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径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谭,不从王莽之政,子兴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岳赞》云: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径五公城西,屈径其城南。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憙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秀才为唐侯。所谓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冈阜之上,上斜而下方。其水东南入于易水。易水又东,右会女思谷水,水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与樊石山水合,水源西出广昌县之樊石山,东流径覆釜山下,东流注于易水。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径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易水又东径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渎。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径故安城南城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事经明证。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游赋》曰: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芒。盖谓是处也。易水东流而出于范阳。
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易水径范阳县故城南。秦末,张耳、陈余为陈胜略地,燕、赵命蒯通说之,范阳先下是也。汉景帝中二年,封匈奴降王代为侯国,王莽之顺阴也。昔慕容垂之为范阳也,戍之即斯。意欲图还上京,阻于行旅,造次不获,遂中。易水又东与濡水合,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水发北溪,东南流注濡水。濡水又东南径樊于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濡水又东南流径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可栖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濡水又东径武阳城西北,旧堨濡水,枝流南入城径柏冢西,冢垣城侧,即水塘也。四周茔域深广,有若城焉。其水侧有数陵,坟高壮,望若青丘,询之古老,访之史籍,并无文证,以私情求之,当是燕都之前故坟也,或言燕之坟茔,斯不然矣。其水之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渎。一水径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其一水东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余,方可四十步,陂北十余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字,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札宾,广延方士,至于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濡水自堰又东径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之,水出遒县西白马山南溪中,东南流入濡水。濡水又东至塞口,古累石堰水处也。濡水旧枝分南入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水。陂内有泉,渊而不流,际池北侧,俗谓圣女泉。濡水又东得白杨水口,水出道县西山白杨岭下,东南流入濡水,时人谓之虎眼泉也。濡水东合檀水,水出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水会,水出石泉固东南隅,水广二十许步,深三丈。固在众山之内,平川之中,四周绝涧阻水,八丈有余。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壁立直上,广四十五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轨,仅通人马,谓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杨寺,是白杨山神也。寺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沙门释法澄建刹于其上,更为思玄之胜处也。其水南流注于檀水,故俗有并沟之称焉。其水又东南流,历故安县北而南注濡水。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故《地理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入濡水。阚駰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许慎曰:濡水入涞。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然二易俱出一乡,同入濡水,南濡。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径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阚駰曰:涿郡西界代之易水。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其东谓之石虎冈,范晔《汉书》云:中山简王焉之窆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山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经》所谓阎乡西山。其水东流,有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司马彪《郡国志》曰,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符雹上十余营,皆破之。即是水者也。易水又东径孔山北,山下有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篝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也。其水又东径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历送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听。易水又东流屈径长城西,又东流南径武隧县南,新城县北。《史记》曰: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隧方城是也。