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志氏姓第三十五

类别:子部 作者:王符(东汉) 书名:潜夫论

    【 题解】

    志氏姓:记姓氏。文章主要记述了古代各种姓氏的来源及其流变。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部族的区别标志;“氏”则是姓的分束,是同姓部族的分支散居各地后另起的区别标志。自从古人开化以来,同姓不婚,所以古代对姓是很重视的,于是记载姓氏之书便应运而生。现在尚可考见的最早的记载姓氏之书是古代史官所编录的《 世本• 氏姓篇》 ,但该书到宋代已不传,现在只有各种辑逸之本了。现在所能见到的保存完整的记姓氏之作,王符这篇《 志氏姓》 是最早的了。所以本篇在我国姓氏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文章依帝王、诸侯、大夫及古代其他旧姓的次序排列,论述了伏羲、炎帝、黄帝、撷项、尧、舜、宋、周、鲁、卫、晋、韩、魏、郑、吴以及各国大夫、各种古姓的姓氏系统,与后代姓氏书多以平水韵排列相比,虽然查阅不便,但其实更合乎姓氏本身约性质,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文中有很多材料已不见于其他古籍,所以本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至于“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的观点也是颇具学术眼光的不刊之论;而本文对古代姓氏源流的渣定虽不无疏漏,但无疑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本篇提及邓太后死后群奸陷害邓氏一事 ,可知此篇写于邓太后死后,即公元121 年以后。据《 后汉书• 邓鹭传》 ,邓氏家族被害于安帝时,至顺帝时才彻底平反。本文指责“群奸相参,竞加潜润”,当为顺帝即位以后的论调。所以本文当写成于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 年)以后。

    【 原文】

    志氏姓〔一〕第三十五

    昔者圣王观象于干坤,考度于神明,探命历之去就,省群臣之德业,而赐姓命氏,因彰德功〔二〕。传称民〔三〕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千世能听其官者,而物赐之姓,是谓百姓。姓有彻品十〔四〕,于王谓之千品〔五〕。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六〕。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七〕。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八〕,或氏于国〔九〕,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一0〕,或氏于志。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谓号也;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谓谥也;齐、鲁、吴、楚、秦、晋、燕、赵,所谓国也;王氏、侯氏、王孙、公孙,所谓爵也;司马、司徒、中行〔一一〕、下军〔一二〕,所谓官也;伯有、孟孙、子服、叔子〔一三〕,所谓字也;巫氏、匠氏、陶氏,〔一四〕所谓事也;东门、西门〔一五〕、南宫、东郭〔一六〕、北郭,所谓居也;三乌〔一七〕、五鹿〔一八〕、青牛〔一九〕、白马〔二0〕,所谓志也〔二一〕:凡厥姓氏,皆出属而不可胜纪也〔二二〕。

    〔一〕 ○铎按:吹律定姓,肇自轩辕,胙土命氏,传之唐世,由来尚矣。中叶以降,谱牒湮沉,溷冒因仍,昧其初祖;重以古今递嬗,南北迁移,声有转讹,字多增省,重□貤谬,治丝而棼。盖在昔已病奇觚,后来几成绝学。考 姓氏之书,世本最古。继是有作,则节信此文及应劭氏姓篇、贾执英贤传之类,卓尔见称。次则林宝元和姓纂、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王应麟姓氏急就篇、郑樵通志氏族略诸书,并伤龃龉。明季以还,又不下十余部,群相蹈袭,自郐无讥。凌氏统谱,更为妄作。清嘉庆中,武威学者张澍,寻潜夫之坠绪,慕仲远之博闻,为姓氏五书,刊行者有寻源、辨误二种,虽不无瑕颣,实洞见本原,李慈铭所谓凉士之杰出者也。今校正此卷,则有取其说焉。

    〔二〕 白虎通姓名篇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三〕 “民”旧作“氏”。

    〔四〕 “十”字旧空。

    〔五〕 “传称”以下见楚语。“子弟”下“千”字、“世”字并衍。○铎按:“千世”当从楚语作“之质”。十二字为句。

    〔六〕 旧脱“子赐弃姓”四字,据天中记廿四补。礼记大传疏引郑康成驳五经异义云:“ 尧赐伯夷姓曰姜,赐禹姓曰姒,赐契姓曰子,赐稷姓曰姬,着在书传。”周语:‘太子晋云:“禹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四岳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七〕 隐八年左传。

    〔八〕 “邑”字衍。

    〔九〕 “国”旧作“爵”,今移正,与下文相应。

    〔一0〕以上二十字旧脱。按御览三百六十二引风俗通氏姓篇序俱与此同,今据补。

    〔一一〕中行见下晋公族注。

    〔一二〕元和姓纂云:“左传,晋栾黶为下军大夫,子孙氏焉。”按栾氏世将下军。僖廿七年传:“栾枝将下军。”文十二年传:“栾盾将下军。 ”成二年传:“栾书将下军。”襄十三年传:“栾黶将下军。”

    〔一三〕“子”疑“孙”,并见下。

    〔一四〕风俗通作“巫、卜、陶、匠 ”,此亦当有卜氏。

    〔一五〕意林作“西都”,通志氏族略五、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并同。广韵十二齐“西 ”字注、通鉴一“西门豹”注又引作“西郭”。

    〔一六〕意林、广韵、通鉴注并无“ 东郭”,疑衍。○铎按:此所举皆以四为率,又东、西、南、北亦顺,则“东郭”不当有。

    〔一七〕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有三乌大夫,因氏焉。汉有三乌群。”元和姓纂又云:“ 三乌,姜姓,炎帝之后,为侯国,因氏焉。”

    〔一八〕氏族略三云:“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五鹿,支孙氏焉。”按汉书有五鹿充宗。○铎按:姓纂十姥云:“赵有将军五鹿卢。”

    〔一九〕氏族略四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山东人也。”按王氏着书在初平前,是古有此姓矣。青牛先生见魏略,魏志管宁传裴松之注引之。

    〔二0〕氏族略四引风俗通云:“微子乘白马朝周,因氏焉。”

    〔二一〕“志”意林作“地”。按风俗通作“职”,志、职声相近。

    〔二二〕“出”当作“此”。汉书王莽传云:“如此属不可胜记。”淮南子泛论训亦云:“ 凡此之属,皆不可胜着于书策竹帛,而藏于官府者也。 ”

    卫侯灭邢,昭公娶同姓,言皆同祖也〔一〕。近古以来,则不必然。古之赐姓,大谛可用,其余则难。周室衰微,吴、楚僭号,下历七国,咸各称王〔二〕。故王氏、王孙氏、公孙氏及氏谥官〔三〕,国自有之,千八百国,谥官万数,故元不可同也。及孙氏者,或王孙之班也,或诸孙之班也〔四〕,故有〔五〕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亦有杂厝〔六〕,变而相入,或从母姓〔七〕,或避怨雠〔八〕。夫吹律定姓,惟圣能之〔九〕。今民散久〔一0〕,鲜克达〔一一〕音律。天主尊正其祖〔一二〕。故且略纪显者,以待士合揖损焉。〔一三〕

    〔一〕 春秋僖廿五年:“卫侯毁灭邢”,左传云:“同姓也,故名。”哀十二年“孟子卒 ”,左传云:“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论语:‘陈司败云:“君娶于吴为同姓。”’御览引风俗通云:“ 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

    〔二〕 淮南子览冥训云:“晚世之时,七国异族。”高诱注:“七国,齐、楚、燕、赵、韩、魏、秦也。齐姓田,楚姓芈,燕姓姬,赵姓赵,韩姓韩,魏姓魏,秦姓嬴,故异族也。”

    〔三〕 “氏谥”旧倒。

    〔四〕 “班”犹“别”也。

    〔五〕 “有”旧脱。

    〔六〕 汉书地理志云:“五方杂厝 ”,晋灼云:‘厝,古“错”字。’

    〔七〕 汉书夏侯婴传云:“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八〕 如下所云智果、张良之类。 ○铎按:广韵十二霁“桂”字下载后汉炅横四子改姓桂、●、炔,字皆九画,亦其类也。

    〔九〕 白虎通姓名篇云:“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铎按:“圣”即“圣人 ”,详德化篇“圣深知之”注。

    〔一0〕论语。○铎按:叙录叙交际作“今民迁久”,同。说详彼。

    〔一一〕“达”旧作“远”。

    〔一二〕“天主”疑“人生”之误。毛诗序云:“生民尊祖也。”王先生云:‘“天主”疑 “定姓”之误。’

    〔一三〕“士”当作“三”,“三合 ”即“参合”。韩非子主道篇云:“以参合阅焉。”史记仓公传云:“参合于人。”后汉书文苑边韶传云:“ 检括参合。”“揖”与“挹”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伏羲姓风,其后封任、宿、须朐、颛臾四国,实司大□与有济之祀〔一〕,且为东蒙主〔二〕。鲁僖公母成风,盖须朐之女也〔三〕。季氏欲伐颛臾,而孔子讥之〔四〕。

    〔一〕 见僖廿一年左传。“朐”作 “句”。按僖廿二年公羊传作“

    朐”,文七年传同。○铎按:僖廿二年左传亦作“句”。

    〔二〕 论语。

    〔三〕 左传。

    〔四〕 论语。

    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一〕,折民惟刑〔二〕,以封申、吕〔三〕。裔生尚〔四〕,为文王师〔五〕,克殷而封之齐〔六〕,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七〕。申〔八〕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九〕,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一0〕。”宛西三十里有吕城〔一一〕。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一二〕。姜戎居伊、洛之闲,晋惠公徙置陆浑〔一三〕。州、薄、甘、戏、露、怡〔一四〕,及齐之国氏〔一五〕、高氏〔一六〕、襄氏〔一七〕、隰氏〔一八〕、士强氏〔一九〕、东郭氏〔二0〕、雍门氏〔二一〕、子雅氏〔二二〕、子尾氏〔二三〕、子襄氏〔二四〕、子渊氏〔二五〕、子干氏〔二六〕、公旗氏〔二七〕、翰公氏〔二八〕、贺氏〔二九〕、卢氏〔三0〕,皆姜姓也。

    〔一〕 书尧典。

    〔二〕 书吕刑。

    〔三〕 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诗崧高毛传:“尧之时,姜氏为四伯,掌四岳之祀,述诸侯之职。于周,则有甫,有申,有齐,有许也。”按“甫”与“吕”通。书吕刑,孝经、礼记并引作甫刑。史记周本纪亦云:“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

    〔四〕 “裔”上疑脱字。齐世家云:“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

    〔五〕 世家云:“西伯猎,遇太公于渭之阳,载与俱归,立为师。”

    〔六〕 世家云:“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邱。”

    〔七〕 水经注廿三阴沟水篇引世本云:“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八〕 “申”旧脱。

    〔九〕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宛注云: “故申伯国。县南有北筮山。”又育阳注云:“有南筮聚,在东北。”○铎按:北序山又名北筮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踵括地志之谬,谓申城在南阳县北,皆由误读此句,以“宛北”连文。陈奂诗毛氏传疏已纠之。

    〔一0〕与今诗不同,说见三式篇。

    〔一一〕“城”旧作“望”。史记齐世家集解:‘徐广曰:“吕在南阳宛县西。”’水经注淯水篇云:“梅溪又迳宛西吕城东。”

    〔一二〕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

    〔一三〕僖廿二年左传:“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襄十四年传以为姜戎氏,谓“诸戎是四岳之裔胄”,杜注:“四岳之后皆姓姜,又别为允姓。”昭九年传云:“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按僖传杜注:“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之伊川,遂从戎号,至今为陆浑县。”据疏,陆浑是敦煌之地名,徙之伊川,复以陆浑为名,非本居伊、洛徙置陆浑也。僖十一年传“伊、雒之戎同伐京师”,杜注:“杂戎居伊水、洛水之闲者。”此又先居伊、雒,非秦、晋所迁者。

    〔一四〕“怡”旧作“帖”。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云:“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 ’路史后纪四云:“黄帝封参卢于路”,注:‘亦作“ 露”。’又云:“伊、列、舟、骀、淳、戏、怡、向、州、薄、甘、隋、纪,皆姜国也。禹有天下,封怡以绍烈山,是为默台。”

    〔一五〕“氏”字旧空,据程本补。昭四年左传杜注:“国氏,齐正卿,姜姓。”广韵二十五德“国”字注云:“太公之后。”

    〔一六〕“高氏”旧空,据程本补。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齐文公赤生公子高,孙傒以王父字为氏。”按高傒见左传。

    〔一七〕“襄”字旧空,据程本补。 “氏”字各本并脱。襄廿三年左传齐有襄罢师,廿五年传齐有襄伊,二襄皆齐公族。

    〔一八〕氏族略三云:“齐庄公子廖封于隰阴,故以为氏。”齐语隰朋,韦昭注:“齐庄公之曾孙,戴仲之子成子也。”○铎按:齐有两庄公,此春秋前之庄公赎。

    〔一九〕旧作“士氏、强氏”,据后纪四改。按“士”下“氏”字即“襄”字下所脱,今移正。○铎按:作“士氏、强氏”是也。成十八年左传有士华免,杜注:“齐大夫。”又齐策一、吕氏春秋知士篇有士尉。东观汉记有彊华,“强”与“彊”同。路史合二氏而一之,盖不足据。

    〔二0〕襄廿五年左传:‘东郭偃曰:“臣出自桓。”’

    〔二一〕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齐顷公生子夏胜,以所居门为雍门氏。”按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雍门,齐西门也。”

    〔二二〕氏族略三云:“齐惠公之孙公孙灶字子雅之后。”○铎按:亦见吕氏春秋慎行篇注、襄三十年左传注、姓纂六止引英贤传。

    〔二三〕氏族略三云:“齐惠公之孙公孙虿字子尾之后。”按公孙灶、公孙虿见襄廿九年左传,子雅、子尾见襄廿八年传。昭十年传疏云:“齐惠公生子栾、公子高。高生子尾,栾生子雅。”○铎按:亦见吕氏春秋注、姓纂六止。

    〔二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齐惠公子子襄之后。”“惠”旧作“桓”,据氏族略三改。

    〔二五〕古今姓氏书辨证子泉氏引世本云:“齐顷公生子泉湫,因氏焉。”按“子泉”即“ 子渊”,唐人避讳改。昭廿六年左传齐有子渊捷子车,八年传杜注:“子车,顷公之孙捷也。”○铎按:氏族略亦作“子泉”,避唐讳相沿未改。

    〔二六〕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齐顷公子子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有子干□。 ”按昭十四年左传作子韩□。氏族略三引世本云:“公子都字子干。”

    〔二七〕广韵一东“公”字注云:“ 齐悼子公旗之后。”按“悼子”当是“悼公子”。○铎按:亦见姓氏书辨证一东、氏族略三。

    〔二八〕后纪四作“公翰”。○铎按:广韵一东载齐公族又有公牵氏、公纪氏、公牛氏,“ 公”字并在前,此“翰公”盖误倒。

    〔二九〕元和姓纂云:“齐公族庆父之后庆克生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曾孙纯避安帝父讳,始改贺氏。”氏族略四云:“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

    〔三0〕元和姓纂云:“齐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铎按:广韵十一模同,亦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蒧、任、拘、厘、姞、嬛、衣氏也〔一〕。当春秋,晋有祁奚,举子荐雠,以忠直着〔二〕。莒子姓己氏〔三〕。夏之兴,有任奚为夏车正,以封于薛,后迁于邳,其嗣仲●居薛,为汤左相〔四〕。王季之妃大任,〔五〕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遇、狂大氏,皆任姓也〔六〕。姞氏女为后稷元妃〔七〕,繁育周先〔八〕。姞氏封于燕,〔九〕有贱妾燕姞,梦神与之兰曰:“余为伯鯈〔一0〕,余尔祖也。是以有国香,人服媚〔一一〕。”及文公见姞,赐兰而御之。姞言其梦,且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

    诺。”遂生穆公〔一二〕。姞氏之别,有阚、尹〔一三〕、蔡、光、鲁、雍〔一四〕、断、密须氏〔一五〕。及汉,河东有郅都〔一六〕,汝南有郅君章〔一七〕,姓音与古姞同〔一八〕,而书其字异,二人皆着名当世。

    〔一〕 “滕蒧任”旧作“胜藏伾” ,据晋语四改。“拘”晋语作“

    荀”,广韵四十五厚引晋语作“苟 ”,路史国名纪一、后纪五并作“

    苟”,以为作“荀”者非。元和姓纂“苟姓”亦云:“国语黄帝之后。”按拘、苟并从句得声。“厘”、“衣”,韦昭本作“僖”、“依”,史记五帝纪集解引虞翻注与此同。“嬛”字旧脱,亦依虞注补,韦本作“儇”。○经义述闻卷廿一王引之曰:‘ 路史“荀”作“苟”是也。广韵:“苟姓出河内、河南、西河三望。”国语云:“本自黄帝之子。汉有苟参。古厚切。”“荀本姓郇,后去邑为荀,今出颍川。相伦切。”是荀姓为文王之后,苟姓为黄帝之后。轩辕黄帝传亦作“苟”。潜夫论“苟”作“拘”,古声相近。又案“依”当作“衣”,潜夫论正作“衣”,史记五帝纪集解、单行本索隐引国语并作“衣”。郑注中庸曰:“ 今姓有衣者。”广韵“衣”字云:“姓,出姓苑。”而 “依”字不以为姓,则国语之本作“衣”明矣。’○张澍养素堂文集十五与王伯申书云:‘山海经大荒国北“ 毛民之 国,依姓。”是古有依姓也。盖衣为殷姓之后,齐人有之,见郑康成礼记注、高诱吕氏春秋注。依则黄帝之后,各不相蒙。唐书孝友传,梓潼有依政,可证已。广韵于姓氏遗漏甚多,不得以其不载,遂谓无依姓也。’○铎按:张说是,此文“衣 ”当据晋语改“依”。“蒧”当作“葴”。

    〔二〕 襄三年左传。按氏族略三以奚为晋献侯四世孙。晋语韦昭注云:“晋大夫高梁伯之子。”此以为黄帝后,盖误。下晋公族有祁氏,奚之所自出也。○铎按:祁奚事亦见晋语七、吕氏春秋去私篇。

    〔三〕 按文八年左传云:“穆伯奔莒,从己氏。”隐二年左传疏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引世本:“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是莒本姓嬴,改己,非黄帝之后己姓矣。

    〔四〕 定元年左传“任奚”作“奚仲”,“●”作“虺”。“邳”旧作“祁”,据传改。 ○铎按:奚仲作车,见世本作篇。

    〔五〕 诗大明:“挚仲氏任”,毛传:“挚国任姓之中女也。”周语:‘富辰曰:“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韦昭注:“挚、畴二国,任姓,奚仲、仲虺之后。大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也。 ”

    〔六〕 隐十一年左传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路史后纪五黄帝纪 “谢、章”下“昌”上有舒、洛二国,又八高阳纪注云:“

    舒又自一国,乃黄帝之后任姓,见潜夫论。”国名纪一同。国名纪又云:“采,纪姓。王符以为任姓,非。”又云:‘遇,宜即番禺。王符作“ 卑过”,讹。’后纪五又云:‘遇见潜夫,或作“过” ,非。’今按“采”即世本“舒”,“结”即世本“终 ”。国名纪“结”亦作“终”,其作“洛”者误。洛见郑语,韦昭以为赤狄隗姓也。昌、吕,卑、毕,遇、过,皆字形相近,传本各异。惟“狂大”不载世本,后纪五、国名纪一并作“狂犬”,疑即太戎氏,见下。○铎按:姓氏急就篇亦作“吕、毕、过”,“昌、卑、遇” 盖讹。

