处,在自己的房屋中安住。

    用相同文字书写,车的两轮距离都相同,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同。

    凡是车船能达到、人的足迹能走到的地方,没有不奉上贡品的。

    建造明堂,树起辟雍,立起灵台,设置学校。

    统一音律和度量衡。

    修治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五等封爵所持的玉,三孤所持的玄、踊、黄三色帛,卿和大夫所持的羔和雁,士所持的雉.这一切都是见面礼。

    官吏各自的职权范围,重新与旧制一致。

    皇帝在位三十二年,年龄六十二岁。

    从早到晚都自强不息,不敢荒废懈怠,经历危险,亲自视察百姓,恭敬神灵,体恤老者,遵从古制治民,明察事理,本性仁慈。

    皇帝非常重视《河图》、《雒书》正文,这个月的辛卯日,柴祭,登泰山封禅。

    甲午日,在梁阴禅祭。

    而承受神灵的祥瑞,本为莴民,天下永远统一,一代一代传于后世。

    随从百官,郡守和各地方官,都蒙受福荫,永无尽头。

    秦朝丞相李斯焚烧《诗经》《尚书》,典章制度和礼仪教化遭到极大破坏。

    在建武元年以前,文字图书亡佚,文献不全,不能准确理解经书,剖章析句仔细酌定八十一卷,有明显验证的,还有十卷,都不明白。

    《论语》载子贡想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羊减省不用,孔子说:‘端木赐啊,你舍不得那只羊,我更看重那种礼。

    ,以后有圣人出世,再纠正礼仪错误。

    刻石为记。”二十二日辛卯的早晨,在泰山下南方焚柴祭天,众神随同祭祀,与南郊祭用相同的音乐,各王爵、王爵后裔的二公爵、孔子后裔襃成君,都做助祭者。

    燎祭完毕,将要登山封惮。

    有人说:“泰山已经在柴祭时享受食物,现在皇帝亲自登山向上天报告功业,应该依礼祭祀。”这样派谒者用一特牲在泰山遁常祭祀处,祭祀泰山,与亲耕、立秋日猎取祭品、祭祀先王、祭礼神农、安神祭等旧例相同。

    到吃早饭时,坐辇上山,中午后到达山上,更衣,晚饭前在祭坛前坐下,面向北。

    群臣依次排列在后边,以西边为上,都到位后登上祭坛。

    尚书令捧着玉牒函筐,皇帝用一寸二分玺印亲自加封印缄,完毕,太常命令三干人共同开启坛上石块,尚书令藏玉牒完毕,又盖上石,再用五寸印章封缄石函。

    此事完毕,皇帝再拜,群臣欢呼万岁。

    然后命令众人竖立所刻写的石碑,就从原道走下。

    二十五日甲午,挥地,在梁阴祭地,以高皇后配享,山川群神随同祭祀,与平帝元始年间北郊祭旧例相同。

    四月己卯日,大赦天下,改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使博、奉高、嬴三地不上交中元元年租粮和畜草。

    在吉日刻玉牒书函封藏于金柜,用玺印封缄。

    乙酉日,派遣太尉去祭祀,用特牲祭祀高祖庙。

    太尉捧着藏有玉牒的金柜到高祖庙,藏在庙室西壁石室高祖庙主室的下边。


如果你对后汉书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后汉书》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