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史记•赵世家》云: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燕以葛城,武阳与赵。即此也。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又东径范阳县故城南,即应劭所谓范水之阳也。易水又东径樊舆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王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易水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唯徐卢于容城,皆为侯国,王莽更名深泽也。易水又东,埿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易水径其南,东合滱水。故桑钦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易水又东径易京南。汉末,公孙瓒害刘虞于蓟下,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赵建武四年,石虎自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障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楼基尚存,犹高一匹,余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保也。故瓒《与子书》云: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即此楼也。易水又东径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阚駰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水上。《燕丹子》称,荆轲入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为壮声,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为侯国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易水径县南,鄚县故城北,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駰之徒,咸以斯水谓之南易。
又东过泉州县南,东入于海。
《经》书水之所历,沿次注海也。
【译文】
易水发源于泳郡故安县阎乡的西山,
易水发源于西山宽中谷,往东流经五大夫城南边。从前北平侯王谭,不肯顺从王莽政权,他的儿子王兴生了五个儿子,也都跟他出来避乱,隐居这座山中。世人就把他们的旧居称为五大夫城。潘岳《 赞》 说:五王在城中,裙带相连,是个大族。易水又东流,左边与子庄溪水汇合。子庄溪水发源于北方的子庄关,往南流经五公城西,拐弯流经城南。五公,就是王兴的五个儿子。光武帝即位后,封他们为五侯:元才为北平侯,益才为安息侯,显才为蒲阴侯,仲才为新市侯,季才为唐侯― 这就是所谓中山五王。民间又称他们的居地为五公城。五大夫城和五公城方圆都有一里左右,都坐落在小山岗上,上方倾斜,下端方正,溪水往东南注入易水。易水又东流,右边与女思谷水汇合。女思谷水发源于西南的女思涧,往东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称为三会口。易水又往东拐弯流到关门城西南一一就是昔日燕国的长城门,与樊石山水汇合。樊石山水发源于西方广昌县的樊石山,往东流经覆釜山下,东流注入易水。易水又往东流经燕长城,又往东流经渐离城南,这是燕太子丹设馆安顿高渐离的地方。易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城南。因为易水从宽中经武夫关东流而出,于是就兼有武水之称,所以燕国下都也就得了武阳之名了。易水左边与濡水支流旧-道汇合。武阳大城东南的小城,就是故安县的旧城,汉文帝把该县封给垂相申屠嘉,立为侯国。旧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说:易水经故安城南城外往东流。指的就是这支水。高诱是琢郡人,他的记载是经过明确的查证的。今天水漫到城的东南角,世人又称易水为故安河。武阳城是燕昭王所筑,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因而傅逮《 述游赋》 说:出了北蓟,经过良乡,登上金台,眺望武阳,两座城空旷辽阔,旧遗迹渺渺茫茫。赋中写的就是这地方。易水往东流出范阳。
往东流过范阳县南边,又往东流过容城县南边,
易水流经范阳县旧城南边,秦朝末年,张耳、陈余替陈胜攻占燕、赵的土地,派蒯通去游说,首先攻下范阳。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 ,把范阳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代,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顺阴。从前慕容垂逃奔到范阳,设兵驻守,就是这地方。他本来打算到上京去,因行军途中受阻,仓促间未能如愿。易水又东流,与濡水汇合。濡水发源于故安县西北穷独山的南谷,东流与源泉水汇合,源泉水发源于北溪,往东南流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南流经樊砖期馆西边,就是樊砖期自刻,把头交给荆柯的地方。濡水又往东南流经荆柯馆北边,昔日燕丹采纳田生的建议,尊封荆柯为上卿,在此处修建馆舍安置他。两座馆舍所在的小城,溪涧曲折,泉水澄清,山高林茂,烟雾缭绕,眺望这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出家的僧道,还栖身于旧地,在山林清静的生活中自得其乐。濡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城西北。从前曾拦河筑坝,引出支流往南流入城中,流经柏家西边。墓园的围墙在城旁,有个水塘。四周是森严庞大的墓地,有如城邑。水旁有几座陵墓,高大壮观,望去好像青色的山丘。询问老人,查阅史籍,却都没有文字记载。但按情理推想起来,应当是燕都以前的旧坟。有人说是燕的坟地,想来大概不是。濡水旧道往南流出,转向东边分为两条。一条流经故安城西,傍着城墙往南流入易水。两边堤高岸深,左右相隔百步,有两座钓台参差对峙,遥遥相望,风景更为秀丽。另一条往东流,注入金台阪,这片破塘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阪塘西北有钓台,高一丈余,方圆大约四十步,阪塘北岸十余步有个金台,台上东西八十多步,南北稍狭。北边有个小金台,台北又有个兰马台,都有几丈高,相对并峙,十分秀丽。台左右两边水流相通,有长庞阔檐,盘回曲折地披覆在水岸上。屋宇墙壁都已倒塌了,但柱础还在,所以建筑的基址和结构还可以看得出来。访问老人,都说昭王以礼厚待宾客,广泛招聘四方人才,如郭魄、乐毅、邹衍、剧辛之流,还有那些求官觅职,游说于诸侯之间的人们,都纷纷远道而来。但昭王为防备诸侯的门客到燕国来刺探虚实,所以又修建了下都,把他们安顿在南部边境的馆舍里。老人们还说,昭王开创于前,他的儿子丹又续建于后,所以雕墙破馆之间,还留有镌刻过的残石,虽然没有经籍记载可相印证,但细察这里的古迹,似乎与历来相传的说法颇相符合。