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九十九  志第九 祭祀下

类别:史部 作者:(南朝*宋)范晔 书名:后汉书

    原文:

    宗庙 社稷 灵星 先农 迎春

    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立高庙于雒阳。四时祫祀,高帝为太祖,文帝为太宗,

    武帝为世宗,如旧。余帝四时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腊,

    一岁五祀。三年正月,立亲庙雒阳,祀父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时寇贼未夷,

    方务征伐,祀仪未设。至十九年,盗贼讨除,戎事差息,于是五官中郎将张纯与

    太仆朱浮奏议:“礼,为人子事大宗,降其私亲。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

    意。当除今亲庙四。孝宣皇以孙后祖,为父立庙于奉明,曰皇考庙,独群臣侍祠。

    愿下有司议先帝四庙当代亲庙者及皇考庙事。”下公卿、博士、议郎。大司徒涉

    等议:“宜奉所代,立平帝、哀帝、成帝、元帝庙,代今亲庙。兄弟以下,使有

    司祠。宜为南顿君立皇考庙,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时议有异,不著。

    上可涉等议,诏曰:“以宗庙处所未定,且礻合祭高庙。其成、哀、平且祠祭长

    安故高庙。其南阳舂陵岁时各且因故园庙祭祀。园庙去太守治所远者,在所令长

    行太守事侍祠。惟孝宣帝有功德,其上尊号曰中宗。”于是雒阳高庙四时加祭孝

    宣、孝元,凡五帝。其西庙成、哀、平三帝主,四时祭于故高庙。东庙,京兆尹

    侍祠,冠衣车服如太常祠陵庙之礼。南顿君以上至节侯,皆就园庙。南顿君称皇

    考庙,钜鹿都尉称皇祖考庙,郁林太守称皇曾祖考庙,节侯称皇高祖考庙,在所

    郡县侍祠。

    二十六年,有诏问张纯,禘礻合之礼不施行几年。纯奏:“礼,三年一祫,

    五年一禘。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太祖;五年再殷察。

    旧制,三年三祫,毁庙主合食高庙,存庙主未尝合。元始五年,始行禘礼。父为

    昭,南向;子为穆,北向。父子不并坐,而孙从王父。禘之为言谛,禘諟昭穆,

    尊卑之义。以夏四月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礻合以冬十月,五谷

    成熟,故骨肉合饮食。祖宗庙未定,且合祭。今宜以时定。”语在《纯传》。上

    难复立庙,遂以合祭高庙为常。后以三年冬祫,五年夏禘之时,但就陈祭毁庙主

    而已,谓之殷。太祖东面,惠、文、武、元帝为昭,景、宣帝为穆。惠、景、昭

    三帝非殷祭时不祭。光武皇帝崩,明帝即位,以光武帝拨乱中兴,更为起庙,尊

    号曰世祖庙。以元帝于光武为穆,故虽非宗,不毁也。后遂为常。

    明帝临终遗诏,遵俭无起寝庙,藏主于世祖庙更衣。孝章即位,不敢违,以

    更衣有小别,上尊号曰显宗庙,间祠于更衣,四时合祭于世祖庙。语在《章纪》。

    章帝临崩,遗诏无起寝庙,庙如先帝故事。和帝即位不敢违,上尊号曰肃宗。后

    帝承尊,皆藏主于世祖庙,积多无别,是后显宗但为陵寝之号。永元中,和帝追

    尊其母梁贵人曰恭怀皇后,陵曰西陵。以窦后配食章帝,恭怀后别就陵寝祭之。

    和帝崩,上尊号曰穆宗。殇帝生三百余日而崩,邓太后摄政,以尚婴孩,故不列

    于庙,就陵寝祭之而已。安帝以清河孝王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贵人

    曰敬隐后,陵曰敬北陵。亦就陵寝祭,太常领如西陵。追尊父清河孝王曰孝德皇,

    母曰孝德后,清河嗣王奉祭而已。安帝以谗害大臣,废太子,及崩,无上宗之奏。

    后以自建武以来无毁者,故遂常祭,因以其陵号称恭宗。顺帝即位,追尊其母曰

    恭愍后,陵曰恭北陵,就陵寝祭,如敬北陵。顺帝崩,上尊号曰敬宗。冲质帝皆

    小崩,梁太后摄政,以殇帝故事,就陵寝祭。凡祠庙讫,三公分祭之。桓帝以河

    间孝王孙蠡吾侯即位,亦追尊祖考,王国奉祀。语在《章和八王传》。桓帝崩,

    上尊号曰威宗,无嗣。灵帝以河间孝王曾孙解犊侯即位,亦追尊祖考。语在《章

    和八王传》。灵帝时,京都四时所祭高庙五主,世祖庙七主,少帝三陵,追尊后

    三陵,凡牲用十八太牢,皆有副倅。故高庙三主亲毁之后,亦但殷祭之岁奉祠。