    〔七〕 “姞”旧作“台”。说文云:“姞,黄帝之后百□姓,后稷妃家也。”宣三年左传云:“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 百 □传作伯鯈。

    〔八〕 昭元年左传云:“蕃育其子孙。”繁、蕃古字通。御览八百廿二引春秋元命苞云: “周先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周先”用彼文。

    〔九〕 隐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 燕国,姞姓。”汉书地理志东郡南燕注云:“南燕国,姞姓,黄帝后。”王先生云:‘后汉书郅恽传注引潜夫论以“周先姞氏封于燕”为句。’○铎按:章怀读“周先”属下,不可从。

    〔一0〕“鯈”旧作“倏”。

    〔一一〕“媚”下脱“之”字。

    〔一二〕宣三年左传。

    〔一三〕诗都人士:“谓之尹、吉” ,郑笺:‘吉,读为“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旧姓也。’后纪五、国名纪一“尹”并作“允”,误。

    〔一四〕桓十一年左传:“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杜注:“雍,氏;姞,姓。”○铎按:隐五年左传疏引世本:“燕国,姞姓。”秦嘉谟世本辑补据之,谓此“燕”误作“蔡”。又引“光”作“ 先”,谓与侁、姺同。复据文六年左传:“杜祁以君故,让逼姞而上之”,杜注:“逼姞,姞姓之女”,订“ 鲁”为“逼”。盖可从。

    〔一五〕周语韦昭注引世本云:“密须,姞姓。”○铎按:诗韩弈传:“姞,蹶父姓也。” 秦氏据订“断”为“蹶”,宜亦可从。

    〔一六〕汉书酷吏传。

    〔一七〕后汉书:“郅恽,字君章。 ”

    〔一八〕○铎按:郅、姞同质部,音相近也。

    少□氏之世衰,而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一〕。夫黎,颛顼氏裔子吴回也〔二〕。为高辛氏火正,淳耀天明地德,光四海也,故名祝融〔三〕。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继重、黎之后不忘旧者,羲伯复治之。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别其分主,以历三代,而封于程。其在周世,为宣王大司马,诗美“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其后失守,适晋为司马,迁自谓其后〔四〕。

    〔一〕 “少□氏”至此,本楚语。

    〔二〕 按大戴礼帝系篇:“颛顼产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史记楚世家云:“帝喾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徐广注引世本亦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是吴回与黎非一人。而高诱注淮南时则训云:“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与此同。是古有此说也。○铎按: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楚世家索隐引刘氏说。

    〔三〕 “夫黎”以下本郑语。“颛顼氏”八字,郑语所无,盖据他书。○铎按:此上“颛顼受之”至“绝地天通”本楚语。

    〔四〕 “三苗”至“为司马”本楚语。按楚语云:“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史记自序本之,又云:“ 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此云“

    适晋为司马”,盖误。诗,常武诗。○铎按:此疑当作“适晋焉。司马迁自谓其后。”“ 焉”误作“为”,因以“司马”带上读,而与楚语相违矣。古书焉、为二字多相乱,楚语上篇:“胡美之为? ”下篇:“何宝之为?”今本“为”并误作“焉”,犹此文“焉”讹作“为”也。

    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一〕。己姓之嗣飂叔安〔二〕,其裔子曰董父〔三〕,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四〕。乃学扰龙〔五〕,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六〕。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七〕。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八〕。

    〔一〕 郑语“秃”作“董”,“姜 ”作“秃”,“斯”作“斟”。按史记楚世家索隐引世本“斟”亦作“斯”。董、秃详下。○铎按:作“斟” 是也。路史国名纪三云:“斟,己姓。北海斟县有斟亭。”汉书地理志作“□”,音斟。玉篇作“□”。张澍姓氏寻源十二侵亦据郑语列斟氏,云:‘他书引国语云:“黎后有斟姓”,盖以祝融即重黎也。’其四支斯氏,与此无涉。郑语云:“斟氏无后。”故下文不复出。

    〔二〕 ○铎按:汉书人表作廖叔安。论衡龙虚篇作飂叔宋,洪亮吉及孙蜀丞先生并谓“宋 ”字误。

    〔三〕 ○铎按:昭廿九年左传“其 ”作“有”,论衡同。

    〔四〕 ○铎按:“焉”传作“之” ,论衡同。“焉”犹“之”也。

    〔五〕 ○铎按:传作“乃扰畜龙” ,论衡同。上文云:“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则已无待于学。此盖因畜、学音近,又涉传下文“刘累学扰龙 ”而误。

    〔六〕 “飂叔安”以下,本昭廿九年左传。按传云:“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盖孔甲以豕韦国封累,非豕韦本能驯龙,而以累代之。此文盖误会传意。“朡 ”传作“鬷”。

    〔七〕 荀子宥坐篇:‘孔子曰:“ 以忠者为必用耶?关龙逢不见刑乎!”’韩诗外传四: “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邱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桀囚而杀之。”按关、豢声相近。 ○黄生义府:‘他书多作关龙逢,予乃知“关”当读为 “豢”,即古豢龙氏之后也。若不读潜夫论,鲜不以“ 关”为姓,以“龙逢”为名矣。’

    〔八〕 郑语云:“己姓,昆吾、苏、顾、温、董。”按藉、苏字形相近,往往致误。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江阳侯苏嘉,徐广 曰:‘“苏”一作“籍”。’晋世家献侯籍,索隐云:‘ 系本及谯周皆作“苏”。’○铎按:下文“周武王时有苏忿生”云云,即承此言,则本作“

    苏”明矣。

    秃姓朡夷、豢龙,则夏灭之〔一〕。彭〔二〕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三〕。姜姓会人,则周灭之〔四〕。

    〔一〕 郑语“秃”作“董”,“朡 ”作“鬷”。○铎按:此承上八姓言,则作“秃”是。

    〔二〕 “彭”旧作“祖”。○铎按:笺重出,当删。

    〔三〕 “彭姓”旧作“祖姓”,据郑语改。

    〔四〕 旧脱“周”字。郑语云:“ 秃姓舟人,则周灭之。”按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四曰会人。”索隐引系本作郐人,即下妘姓之会也。此“会人”盖“舟人”之误。国名纪六引潜夫论: “曹有姜姓者。”“曹”又“会”之误。

    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逼阳〔一〕。鄢取仲任为妻,贪冒爱□,蔑贤简能,是用亡邦〔二〕。会在河、伊之间,其君骄贪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诗人忧之,故作羔裘,闵其痛悼也;匪风,冀君先教也。会仲不悟,重氏伐之,上下不能相使,禁罚不行,遂以见亡〔三〕。路子婴儿,娶晋成公姊为夫人,酆舒为政而虐之。晋伯宗怒,遂伐灭路〔四〕。荀罃武子伐灭逼阳〔五〕。曹姓封于邾〔六〕;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七〕,皆楚灭之〔八〕。

    〔一〕 郑语“鄢”作“邬”,“会 ”作“郐”。按韦昭注周语云:“鄢,妘姓之国。”○ 铎按:姓氏急就篇下亦据周语作“鄢”。郑语“邬”字讹。姓纂十四泰云:“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会氏。”

    〔二〕 周语云:“鄢之亡也,由仲任。”

    〔三〕 郑语云:“济、洛、河、颍之间,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逸周书史记解云:“昔有郐君,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后□小弱,禁伐不行,重氏伐之,郐君以亡。”按重氏灭郐,在高辛十六年,见竹书纪年,非郑语及诗所云也。此合言之,误。后纪八高阳纪亦误仍之。诗桧风释文:‘“桧”本又作“郐”。’此说羔裘、匪风,盖本之三家诗序。○铎按:陈氏鲁诗遗说考七以此本鲁诗说。又郐国为郑武公所灭,见郑康成诗谱,自与重氏灭郐无涉。

    〔四〕 宣十五年左传。“路”今作 “潞”,“成公”作“景公”,“虐”作“杀”,又云:“虐我伯姬。”虐、杀义同。宣十八年传云:“凡自虐其君曰弑。”○俞樾群经平议三十一云:‘“杀”与 “虐”同义,故尚书吕刑篇:“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墨子尚同中篇作“

    唯作五杀之刑曰法。”’○铎按:此说本惠栋春秋左传补注。

    〔五〕 襄十年左传。

    〔六〕 郑语云:“曹姓邹、莒。” 邹、邾声相近。隐元年左传杜注:“邾,今鲁国邹县也。”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五曰曹姓。”集解引世本云:“曹姓者,邾是也。”

    〔七〕 庄五年左传疏引杜世族谱云:“小邾,邾侠之后也。夷父颜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为附庸,居郳。”又引世本注云:“邾颜别封小子肥于郳,为小邾子。”是友有二名也。

    〔八〕 汉书地理志云:“鲁国驺,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隐元年左传疏引世族谱云:“邾文公迁于绎。桓公以下,春秋后八世而楚灭之。”续汉书郡国志江夏郡邾县,刘昭注引地道记曰:“楚灭邾,徙其君此城。”水经注卅五江水篇:“ 又东过邾县南”,注云:“楚宣王灭邾,徙君于此。”

    芈姓之裔熊严,成王封之于楚,是谓粥熊,又号粥子〔一〕。生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二〕。紃嗣为荆子,或封于夔,或封于越〔三〕。夔子不祀祝融、粥熊,楚伐灭〔四〕。公族有楚季氏〔五〕、列宗氏、斗强氏〔六〕、良臣氏〔七〕、耆氏、门氏〔八〕、侯氏、季融氏〔九〕、仲熊氏〔一0〕、子季氏〔一一〕、阳氏、〔一二〕无钩氏〔一三〕、蒍氏〔一四〕、善氏、阳氏〔一五〕、昭氏、景氏〔一六〕、严氏〔一七〕、婴齐氏〔一八〕、来氏〔一九〕、来纤氏、即氏、申氏〔二0〕、●氏〔二一〕、沈氏〔二二〕、贺氏、咸氏〔二三〕、吉白氏、伍氏〔二四〕、沈瀸氏、余推氏、公建氏〔二五〕、子南氏〔二六〕、子庚氏〔二七〕、子午氏〔二八〕、子西氏〔二九〕、王孙、田公氏〔三0〕、舒坚氏〔三一〕、鲁阳氏〔三二〕、黑肱氏〔三三〕,皆芈姓也。

    〔一〕 按史记楚世家,鬻融子事文王,蚤卒,成王封其曾孙熊绎于楚。熊严则熊绎六世孙也。此合熊严、粥熊为一人,误矣。

    〔二〕 郑语。

    〔三〕 郑语云:“芈姓夔、越,不足命也。”僖廿六年左传:‘夔子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杜注:“熊挚,楚嫡子,有疾不得嗣位,故别封为夔子。”’楚世家正义引宋均乐纬注,以熊挚为熊渠嫡嗣。世家又云:“熊渠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此文似以封夔、越者为伯霜、仲雪诸人。

    〔四〕 僖廿六年左传。“灭”下当脱“之”字。○铎按:传作“楚人让之”,当据补“之 ”字。

    〔五〕 下云:“楚季者,王子敖之曾孙。”元和姓纂引世本云:“

    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铎按:氏族略四同。

    〔六〕 氏族略五引世本云:“若敖生斗强,因氏焉。”

    〔七〕 “良”旧作“艮”,据后纪八改。○铎按:秦氏世本辑补引正作“良臣氏”。

    〔八〕 后纪八有耆门氏。○铎按:此疑当作“斗耆氏”。氏族略四引英贤传云:“斗伯比之孙斗耆仕晋,因氏焉。”

    “斗”或作“斗”,因误作“门”,又倒在下。

    〔九〕 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楚斗廉生季融,子孙氏焉。”

    〔一0〕后纪八“熊”作“雄”,注云:‘潜夫论作“熊”,非。’○铎按:姓纂一宋、氏族略四并作“仲熊氏”。

    〔一一〕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楚公族。”○铎按:姓纂六止同,脱“世本”二字。

    〔一二〕昭十七年左传“楚阳□为令尹”,杜注:“阳□,穆王曾孙令尹子瑕。”疏引世本:“穆王生王子扬,扬生尹,尹生令尹□。”按“扬” 盖“阳”之误,□以王父字为氏。○铎按:廿七年传有阳□子阳令终。

    〔一三〕“钩”旧作“钧”,据氏族略三、后纪八、广韵十虞“无”字注改。无钩即薳章字,见下。

    〔一四〕左传亦作“薳”。氏族略三云:“薳章食邑于薳,故以命氏。”○铎按:蒍、薳同字,歌、寒对转。

    〔一五〕阳氏已见上,此误。

    〔一六〕离骚序云:“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屈、昭、景。”

    〔一七〕元和姓纂云:“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避明帝讳改为严氏。”

    〔一八〕氏族略四云:“楚穆王之子公子婴齐之后。”按公子婴齐字子重,见左传。○铎按:见宣十一年传杜注。

    〔一九〕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楚有来英。”

    〔二0〕申氏见下。

    〔二一〕“●”后纪八作“钧”。按广韵十八谆“钧”字注引风俗通云:“钧姓,楚大夫元钧之后。”元和姓纂、氏族略四并同。

    〔二二〕氏族略二云:“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

    〔二三〕“咸”疑“箴”。元和姓纂云:“箴氏,楚大夫箴尹斗克黄之后,子孙以官为氏。 ”按箴尹克黄见宣四年左传。

    〔二四〕宣十二年左传楚伍参,杜注:“伍奢之祖父。”

    〔二五〕“公”疑是“子”。元和姓纂有子建氏,楚平王太子建之后。按太子建见昭十九年左传。○铎按:氏族略四引风俗通有公建氏。

    〔二六〕氏族略三云:“楚庄王之子公子追舒之后,为子南氏。”公子追舒字子南,见左传。○铎按:襄十五年传杜注。

    〔二七〕氏族略三云:“楚公子午字子庚,其后以王父字为氏。”按襄十二年左传杜注:“ 子庚,庄王子午也。”

    〔二八〕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楚公子午之后。”

    〔二九〕旧脱“子”字,据后纪八补。氏族略三云:“楚公子申字子西之后。”按昭廿六年左传杜注:“子西,平王之长庶。”

    〔三0〕荀子非十二子篇杨倞注引世本云:“楚平王孙有田公它成。”按“王孙”下疑脱“ 氏”字。哀十一年左传云:“子胥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

    〔三一〕元和姓纂云:“潜夫论楚公族有舒坚文叔为大夫。”氏族略四同。按潜夫论无“文叔为大夫”之文,当别引他书,而传写失之。

    〔三二〕楚语:“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韦昭注:“文子,平王之孙,司马子期子鲁阳公也。”

    〔三三〕氏族略四云:“楚共王之子公子黑肱之后。”按公子黑肱字子□,见襄廿七年左传。

    楚季者,王子敖之曾孙也。蚡冒生蒍章者,王子无钩也〔一〕。令尹孙叔敖者,蒍章之子也〔二〕。左司马戍者,庄王之曾孙也〔三〕。叶公诸梁者,戍之第三弟也〔四〕。楚大夫申无畏者,又氏文氏〔五〕。

    〔一〕 “蒍章”左传作“薳章”, “钩”旧作“钧”。元和姓纂引云:“楚蚡冒生薳章,为王子无钩氏。”氏族略三同。书唐 宰相世系表云:“王子蒍章字无钩。”

    〔二〕 僖廿七年左传蒍贾,杜注: “孙叔敖之父。”宣十一年传疏引服虔说同。高诱注吕氏春秋情欲篇、异宝篇、知分篇并云:“贾子”,其注淮南子泛论训则云:“孙叔敖,楚大夫蒍贾伯盈子。或曰章子也。”以叔敖为蒍章子,盖古有此说矣。

    〔三〕 昭十九年左传沈尹戍,杜注:“庄王曾孙叶公诸梁父也。”廿七年传称左司马沈尹戍。

    〔四〕 “弟”当作“子”。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楚沈尹戍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吕氏春秋慎行论高诱注、定五年左传杜注、楚语韦昭注并以诸梁为戍之子。哀十九年传称沈诸梁。

    〔五〕 文十年左传文之无畏,宣十四年传称申舟。○铎按:淮南子主术训称文无畏,吕氏春秋行论篇注:“无畏申周,楚大夫也。”“

    舟”与“周”同。

    初,纣有苏氏以妲己女而亡殷〔一〕。周武王时,有苏忿生为司寇而封温〔二〕。其后洛邑有苏秦〔三〕。

    〔一〕 文有脱误。晋语:‘史苏曰:“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韦昭注:“有苏,己姓之国。” ’按此节即上文昆吾之后籍国也。

    〔二〕 成十一年左传。

    〔三〕 史记云:“苏秦者,东周雒阳人。”索隐云:“盖苏忿生之后,己姓也。”○铎按:“初”至“苏秦”三十三字当在上文“昆吾、籍、扈、温、董”下,今错在此,语脉断矣。

    高阳氏之世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凯、捣戭、大临、□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之人谓之八凯〔一〕。

    〔一〕 注见五德志。

    后嗣有皋陶,事舜。舜曰:“皋陶!蛮夷滑夏,寇贼奸宄,女作士〔一〕。”其子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二〕,扰驯鸟兽,舜赐姓嬴〔三〕。

    〔一〕 书尧典。“滑”今作“猾” 。钱宫詹云:‘说文无“猾”字。史记酷吏传:“滑贼任威”,汉书亦作“猾”。盖篆体从水从犬之字,偏旁相涉而误。’继培按:叙录作“猾夏”。○铎按:此后出分化字,非偏旁涉误。

    〔二〕 “姓”当作“物”。郑语云:“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

    〔三〕 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柏”与“伯”通。

    后有仲衍〔一〕,鸟体人言〔二〕,为夏帝大戊御〔三〕。嗣及费仲,生恶来、季胜〔四〕。武王伐纣,并杀恶来〔五〕。

    〔一〕 秦纪“仲”作“中”。○铎按:赵世家同。

    〔二〕 “言”旧作“元”,据纪改。赵世家又云:“人面鸟噣。”

    〔三〕 “夏”当作“殷”。秦纪云:“帝大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赵世家云:“降佐殷帝大戊。”

    〔四〕 按秦纪,仲衍玄孙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季胜。费仲乃费氏费昌之后,出柏翳子若木。中衍则柏翳子大廉玄孙鸟俗氏也。

    〔五〕 秦纪。

    季胜之后有造父,以善御事周穆王。穆王游西海忘归,于是徐偃作乱,造父御,一日千里〔一〕,以征之。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其后失守,至于赵夙,仕晋卿大夫,十一世而为列侯,五世而为武灵王,五世亡赵〔二〕。恭叔氏、邯郸氏〔三〕、訾辱氏、婴齐氏、楼季氏〔四〕、卢氏、原氏〔五〕,皆赵嬴姓也。

    〔一〕 意林作“造父主御,日行千里。”○赵世家作“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索隐引谯周曰:“徐偃王与楚文王同时,去周穆王远矣。且王者行有周卫,岂闻乱而独□日行千里乎?”○铎按:据此文作乱者乃徐偃,谅是另一人,史记“王”字衍,亦可解谯周之惑与?