濡水从堰坝又往东流经紫池堡以西,转向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入。浑塘沟水发源于遒县西边白马山的南溪,往东南流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流到塞口,是古时修筑石堰拦水的地方。濡水旧分支南流,注入城东大阪。破塘方圆四里,现在已经无水了。破塘内有泉水,水深不流,紧邻着水池的北边,俗称圣女泉。濡水又东流,在水口接纳了白杨水。白杨水发源于遒县西山的白杨岭下,往东南流入濡水,时人称为虎眼泉。濡水东流,与檀水汇合。檀水发源于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水汇合。石泉水发源于石泉固东南角,水宽二十来步,深三丈。石泉固坐落在群山深处的平川之间,四周有山涧阻隔,涧岸高八丈有余,底部岩石高五丈,岩上又有一层红土,高四丈,陡峭直上,有如墙壁。涧宽四十五步。水不流到的地方,路极狭窄,容不下一辆车子,只有单人独马可以通过,地名叫石泉固。石泉固上古来就有一座白杨寺,寺庙里供奉的是白杨山神。寺旁林木茂密,枝柯交错,连片的绿荫把阳光都遮住了。僧人法澄在上面修建了一座佛寺,就更成为修道的胜地了。
水往南流,注入檀水,所以民间有并沟之称。水又往东南流经故安县北边,往南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南流,在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与易水汇合,注入巨马水。所以《 地理志》 说:故安县的阎乡,易水就发源在这里,到范阳注入濡水。阐胭也是这么说;又说:濡水与渠水汇合。许慎说:濡水注入沫水。沫水、渠水这两个称呼都是巨马水的别名。但两条易水都发源于一乡,一同注入濡水。北易水流到琢郡范阳县与北濡水汇合,又一起乱流注入沫水,于是北易水与诸水就都可相互通称了。北易水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北边,波涛滚滚地往东流,到勃海郡平舒县与南易水汇合。阐驰说:琢郡西部与代郡以易水为分界。这条易水是南易水,发源于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的燕王仙台东边。仙台有三座山峰,十分高峻,峰顶上飘着云霞,深谷中笼着烟雾,老人们说这是燕昭王求仙的地方。仙台的东面称石虎冈。范哗《 后汉书》 说:这里是中山简王焉墓穴的所在地,葬物非常丰厚,采了琢郡的山石来修筑坟墓。墓道上的墓碑和石兽都是用山上的岩石雕成的,还留下两只石虎,因此后人就称为石虎冈。山的东麓,就是泉源所出处,《 水经》 称为阎乡西山。水往东流,有毖水往南汇入,二水混合同流,俗称雹河。司马彪《 郡国志》 说:雹水发源于故安县。世祖命令耿况去攻打故安西山的贼兵吴耐氢,沿雹水而上十余营,全都击溃,指的就是这条水。易水又往东流经孔山北麓,山下有钟乳溶洞,洞中出产很美的石钟乳。采石钟乳的人打着灯笼去寻觅,入洞约一里,渡过一条潜流的地下河,不太深,人可涉水过去。洞中又奇妙地分出许多石洞,使得出入的人迷失方向,不知该往哪里走;因此在容易迷路的地方,人们一定会留下标记,回来时才能找到出洞的通道。洞顶又有大孔,朝天敞开,所以叫孔山。易水又往东流经西故安城南,就是阎乡城;流过送荆隆北边。老人们说:燕丹就在这里为荆柯饯行,因而得名,但世代久远,也不大弄得清楚了。不过对从前留下的地名和传闻,也不得不作此说明,以便让后人扩大见闻。易水又东流,转弯绕经长城西边,又东流,往南流经武隧一县以南、新城县以北。《 史记》 说:赵国大将李牧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隧、方城,就指这两座城。民间又把这条水叫武隧津。水北朝着长城门,称为汾门。《 史记• 赵世家》 说:孝成王十九年(前247 ) ,赵国与燕国交换土地,把龙兑、汾门给燕,燕则把葛城、武阳给赵。汾门也叫汾水门,又称梁门。易水往东分支流出,积成梁门破;易水又东流,梁门破水注入。这条水上口在梁门承接易水,往东流入长城,往东北流注入破中。破水在北方承接范阳破,这片破塘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圆十五里,民间又称为盐台破。阪水南通梁门淀,梁门淀方圆三里。淀水往东南流,出了长城,注入易水,称为范水。易水从这里起,下流通称为范水。又往东流经范阳县老城南边,就是应肋所说的范水之阳。易水又往东流经樊舆县老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樊舆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条,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握符。《 地理风俗记》 说:北新城县以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是个旧县。易水又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南。汉高帝六年(前201 ) ,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元三年(前147 ) ,把降于汉的匈奴王唯徐卢封于容城,都是侯国。王莽改名为深泽。易水又往东流,堡水注入。坚水上流,在容城县东南承接两个破塘,称为大坚淀和小坚淀。水往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叫坚洞口。水边有浑堡城,易水流经城南,往东与流水汇合。所以桑饮说:易水发源于北新城西北,东流注入流水。从此以下,流水与易水都可通称了。易水又往东流经易京以南。汉朝末年,公孙攒在蓟下杀害了刘虞。当时童谣说:燕的南疆,赵的北地,唯有这里可避乱世。公孙攒以为这地方就是易水一带,所以从蓟迁到易水边,把他所驻的城称为易京城,在易城以西四五里。后赵建武四年(338 ) ,石虎从辽西南下,到了易京,看到易京城墙极其坚固,就派了二万人把它破坏了。现在城墙已经毁为平地,但城楼基址还在,高度还有四丈多。废址上有一口井,世人称这座城楼为易京楼,城就是公孙攒所据守的易京城。所以公孙攒给他儿子的信中说:袁氏攻城时,就像鬼神一样,冲梯在城楼上乱舞,鼓角在地上齐鸣,说的就是这里的城楼。易水又往东流经易县老城南。从前燕文公迁到易县,就是这座城。阐胭说:太子丹派荆柯去刺秦王,与知道这一密谋的宾客在易水上给他饯行。《 燕丹子》 说:荆柯动身到秦国去时,太子和知道密谋的人都穿了白衣,戴了白帽,在易水上给他送行。荆柯起身向他敬酒,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伴唱,唱到悲壮时,人们激动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唱到凄哀时,人们都不禁涕泪纷纷。这次壮行处可能就是在这里。我按古时留一下的遗迹认为,壮行处大多是在武阳,似乎不会在这里。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 ) ,把易县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仆继,立为侯国。
又往东流过安次县南边,
易水流经安次县南边、郭县旧城北边,往东流到文安县,与淳沱河汇合。《 史记》 载,苏秦说: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指的就是这条水。所以班固、阐驯等人都把这条水叫南易水。又往东流过泉州县南边,往东注人大海。
《 水经》 记载易水依次所经地方,一路流去,注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