    灵帝崩,献帝即位。初平中,相国董卓、左中郎将蔡邕等以和帝以下,功德无殊,

    而有过差,不应为宗,及余非宗者追尊三后,皆奏毁之。四时所祭,高庙一祖二

    宗,及近帝四,凡七帝。

    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

    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称“寝庙弈弈”,

    言相通也。庙以藏主,以四时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出寝,

    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建

    武以来,关西诸陵以转久远,但四时特牲祠;帝每幸长安谒诸陵,乃太牢祠。自

    雒阳诸陵至灵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伏腊及四时祠。庙日上饭,太官送用物,园

    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建武二年,立太社稷于雒阳,在宗庙之右,方坛,无屋,有墙门而已。二月、

    八月及腊,一岁三祠,皆太牢具,使有司祠。《孝经援神契》曰:“社者,土地

    之主也。稷者,五谷之长也。”《礼记》及《国语》皆谓共工氏之子曰句龙,为

    后土官,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植百谷疏,自夏以上祀以

    为稷,至殷以柱久远,而尧时弃为后稷,亦植百谷,故废柱,祀弃为稷。大司农

    郑玄说,古者官有大功,则配食其神。故句龙配食于社,弃配食于稷。郡县置社

    稷,太守、令、长侍祠,牲用羊豕。唯州所治有社无稷,以其使官。古者师行平

    有载社主,不载稷也。国家亦有五祀之祭,有司掌之,其礼简于社稷云。

    汉兴八年,有言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祀,于是高帝令天下立灵星祠。言祠后稷

    而谓之灵星者,以后稷又配食星也。旧说,星谓天田星也。一曰,龙左角为天田

    官,主谷。祀用壬辰位祠之。壬为水,辰为龙,就其类也。牲用太牢,县邑令长

    侍祠。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及获刈、

    舂簸之形,象其功也。

    县邑常以乙未日祠先农于乙地,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以己丑日祠雨师于

    丑地,用羊豕。

    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

    外野中。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弗祭。三时不迎。

    论曰:“臧文仲祀爰居,而孔子以为不知。《汉书•郊祀志》著自秦以来迄

    于王莽,典祀或有未修,而爰居之类众焉。世祖中兴,蠲除非常,修复旧祀,方

    之前事邈殊矣。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

    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自上皇

    以来封泰山者,至周七十二代。封者,谓封土为坛,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

    《礼记》所谓“因名山升中于天”者也。易姓则改封者,著一代之始,明不相袭

    也。继世之王巡狩,则修封以祭而已。自秦始皇、孝武帝封泰山,本由好仙、信

    方士之言,造为石检印封之事也。所闻如此。虽诚天道难可度知,然其大较犹有

    本要。天道质诚,约而不费者也。故牲有犊,器用陶匏,殆将无事于检封之间,

    而乐难攻之石也。且唯封为改代,故曰岱宗。夏康、周宣,由废复兴,不闻改封。

    世祖欲因孝武故封,实继祖宗之道也。而梁松固争,以为必改。乃当夫既封之后,

    未有福,而松卒被诛死。虽罪由身,盖亦诬神之咎也。且帝王所以能大显于后者,

    实在其德加于民,不闻其在封矣。言天地者莫大于《易》,《易》无六宗在中之

    象。若信为天地四方所宗,是至大也。而比太社,又为失所,难以为诚矣!

    赞曰:天地禋郊,宗庙享祀,咸秩无文,山川具止。淫乃国紊,典惟皇纪。

    肇自盛敬,孰崖厥始?