    〔二〕 以上本赵世家。汉书地理志云:“自赵夙后九世称侯,四世敬侯徙都邯郸,至曾孙武灵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

    〔三〕 文十二年左传疏云:“赵穿别为邯郸氏,赵旃、赵胜、邯郸午是其后。”按定十三年传晋邯郸午,杜注:“午别封邯郸。”鲁语:“与邯郸胜击齐之左”,韦昭注:“邯郸胜,晋大夫赵旃之子须子胜也。食采邯郸。”

    〔四〕 氏族略四云:‘楼季氏,潜夫论:“晋穆侯庶子楼季之后。”’古今姓氏书辨证引同,而驳之云:“谨按晋赵衰少子婴齐谓之楼季,而穆侯之后无闻,岂节信讨论未审乎?”今按节信本书正列楼季于赵宗,并未云出穆侯。邓氏不检原文而妄訾之,吕氏春秋当务篇所谓“辨若此,不如无辨”也。

    〔五〕 僖廿四年左传云:“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杜注:“原、屏,楼,三子食邑。”按宣十二年传称赵同、赵括、赵婴齐。○ 铎按:秦嘉谟据左传改“卢氏”为“屏氏”。又云:“ 按左传称原同、屏括、楼婴,又赵婴齐称同、括为二昆,则其兄也。而王符叙婴齐氏于屏、原二氏之上,未知何据?”

    恶来后有非子,以善畜,周孝王封之于秦,世地理以为西陲大夫,□秦亭是也〔一〕。其后列于诸侯, □世而称王〔二〕,六世而始皇生于邯郸,故曰赵政〔三〕。及梁、葛、江、黄、徐、莒、蓼、六、英,皆皋陶之后也〔四〕。钟离、运掩、菟裘、寻梁、修鱼、白置、飞廉、密如、东灌、良、时、白、巴、公巴公巴、剡、复、蒲,皆嬴姓也〔五〕。

    〔一〕 旧脱“王”字,“亭”作“ 高”。按秦纪云:“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渭之间,马大蕃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地理志云:“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纪又云: “秦仲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邱并有之,为西垂大夫。”正义引括地志云:“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郡西县是也。”此云:“非子为西陲大夫”,盖误。“世地理 ”三字未详,上下疑有脱文。○铎按:据秦纪及地理志,此当云:“四世,宣王以为西陲大夫,地理志□秦亭是也。”脱误无疑,而其旧不可考矣。

    〔二〕 按汉书地理志云:“庄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时,幽王为犬戎所败,平王东迁雒邑,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酆之地,列为诸侯。后八世,穆公称伯,以河为竟。十余世,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子惠公初称王,得上郡、西河。孙昭王开巴、蜀,灭周,取九鼎。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空格程本作“五”字,误。○铎按: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自襄公为诸侯,至穆公凡九世,自穆公至惠文王称王,凡十八世。地理志襄公后数文公至穆公为八世,又穆公后数康公罃至惠文王驷为十七世,合之为二十五世。程本作“五世”,盖上脱“二十”二字耳。

    〔三〕 史记秦始皇纪。

    〔四〕 并见左传。英,传称英氏。 ○铎按:僖十七年春秋经:“齐人、徐人伐英氏。”传:“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黄生义府云:‘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索隐引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偃姓所封国。英 地阙,不知所在。”予谓英即偃,二字音相近而转。舜妃女英,大戴记作女匽。故皋陶之后有英氏,又有偃氏。 ’

    〔五〕 秦纪论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徐广曰:“终黎,世本作钟离。”此文与世本同。又以“将”为“寻”,“冥”为“ 置”,盖误。“密如”以下,讹错不可读。国名纪二、后纪七并本此立说,然所见已是误本,复以己意分合,不可据也。○铎按:“寻”当作“将”,“置”当作“ 冥”。张澍云:“白冥氏,路史以为非复姓,误。”“ 良”程本作“梁”,盖即将梁,故秦氏世本辑补不引,自东灌下独列时、白、巴、剡、复、蒲六氏,又谓“公巴公巴”四字衍,皆胜旧说。今据定十五氏如文。

    帝尧之后为陶唐氏〔一〕。后有刘累,能畜龙,孔甲赐姓为御龙,以更豕韦之后〔二〕。至周为唐杜氏〔三〕。周衰,有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李〔四〕,以正于朝,朝无闲〔五〕官,故氏为士氏;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故氏司空;食采随,故氏随氏。士蒍〔六〕之孙会,佐文、襄,于诸侯无恶〔七〕;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为成率,居傅〔八〕,端刑法〔九〕,集〔一0〕训典,国无奸民,晋国之盗逃奔于秦。于是晋侯为请冕服于王,王命随会为卿〔一一〕,是以受范,卒谥武子。武子文〔一二〕,成晋、荆之盟,降〔一三〕兄弟之国,使无闲隙,是以受郇、栎〔一四〕。由此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一五〕、司空氏、随〔一六〕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一七〕冀氏、縠氏〔一八〕、蔷氏、扰氏〔一九〕、狸氏、傅氏。〔二0〕楚〔二一〕令尹建〔二二〕尝问范武子之德于文子〔二三〕,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建归,以告,康王〔二四〕曰:“

    神人无怨,宜夫子之股肱〔二五〕五君,以为诸侯主也〔二六〕。”故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着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斯亦有修己以安人之功矣〔二七〕。武王克殷,而封帝尧之后于铸也〔二八〕。

    〔一〕 襄廿四年左传。

    〔二〕 昭廿九年左传。○铎按:史记夏本纪集解引贾逵曰:“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韦之后。”训“更”为“代”,本方言三。夏本纪“ 更”作“受”,李富孙春秋左传异文释云:“字形相似而乱。”

    〔三〕 襄廿四年左传。

    〔四〕 “李”晋语作“理”。理、李古字通。○铎按:韦注:“理,士官也。”“理”之为“李”,犹“行理”之为“行李”矣。

    〔五〕 “闲”晋语作“奸”。○铎按:国语多以“闲”为“奸”,周语中:“神无闲行” ,韦注:“闲行,奸神淫厉之类也。”是其例。证以此引,则今本晋语“奸”字为后人所改明矣。

    〔六〕 士蒍,即子舆。○铎按:韦注:“子舆,士蒍之字。”

    〔七〕 晋语作“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按昭廿六年左传云:“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铎按:“无恶”与“无二心”虽同义,然恐“恶”字是“二心”二字误合。晋语上文云:‘司马侯见,曰:“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谓范宣子)之任也?”’韦注:“二心,欲叛晋。”“无二心”与“有二心”相反,言弗叛也。“二心 ”字亦见成三年左传。又按:“于”犹“为”也,“诸侯”二字似当重。襄廿七年左传疏引晋语作“武子佐文、襄,诸侯无二心”,下句“诸侯”不省,义较明矣。古文有承上宾语省下主语之例,然亦有省之而义不显者,此传上文:“皆取其邑,而归诸侯,诸侯是以睦于晋。”定本如是,古本无下“诸侯”二字,亦此类也。

    〔八〕 晋语作“为成师,居太傅” ,韦昭引唐尚书云:“为成公军师。”按“师”当作“ 帅”,帅、率古通用。襄廿七年左传 疏引晋语作“为元帅”。○铎按:“师”当为“帅”,经义述闻卷二十一王念孙说同。王氏又云:‘“为成帅” 者,为成公之中军帅也。左传正义引作“及为元帅”, “元”字盖后人所改。’此“元帅”即“中军帅”也。此传上文:“作三军,谋元帅”,杜注:“中军帅”,疏云:“晋以中军为尊,而上军次之。其二军则上军为尊。”是凡为晋中军帅者,即元帅矣。惟士会在晋成公之世实未将中军,景公三年尚将上军,见宣十二年左传。至七年,即鲁宣十六年,晋侯始命之将中军,且为太傅。然则晋语“为成帅”,本当言“为景帅”,以二君相接,故记之稍不审耳。

    〔九〕 旧重“法”字,衍。

    〔一0〕“集”晋语作“缉”。○铎按:并“辑”之借。

    〔一一〕按宣十六年左传云:“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太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 ”即晋语所云“居太傅,国无奸民”也。此文兼采左、国,分为二事,误矣。

    〔一二〕“武子文”当作“武子子文子”。晋语韦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一三〕“降”晋语作“丰”。王侍郎云:‘“降”疑“隆”。’○铎按:降,读为“隆” 。说文:“隆,丰大也。从生,降声。”故二字通用。墨子尚贤中篇:“稷隆播种”,书吕刑“隆”作“降” 。礼记丧服小记注:“不以贰降”,释文:‘降,一本作“隆”。’魏策四:“休祲降于天”,曾、刘本并作 “休烈隆于天。”荀子天论篇:“隆礼尊贤而王”,韩诗外传一“隆”作“降”。尚书大传禹贡:“

    隆谷元玉”,郑注:‘隆,读如“ 厖降”之“降”。’史记司马相如传:“业隆于襁褓” ,汉书“隆”作“降”。其例不胜枚举。

    〔一四〕“隰叔”以下本晋语。

    〔一五〕“季氏”当作“士季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士蒍之后,贞子士渥浊生庄子士弱,弱生士文伯瑕,瑕生景伯 弥牟,别为士季氏。”亦见氏族略五、后纪十一。

    〔一六〕“随”旧作“赵”。

    〔一七〕“彘”旧作“嬴”。国名纪四郇、栎下有彘。后纪十一云:“士鲂受彘,故氏为彘。”今据改。按成十八年左传,士鲂称彘季。襄十四年传彘裘,杜注:“士鲂子也。”

    〔一八〕后纪十一云:“士蒍生士縠,为縠氏。”按士縠见文二年左传。

    〔一九〕“扰氏”当作“扰龙氏”。元和姓纂云:“刘累之后。”

    〔二0〕“狸”旧作“●”。按周语,丹朱之后狸姓,在周为傅氏。

    〔二一〕“楚”下旧有“氏”字,衍。

    〔二二〕建,屈建。

    〔二三〕文子,赵武也。

    〔二四〕当重“康王”。○铎按:此读“建归以告”句,“康王曰”句,上“康王”二字探下省,而传不省。

    〔二五〕“股肱”传作“光辅”。

    〔二六〕“楚令尹”以下,本昭廿年左传。○铎按:此襄廿七年晋、楚盟时范武对屈建语,而晏子述之,其辞微多于彼。

    〔二七〕论语云:“修己以安人。” 汉书高帝纪赞云:‘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 按蔡墨事见昭廿九年左传,范宣子事见襄廿 四年传,归晋事见文十三年传。

    〔二八〕“铸”旧作“社”,据五德志篇改。“社”或为“祝”之误,注见前篇。○铎按:此当作“祝”。若本是“铸”字,则无缘误为“社”矣。汪改非。

    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妫。武王克殷,而封妫满于陈,是为胡公〔一〕。陈袁氏〔二〕、咸氏〔三〕、舀氏、庆氏〔四〕、夏氏〔五〕、宗氏〔六〕、来氏、仪氏〔七〕、司徒氏〔八〕、司城氏〔九〕,皆妫姓也。

    〔一〕 史记陈世家。

    〔二〕 “袁”旧作“哀”。广韵二十二元“袁”字注云:“袁姓本自胡公之后,或作爰。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按僖四年左传陈辕涛涂,释文云:‘“辕”本多作“袁”。’○铎按:公、谷并作“袁 ”。隶释袁良碑云:“周之兴,虞阏父典陶正,嗣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立姓曰袁。”急就篇颜注:‘爰氏之先,本与陈同姓,其后或为“辕”字,又作“袁”字,本一族也。’史记齐世家作“

    袁”,陈世家作“辕”,并古字通用。

    〔三〕 “咸”疑当作“针”。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陈僖公之孙针子,以所食邑为氏。” 按针子见隐八年左传。襄廿四年传陈针宜咎,杜注:“ 针子八世孙。”疏云:“世本文也。”○铎按:秦嘉谟辑补世本定为针氏。

    〔四〕 襄七年左传陈有庆虎、庆寅。世族谱云:“庆虎,桓公之五世孙。”○铎按:姓氏书辨证同。

    〔五〕 氏族略一云:“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按夏征舒见宣十年左传。昭廿三年传疏引世本云:“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御叔生征舒。”○铎按:姓纂六止、三十五马分列子夏氏、夏氏,非也。

    〔六〕 哀十四年左传陈有宗竖,世族谱云:“宣公六世孙。”

    〔七〕 宣九年左传陈有仪行父。

    〔八〕 氏族略四云:“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为司徒氏。”按招见昭八年左传,杜注:“ 哀公弟。”○铎按:亦见姓纂之七。

    〔九〕 氏族略四云:“哀公之子公子胜之后。”按胜见昭八年左传。世族谱云:“司城氏公孙贞子,哀公孙。”按公孙贞子见哀十五年左传,孟子所谓司城贞子也。

    厉公孺子完奔齐,桓公说之,以为工正〔一〕。其子孙大得民心,遂夺君而自立,是谓威王,五世而亡〔二〕。齐人谓陈田矣〔三〕。汉高祖徙诸田关中〔四〕,而有第一至第八氏〔五〕。丞相田千秋〔六〕、司直田仁〔七〕,及杜阳田先、砀田先〔八〕,皆陈后也。武帝赐千秋乘小车入殿,故世谓之车丞相〔九〕。及莽自谓本田安之后,以王家故更氏云〔一0〕。莽之行诈〔一一〕,实以田常之风。〔一二〕敬仲之支〔一三〕,有皮氏、占氏〔一四〕、沮氏〔一五〕、与氏〔一六〕、献氏〔一七〕、子氏〔一八〕、鞅氏〔一九〕、梧氏〔二0〕、坊氏〔二一〕、高氏〔二二〕、芒氏〔二三〕、禽氏。〔二四〕

    〔一〕 庄廿二年左传。○铎按:亦详史记齐世家、田完世家。

    〔二〕 按史记田完世家,陈氏自立,始于太公和,威王则和之孙也。汉书地理志云:“九世至和而篡齐,至孙威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元后传又云:“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

    〔三〕 句有脱误。田完世家云:“ 敬仲之如齐,以陈氏为田氏。”索隐云:“陈、田二字声相近。”○铎按:古读“陈”如“田”,说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五。此言齐人谓“陈”为“田”,似无脱误。

    〔四〕 史记高祖纪在九年。○铎按;货殖传云:“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

    〔五〕 后汉书第五伦传云:“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第八氏亦齐诸田之后。田广弟英为第八门,因氏焉。”氏族略四云:“广孙田登为第二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又云:“广孙田癸为第三氏。”

    〔六〕 田千秋,见下。

    〔七〕 汉书田叔传云:“其先齐田氏也。”仁,叔少子。

    〔八〕 汉书儒林传云:“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又云:“丁宽授同郡砀田王孙。”此“杜阳”乃“杜陵”之误。汉时称先生或单言“先”,或单言“生”。史记晁错传云:“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徐广曰:‘“先”即“先生” 。’汉书错传作张恢生。又云:“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先。”颜师古注:“邓先犹言邓先生也。”史记叔孙通传:‘诸弟子以制礼,皆赐为郎,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汉书梅福传云:“叔孙先非不忠也。”叔孙先与称叔孙生同。此言田先,汉书言田生,其称一也。 ○铎按:汉书叔孙通传:“生何言之谀也?”史记“生 ”作“先生”。其例不胜枚举。

    〔九〕 汉书车千秋传云:“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年老,上优之,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

    〔一0〕汉书元后传云:“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一一〕论语:‘子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汉书叙传答宾戏云:“吕行诈以贾国。”○铎按:汉书王莽传赞云:“迺始恣睢,奋其威诈。”

    〔一二〕○铎按:“以”犹“有”也。风俗通穷通篇:“贡士恩亲,经传无以也。”“无以 ”即“无有”。古读“有”如“以”,说见顾炎武唐韵正。

    〔一三〕“支”旧作“又”。上文云:“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今依例改之。

    〔一四〕广韵二十四盐“占”字注云:“占姓,陈大夫子占之后。”后纪十二占氏以下并加 “子”字,氏族略三同。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陈桓子生子占书,书生子良坚,坚子以王父字为氏。” 按子占,昭十九年左传称孙书,哀十一年传称陈书。

    〔一五〕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陈烈子生子沮与,后为子沮氏。”

    〔一六〕元和姓纂作“子舆,陈桓子生子石难,为子舆氏。”按子舆以字为氏,“子石”当是“子舆”。

    〔一七〕元和姓纂子献氏引世本云: “陈桓公孙子献之后。”按“桓公”当作“桓子”。○ 铎按:秦氏辑补世本氏姓篇注云:“姓纂称陈桓子作桓公,僖子作僖公,皆出于世本,乃齐史之旧称。”

    〔一八〕“子”字误,或当为“宋” 。元和姓纂云:“陈宣公生子楚,其后为子宋氏。”按 “宣公”当为“宣子”,即僖子子夷也。见下。○铎按:当作子宋氏,传写脱“宋”字耳。宣子称公,说见上注。

    〔一九〕元和姓纂云:“陈僖子生简子齿,为子鞅氏。”

    〔二0〕元和姓纂作“子寤,陈僖子生宣子,其后为子寤氏。”按哀十四年左传杜注:“宣子名夷”,疏引世本作其夷。

    〔二一〕元和姓纂作“子枋,陈僖子生穆子安,为子枋氏。”

    〔二二〕元和姓纂作“子尚”,引世本云:“陈僖子生廪邱子尚意兹,因氏焉。”按廪邱盖所食邑,子尚字,意兹名。哀十四年左传杜注云:“廪邱子意兹”,疏引世本作廪邱子凿兹。○铎按:国名纪一注引世本云:“廪邱,齐大夫廪邱子邑。”氏族略三同。

    〔二三〕元和姓纂子芒氏引世本云: “陈僖子生子芒盈,因氏焉。”按哀十四年左传杜注作芒子盈,疏引世本同。

    〔二四〕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陈僖子生惠子得,为子禽氏。”按惠子得亦见哀十四年传杜注及疏引世本。

    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一〕。武王封之于宋〔二〕,今之睢阳是也〔三〕。宋孔氏〔四〕、祝其氏〔五〕、韩献氏〔六〕、季老男氏〔七〕、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八〕、华氏〔九〕、鱼氏〔一0〕、而董氏〔一一〕、艾、岁氏、鸠夷氏〔一二〕、中野氏、越椒氏〔一三〕、完氏、怀氏、不第氏〔一四〕、冀氏、牛氏〔一五〕、司城氏〔一六〕、●氏〔一七〕、近氏、止氏、朝氏、□氏〔一八〕、右归氏〔一九〕、三□氏、王夫氏〔二0〕、宜氏、征氏、郑氏〔二一〕、目夷氏〔二二〕、鳞氏〔二三〕、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二四〕、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二五〕、边氏〔二六〕、戎氏〔二七〕、买氏、尾氏、桓氏〔二八〕、戴氏〔二九〕、向氏〔三0〕、司马氏〔三一〕,皆子姓也。

    〔一〕 史记宋世家。本名启,汉人避讳作“开”。

    〔二〕 注详五德志。

    〔三〕 汉书地理志云:“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

    〔四〕 元和姓纂云:“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按孔父见桓元年左传。孔氏详下。

    〔五〕 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宋戴公子祝其为司寇,因氏焉。见世本。”

    〔六〕 “韩”当作“干”。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宋司徒华定后为干献氏。”氏族略四、后纪十并作“干”。按宋司徒华定见襄廿九年左传。○铎按:张氏姓氏寻源十五翰亦云:‘潜夫论今本作“

    韩献”者误。’

    〔七〕 后纪十以季老男为三字姓,又别有季老氏、老男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宋华氏有华季老,其子氏焉。”成十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华督生世子家,家生秀老。”“秀”盖即“季” 之误。

    〔八〕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子来,来生南雍□,以王父字为氏。”广韵九麌“父”字注云:‘汉初有皇父鸾,自鲁徙居茂陵,改“父”为“甫”。’按父、甫古通用,非改字也。皇父充石见文十一年左传。○铎按:巨辰、经氏,秦氏世本辑补据姓氏急就篇订作白马氏、经氏。姓纂六至有事父氏,本此,而他书无见,疑即皇父氏之讹衍。

    〔九〕 桓元年左传宋华父督,疏引世本云:“华父督,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二年传云:“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杜注:“督未死而赐族,督之妄也。”按华父为督字,以字为氏。

    〔一0〕僖九年左传云:“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按目夷字子鱼,襄公庶兄。○铎按:姓氏急就篇引风俗通云:“宋公子鱼,贤而有谋,以字为氏。”

    〔一一〕文十一年左传宋有耏班。“ 而”或当作“耏”。○铎按:氏族略三作耏氏。

    〔一二〕“鸠”,氏族略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后纪十一注并引作“

    鸱”。○铎按:淮南子泛论训:“ 昔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故使陈成田常、鸱夷子皮得成其难。”是齐有鸱夷氏,“鸠”字讹。又艾、岁氏,秦嘉谟世本辑补作艾氏、雍氏,谓此误作岁氏。

    〔一三〕后纪十有椒氏。“越”字疑衍。元和姓纂、氏族略并以越椒为楚□姓。

    〔一四〕“第”旧作“弟”,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氏族略五引改。元和姓纂引潜夫论不更氏,后纪十注云:“不更、不茅见潜夫论”,又别有不夷氏,云:“见世本。姓纂以为不夷、甫须之后。”按本书无不更、不茅、不夷。第、夷声相近,“第”误为“ 茅”,“夷”误为“更”。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门”,徐广曰:‘“茅”一作“

    第”,一作“夷”。’正与此同。

    〔一五〕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按司寇牛父见文十一年左传。○铎按:姓纂十八尤、广韵并同。

    〔一六〕元和姓纂引世本云:“宋戴公生东乡克,孙乐喜为司城氏。”按襄九年左传云:“ 乐喜为司城”,杜注:“乐喜,子罕也。”礼记檀弓疏引世本云:“戴公生乐甫术,术生石甫愿绎,绎生夷甫倾,倾生东乡克,克生西乡士曹,曹生子罕喜。”姓纂有脱文。○铎按:秦嘉谟改“生”为“孙”,而不知有脱文。程本“司”作“月”,讹。

    〔一七〕按“●”为“网”字之俗,见广韵三十六养。○铎按:程本改“罔”。

    〔一八〕氏族略四□氏引风俗通云: “宋左师□之后。”按左师□,宋缪公子,见隐三年公羊传。“□”与“勃”同。○铎按:程本讹“

    教”。又“近”当作“所”。所氏见姓纂八语、氏族略四引风俗通。

    〔一九〕元和姓纂右归氏引此书。按 “归”盖“师”之误。姓纂有右师氏,引世本云:“宋武公生公子中代为右师,因氏焉。”氏族略四武公、公子中作庄公、公子申。成十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庄公生右师戊。”○铎按:疏引世本有脱文,当云:“庄公生公子中,为右师氏。”“中”即“仲”字,氏族略 “中”作“申”,庄公作武公,并误。

    〔二0〕“王”疑是“壬”,春秋襄元年有楚公子壬夫,此其比也。○铎按:“□”当作“ 伉”,姓纂引风俗通云:“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三伉,支孙氏焉。”然此乃晋公族,不当列此。

    〔二一〕昭廿一年左传宋有郑翩。○ 铎按:秦嘉谟据姓氏急就篇、氏族略四引风俗通改“宜 ”为“宣”,云:“宋宣公后,以谥为氏。”

    〔二二〕广韵六脂“夷”字注云:“ 宋公子目夷之后。”详上鱼氏注。

    〔二三〕文七年左传:“鳞矔为司徒 ”,疏引世本云:“桓公生公子鳞,鳞生东乡矔。”成十五年传:“鳞朱为少司寇”,杜 注:“鳞矔孙。”

    〔二四〕宋文公子围龟字子灵,见成十五年左传。○铎按:见成五年传,秦氏世本辑补亦衍 “十”字。昭廿二年左传宋有臧士平(石经“

    士”讹“氏”)。文十六年传宋有荡虺,杜注:“意诸之弟。”秦云:“疑以为氏。”沙氏,秦据姓氏书辨证十二齐改泥氏。黑氏,秦据成五年传改灵氏。

    〔二五〕哀十三年左传宋有成矔。○ 铎按:据氏,秦据姓纂二十一麦改获氏,云:“宋大夫猛获之后。”

    〔二六〕昭廿二年左传:“宋边卬为大司徒”,杜注:“卬,平公曾孙。”广韵一先“边” 字注:‘边姓,陈留风俗传云:“祖于宋平公。”’氏族略三云:“宋公子城之后,城字子边。或言宋平公子御戎字子边,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二七〕襄十九年左传:“齐灵公诸子仲子、戎子”,杜注:“诸子,诸妾姓子者。二子皆宋女。戎子即戎氏女也。”

    〔二八〕急就篇颜师古注云:“宋桓公孙鳞矔为宋司徒,号曰桓子,因为氏焉。”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按桓魋见哀十三年左传。

    〔二九〕急就篇颜师古注云:“宋戴公生公子文遂,称戴氏。”按昭八年左传宋有戴恶。○ 铎按:亦见广韵、姓纂十九代。

    〔三0〕成十五年左传:“华元使向戍为左师”,杜注:“向戍,桓公曾孙。”疏引世本云:“桓公生向父盻,盻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鳣及合左师。左师即向戍也。”广韵四十一漾“向”字注云: “戍以王父字为氏。”

    〔三一〕哀十四年左传宋桓魋弟司马牛。史记仲尼弟子传索隐云:“

    以魋为宋司马,故牛遂以司马为氏。”

    闵公子弗父何〔一〕生宋父,宋父生世子,世子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子木金父;木金父降为士,故曰灭于宋〔二〕。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为华氏所逼,出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三〕叔梁纥,为鄹大夫,故曰鄹叔纥,生孔子〔四〕。

    〔一〕 “何”旧作“河”。

    〔二〕 昭七年左传:‘孟僖子曰: “孔子,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

    〔三〕 “生”旧脱。

    〔四〕 “闵公”以下本世本,诗那疏引之,“闵”作“湣”,彼云:“宋父生正考父”,文有脱灭。王肃撰家语本姓解与此同,亦用世本也。○ 铎按:臧庸拜经日记卷七云:“王符所举世数,与昭七年左传杜注合,惟以子木降士为灭于宋,与杜异。”

    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一〕,温恭敦敏。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二〕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三〕。晋平公使叔誉聘于周,见太子,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归告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四〕,君请事之。”平公遣师旷见太子晋。太子晋与语,师旷服德,深相结也。乃问旷曰:“吾闻太师能知人年之长短。”师旷对曰:“女色赤白,女声清汗〔五〕,火色不寿。”晋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女慎无言,殃将及女。”其后三年而太子死〔六〕。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传称王子乔仙。〔七〕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八〕氏王氏〔九〕。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一0〕。

    〔一〕 风俗通正失篇云:“周书称灵王太子晋幼有盛德,聪明博达。”今逸周书太子晋解不载此文,盖脱佚也。○铎按:“成德”即风俗通“盛德”。宣二年左传:“盛服将朝”,释文:‘音成,本或作“成”。’是成、盛古通之证。

    〔二〕 “王”旧脱。

    〔三〕 以上本周语。

    〔四〕 ○铎按:臣对君不得自称其字,“誉”当从周书作“臣”。

    〔五〕 逸周书二语互转,风俗通与此同。○铎按:风俗通脱“汗”字。

    〔六〕 以上本逸周书。

    〔七〕 “孔子闻之”以下,亦见风俗通。“知”字旧脱,据风俗通补。列仙传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汉书梅福传云:“

    至今传以为仙。”

    〔八〕 “因”旧作“田”。

    〔九〕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一0〕梅福传云:“福居家,尝以读书养性为事。”

    鲁之公族,有蟜氏〔一〕、后氏〔二〕、众氏〔三〕、臧氏〔四〕、施氏〔五〕、孟氏〔六〕、仲孙氏〔七〕、服氏〔八〕、公山氏〔九〕、南宫氏〔一0〕、叔孙氏〔一一〕、叔仲氏〔一二〕、子我氏〔一三〕、子士氏〔一四〕、季氏〔一五〕、公锄氏〔一六〕、公巫氏〔一七〕、公之氏〔一八〕、子干氏、华氏〔一九〕、子言氏、〔二0〕子驹氏〔二一〕、子雅氏〔二二〕、子阳氏〔二三〕、东门氏〔二四〕、公析氏〔二五〕、公石氏〔二六〕、叔氏〔二七〕、子家氏〔二八〕、荣氏〔二九〕、展氏〔三0〕、乙氏〔三一〕,皆鲁姬姓也。

    〔一〕 礼记檀弓云:“季武子寝疾,蟜固不说齐衰而入见。”固盖鲁公族。○铎按:史记仲尼弟子传有蟜疵,正义:‘汉书云:“鲁人。”’

    〔二〕 礼记檀弓后木,郑注:“后木,鲁孝公子惠伯巩之后。”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后为厚氏”。吕氏春秋察微篇郈昭伯,高诱注: “郈氏,鲁孝公子惠伯华之后也,以字为氏。”华、革、巩,字形相近之误。郈昭伯见昭廿五年左传。汉书古今人表作厚昭伯,五行志又作后氏。襄十四年左传厚成叔,释文云:‘“厚”本或作“

    郈”。’风俗通过誉篇亦作“后” 。后、厚、郈并通。○铎按:经义述闻十九王引之曰: ‘昭二十五年传言季郈者一,言郈氏者二,言郈昭伯者二,言郈孙者四,“郈”字皆当作“后”。元和姓纂引风俗通曰:“鲁大夫郈昭伯食采于郈,因氏焉。”已误以后孙之“后”为郈邑之“郈”。食采于郈者叔孙氏,非后氏也。’又云:‘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季氏与后氏斗鸡”,今本“后”作“郈”,后人依俗本左传改之也。据注“以字为氏”,则作“后”明矣。’汪谓后、郈通,失考。

    〔三〕 隐元年左传公子益师众父之后。世族谱云:“众父,孝公子。”

    〔四〕 隐五年左传臧僖伯之后。疏云:‘僖伯名彄,字子臧。世本云:“孝公之子。”’ ○铎按:经义述闻二十二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云:‘臧,古“藏”字。彄,读曰“区”。说文:“区,踦区藏匿也。”’彄、臧名字相应,或谓食采于臧,非。

    〔五〕 氏族略三云:“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其子因以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施父生施伯,伯孙顷叔生孝叔,始以王父字为氏。” 按:施父见桓九年左传。孝叔见成十一年传,杜注:“ 鲁惠公五世孙。”

    〔六〕 文十五年左传:“齐人或为孟氏谋”,杜注:“庆父为长庶,故或称孟氏。”

    〔七〕 左传桓公子庆父之后。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鲁桓公四子,次曰庆父。庆父生穆伯公孙敖,敖生文伯谷、惠叔难,谷生孟献子蔑,始以仲孙为氏。”

    〔八〕 服氏当是子服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仲孙蔑之子佗,别为子服氏。”按孟献子子仲孙它子服见鲁语。襄 廿三年左传孟椒,杜注:“孟献子之孙子服惠伯,即它子。” 昭三年传称子服椒,其后有子服回、子服何。○铎按:说亦见鲁语注、昭十五年左传疏、檀弓疏。

    〔九〕 定五年左传鲁有公山不狃。 ○铎按:论语阳货篇作公山弗扰。

    〔一0〕元和姓纂云:“鲁孟僖子生阅,号南宫敬叔,叔生路,路生会,会生虔,为南宫氏。见世本。”按南宫敬叔见昭七年左传,“阅”作“说 ”。

    〔一一〕庄卅二年左传:成季酖叔牙,立叔孙氏。”僖四年传公孙兹称叔孙戴伯,杜注:“ 叔牙之子。”○铎按:经称公孙兹,僖五年经、传并称公孙兹。

    〔一二〕礼记檀弓叔仲皮,郑注:“ 叔仲皮,鲁叔孙氏之族。”疏引世本云:“桓公生僖叔牙,叔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彭生皮为叔仲氏。” 按彭当作彭生,文七年左传称叔仲惠伯。十八年传云: “襄仲杀惠伯,公冉务人奉其帑以奔蔡,既而复叔仲氏。”○铎按:姓纂一屋引东观汉记云:“叔仲彭生带,带生仲叔、仲职及寅,代为鲁大夫。”

    〔一三〕元和姓纂云:“鲁叔孙成子生申,为子我氏。”氏族略三云:“申字子我。”按叔孙成子名不敢,见定元年左传。

    〔一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鲁叔孙成子生齐季,为子士氏。”

    〔一五〕左传桓公子季友之后,亦曰季孙氏。○铎按:诗鲁颂●郑笺云:“季孙行父,季文子也。”疏:“行父是季友之孙,故以季孙为氏。左传、世本皆有其事。”

    〔一六〕襄廿三年左传季武子子公弥称公锄氏。定八年传公锄极,杜注:“公弥曾孙。”

    〔一七〕襄廿九年左传鲁有公巫召伯。○铎按:公巫召伯,鲁文公子叔肸曾孙,见世族谱。

    〔一八〕元和姓纂云:“季悼子生惠伯鞅,鞅生懿伯拊,为公之氏。”氏族略三云:“鞅字公之。”按季平子弟公之见昭廿五年左传。

    〔一九〕华氏当是子革氏。元和姓纂引世本云:“季平子支孙为子革氏。”○铎按:秦氏辑补世本子士氏下注云:“潜夫论误作子干氏。”又华氏下注云:‘史记孔子世家:“季孙使公华、公宾、公林迎孔子。”王符以华氏次公之氏后,则华氏当即公华氏。’此疑当作子革氏、华氏。

    〔二0〕元和姓纂云:“季平子生昭伯寤之后。”氏族略三云:“昭伯字子言。”按季寤子言见定八年左传,杜注:“季桓子之弟。”

    〔二一〕“驹”旧作“駶”,据后纪十改。昭廿五年左传子家羁,公羊传作子家驹。荀子大略篇杨倞注云:“名羁,驹其字。”子驹氏盖其后也。 ○铎按:史记鲁世家:“鲁败翟于咸,获长翟乔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集解引贾逵曰:“子驹,鲁郭门名。”秦氏据此,则谓子驹以地为氏。按驹读为“拘”,羁、拘名字相应,杨倞说似有理。且此节鲁公族多以字为氏,秦说盖非。

    〔二二〕○铎按:姓纂六止引英贤传:“季桓子生武叔灶,为子雅氏。”昭三年左传齐有公孙灶,亦字子雅。

    〔二三〕元和姓纂云:“鲁公族有子阳者,其后以王父字为氏。”又有子扬氏,引世本云: “季桓子生穆叔,其后为子扬氏。”按阳、扬古通用,疑本一氏。○铎按:张澍分二氏,云:‘路史:“世本无子阳”,罗氏未见世本全文。’

    〔二四〕僖廿六年左传东门襄仲,杜注:“襄仲居东门,故以为氏。”○铎按:此本服虔说,见史记集解引。檀弓注:“仲遂,鲁襄公之子东门襄仲。”疏云:“世本及左传文也。”

    〔二五〕史记仲尼弟子传有公□哀,本书遏利篇作“公析”,□、析古通用。哀盖鲁公族,集解引家语云“齐人”,殆非 也。○铎按:姓纂作“公祈”,即“公析”之误,而以为卫后。

    〔二六〕元和姓纂云:“鲁僖公生共叔坚,坚生惠叔、子叔为公石氏。”氏族略三又云:“ 悼公子坚字公石之后。”○铎按:秦氏引姓纂一东作“ 子孙为公石氏”,当是也。路史又云:“伯禽之后有公石氏。”

    〔二七〕春秋襄十四年叔老,杜注: “声伯子也”,疏云:“叔老,声伯子,叔盻孙,故以叔为氏。”礼记檀弓疏引世本云:“叔盻生声伯婴齐,齐生叔老。”

    〔二八〕氏族略三云:“鲁庄公之孙公孙归父字子家,其后为子家氏。”按公孙归父子家见宣十年左传,昭五年传有子家羁。

    〔二九〕定元年左传荣驾鹅,杜注: “鲁大夫荣成伯也。”鲁语荣成伯,韦昭注:“声伯之子也,名栾。”世族谱云:“叔盻曾孙。”○铎按:襄廿八年传杜注:“成伯,荣驾鹅。”

    〔三0〕隐八年左传云:“无骇卒,羽父请谥于族,公命以字为展氏。”杜注:“无骇,公子展之孙,故为展氏。”广韵二十八狝“展”字注云: “鲁孝公之子子展之后。”

    〔三一〕僖廿六年左传:“公使展喜犒师”,鲁语作乙喜。

    卫之公族,石氏〔一〕、世叔氏〔二〕、孙氏〔三〕、宁氏〔四〕、子齐氏〔五〕、司徒氏〔六〕、公文氏〔七〕、析龟氏〔八〕、公叔氏〔九〕、公南氏〔一0〕、公上氏〔一一〕、公孟氏〔一二〕、将军氏〔一三〕、子强氏〔一四〕、强梁氏〔一五〕、卷氏〔一六〕、会氏雅氏〔一七〕、孔氏〔一八〕、赵阳氏〔一九〕、田章氏、孤氏〔二0〕、王孙氏〔二一〕、史龟氏〔二二〕、羌氏、羌宪氏、〔二三〕邃氏〔二四〕,皆卫姬姓也。

    〔一〕 隐四年左传。石碏之后。世族谱云:“石碏,靖伯孙。”○铎按:史记卫世家集解引贾逵曰:“石碏,卫上卿。”

    〔二〕 春秋世叔仪、世叔申、世叔齐,左传并作太叔。桓九年传疏云:‘古者,“世”之与“大”,字义通也。’世族谱云:“太叔仪,僖侯八世孙。”

    〔三〕 成十四年左传疏引世本云: “孙氏出于卫武公。”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卫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字为氏。”

    〔四〕 襄廿五年左传杜注:“宁氏出自卫武公。”氏族略三云:“

    卫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铎按:亦见姓纂四十六径。

    〔五〕 盖即齐氏。昭元年左传卫齐恶,世族谱云:“昭伯子齐子无子,戴公以其子恶为之后。”廿年传齐豹称齐子氏,杜注:“恶之子。”