    译文:

    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在雒阳建高祖庙。

    一年四季袷祭,高皇帝为太祖,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同于旧例。

    其余各帝王四季祭祀,春季在正月,夏季在四月,秋季在七月,冬季在十月和腊月,一年之中五次祭祀。

    建武三年正月,在雒阳建四亲庙,祭祀父亲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

    当时贼寇未平,正致力于征战讨伐,祭祀礼法还没有制定。

    到建武十九年,贼寇扫平,战事基本平息,这样五官中郎将张纯和太仆朱浮提出建议说:“依据礼,作为人子主要祭祀嫡系长房的大宗,对自己本身所出的小宗降等祭祀。

    按照礼制,授与不授与和其擅自取得大不相同。

    应当去掉现在四亲庙。

    孝宣帝以孙于的身份把祖父放在后边,为父亲在奉明建庙,叫皇考庙,只有群臣陪祭。

    希望交付有司讨论用先帝四庙替代四亲庙和皇考庙的事。”此建议交付公卿、博士和议郎讨论。

    大司徒刘涉等提议:“应该恭行替代,建平帝、哀帝、成帝、元帝庙,替代现在的四亲庙。

    在兄弟辈分以下各帝庙,派有司祭祀。

    应该为南顿君建立皇考庙,祭祀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去祭祀。”当时讨论有不同意见,没有记载。

    皇帝同意刘涉等人建议,下诏说:“由于建立宗庙的处所还没有选定,暂且在高祖庙袷祭。

    至于成帝、哀帝、平帝暂且在长安的旧高祖庙祭祀。

    至于南阳舂陵节侯每年各季节暂且分别在原陵寝祭祀。

    那些陵寝离太守治所速的,由太守治所的令或长替太守陪同祭祀。

    只有孝宣帝功德卓著,可以奉上庙号中宗。”这样在雒阳高祖厩四季加祭孝宣帝、孝元帝,共五帝。

    至于西京长安庙中成帝、哀帝、平帝三帝神主,四季在旧高祖庙祭祀。

    束京雒阳庙由京兆尹陪同祭祀,衣冠车服同于太常祭祀陵庙的礼仪。

    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都在陵寝祭祀。

    南顿君庙称皇考庙,巨鹿都尉庙称皇祖考庙,郁林太守庙称皇曾祖考庙,舂陵节侯庙称皇高祖考庙,所在郡县陪同祭祀。

    建武二十六年,皇帝发诏询问张纯,柿祭袷祭的礼仪有多少年不实行了。

    张纯上奏说:“礼制是,三年举行一次袷祭,五年举行一次柿祭。

    撤庙的神主,陈列在太祖庙中;未撤除庙的神主,都上升与太祖共享;五年两次大祭。

    过去规定,三年一次袷祭,撤庙的神主与高祖庙一同享食,未撤庙的神主从未同享。

    平帝元始五年,开始实行柿祭,父为昭。

    面向南;子为穆,面向北。

    父子不在同一个座位,孙子与祖父在同一侧。

    补字是仔细的意思。

    详察昭穆,是为了表示尊卑关系。

    由于夏季四月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所以在此时祭祀可以端正尊卑关系。

    袷祭在冬十月,五谷成熟,所以父子可以共享饮食。

    祖宗庙尚未确定,暂且合祭。

    现在应该按时确定。”具体叙述在《张纯传》中。

    皇帝认为重新建庙很难,就以在高祖庙合祭为常礼。

    以后在三年冬季袷祭、五年夏季稀祭之时,只列出撤庙的神主罢了,称作大祭。

    太祖的柬边,有惠帝、文帝、武帝、元帝是昭,景帝、宣帝是穆。

    惠帝、景帝、昭帝三位皇帝不在大祭时不祭。

    光武皇帝驾崩,明帝即位,认为光武皇帝拨乱反正,使汉朝中兴,应该重新建庙,尊称焉世祖庙。

    由于元帝对于光武帝来说是穆,所以即使不是宗,也不撤庙。

    后来以此为常理。

    明帝临终时遗诏,遵从节俭原则,不要焉他另造寝庙,把神主放在世祖庙便殿中即可。

    孝章帝即位,不敢违背先皇遗训,在便殿中划出一部分空间,奉上尊号为显宗庙,有时在便殿祭祀,四时迎祭在世祖庙合祭。

    具体叙述在《章帝纪》中。

    章帝筛崩时,遗诏说不许为他建寝庙,他的庙与明帝庙旧例相同。

    和帝即位后,不敢违背先皇遣训,奉上尊号称肃宗。

    后来的皇帝尊重先皇遗诏,都把神主存放在世祖庙中,积累多了就没有分别了。

    以后显宗只是庙号而没有庙。

    永元年间,和帝追尊他的母亲梁贵人为恭怀皇后,陵墓叫西陵。

    因为窦皇后与章帝配祭,恭怀皇后在另外陵墓寝庙祭祀。

    和帝驾崩,上尊号称穆宗。

    殇帝生下后三百多天驾崩,邓太后摄政,由于殇帝还是个婴儿,所以没有列在宗庙之中,祇是在陵墓寝庙祭祀而已。

    安帝以清河孝王之子的身份即皇帝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贵人为敬隐后,陵墓称敬北陵。

    也是在陵墓寝庙祭祀,太常就像西陵一样兼管。

    追尊父清河孝王焉孝德皇帝,母为孝德后,清河嗣王主持祭祀罢了。

    安帝以谗害大臣罪名废掉太子,到安帝驾崩时,没有奉上庙号为“宗”的奏议。

    后来由于从建武以来没有撤庙的,所以也就都成了常祭,于是就称安帝庙号为恭宗。

    顺帝即位,追尊其母为恭愍皇后,陵墓称恭北陵。

    到陵墓寝庙祭祀,与敬北陵的做法相同。

    顺帝驾崩,上尊号为敬宗。

    冲帝、质帝都幼年驾崩,梁太后摄政,依殇帝旧例,在陵墓寝庙祭祀。

    凡是庙祭完毕,三公分别祭祀。

    桓帝以河闲孝王之孙蠡吾侯的身份即皇帝位,也追尊他的祖父,封立河闲王国的主持祭祀者。

    具体叙述在《章和八王传》中。

    桓帝驾崩,上尊号称威宗,没有后嗣。

    灵帝以河闲孝壬曾孙解犊侯身份即皇帝位,也追尊祖父。

    具体叙述在《章和八王传》中。

    灵帝时,京城四季祭祀高祖庙五位神主,世祖庙七位神主,幼年崩殂的三位皇帝陵,追尊的三位皇后陵,一共享十八份太牢牺牲,都有添加的供品。

    所以高祖庙中三位神主撤除之后,也只是在大祭之年祭祀。

    灵帝驾崩,献帝即位。

    初平年间,相国董卓、左中郎将蔡邕等人认为和帝以下皇帝,功劳和德行都没有特殊的地方,反而有过失,不应立为宗,以及其余不立宗的追尊的三位皇后,也都奏请撤除。

    四季所祭祀的,高祖庙有高祖一祖和文帝太宗、武帝世宗二宗,以及最近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帝,共七帝。