    〔六〕 礼记檀弓卫司徒敬子,郑注:“司徒,官氏,公子许之后。”元和姓纂云:“卫文公生公子其许之后为司徒氏。”

    〔七〕 哀廿五年左传卫有公文要。

    〔八〕 “龟”字疑衍。昭廿年左传卫有析朱锄,杜注:“朱锄,成子黑背孙。”氏族略三有公析氏,卫公子黑背字子析之后。○秦嘉谟云:“公析氏,左传惟称析,王符误并析、晁二氏为一氏。”○ 铎按:此节下文史晁氏,“晁”亦讹作“龟”,然晁氏不当重出,盖是衍文。

    〔九〕 礼记檀弓公叔文子,疏引世本云:“献公生成子尚田,田生文子拔,拔生朱,为公叔氏。”○铎按:檀弓上篇郑注:“文子,献公之孙,名拔。”疏引世本:“献公生成子当,当生文子拔。” 笺误分“当”为“尚田”二字。又姓氏书辨证云:“卫献公少子发,国人谓之公叔,因以为氏。”拔与发非一人,张氏寻源谓拔即发,窃所不取。

    〔一0〕氏族略三云:“卫献公之子楚字公南,生子牟,为公南氏。”按公南楚见昭廿年左传。○秦嘉谟云:“襄二十九 年传之公子荆,即公南楚,见杜解。”

    〔一一〕广韵一东“公”字注云:“ 卫大夫有公上玉。”○张澍云:“墨子作公尚,字相通。”

    〔一二〕昭廿年左传卫公孟絷,杜注:“灵公兄。”定十二年传卫公孟彄,杜注:“彄,孟絷子。”疏云:“絷字公孟,故即以公孟为氏。刘炫谓公孟生得赐族。”○铎按:此引杜注在定十二年春秋经。

    〔一三〕礼记檀弓疏引世本云:“灵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生简子瑕,瑕生卫将军文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作“郢生文子弥牟,为将军氏。”○铎按:檀弓疏引世本“氏”上有脱文,当云“

    瑕生卫将军文子,为将军氏”。上文“兰生虎,为司寇氏”,即其例。

    〔一四〕元和姓纂云:“昭子郢之后。”

    〔一五〕元和姓纂引世本云:“卫将军文子生慎子会,会生强梁,因氏焉。”○铎按:氏族略四“强”作“彊”,同。

    〔一六〕当作卷子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子氏引世本云:“卫文公后卷子,子州氏焉。”后纪十:“卫后有卷子氏。”

    〔一七〕当作会雅氏。元和姓纂云: “卫灵公子虺生灶,为会庌氏。”氏族略四:‘庌,音 “雅”。’后纪十:“卫后有会庌氏。”○铎按:秦嘉谟亦谓潜夫论误分为二氏。

    〔一八〕梁氏履绳云:“哀十一年传,孔文子以孔姞妻太叔疾,是孔乃姞姓,故礼记祭统正义谓孔悝是异姓大夫。潜夫论以为姬姓,误也。”○铎按:秦嘉谟亦云:“未知王符何据?”

    〔一九〕旧脱“氏”字。广韵十阳“ 阳”字注云:“卫公子赵阳之后,以名为氏。”按春秋定十四年:“卫赵阳出奔宋”,杜注:“阳,赵黶孙。 ”疏引世本云:“懿子兼生昭子举,举生赵阳。”兼即黶也。黶见昭九年。世族谱:“以赵为氏。”

    〔二0〕“孤”疑是“狐”。哀十五年左传卫孟黶,汉书古今人表作狐黶。○铎按:氏族略四有申章氏,路史郑后有申 章氏,张澍云:“

    楚有申章氏,见新序。”皆非卫公族,则不得以“田”为“申”之讹。此田章氏未详所出。

    〔二一〕定八年左传魏有王孙贾。哀廿六年传有王孙齐,杜注:“贾之子昭子也。”

    〔二二〕“龟”当为“晁”,氏族略五史晁氏引世本云:“卫史晁之后。”按史晁即昭七年左传史朝,汉书古今人表作史晁。广韵四宵“

    晁”字注引风俗通云:“晁姓,卫大夫史晁之后。”晁、龟字形相近而误。

    〔二三〕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卫公族羌之孙宪,为羌宪氏。”○铎按:上羌氏疑当是羌师氏,姓氏书辨证十阳有羌师氏,出世本。张澍云:‘姓纂作“魏有羌师氏”,讹。’

    〔二四〕○铎按:秦氏辑补世本出蘧氏,云:“潜夫论误作邃氏。”卫大夫有蘧瑗,字伯玉,孔子弟子。

    晋之公族□氏〔一〕,又班为吕〔二〕,□芮又从邑氏为冀〔三〕,后有吕锜,号驹伯〔四〕。□犨食采于苦,号苦成叔;□至食采于温,号曰温季〔五〕,各以为氏。郤氏之班,有州氏〔六〕、祁氏〔七〕。伯宗以直见杀,其子州犁奔楚〔八〕,又〔九〕以□宛直而和,故为子常所妒,受诛〔一0〕。其子嚭奔吴为太宰〔一一〕,惩祖祢之行仍正直遇祸也,乃为谄谀而亡吴〔一二〕。凡□氏之班,有冀氏、吕氏、苦成氏、温氏、伯氏;靖侯之孙栾宾〔一三〕,及富氏〔一四〕、游氏〔一五〕、贾氏〔一六〕、狐氏〔一七〕、羊舌氏、〔一八〕季夙氏〔一九〕、籍氏,及襄公之孙孙黶〔二0〕,皆晋姬姓也。

    〔一〕 广韵二十陌“郤”字注云: “郤姓,俗从□。”氏族略三云:“晋大夫□文子食邑于□,以邑为氏。”按郤文子即晋语郤叔虎,韦昭注: “郤芮之父郤豹也。”

    〔二〕 按僖十年左传:‘□郑言于秦伯曰:“吕甥、郤称、冀芮实为不从。”’三人疑皆同族。吕甥,十五年传称瑕吕贻甥,又称阴贻甥。阴、吕皆邑名。班,别也。

    〔三〕 成二年左传疏引世本云:“ 郤豹生冀芮,芮生缺。”按僖十年左传郤芮亦称冀芮。卅三年传云:“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又云:“ 以一命命郤缺为卿,复与之冀。”杜注:“还其父故邑。”○铎按:晋语五:“冀缺薅”,韦注:“郤成子也。”

    〔四〕 “吕”当作“□”。□锜号驹伯,见成十七年左传。吕锜见成十六年,即宣十二年魏锜,世族谱云:“魏锜,魏犨子,为吕氏。”

    〔五〕 并见成十七年左传。

    〔六〕 昭三年左传杜注云:“郤称,晋大夫,始受州。”州氏盖以邑为氏者。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晋州绰,其先食采于州,因氏焉。”按州绰见襄十八年左传。

    〔七〕 襄廿一年左传祁大夫,杜注:“祁奚也。食邑于祁,因以为氏。”氏族略三云:“ 晋献侯四世孙。”

    〔八〕 成十五年左传。○铎按:贤难篇:“伯宗之以死。”

    〔九〕 “又”字旧在“楚”上。

    〔一0〕昭廿七年左传。○铎按:明闇篇:“□宛得众,而子常杀之。”亦见贤难篇。

    〔一一〕定四年左传云:“楚之杀郤宛也,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太宰,以谋楚。 ”史记楚世家以嚭为宛之宗姓伯氏子。伍子胥传集解引徐广云:“伯州犁者,晋伯宗之子也。伯州犁之子曰郤宛,郤宛之子曰伯嚭。宛亦姓伯,又别氏郤。”盖即本此书。然此书之意,本谓州犁奔楚后,其子又遇祸出奔。两言其子,文意相贯,并未尝以嚭为宛子也。唯传云:“伯州犁之孙嚭”,此称“其子”殊误,而高诱注吕氏春秋当染篇、重言篇,韦昭注越语,并云:“嚭,州犁之子”,则古有此说矣。

    〔一二〕史记吴世家云:“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

    〔一三〕桓二年左传。

    〔一四〕按庄廿三年左传云:‘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己。”’杜注:“富子,二族之富强者。”此以“ 富”为氏非也。○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云:“寻绎上下文义,疑富子为群公子之一。杜以富强解之,恐误。”○ 铎按:洪氏虽规杜,固未尝以“富”为氏,乃秦氏辑补世本既据此文及杜注出富氏,又引广韵十五灰“槐”字注“晋大夫富槐之后”以证之。然广韵本说槐氏,不谓 “富”为氏。考富氏为周室世卿,见本篇下文,氏族略亦谓“富为周大夫富辰之后”,秦氏不检,而又援据失实,其诬甚矣!

    〔一五〕庄廿四年左传云:“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杜注:“游氏二子亦桓、庄之族。”

    〔一六〕晋语云:“贾佗公族也”,韦昭注:“贾佗,狐偃之子射姑太师贾季也。食邑于贾。”古今姓氏书辨证云:“晋唐叔虞少子公明,周康王封之于贾为附庸,谓之贾伯。曲沃武公取晋并贾,因以其子孙为大夫。”

    〔一七〕晋语云:“狐氏出自唐叔。 ”

    〔一八〕昭三年左传:‘叔向曰:“ 肸之宗十一族,惟羊舌氏在而已。”’疏引世族谱云: “羊舌,其所食邑名。”

    〔一九〕昭五年左传疏云:“世本,叔向兄弟有季夙。”元和姓纂引此书,以季夙氏为晋靖公孙季夙之后,误。○铎按:郑樵以下诸家并沿误。

    〔二0〕昭十五年左传云:“孙伯黶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

    晋穆侯生桓叔,桓叔生韩万,傅晋大夫〔一〕,十世而为韩武侯,五世为韩惠王,五世而亡国〔二〕。襄王之□孙信,俗人谓之韩信都〔三〕。高祖以信为韩王孙,以信为韩王,后徙王代,为匈奴所攻,自降之〔四〕。汉遣柴将军击之,斩信于参合,信妻子亡入匈奴中。至景帝〔五〕,信子颓当及孙赤〔六〕来降,汉封颓当为弓高侯,赤为襄城侯。及韩嫣,武帝时为侍中,贵幸无比。案道侯韩说,前将军韩曾〔七〕,皆显于汉〔八〕。子孙各随时帝分阳陵、茂陵、杜陵〔九〕。及汉阳、金城诸韩,皆其后也。信子孙余留匈奴中〔一0〕者,亦常在权宠,为贵臣。及留侯张良,韩公族姬姓也。秦始皇灭韩,良弟死不葬,良〔一一〕散家赀千万,为韩报雠,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椎副车。秦索贼急,良乃变姓为张〔一二〕,匿于下邳,遇神人黄石公,遗之兵法。及沛公之起也,良往属焉。沛公使与韩信略定韩地,立横阳君城〔一三〕为韩王,而拜良为韩信都〔一四〕。信都者〔一五〕,司徒也。俗前〔一六〕音不正,曰信都,或曰申徒〔一七〕,或胜屠〔一八〕,然其本共一司徒耳。后作传者不知“信都”何因,彊妄生意,以为此乃代王为信都也。凡桓叔之后,有韩氏、言氏〔一九〕、婴氏〔二0〕、祸余氏〔二一〕、公族氏〔二二〕、张氏,此皆韩后姬姓也。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二三〕近燕,故诗云:“普彼韩城,燕师所完〔二四〕。”其后韩西亦姓韩,为魏满所伐,迁居海中〔二五〕。

    〔一〕 史记韩世家索隐云:“系本及左传旧说,皆谓韩万是曲沃桓叔之子。”晋语韦昭注:“桓叔生子万,受韩以为大夫,是为韩万。”“傅” 疑“仕”,上云:“赵夙仕晋卿大夫”,是其证。

    〔二〕 武侯,韩世家作武子,自武子至宣惠王凡八世。汉书地理志云:“韩自武子后,七世称侯,六世称王,五世而为秦所灭。”○铎按:自武子至惠王凡八世,与六国表合,汉志“七世称侯”误。

    〔三〕 史记韩王信传集解引徐广曰:“一云信都。”索隐以为出楚汉春秋。

    〔四〕 王先生云:‘“自”字疑衍,或“信”字之误。’○铎按:“自”疑“因”,“因 ”俗作“●”,故误。

    〔五〕 降汉在孝文十四年,非景帝时。

    〔六〕 “赤”传作“婴”。

    〔七〕 “曾”旧作“鲁”。

    〔八〕 见史记、汉书。

    〔九〕 谓随所事帝徙居其陵。

    〔一0〕“军氏”至此,旧错入后“ 轩氏”下。宋本盖已如此,故后纪十所载卫、郑公族往往淆乱。

    〔一一〕“良”疑衍。

    〔一二〕孙侍御云:‘“张”当作“ 长”。张良易姓为长,见高士传。’继培按:作“张” 是也。史记留侯世家索隐云:“王符、皇甫谧并以良为韩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贼急,乃改姓名,而韩先有张去疾及张谴,恐非良之先代也。”是潜夫本作“张”矣。

    〔一三〕“城”路史发挥五、罗璧识遗并引作“成”,与史合。

    〔一四〕见史记留侯世家。按世家: “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韩王信传云:“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此云“沛公使与韩信略地”,又以其事在拜司徒前,并误。“信都”汉书功臣表又作“申都”,颜师古曰:‘楚汉春秋作“信都”。 ’

    〔一五〕旧不重“信都”,据路史识遗补。

    〔一六〕“前”疑“闲”。礼记檀弓:“马鬣封之谓也”,郑注:“

    俗闲名。”王制:“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郑注:“皆俗闲之名。”亦见论衡订鬼篇。

    〔一七〕“申”旧作“司”。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申徒本申屠氏,随音改为申徒。”○ 铎按:此犹齐人以“司田”为“申田”。管子小匡篇: “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立政篇: “相高下,视肥硗,使五谷桑麻皆安其 处,申田之事也。”晏子春秋谏上篇:“为田野之不辟,仓库之不实,则申田存焉。”申、司音不相近,故曰“ 不正”。

    〔一八〕史记酷吏传:“周阳由为河东尉时,与其守胜屠公争权,相告言罪。”索隐引风俗通云:“胜屠即申屠也。”

    〔一九〕“韩氏、言氏”当作韩言氏。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氏族略五“鲁”作“子鱼”。按无忌、襄并见左传。

    〔二0〕“婴氏”当作韩婴氏。元和姓纂云:“晋韩宣子玄孙韩婴为韩婴氏。”

    〔二一〕元和姓纂、氏族略四并引作 “褐余氏”。按当作“褐氏、余氏”,即韩褐氏、韩余氏。广韵九鱼“余”字注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余子者,奔于齐,号韩余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韩余,世本:“韩宣子子余之后氏焉。”’又云:‘韩褐,英贤传曰:“

    韩厥后。”’韩褐、韩余,此称褐氏、余氏,亦犹韩言、韩婴之不言“韩”也。宣二年左传晋有余子之官,韩氏盖尝有为此官者。广韵:“名余子”,“名”当是“为”。世本“子余”,亦“余子” 之误。氏族略引世本正作“余子”。说宛修文篇有韩褐子。○铎按:姓纂十三曷、氏族略四“褐余氏”即据此书误本。

    〔二二〕宣二年左传云:“晋成公即位,乃宦卿之嫡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成十八年传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襄七年传云:“

    晋侯谓韩无忌仁,使掌公族大夫。 ”十六年传云:“韩襄为公族大夫”,杜注:“无忌子。”公族氏盖公族大夫之后也。○铎按:秦氏亦谓公族氏盖无忌后。

    〔二三〕“也”疑当作“地”。

    〔二四〕韩奕。“普”今作“溥”。郑笺:“燕,安也。大矣彼韩国之城!乃古平安时众民之所筑完。”释文云:“王肃、孙毓并云此燕国。”○ 铎按:诗韩奕之梁山、韩城乃燕地之梁山、韩城,在今河北固安县,非今陕西之梁山、韩 城。顾炎武日知录卷三、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二并据此文及水经圣水注、□水注辨之,经义述闻卷廿五王引之说同。说诗者习知陕西有古韩国,乃以之当燕地之韩侯城,皆未考地理故也。

    〔二五〕按韩西盖即朝鲜。“朝”误为“韩”;“西”即“鲜”之转,故尚书大传以“西方 ”为“鲜方”。史记朝鲜传云:“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索隐云:“按汉书,满姓卫,击破朝鲜王而自王之。”

    毕公高与周同姓,封于毕,因为氏〔一〕。周公之薨也,高继职焉〔二〕。其后子孙失守,为庶世〔三〕。及毕万佐晋献公,十六年使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魏封万〔四〕,今之河北县是也。〔五〕魏颗又氏令狐〔六〕。自万后九世为魏文侯〔七〕。文侯孙罃为魏惠王,五世而亡〔八〕。毕阳之孙豫让,事智伯,智伯国士待之,豫让亦以见知之恩报智伯,天下纪其义〔九〕。魏氏〔一0〕、令狐氏、不雨氏、叶大夫氏、伯夏氏、魏强氏〔一一〕、豫氏,皆毕氏,本姬姓也。

    〔一〕 史记魏世家。○铎按:僖廿四年左传:“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御览六百十八引颖容云:“史记不识毕公文王之子,而言与周同姓。”

    〔二〕 书康王之诰:“毕公率东方诸侯”,疏引王肃云:“毕公代周公为东伯,故率东方诸侯。”

    〔三〕 “庶世”魏世家作“庶人” 。

    〔四〕 以上本魏世家。世家云:“ 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此文有脱误。闵元年左传云:“ 灭耿,灭霍,灭魏,赐赵夙耿,赐毕万魏。”

    〔五〕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河北,诗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

    〔六〕 晋语令狐文子,韦昭注:“ 魏颗之子魏颉也。”襄三年左传疏云:“世族谱,魏颗、魏绛俱是魏犨之子,颗别为令狐氏,绛为魏氏。”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颗以获秦将杜回功封令狐,生文子颉,因以为氏。”

    〔七〕 礼记乐记疏引世本云:“万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庄子绛,绛生献子荼,荼生简子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驹,驹生文侯。 ”○铎按:史记索隐引世本作“毕万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此云“自万后九世为魏文侯”,与乐记疏所引世本合。秦嘉谟辑补世本取索隐,张澍世本●集补注取乐记疏,而谓芒、季为二人恐误。果如其说,则此文当删“后”字,殆不然矣。

    〔八〕 汉书地理志云:“自毕万后十世称侯,至孙称王,七世为秦所灭。”按魏世家自惠王至王假被虏凡七世。○铎按:六国表同。此云“五世而亡”,盖独数襄、哀、昭、安厘、景湣五王耳。若并惠王、王假计之,则为七世。

    〔九〕 赵策。

    〔一0〕史记魏世家云:“从其国名为魏氏。”

    〔一一〕元和姓纂云:“魏武子支孙庄子快生强,为魏强氏。”

    周厉王之子友封于郑〔一〕。郑恭叔之后〔二〕,为公文氏〔三〕。轩氏〔四〕、驷氏〔五〕、丰氏〔六〕、游氏〔七〕、国氏〔八〕、然氏〔九〕、孔氏〔一0〕、羽氏〔一一〕、良氏〔一二〕、大季氏〔一三〕。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为姓〔一四〕。及伯有氏〔一五〕、马师氏〔一六〕、褚师氏〔一七〕,皆郑姬姓也。

    〔一〕 史记郑世家。

    〔二〕 隐元年左传共叔段,杜注: “段出奔共,故曰共叔,犹晋侯在鄂,谓之鄂侯。”疏云:“贾、服以共为谥。”此作恭叔,义与贾、服同。 ○铎按:春秋经、传之“共”,释文及他书引多作“恭 ”,李富孙春秋左传异文释尝举九事证 之。诗韩奕笺:‘古之“恭”字或作“共”,是作“共” 者借字也。至疏驳贾、服说,谓“作乱而出,非有其德可称;糊口四方,无人与之为谥”,则洪氏王左诂已议其非矣。

    〔三〕 “文”当作“父”。庄十六年左传公父定叔,杜注:“共叔段之孙。”0铎按:父、文两形相似,又涉上卫姬姓公文氏而误。

    〔四〕 左传郑公子喜子罕,其后为罕氏。“轩”与“罕”通,昭元年左传罕虎,公羊传作轩虎。○铎按:广韵二十三旱“罕”字注云:“左传郑有罕氏,出自穆公,以王父字为氏。”子罕见成十四年左氏经、传。

    〔五〕 左传郑穆公子騑子驷,其后为驷氏。○铎按:子驷肮见襄八年左传。

    〔六〕 旧脱“氏”字。左传郑穆公子子丰,其后为丰氏。世族谱云:“子丰,公子平。”

    〔七〕 “游”旧作“将”。左传郑穆公子偃子游,其后为游氏。○铎按:子游,公子偃。见成六年左传杜注。

    〔八〕 左传郑穆公子发子国,其后为国氏。○铎按:公子发见襄九年左传。姓纂二十五德云:“发生侨,字子产,生参,以王父字为氏。”

    〔九〕 左传郑穆公子子然,其后为然氏。昭四年有然丹。○铎按:杜注:“然丹,郑穆公孙。”

    〔一0〕左传郑穆公子嘉子孔,其后为孔氏。○铎按:襄九年。

    〔一一〕左传郑穆公子子羽,其后为羽氏。襄卅年有羽颉。世族谱云:“子羽,名翚。”○ 铎按:公孙挥,字子羽,见襄廿四年左传。

    〔一二〕左传郑穆公子去疾子良,其后为良氏。○铎按:宣四年传杜注:“子良,穆公庶子。”

    〔一三〕元和姓纂引世本云:“郑穆公生大季子孔志父之后。”按襄十九年左传士子孔,杜注:“子良父。”世族谱志父作公子志,以大季为子良名,与世本异。

    〔一四〕○铎按:自轩氏至大季氏凡十族,皆穆公子之后,惟大季似非字。

    〔一五〕襄廿九年左传:“郑大夫盟于伯有氏。”亦见卅年传。伯有即子良孙良霄字。

    〔一六〕昭七年左传云:“马师氏与子皮氏有恶”,杜注:“马师氏,公孙锄之子罕朔也。 ”襄三十年,马师颉出奔,公孙锄代之为马师,与子皮俱同一族。

    〔一七〕昭二年左传:“郑公孙黑请以子印为褚师”,杜注:“褚师,市官。”

    太伯君吴,端垂衣裳〔一〕,以治周礼。仲雍嗣立,断发文身,□以为饰〔二〕。武王克殷,分封其后于吴,令大赐北吴〔三〕。季札居延州来,故氏延陵季子〔四〕。阖闾之弟夫概王奔楚堂溪,因以为氏〔五〕。此皆姬姓也。

    〔一〕 王先生云:‘“垂”疑“委 ”。’○铎按:当从哀七年左传作“端委”。

    〔二〕 哀七年左传。“□”今作“ 裸”。○铎按:洪氏左诂云:‘

    释文:“裸又作□”,盖本此。’

    〔三〕 汉书地理志云:“太伯卒,仲雍立,至曾孙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谓北吴,后世谓之虞。”

    〔四〕 史记吴世家云:“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礼记檀弓:“延陵季子适齐 ”,郑注:“季子让国居延陵,因号焉。春秋传谓延陵延州来。”昭廿七年左传:“吴子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杜注:“季子本封延陵,后复封州来,故曰延州来。”按此以延陵即延州来,与郑说同。

    〔五〕 定五年左传。○铎按:广韵作棠溪氏,堂、棠同。

    郑大夫有冯简子〔一〕。后韩有冯亭,为上党守,嫁祸于赵,以致长平之变〔二〕。秦有将军冯劫,与李斯俱诛〔三〕。汉兴〔四〕,有冯唐,与文帝论将帅〔五〕。后有冯奉世,上党人也,位至将军,女为元帝昭仪,因家于京师〔六〕。其孙衍〔七〕,字敬通,笃学重义,诸儒号之曰“德行雍雍冯敬通”,着书数十篇,孝章皇帝爱重其文〔八〕。

    〔一〕 襄卅一年左传。

    〔二〕 史记赵世家。

    〔三〕 史记秦始皇纪。

    〔四〕 “汉兴”二字旧脱,据汉书冯奉世传补。此言冯氏,俱本奉世传。

    〔五〕 史记。

    〔六〕 汉书。

    〔七〕 当云“曾孙”。

    〔八〕 后汉书。按传云:‘子豹,字仲文,长好儒学,乡里为之语曰:“道德彬彬冯仲文。”’而不载敬通之号。

    晋大夫郇息事献公〔一〕,后世将中军,故氏中行〔二〕,食采于智〔三〕。智果谏智伯而不见听,乃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四〕。

    〔一〕 左传“郇”作“荀”。广韵十八谆“荀”字注云:‘荀姓本姓郇,后去“邑”为“ 荀”。’

    〔二〕 文十三年左传中行桓子,杜注:“荀林父也。僖二十八年始将中行,故以为氏。” 史记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晋大夫逝敖生桓伯林父。 ”

    〔三〕 下当云“故氏智”。宣十二年左传知庄子,杜注:“庄子,荀首。”“智”与“知 ”同。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 生庄子首。”

    〔四〕 晋语。

    晋大夫孙伯黶实司典籍,故姓籍氏。辛有二子董之,故氏董氏。〔一〕

    〔一〕 昭十五年左传。○铎按:杜注云:“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黶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诗颂宣王,始有“张仲孝友”〔一〕,至春秋时,宋有张白蔑矣〔二〕。惟晋张侯〔三〕、张老〔四〕,实为大家。张孟谈相赵襄子以灭智伯,遂逃功赏,耕于●山〔五〕。后魏有张仪、张丑〔六〕。至汉,张姓滋多。常山王张耳,梁人。丞相张苍,阳武人也〔七〕。东阳侯张相如〔八〕。御史大夫张汤〔九〕,增定律令,以防奸恶,有利于民,又好荐贤达士,故受福佑〔一0〕。子安世〔一一〕为车骑将军,封富平侯,敦仁俭约,矜遂权〔一二〕而好阴德〔一三〕,是以子孙昌炽,世有贤胤,更封武始,遭王莽乱,享国不绝〔一四〕,家凡四公,世着忠孝行义〔一五〕。前有丞相张禹〔一六〕,御史大夫张忠〔一七〕;后有太尉张酺,汝南人,太傅张禹,赵国人〔一八〕。司邑闾里〔一九〕,无不有张者。河东解邑有张城,有西张城〔二0〕,岂晋张之祖所出邪?

    〔一〕 六月。

    〔二〕 “白”当作“□”,张□见昭廿一年左传。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表距阳侯刘白,汉表作“□”,误与此同。“蔑”字衍,与下行“灭”字相并而误。

    〔三〕 成二年左传。即解张。

    〔四〕 成十八年左传。

    〔五〕 赵策“●山”作“负亲之邱 ”。○铎按:“●”疑当作“负”,负山即负丘。尔雅释丘:“丘背有丘为负丘”,是此丘 所由得名也。赵策一作“负亲之邱”,“亲之”二字盖涉下文“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而衍。(“负亲” 亦见赵策三,黄丕烈战国策札记卷中引吴正传云:‘恐 “燕”下“负亲”字衍。’非也。)

    〔六〕 魏策。

    〔七〕 并见史记。

    〔八〕 史记文帝纪十四年。

    〔九〕 汉书张汤传赞云:“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

    〔一0〕“佑”疑“祜”。诗信南山、桑扈、下武并云:“受天之祜”,郑笺:“祜,福也。”汉书扬雄传长杨赋云:“受神人之福祜。”○铎按:长杨赋“祜”与●、舞、胥、雅为韵,或作“佑”,非。然楚辞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与“喜”为韵,则非“祜”之误。王逸注:“佑,福也。”是“福祜 ”亦可言“福佑”,非必字误。汉书王嘉传:“宜思正万事,顺天人之心,以求福佑。”尤其明证矣。

    〔一一〕汉书附汤传。

    〔一二〕“矜遂权”当作“务远权” ,汉书称其“欲匿名迹,远权势”。按史记货殖传:“ 微重而矜节”,徐广曰:‘“矜”一作“务”。’此务、矜相涉之证。○铎按:传封侯在前,为车骑将军在后,此文两句当互转。

    〔一三〕按汉书张汤传赞云:“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有后;安世履道,满而不溢;贺之阴德,亦有助云。”贺,安世兄也。阴德,谓贺为掖庭令时,视养宣帝有恩。此以“好阴德” 属安世,盖误。○铎按:安世传称其隐人过失,即所谓阴德也。

    〔一四〕按汉书:“安世五世孙纯嗣侯,恭俭自修,王莽时不失爵,建武中,更封富平之别乡为武始侯。”此叙封武始于王莽前,误也。

    〔一五〕汤为御史大夫,安世为大司马;纯为大司空,纯子奋亦为司空,见后汉书纯传。

    〔一六〕汉书。

    〔一七〕汉书成帝纪阳朔二年。

    〔一八〕并见后汉书。前、后,谓东、西京也。

    〔一九〕司邑,谓司隶所部邑。

    〔二0〕汉书曹参传云:“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孙□东张”,苏林注:“东张属河东。”水经涑水篇:“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注云:“又西南迳张阳城。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者也,汉书之所谓东张矣。”

    偃姓舒庸、舒鸠、舒龙、舒共、止龙、郦、淫、参、会、六、院、●、高国〔一〕,庆姓樊、尹、骆,曼姓邓、优〔二〕,归姓胡、有、何〔三〕,葴姓滑、齐〔四〕,掎姓栖、疏〔五〕,御姓署、番、汤,嵬姓饶、攘、刹〔六〕,隗姓赤狄〔七〕、姮姓白狄〔八〕,此皆大吉之姓〔九〕。

    〔一〕 “偃姓舒庸、舒鸠、舒龙、舒共”旧作“优姓舒唐、鸠、舒龙、舒其”,据后纪七注引改。文出世本,见文十二年左传疏。后纪“止”下无“龙”字。按“止龙”当为“舒鲍”,左传疏引世本有舒鲍,此下列鲍姓在郦上可证。“共”世本作“龚” ,又别有舒蓼,“

    参”疑即“蓼”之误。“淫”后纪作“谣”,按当为“繇”,后汉书郅恽传有西部督邮繇延,章怀注:“繇姓,咎繇之后。”“院”后纪作“阮 ”,当为“皖”,汉书地理志庐江郡皖县在舒与龙舒之后,国名纪二引地记:“皖,偃姓,皋陶后。”“白” 与“□”偏旁形近之误。“高”当为“鬲”,即汉志平原郡之鬲,国名纪引郡国县道记云:“古鬲国,偃姓,皋陶后。汉为县。”亦见国名纪六。“●”后纪作“棐 ”,王侍郎云:‘疑是 “裴”。 ’广韵十五灰“裴”字注云:“裴姓,伯益之后,封于 ●乡,因以为氏。后徙封解邑,乃去邑从衣。”○铎按:“蓼”误作“参”,秦嘉谟说同。其上当据世本六舒补“舒”字,而移至“郦”上。“●”程本作“筑”,秦氏据僖十七年春秋“齐人、徐人伐英氏”,及史记陈杞世家“皋陶之后,或封英、六”,谓“筑”当为“英 ”。考英即今湖北英山,六即今安徽六安,壤地相接;若伯益乃嬴姓,而解邑在今山西,去偃姓诸国弥远,则知王说谬而秦说是矣。今辄正其文如下:“偃姓舒庸、舒鸠、舒龙、舒共、舒鲍、舒蓼、郦、繇、会、六、皖、英、高国。”言此十三国皆偃姓也。(王绍兰说又有补证,见所为本书序中,徒劳无益,故不引。)

    〔二〕 “曼”旧作“嫚”。桓七年左传疏引世本云:“邓为曼姓。”九年传:“邓南鄙鄾人。”此作“优”当误。○铎按:秦氏据晋语四改“庆 ”为“滕”,当是。

    〔三〕 国名纪六云:‘世本:“胡子国,归姓。”’又云:‘“有”本一作“洧”。’○ 铎按:襄卅一年左传:“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杜注:“胡,归姓之国。”

    〔四〕 后纪五、国名纪一,“葴” 作“箴”,“齐”作“济”。

    〔五〕 “掎”后纪十四寒浞传注、国名纪六作“猗”。按上云“黄帝之子”有葴氏、拘氏,此在葴姓下,疑“掎”即“拘”之误。

    〔六〕 “刹”旧作“杀”,据前纪三、国名纪六改。国名纪“刹”一作“利”。○铎按: “嬛姓饶、穣、谷”,秦氏据路史、左传订如此。

    〔七〕 周语:‘富辰曰:“狄,隗姓也。”’韦昭注:“隗姓,赤狄也。”

    〔八〕 昭十二年谷梁传范宁注:“ 鲜虞,姬姓白狄也。”疏云:“

    世本文。”此“姮”字疑“姬”之误。○秦氏据程本作“陧”,以为即晋语黄帝后十二姓之酉。○铎按:下文“短即犬戎氏”,“短”与“陧” 形不相近,无缘致误。秦说 失之。

    〔九〕 孙侍御云:‘“大吉”疑“ 太古”。’

    齐有鲍叔,世为卿大夫〔一〕。晋有鲍癸〔二〕。汉有鲍宣,累世忠直,汉名臣〔三〕。汉郦生为使者,弟商为将军〔四〕,今高阳诸郦为着姓。昔仲山甫亦姓樊,谥穆仲〔五〕,封于南阳。南阳者,在今河内〔六〕。后有樊倾子〔七〕。曼姓封于邓,后因〔八〕氏焉。南阳邓县上蔡北有古邓城,新蔡北有古邓城〔九〕。春秋时,楚文王灭邓〔一0〕。至汉有邓通〔一一〕、邓广〔一二〕。后汉新野邓〔一三〕禹,以佐命元功封高密侯〔一四〕。孙太后□〔一五〕性慈仁严明,约敕诸家莫得权,京师清净,若无贵戚;勤思忧民,昼夜不怠。是以遭羌兵叛,大水饥匮〔一六〕,而能复之,整平丰穣〔一七〕。太后崩后,群奸相参,竞加谮润〔一八〕,破坏邓氏,天下痛之〔一九〕。鲁昭公母家姓归氏〔二0〕。汉有隗嚣季孟〔二一〕。短即犬戎氏,其先本出黄帝〔二二〕。

    〔一〕 见左传。按齐语韦昭注云: “鲍叔,姒姓之后。”

    〔二〕 宣十二年左传。

    〔三〕 宣见汉书。宣子永,永子昱,见后汉书。“汉名臣”上当脱“为”字。○铎按:此三鲍并承上文言之,则偃姓十三国当有舒鲍明矣。

    〔四〕 史记郦食其传。

    〔五〕 见周语。按后汉书樊宏传云:“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为氏焉。”

    〔六〕 续汉书郡国志:“河内郡修武,故南阳,秦始皇更名。有南阳城、阳樊,攒茅田。 ”刘昭注引服虔曰:“樊,仲山之所居,故曰阳樊。”

    〔七〕 昭廿二年左传“倾”作“顷 ”。

    〔八〕 “因”旧作“田”。

    〔九〕 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邓 ”,注:“故国。”“汝南郡上蔡”,注:“故蔡国。 ”“新蔡”,注:“蔡平侯自蔡徙此。”春秋桓二年: “蔡侯、郑伯会于邓”,杜注:“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疏云:“贾、服以邓为国,言蔡、郑会于邓之国都。释例以此颍川邓城为蔡地,以邓是小国,去蔡路远,蔡、郑不宜远会其都。”昭十三年左传:“蔡公召二子而盟于邓”,杜注亦云:“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 ”召陵,汉属汝南,杜云颍川,据当时言之。按汉志及左传注,邓县是邓国,其上蔡、新蔡之邓城,即在召陵西南者,乃蔡地。此合二地为一,盖误。○铎按:此疏谬驳贾、服,沈钦韩已辩之,详左传地名补注一。

    〔一0〕庄六年左传。○铎按:史记楚世家:“文王十二年,伐邓,灭之。”楚文王十二年,即鲁庄公十六年,故此传云:“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一一〕史记佞幸传。○铎按:邓通事见遏利篇、贤难篇。

    〔一二〕“广”下脱“汉”字。邓广汉,霍光女婿,见汉书霍光传及宣帝纪地节四年。○铎按:此当作“至汉有邓通、邓广汉。后新野邓禹”,“ 汉后”二字误倒耳。汪以为脱“汉”字,非。

    〔一三〕“邓”旧脱。

    〔一四〕后汉书。

    〔一五〕空围程本作“天”。

    〔一六〕“匮”旧作“馈”。

    〔一七〕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一八〕论语云:“侵润之谮。”

    〔一九〕续汉书五行志云“安帝不能明察,信宫人及阿母圣等谗言,破坏邓太后家。”事详后汉书邓□传。

    〔二0〕襄卅一年左传。

    〔二一〕后汉书。

    〔二二〕“短”当为“姮”。上云“ 姮姓白狄”是也。山海经大荒北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及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陶氏、繁氏、骑氏、饥氏、樊氏、荼氏,皆殷氏旧姓也〔一〕。汉兴,相国萧何封酂侯,本沛人〔二〕,今长陵萧其后也。前将军萧望之,东海、杜陵萧其后也〔三〕。御史大夫有繁延寿,南郡襄阳人也〔四〕,杜陵、新丰繁其后也。

    〔一〕 定四年左传“骑”作“锜” ,“荼”作“终葵”,又有条氏、尾勺氏、施氏。“殷氏”传作“殷民”。按续汉书五行志注载杜林疏亦作“ 殷氏”。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杜业云:“汤法三圣,殷氏太平。”’○铎按:洪氏左诂、沈钦韩春秋左传异文释并以荼氏当施氏,沈云:‘荼,古读“舒” ,与“施”音相迩。’

    〔二〕 汉书。按广韵三萧“萧”字注引风俗通云:“宋乐叔以讨南宫万立御说之功,受封于萧,例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氏也。”

    〔三〕 汉书萧望之传云:“东海兰陵人,徙杜陵。”广韵“萧”字注云:“本自宋支子,食采于萧,后因为氏。汉侍中萧彪始居兰陵,彪玄孙望之居杜陵,望之孙绍复还兰陵。”

    〔四〕 “郡”旧作“陵”。汉书百官公卿表:“初元三年,丞相司直南郡李延寿子惠为执金吾,建昭二年为卫尉,三年 为御史大夫。一姓繁。”按冯奉世后野王传作李,谷永、陈汤、萧望之传作繁。