    古代不在陵墓祭祀,汉代各陵墓都有庙,承继秦代的规定。

    解说者认为古代在宗庙前建庙,在宗庙后建造寝殿,来象征人君居所前边有朝廷,居所之后有寝殿。

    《礼记?月令》有“先献给寝庙”的话,《诗经》说“寝庙高大”,表明寝庙与祖庙相同。

    庙是用来保存神主的,按四时祭祀。

    寝庙有衣冠几杖象征生前的用具,同时献上一些新器物。

    秦代开始建造寝殿,在陵墓的旁边,漠代沿袭不变,所以在陵墓上就称为寝殿,起居衣服之物象征皇帝生前的器物,也是寝室之意。

    自从建武以来,函谷关以西各陵墓变得久远了,只是四季以特牲祭祀;皇帝每次去长安拜谒各陵墓,就用太牢祭祀。

    从雒阳各陵墓直到灵帝,都在月末、月圆、二十四节气、伏祭、腊祭以及四季迎祭。

    祭祀日奉上食物,太官送上器物,园令、食监典省,那些跟随皇帝亲自拜谒陵墓的官人,按鼓声和壶漏整理被子和枕头,准备盥洗水,摆上梳洗器具。

    建武二年,在雒阳修建太社稷,在宗庙的右,方坛,没有屋顶,有墙有门罢了。

    二月八月和腊月,一年之中三次祭祀,都用太牢供品,派有司祭祀。

    《孝经援神契》说:“社是土地的神。

    稷是五谷之首。”《礼记》和《国语》都说共工氏之子叫句龙,是后土官,能平治九州岛的土地,所以作为社神祭祀。

    烈山氏之子叫柱,能种植百谷和菜蔬,自夏代以上把柱当稷神祭祀,到殷代因焉柱的时代太久远了,而唐尧时代的弃焉后稷,也种植百谷,所以就废弃了柱,把弃当作稷神来祭祀。

    大司农郑玄说,古代的官有大功劳,就配食为相应的神。

    所以句龙配食于社,弃配食于稷。

    郡和县设置社稷,太守、令、长陪同祭祀,牺牲用羊和豕。

    惟有州治有社没有稷,因它属于派出官吏。

    古代军队行进时有装载社主的,从不装载稷主。

    国家也有门、户、井、灶、中溜五祀,有司主管,它的礼仪比社稷祭简约。

    汉朝建立第八年,有人说周代兴起后,每个县邑都祭祀后稷,于是高皇帝下令在全国建立灵星祠。

    把祭祀后稷称为灵星,是因为后稷又配享星神。

    旧说,灵星的星指天田星。

    另一种说法,东方青龙七宿的左侧角宿是天田星,主管五谷。

    祭祀时在壬辰位祭祀。

    壬象徽水,辰象征龙,趋向它们的同类,牺牲用太牢,县邑的令和长陪同祭祀。

    舞蹈,用童子十六名。

    舞蹈内容是教人种田,开始是芟草整地,然后是耕种、除草、驱雀以及收割、脱粒、簸扬等动作,象征每一项农事。

    县邑通常于乙末日在乙地祭祀先农,于丙戌日在戌地祭祀风伯,于己丑日在丑地祭祀雨师,牺牲用羊和猪。

    立春日,都用青色旗幡、青色帧,在束城之外迎春帝。

    让一个小童子头戴青巾,穿青衣,事先藏身在束城之外的田野之中,迎春帝的人来到,小童子从田野中出来,迎春帝的人向小童子行拜礼后返回,不祭祀。

    夏、秋、冬三季不再迎拜。

    论曰:鲁大夫臧孙辰祭祀迁居,孔子认为他不聪明。

    《汉书,郊祀志》著录从秦到王莽的祭祀行为,常礼祭祀也许有不周到之处,但祭祀迁居之类的事太多了。

    世祖光武帝中兴,废除非常规祭祀,恢复古代祭祀,与上一朝代祭祀极其不同。

    曾经听到儒者说,三皇时代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方法治埋好国家,从五帝时代开始有文字。

    到了夏商周三王时代,习俗教化趋于雕绘文彩,欺诈虚假的事情逐渐多起来,这样就开始用印玺来查检奸伪之事是否发生,但是此时还没有金、玉、银、铜等制作的器物。

    从上古三皇以来,到泰山封禅的,到周代共有七十二代。

    封是堆土建坛的意思,焚柴祭告上天,宣告本朝兴起,功成业就。

    也就是《礼记》所说的“凭借大山上告天帝”。

    江山易姓就重新封禅,表明另一个朝代的开始,显示与前朝不相承袭。

    同一朝代的继位天子到名山视察,只是在原来的封坛上整修祭祀而已。

    从秦始皇、孝武帝封泰山,本来是因为喜欢相信神仙方士的话,编造出石函印封之类的做法。

    论者所听的就是这样。

    即使是真的天道难以测度,但是大体上还是有要领的。

    天理质朴诚信,崇尚简约而不喜欢靡费。

    所以牺牲用犊,祭器用陶质匏质,大约无意要求石函印封之事,也不会高兴看到难于刻写的石块文字。

    再说封禅只为表阴改朝换代,所以泰山又名岱宗。

    夏康王、周宣王,都是由衰微转为兴盛,役听说重封泰山。

    世祖想要在孝武帝封坛上再次封禅,实际上是继承祖宗的做法。

    可是梁松坚持谏诤,认为必须纠正。

    谏诤是在已经封禅之后,没有赐福,而梁松最终被诛杀。

    虽然罪由自得,大约也是诬枉神灵之过吧。

    再说帝王能扬名后世的原因,最根本的在于他的德泽施加到百姓身上,没听说是由于封禅得来的。

    讲天地神明的书,没有超过《易》的,《易》没有六宗在中的卦象。

    如果真的把天地和四方作为宗主的话,那就是最大的。

    以此与太社相比,等于失掉了应在的地方,就难以表明诚心了。

    赞曰:郊祀天地,祭祀宗庙,依礼而行,山川均予致祭。

    过多则乱,以礼为准。

    祭祀始于致敬,不知何时开始?


如果你对后汉书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后汉书》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