    周氏、邵氏、毕氏、荣氏、单氏、尹氏、镏氏、富氏、巩氏、苌氏〔一〕,此皆周室之世公卿家也。周、召者,周公、召公之庶子,食二公之采,以为王吏,故世有周公、召公不绝也〔二〕。尹者,本官名也〔三〕,若宋有太师〔四〕,楚有令尹、左尹矣〔五〕。尹吉甫相宣王者大功绩〔六〕,诗云,“尹氏太师,维周之底”,也〔七〕。单穆公、襄公、顷〔八〕公、靖公,世有明德,次圣之才〔九〕,故叔向美之以后必繁昌〔一0〕。

    〔一〕 并见左传。“镏”旧作“锱 ”。按“镏”与“刘”同,宣十年:“天王使王季子来聘”,传称刘康公,杜注:“王季子,其后食采于刘。 ”襄十五年公羊传云:“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刘者何?邑也。其称刘何?以邑氏也。”

    〔二〕 郑康成诗谱云:“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周公封鲁,死谥曰文公,召公封燕,死谥曰康公,元子世之,其次子亦世守采地,在王官,春秋时周公、召公是也。”诗疏云:‘平王以西都赐秦,则春秋时周公、召公别于东都受采,存本周、召之名也,非复岐、周之地。晋书地道记云:“

    河东郡垣县有召亭。”周则未闻。 ’按隐六年左传周桓公,杜注:“

    周,采地。扶风雍县东北有周城。 ”僖廿四年传召穆公,杜注:“召,采地。扶风雍县东南有召亭。”水经注渭水篇云:‘雍水又东迳召亭南,亭故召公之采邑也。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 ”’此西都时周、召采邑之可考者也。“王吏”旧作“ 主吏”,据程本改。昭卅年左传:“王吏不讨。”周语:“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皆“王吏”之证。

    〔三〕 毛诗崧高序郑笺:“尹吉甫,周之卿士也。尹,官氏。”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 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姓。”

    〔四〕 “师”当作“宰”。左传宋有太宰,无太师。○铎按:宋太宰,韩非子说林下篇、内储说上、下篇并有之。

    〔五〕 并见左传。

    〔六〕 “者”疑当作“着”,或“ 有”字之误。○铎按:作“着”是也。

    〔七〕 节南山。“底”今作“氐” 。○铎按:此盖鲁诗。氐、底古通,毛诗用借字。

    〔八〕 “顷”旧作“颀”。○铎按:“顷”误作“颀”,犹班禄篇“颀甫”讹为“倾甫” 矣。

    〔九〕 王先生云:‘“次”疑“叡 ”之误。’○铎按:“次圣”即“齐圣”,伪书冏命: “昔在文、武,聪明齐圣”,诗小宛:“人之齐圣”,文二年左传:“子虽齐圣”,本书五德志篇:“齐圣广渊”,皆是也。次、齐古同声,说文“糍”或作“●” ,“●”或作“秶”;尔雅释草:“茨,蒺藜。”说文作“荠”,引诗“墙有荠”,今诗作茨;又小雅楚茨,礼记玉藻注作“楚●”,并二字通用之证。王说失之。又劝将篇“次圣继之”,对“上圣”言,与此义别。

    〔一0〕并见周语。按穆公为靖公曾孙,此列于襄公上,误也。○铎按:周语下篇“繁”作 “蕃”,同。

    苦成〔一〕,城名也,在盐池东北〔二〕。后人书之或为“枯”〔三〕;齐人闻其音,则书之曰“库成 ”〔四〕;炖煌见其字,呼之曰“车成”〔五〕;其在汉阳者,不喜“枯”、“苦”之字,则更书之曰“古成氏”〔六〕。堂溪,溪谷名也,在汝南西平〔七〕。禹字子启者,启开之字也〔八〕。前人书堂溪误作“启” ,后人变之,则又作“开”。古漆雕开、公冶长〔九〕,前人书“雕”从易,渻作“

    周”〔一0〕,书“冶”复误作“蛊”〔一一〕,后人又传〔一二〕作“古”,或复分为古氏、成氏、堂〔一三〕氏、开氏、公氏、冶氏、漆氏〔一四〕、周氏。此数氏者,皆本同末异。凡姓之离合变分,固多此类,可以一况,难胜载也。

    〔一〕 “成”旧作“城”,据元和姓纂、氏族略五、国名纪五引改。左传、鲁语、晋语并作“苦成”。

    〔二〕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注:“盐池在西南。”

    〔三〕 苦、枯古通用,仪礼士虞礼:“铏用芼苦”,郑注:‘古文“苦”为“枯”。’

    〔四〕 “库成”旧作“车”一字。按氏族略五引风俗通云:‘苦成,方言音变为“库成” 。’后纪十有库成。

    〔五〕 “成”旧作“城”。按广韵九麻“车”字注云:“世本有车成氏。”十四清“成” 字注云:“晋戊己校尉炖煌车成将,古成氏之后。”后纪十有车成。吴语越大夫苦成,春秋繁露对胶西王问篇作“

    车成”,亦苦、车音近之证。

    〔六〕 “成”旧作“城”。按下云 “或分为古氏、成氏”。氏族略五引风俗通云:“古成,苦成之后,随音改焉。”后纪十有古成,广韵十四清 “成”字注云:“汉有广汉太守古成云。古,音枯。”

    〔七〕 “西平”当作“吴房”。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吴房,孟康曰:“本房子国,楚灵王迁房于楚。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楚封于此,为堂溪氏。以封吴,故曰吴房。今吴房城堂溪亭是。”

    〔八〕 文有脱误。汉书景帝纪注: ‘荀悦曰:“讳启之字曰开。”’闵元年左传疏云:“ 汉景帝讳启,启、开因是而乱。”

    〔九〕 并见论语。

    〔一0〕“渻”旧作“泊”。按说文云:“渻,少减也。”

    〔一一〕旧作“书治汉误作蠹”。按蛊、冶古字通,史记货殖传:“

    作巧奸冶”,徐广曰:‘一作“蛊 ”。’后汉书马融传:“田开、古蛊”,章怀注:‘蛊,音冶。晏子春秋曰:“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蛊”与“冶”通。’

    〔一二〕“传”与“转”同。○铎按:史记文帝纪十四年:“鲁人公孙臣上书陈终始传五德事”,索隐:“传,音转也。”

    〔一三〕“堂”旧作“常”。

    〔一四〕“漆”旧作“梁”。按广韵五质:‘漆,俗作“柒”。’柒、梁形近之误。

    易曰:“君子以类族辩物〔一〕”,“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二〕,“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三〕。”故略观世记,采经书〔四〕,依国土,及有明文,以赞贤圣之后〔五〕,班〔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序此假意二篇,以贻后贤今之焉也〔七〕。

    〔一〕 同人象词。“辩”叙录作“ 变”。本书“辩”多为“变”,此盖后人据王易改之。

    〔二〕 见赞学篇。彼文“识”作“ 志”,“蓄”作“畜”。

    〔三〕 干文言。

    〔四〕 汉书元帝纪初元二年诏云: “道以经书。”

    〔五〕 汉书叙传云:“总百氏,赞篇章。”颜师古注:“赞,明也。”

    〔六〕 “班”别也。

    〔七〕 按“今之焉”三字有误,“ 今”或是“合”,此二语与前“

    略记显者,以待士合挹损”意恉相同。淮南子修务训云:“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假意”盖即“喻意”之义。○铎按:“今”疑“参”之坏,“也”犹“耳”。此二篇记历代兴亡之迹,借以劝戒,故云“序此假意二篇,以贻后贤参之焉耳”。又此篇祇疏列国之氏,不无抵牾漏略,张澍养素堂文集卷十七姓氏论尝议之,文繁不具引。

    【 译文】

    从前圣明的帝王在天地之间观察各种现象,在天神地抵那里考核各种法度,探究命运历数的好坏长短,检查各国国君的德行业绩,从而分别赐给他们某一姓或给他们命名某一氏,依靠这种办法来表彰他们的德行功绩。古书上说:“氏族中名字通报给天子的官员有上百个― 他们是天子诸侯的子弟中世世代代能治理好自己职事的官员,帝王就按照其职事赐给他们姓,这就是所谓的‘百姓’。每一个有姓的官员领有通报给帝王的僚属品级分十等,所以称之为‘千品夕。”从前尧赐给契的姓是子;赐给弃的姓是姬;赐给禹的姓是拟,氏是有夏;伯夷的姓是姜,氏是有吕。往后到了夏、商、周三代,官员有了世代相传的功业,就有了以官名为氏的家族;以邑名为氏的情形也像这样。他们的后代虽然衰微了,但沿用这些氏作为自己的姓,也就不能再更改了。所以有的家族是把原来的姓传下去,有的家族是把祖先的名号或溢号作为自己的氏,有的家族是把祖先拥有的国家名称作为自己的氏,有的家族是把祖先的爵位名称作为自己的氏,有的家族是把祖先的官职名称作为自己的氏,有的家族是把前辈的表字作为自己的氏,有的家族是把祖先的职业之名作为自己的氏,有的家族是把祖先住宅的地址作为自己的氏,有的家族是把祖先的封地之名作为自己的氏。像那些以五帝三王的朝代称号作为自己的氏,就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的名号作为氏。拿文、武、昭、景、成、宣、戴、桓等作为氏,就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的溢号作为氏。拿齐、鲁、吴、楚、秦、晋、燕、赵等等作为氏,就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拥有的国家名称作为氏。王氏、侯氏、王孙氏、公孙氏等等,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的爵位名称作为氏。司马氏、司徒氏、中行氏、下军氏等等,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的官名作为氏。伯有氏、孟孙氏、子服氏、叔孙氏等等,是上文所说的把前辈的表字作为氏。巫氏、匠氏、陶氏等等,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的职业之名作为氏。拿东门、西门、南宫、东郭、北郭等作为氏,就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住宅的地址作为氏。拿三乌、五鹿、青牛、白马等作为氏,就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的封地之名作为氏。凡是人们的姓氏,都出于这些种类而不能全部记载下来啊。

    《 春秋》 谴责卫侯灭掉邢国,巫马期指责昭公娶同姓的女子为夫人,是说他们都出自同一个祖先。近古以来,就不一定如此分明了。古代帝王所赐给的姓,大都可以利用,其徐的就难以简单地作为依据了。周王朝衰微后.吴国、楚国超越自己的名分使用天子的王号;后来到了战国七雄之时,都各自称王。所以王氏、王孙氏、公孙氏以及把溢号、官名作为氏的,诸侯国自己都有不少。一千八百个诸侯国,溢号、官名数以万计,所以这些姓氏的始祖是不可能相同的。至于孙氏,有的是帝王子孙的分支,有的是其他各种人的子孙的分支。所以有的是同一个祖先而姓氏不同,有的是姓氏相同而祖先不同.还有混杂交错的情况,改变了原来的姓氏而混入了别的姓氏中.如有人依从母亲的姓,有人为了躲避仇人而改了姓。吹奏律管来确定姓氏,只有圣人才会.现在的人懒散久了,能精通音律的实在很少。帝王注重考定自己的祖先,所以我姑且简略地记下一些明显的姓氏,来等待有关官吏的对照验证与贬抑批评。

    伏羲姓风,他的后代被封在任、宿、须胸、撷臾四国,主管太眸和济水的祭祀,而撷臾国君还是蒙山的主祭人。鲁嘻公的母亲成风,大概是须胸国君的女儿。季康子想攻打撷臾,而孔子指责他。

    炎帝的后代,是四岳、伯夷,为尧主管礼仪,只根据刑法来判断民间的案情,因而被封在申国、吕国。他们的后代生下姜尚,做了文王的国师,周武王战胜商封王后把他封在齐国。在周代,姜姓的后代有的封在许国、向国,有的封在纪国,有的封在申国― 申国故城在南阳郡宛县北序山下,所以《 诗经》 上说:“勤勉不懈那位申伯,宣王使他接连任职。在那序山修筑封邑,统治南方以身作则。”宛县城西三十里有吕国故城。许国在颖川郡,现在的许县就是它的故地。姜姓之戎居住在伊河、洛河之间,是晋惠公使他们迁居于陆浑县的。州国、薄国、甘国、戏国、路国、怡国,以及齐国的国氏、高氏、襄氏、限氏、士氏、强氏、东郭氏、雍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渊氏、子乾氏、公旗氏、翰公氏、贺氏、卢氏。都是姜姓。

    黄帝的儿子二十五个,分为十二个姓:姬、酉、祁、己、滕、咸、任、拘、鳌、姑、偎、依。在春秋的时候,晋国有祁奚,抬举儿子而推荐仇人,以忠诚正直著称。营国的君主姓己氏。夏朝建立后,有个任奚当夏王朝的车正。因而被封在薛国,后来他迁移到那邑。他的后代仲尬住在薛国,当商汤的左相。王季的妃子大任,以及谢氏、章氏、昌氏、舒氏、祝氏、终氏、泉氏、卑氏、遇氏、狂大氏,都是任姓。姑氏的女儿做了后樱的正妻,生养培育了周族的祖先,姑氏被封在南燕。到后来,郑文公有一个地位低微的小妻燕姑,梦见天神给她一支兰花,说:“我是伯情,我是你的始祖。因为这兰花有国色天香,人人都佩带它喜欢它。我要让人像喜爱兰花那样宠幸你。”等到郑文公与燕姑相会,赐给燕姑一支兰花而和她睡觉时,燕姑便述说了这个梦,并说:“我没有德才,您来一睡,我就怀了孩子,您可能会不相信,我冒昧地请您拿这兰花作为我怀孕的证明吧!”文公说:“行。”于是燕姑生了穆公。姑氏的别支,有阐氏、尹氏、燕氏、光氏、福氏、雍氏、断氏、密须氏。到了汉代,河东郡有那都,汝南郡有那君章,他们的姓读起来和古代的“姑”相同,但写出来的字形却不同,这两个人都闻名于当代。

    少曝氏的统治衰微后,九黎部落搞乱了道德规范,撷项接受了少埠氏的帝位后,就命令南正重主管上天的事情来会合天神,命令火正黎主管地上的事情来统帅人民,使他们恢复过去的常规,不再互相侵犯袭读,这叫做隔断地上的民众和天神互相交往。黎,就是撷顶的后代子孙吴回,他做高辛氏的火正,极大地彰明了天象地理,其光辉遍及天下,所以被命名为“祝融”。后来三苗部族又恢复了九黎部落的道德规范,尧即位后让重、黎的后代中没有忘记祖先本业的子孙继承祖业,使羲氏、和氏再来掌管天地四时。所以重、黎的家族世世代代安排管理天地之事,分别负责他们的职掌,如此经历了夏、商、周三代,而被封在程国。他们的后裔在周代,做了周宣王的大司马,《 诗经》 因而赞美道:“宣王吩咐尹氏,任命程伯休父。”程伯的后代丢了官职,到晋国成为司马氏家族,司马迁自称是他们的后代。

    祝融的子孙分为八姓:己、董、彭、秃、女云、曹、斟、举。

    己姓的后代是耀叔安,他的后代子孙叫董父,真是非常喜欢龙,善于探索龙的嗜好与欲望来喂养它们,因此龙多半归附他。于是他进一步学习驯服龙,靠这种技能来为帝舜服务。舜赐给他的姓是董,氏是豢龙,并把他封在腥川。腥夷和彭姓的采韦,都是善于驯服龙的人。豢龙逢因为忠心劝谏,夏禁把他杀了。所有承袭祝融的子孙中,己姓的分支有:昆吾氏、苏氏、顾氏、温氏、董氏。

    董姓的腥夷氏、豢龙氏,早就被夏灭掉了。

    彭姓的彭祖氏、采韦氏、诸稽氏,早就被商灭掉了。

    秃姓的舟人,早就被周灭掉了。

    坛姓的后代,封在郡、会仔、路、福阳。焉妈国国君娶仲任作妻子,他贪婪吝音,蔑视贤者怠慢能人,因此亡国。会仔国地处黄河、伊河之间,它的君主骄横贪婪吝音刻薄,裁减官爵降低傣禄,群臣只能低三下四地退让,君臣上下不再临朝处理政务。诗人为此担忧,所以创作了《 羔裘》 ,对离朝大臣的沉痛思念深表怜悯之情;又创作了《 匪风》 ,希望君主把教化放在首位。国君邻仲执迷不悟,重氏讨伐他,君臣上下不能互相使唤,禁令刑罚不能付诸实施,因而被消灭了。路国的国君婴儿,娶晋成公的姐姐作夫人,鄂舒执政而杀害了她。晋国的伯宗发怒了,于是晋国前去讨伐而消灭了路国。知武子荀苗讨伐而消灭了福阳。

    曹姓封在郑国;郑颜儿子中的旁支,分出去成为小郑国;两国都是被楚国灭掉的。

    举姓的后裔熊严,周成王将他的祖先封在楚国,那就是弩熊,又称弩子。熊严生了四个儿子:伯霜、仲雪、叔熊、季细。季i ) ll 继位而成为楚国国君。弩熊的后代有的封在夔国,有的封在越章。夔国国君不祭祝融、弩熊,楚国前去讨伐而把它消灭了。楚国国君的家族有楚季氏、列宗氏、斗强氏、良臣氏、省氏、门氏、侯氏、季融氏、仲熊氏、子季氏、阳氏、无钩氏、劳氏、善氏、扬氏、昭氏、景氏、严氏、婴齐氏、来氏、来纤氏、即氏、申氏、钧氏、沈氏、贺氏、诚氏、吉白氏、伍氏、沈徽氏、徐推氏、公建氏、子南氏、子庚氏、子午氏、子西氏、王孙氏、田公氏、舒坚氏、鲁阳氏、黑肮氏,都是举姓。

    楚季,是王子敖的曾孙。萤冒所生的劳章,就是王子无钩。令尹孙叔敖,是劳章的儿子口左司马戌,是楚庄王的曾孙。叶公诸梁,是沈尹戌的第三个弟弟。楚国大夫申无畏,又以文氏为自己的氏。

    最初的时候,商封王攻打有苏氏,有苏氏把姐己嫁给商封王而使商朝灭亡了。周武王的时候,有苏忿生当司寇而被封在温国。在那后来,洛邑有苏秦。

    在高阳氏统治的时代有贤能的人才八个:苍舒、馈凯、祷戴、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的人称之为“八恺”。他们的后代有皋陶,侍奉舜。舜说:“皋陶!外族侵扰我们中国,而国内还有人结伙抢劫、行凶杀人、在外造反、在内捣乱,你就做司法大臣吧!”他的儿子伯黯,善于设法处置各种草木鸟兽来辅佐舜、禹,把鸟兽都驯服了,舜赐他姓赢。

    伯箫的后代有仲衍,长着像鸟一般的身体与人的头,是商朝皇帝太戊的车夫。他的后代传到费仲,生恶来、季胜。周武王讨伐商封王时,同时杀死了恶来。

    季胜的后代有个造父,以善于驾驭车马侍奉周穆王。周穆王到西方很远的地方去游玩,乐而忘返,在这个时候徐堰王造反作乱,造父为周穆王驾车,一日千里地赶回来讨伐他。周穆王把造父封在赵城,因而造父以赵为氏。造父的后代丢了官职,直到赵夙,才做了晋国的卿大夫,其后第十一代便是赵烈侯,又传五代便是赵武灵王,再传五代赵国就灭亡了。恭叔氏、邯郸氏、警辱氏、婴齐氏、楼季氏、卢氏、原氏,都是赵国的赢姓氏族。

    恶来的后代有个非子,因为善于畜牧,周孝王把他封在秦邑。他的后代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而被命名为西睡大夫,沂水发源处的秦亭就是其封邑。他的后代列为诸侯,又传了二十五代而称王,其后六代便是秦始皇― 始皇生在邯郸,所以叫赵政。至于梁国、葛国、江国、黄国、徐国、营国、寥国、六国、英国等国君,都是皋陶的后代。钟离氏、运奄氏、冤裘氏、将梁氏、惰鱼氏、白冥氏、飞廉氏、密如氏、东灌氏、良成氏、白乙氏、公他氏、巴氏、炎阵氏、复氏、蒲氏,都是赢姓氏族。

    帝尧的后代为陶唐氏。其后世有个刘累,会养龙,孔甲赐给他的姓是御龙,让他替代泵韦的后代。这御龙氏传到周代为唐杜氏。周王朝衰微的时候,有个限叔子逃避周王朝的祸乱而到了晋国,生下子舆,做了掌管刑狱的士官,凭这样的身份来整治朝廷,朝中不再有邪恶的官吏,所以以士氏作为他的氏;他做了掌管工程建设的司空,凭这样的身份来整治国家,国中不再有不成功的工程,所以又以司空作为他的氏;他的封地在随邑,所以又以随氏作为他的氏。士劳的孙子士会,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使诸侯喜欢晋国;做了卿,凭这样的身份来辅佐晋成公、晋景公,在军队中不再有没有成效的政策法令;做了晋景公的元帅,位居太傅,修正刑法,汇集先王的遗训和典章礼制,国中不再有邪恶的人,晋国的盗贼都逃跑到秦国去了。于是晋侯为他向周天子求取卿大夫的礼帽礼服,周天子就任命随会为卿。因此他得到了封地范邑,死后溢号为武子。武子的儿子文子,使晋、楚两国的盟约达成了,从而增进了兄弟国家之间的深厚情谊,使他们不再有什么隔阂和裂痕,因此得到了封地邮邑、栋邑。由于这种种情况,帝尧的后代便有了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限氏、士氏、李氏、司空氏、随氏、范氏、旬肠氏、栋氏、氦氏、燮氏、毅氏、会氏、扰龙氏、狸氏、傅氏。楚国令尹屈建曾向赵文子询问范武子的德行,赵文子回答说:“那位先生的家中事务治理得井然有序;在晋国朝廷上发言建议,披肝沥胆大公无私;所以他的庙祝、巫师在向鬼神陈述时说话真实而问心无愧。他家中之事没有什么疑难,所以他的庙祝、巫师也不向鬼神祈求祷告。”屈建回国后将这些话告诉给楚康王,楚康王说:“鬼神和人民都无怨恨,那位先生辅佐五位君主、使他们成为诸侯的盟主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刘氏从唐尧以后到汉代以前,其中德行著称于世的,还没有人能像范会那样登峰造极,这个人也算是有了“修养自身来使君主安乐”的功业了。周武王战胜了商封王,便把帝尧的后代封在铸。

    帝舜姓虞,又姓姚,居住在妨水边。周武王战胜了商封王,便把妨满封在陈国,这劝满就是胡公。陈国的袁氏、虞氏、碱氏、庆氏、夏氏、宗氏、来氏、仪氏、司徒氏、司城氏,都是妨姓。

    陈厉公的少子陈完逃到齐国,齐桓公很喜欢他,让他做了掌管百工的工正。他的子孙大得民心,便篡夺了君权而自立为君,这就是齐威王,又传了五代田齐就灭亡了。齐国人已把陈氏称为田氏了。汉高祖把众多的田氏家族迁到关中,于是有了第一到第八的姓氏。垂相田千秋、司直田仁,以及杜陵田先生、杨县田先生,都是陈国国君的后代。汉武帝特许千秋乘小车进入宫殿,所以世人称之为“车承相”。至于王莽说自己本来是田安的后代,是因为田安被称为王家的缘故才改成了王氏云云。王莽行骗,实在带有田常的作风。敬仲的旁支,有子皮氏、子占氏、子沮氏、子舆氏、子献氏、子仲氏、子鞍氏、子梧氏、子坊氏、子尚氏、子芒氏、子禽氏。

    帝乙的长子微子启,是商封王的庶兄。周成王把他封在宋国,现在的唯阳县就是他的封国。宋国的孔氏、祝其氏、斡献氏、季老男氏、白马氏、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耐氏、萧氏、艾岁氏、墨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几氏、牛氏、司城氏、罕氏、所氏、武氏、朝氏、勃氏、右师氏、三伉氏、王夫氏、宜氏、徽氏、郑氏、目夷氏、鳞氏、减氏、尴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都是子姓。

    宋阂公的儿子弗父何生宋父,宋父生世子,世子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 木金父被贬为末等的小官,所以说“这一家族在宋国灭亡了”。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 防叔被华家所逼,出逃到鲁国,做了防邑大夫,所以叫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绝― 他做了哪邑大夫,所以叫郭叔绝。邪叔绝生孔子。

    周灵王的太子晋,年幼时就有了成熟的德行,聪明通达见多识广,温和谦逊敦厚机敏。谷水与洛水对撞,将要冲毁王宫,灵王想筑堤堵住谷水。太子晋劝阻灵王,认为这样做违背天意,还不如处理好政事。晋平公派叔誉到周王朝聘问,叔誉见到太子晋,和他交谈,谈了五个问题而三个被搞得无话可说,徘徊了一阵子就告退了,回国后告诉晋平公说:“太子晋才活了十五岁,我就无法和他交谈了。请您侍奉他吧!' ’平公派师旷去见太子晋。太子晋和师旷交谈,师旷佩服太子晋的德行,两人便结下了很深的交情。于是太子晋便问师旷说:“我听说太师能预知人寿的长短。”师旷回答说:“你的脸色红而发白,你的声音尖而干哑。火红的脸色不长寿。”太子晋说:“是的。我三年后将上天到上帝那里去作客。你千万别说出去,否则祸殃会落到你的头上。”从那以后过了三年,太子就死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可惜啊!杀了我的君主。”世上的人因为他能预料自己归天的日期,所以传说王子乔是仙逝了。太子晋仙逝之后,他的后代逃避周王室的祸乱而到了晋国,在平阳安家落户,于是以王氏作为自己的氏。从那以后,他的子孙们代代都喜欢安神养性而热衷于神仙之术。

    鲁国国君的家族,有娇氏、后氏、众氏、减氏、施氏、孟氏、仲孙氏、子服氏、公山氏、南宫氏、叔孙氏、叔仲氏、子我氏、子士氏、季氏、公钮氏、公巫氏、公之氏、子革氏、子华氏、子言氏、子骗氏、子雅氏、子阳氏、东门氏、公析氏、公石氏、叔氏、子家氏、荣氏、展氏、乙氏,这些都是鲁国的姬姓氏族。

    羌之孙宪,为羌宪氏。”

    卫国国君的家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齐氏、司徒氏、公文氏、析氏、公叔氏、公南氏、公上氏、公孟氏、将军氏、子强氏、强梁氏、卷子氏、会雅氏、孔氏、赵阳氏、田章氏、狐氏、王孙氏、史晃氏、羌氏、羌宪氏、莲氏,都是卫国的姬姓氏族。

    晋国国君的家族郑氏,又分出吕氏。郑苗又依封邑的名称而以冀为氏,他的后代中有个邵铸,号称驹伯。郑擎的封地在苦成,号称苦成叔;郡至的封地在温,号称温季;各人都以自己的封邑之名为氏。郑氏的分支有州氏、祁氏。伯宗因为耿直被杀,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又因为郑宛正直而温和,所以为子常所妒忌,遭到了诛杀。他的儿子豁逃到吴国,做了太宰,从祖父、父亲的行为一向正直而遭殃的事实中吸取了教训,于是进行阿谈奉承而使吴国灭亡了。凡是郑氏的分支,有冀氏、吕氏、苦成氏、温氏、伯氏,还有靖侯的孙子奕宾,以及富氏、游氏、贾氏、狐氏、羊舌氏、季夙氏、籍氏― 就是晋国大夫孙靡,都是晋国的姬姓氏族。

    晋穆侯生桓叔,桓叔生韩万,韩万辅佐晋国做了大夫,其后十二代便是韩武侯,又过了五代是韩惠王,称王五代就亡国了。韩襄王的庶孙韩信,俗人叫他韩信都。高祖因为这韩信是韩襄王的孙子,就让他做了韩王,后来他被改封在代国为王,被匈奴所攻,自行投降了匈奴。汉王朝派柴将军攻打他,在参合把他杀了。韩王信的妻子儿女逃进了匈奴的辖区内。到文帝时,韩王信的儿子韩颓当以及孙子韩赤前来投降,汉王朝封颓当为弓高侯,封韩赤为襄城侯。传至韩嫣,武帝时做了侍中,尊贵宠幸无与伦比。案道侯韩说,前将军韩曾,在汉朝都显赫尊贵。韩氏的子孙各随当时祖上所侍奉的皇帝而分别迁居于阳陵、茂陵、杜陵等县。还有现在汉阳郡、金城郡各个韩氏家族,都是他们的后代。韩王信的子孙遗留在匈奴中的,也常常处在掌权得宠的地位,身为尊贵大臣。至于留侯张良,也是韩国国君的家族而为姬姓。秦始皇灭掉韩国,张良的弟弟死了,他也顾不得埋葬。他散尽万贯家财,为韩国报仇,在博浪沙中伏击秦始皇,但铁锥误中了随行的副车。秦始皇搜索刺客非常急切,张良才改姓为张,躲藏在下那,碰到一个神奇的人黄石公,送给他《 太公兵法》 。到沛公起事之后,张良前去归附他。沛公派他和韩信一起夺取平定了原来韩国的领地,从而立横阳君韩成为韩王,而任命张良为韩信都。信都嘛,就是司徒。民间发音不正确,就呼为信都,或呼为申徒,或呼为胜屠,然而它的本原同是一个司徒而已。后来写作传记的人不知道“信都”从何而来,便牵强胡乱地杜撰出它的意思来,以为这是代王韩信名为信都啊。大凡桓叔的后代,有韩氏、言氏、婴氏、褐氏、徐氏、公族氏、张氏,这些都是韩国后代中的姬姓氏族。从前周宣王时也有韩侯,他的封国靠近燕国,所以《 诗经》 说:“多高大啊那韩国都城,是燕国民众把它筑成。”在那后来朝鲜王也姓韩,遭到卫满攻打后,迁居到海中。

    毕公高和周王室同姓,封在毕,因而以毕为氏。周公去世后,毕公高继承了他的职位。在那以后子孙失去了官职,成为平民百姓。到毕万辅佐晋献公― 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 年),让赵夙驾御战车,让毕万做车右― 因而灭掉了耿国、灭掉了魏国。献公封毕万于魏,现在的河北县就是他的封地。魏颗又以令狐为氏。从毕万以后第九代是魏文侯,文侯的孙子魏蓄就是魏惠王,再过了五代魏国就灭亡了。毕阳的孙子豫让侍奉智伯,智伯像对待国中杰出的贤士那样对待他,豫让也以知己之恩来报答智伯,天下的人都铭记他的侠义。魏氏、令狐氏、不雨氏、叶大夫氏、伯夏氏、魏强氏、豫氏,都是毕氏的后代,本来都是姬姓。

    周厉王的儿子姬友被封在郑国。郑国恭叔段的后代,为公父氏。罕氏、马四氏、丰氏、游氏、国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这十个氏族的祖先,是郑穆公的儿子,各自以其祖先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至于伯有氏、马师氏、褚师氏,也都是郑国的姬姓氏族。

    太伯做吴国的君主,端正地穿着宽大的衣裳,以此来遵行周部族的礼制。仲雍继承他立为君主,剪断了头发,在身上刺了花纹,将这种刺有花纹的身体暴露在外作为装饰。周武王战胜了商封王,把他的后代分封在吴国,又发布命令优厚地赏给他们北吴。季札住在延州来,所以以延陵为氏而称延陵季子。阖间之弟夫概王逃到楚国堂黔,便以堂黔作为自己的氏。这些氏族都是姬姓。

    郑国大夫中有个冯简子。后来韩国有个冯亭,做上党郡太守,把灾祸转嫁给赵国,从而导致了长平的严重事件。秦朝有个将军叫冯劫,和李斯一起被杀掉了。有个冯唐,和汉文帝谈论过将帅的事。后来有个冯奉世,是上党郡人,官位升到将军,女儿成为元帝的昭仪,因而把家迁到京城。他的曾孙冯衍,字敬通,非常好学又注重道义,儒生们给他编了个顺口溜说:“德行雍雍― 冯敬通。”冯衍著书几十篇,孝章皇帝非常喜爱并看重他的文章。

    晋国大夫邮息侍奉晋献公。他的后代统帅中行,所以以中行为氏;他的后代也有封在智邑的,所以以智为氏。智果劝谏智伯而没被听从,就到太史那里将自己的家族分出来而成为辅氏。

    晋国大夫孙伯摩就是主管典籍的,所以姓籍氏。辛有的两个儿子也到晋国董理典籍,所以为董氏。

    《 诗经》 歌颂周宣王,文献中才出现了姓张的人― “张仲孝顺又友爱”。至春秋时期,宋国有张旬,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啊;只有晋国的张侯、张老,才真正是世家望族。张孟谈辅佐赵襄子而灭掉了智伯,便逃避论功受赏,到介山躬耕自给。后来魏国有张仪、张丑。到了汉代,姓张的更多了。常山王张耳,是大梁人。皿相张苍,是阳武县人。还有东阳侯张相如。至于御史大夫张汤,增补制定法律条令,以此来防止为非作歹,有利于人民,又喜欢推荐贤士提拔能人,所以得到了赐福和保佑: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做了车骑将军,封为富平侯,敦厚仁慈俭省节约,尽力避免利用权势而热衷于暗中做好事,因此子孙兴旺,代代有贤能的子息,后来改封在武始― 就是碰到王莽乱政,也享用封国而没有绝封;家中一共出了四位三公一级的高官,代代以忠于君主、孝顺父母、有节操、讲道义著称。前汉有垂相张禹,御史大夫张忠。后汉有太尉张酣,是汝南郡人;太傅张禹,是赵国人。官府市镇乡间里巷,到处都有姓张的。河东解县有张城,又有西张城,是否就是晋国张姓氏族的始祖所诞生的地方呢?

    僵姓:舒庸国、舒鸿国、舒龙国、舒共国、舒鲍国、丽肠国、葱国、寥国、英国、六国、皖国、巢国、扁国。庆姓:樊国、尹国、骆国。

    曼姓:邓国、郧国。

    归姓:胡国、有仍国。

    咸姓:滑国、济国。

    琦姓:郭国、唬国。

    御姓:著国、番肠国、汤国。

    鬼姓:饶国、攘国、毅国。

    魄姓:赤狄。

    垣姓:白狄。

    这些都是远古的姓氏。

    齐国有鲍叔,世世代代任卿大夫。晋国有鲍癸。汉代有鲍宣,接连几代都忠贞正直,是汉朝著名的大臣。

    汉代哪生为使者,他的弟弟哪商为将军,现在高阳乡各哪姓氏族都是有名望的世家。

    从前仲山甫也姓樊,死后溢穆仲,封在南阳。南阳嘛,在现在的河内郡。仲山甫的后代有樊顷子。

    曼姓封在邓国,后来便以邓为氏。南阳郡有邓县,上蔡北边有古代的邓城,新蔡北边有古代的邓城。春秋时期,楚文王灭掉了邓国。到了汉代,有邓通、邓广汉。后来新野县人邓禹,因为辅佐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时功劳最大而被封为高密侯。他的孙女邓太后天性仁慈严明,约束告诫邓氏各家不得依仗自己的权势,京城清静无事,好像没有了地位尊贵的皇亲国戚一样;她念念不忘为老百姓操心,日日夜夜从不懈怠。因此,虽然遭到了羌人起兵反叛,遇到了特大水灾而要对灾民进行贩济,也还是能使国家恢复到秩序井然、太平安定、五谷丰登的地步。太后驾崩后,一帮坏人互相参与,争着进行诬陷,破坏邓家,天下人都为邓家的不幸而悲伤。

    鲁昭公母亲的家族姓归氏。

    汉代有魄嚣季孟。

    垣姓就是犬戎氏,其祖先本出于黄帝。

    至于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陶氏、繁氏、骑氏、饥氏、樊氏、茶氏,都是殷朝的旧姓。

    汉朝兴起后,相国萧何被封为挪侯,他本是沛县人;现在长陵县姓萧的,是他的后代。还有前将军萧望之,东海郡、杜陵县姓萧的,是其后代。

    御史大夫中有个繁延寿,是南郡襄阳县人;杜陵县和新丰县姓繁的,是他的后代。

    周氏、邵氏、毕氏、荣氏、单氏、尹氏、刘氏、富氏、巩氏、袭氏,这些都是周王朝中世代为公卿的家族。

    周氏、召氏,是周公旦、召公爽的次子,他们享用二公的封地,周王朝让他们及其后代做了天子的官吏,所以代代有周公、召公而不绝迹。

    尹,本来是官名,就像宋国有大尹,楚国有令尹、左尹一样啊。尹吉甫,是辅佐周宣王的大臣,有丰功伟绩,所以《 诗经》 说“尹太师是周王朝的基石”啊。

    单襄公、单顷公、单靖公至单穆公,代代都有显赫完美的德行,是仅次于圣人的人才,所以叔向赞美他们说后代一定会繁荣兴旺。

    苦成,是城邑的名称,在盐池的东北。后代的人书写时,有的把“苦”写成了“枯”;齐国人听到了“枯”的读音,便把“枯”写成了“车”;敦煌人看见了齐国人写的字,就把它唤作“车成”;苦成氏住在汉阳郡的那些家族,不喜欢“枯”、“苦”这类字,就把它改写成“古成氏”。堂黔,是黔谷的名称,在汝南郡西平县。禹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启”,是开启的启。但前人写“堂黔”时却把“黔”误写成了“启”,后人避讳把它改写,就又写成了“开”。古代的漆彤开、公冶长,前人写“彤”字时从简,省成“周”;写“冶”字又误为“蛊”,后人又转写为“古”。有的家族又把上述这些复姓拆成古氏、成氏、堂氏、开氏、公氏、冶氏、漆氏、周氏。这几组姓氏,都是原本相同而末流不同了。大凡姓氏的离析合流改变分化,像这类例子当然很多,我只能拿一些例子来说明它的情况,实在难以把它们全部记载下来啊。

    《 周易》 说:“君子依靠它来区分家族辨别事物。”“多记住从前的言论和以往的行事来增进自己的德行。”“依靠学习积累知识,依靠查问辨明是非。”所以我大略看了一下有关帝王贵族世系的记载,采摘了经书上的材料,根据各国的封地和已有的明确记载,来阐明贤臣圣君的后代,辨别各个家族的祖先,述说各种姓氏的来源。记述这些内容时根据我的想法分为两篇,用来留给后代的贤人对照验证它们吧。


如果你对潜夫论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潜夫论》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