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经》曰:颍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阳城县阳乾山,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其水东北流。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径负黍亭东。《春秋》定公六年,郑伐冯、滑、负黍者也。冯敬通《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黍。京相璠曰: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亦或谓是水为本,东与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故作者互举二山,言水所发也。《吕氏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自投此水而死。张显《逸民传》、嵇叔夜《高士传》并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东南过其县南,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导源崈高县东北太室东溪。县,汉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谓之崧阳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为二十八浦也。旸旱辍津,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无敢澡盥其中,苟不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惮之。山下大潭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十余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其水东南径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亦谓之五渡水。东南流入颍水。颀水径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公以上圭测日景处。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国也。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大守朱宠所立。颍水径其北,东与龙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径阳城北,又东南入于颍。颍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之平洛水。吕忧所谓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又东甫流,注于颍。颍水又东出阳关,历康城南。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此即臻封邑也。
又东南过阳翟县北。
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颍水又径上棘城西,又屈径其城南。《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代郑,城上棘以涉颍者也。县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颓基尚存,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其故渎东南径三封山北,今无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时人谓之嵎水,东径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钩台也。《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钩台之飨是也。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钩台,其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方十里,俗谓之钩台陂,盖陂指台取名也。又西南流,径夏亭城西,又屈而东南,为郏之靡陂,颍水自堨东径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子此,为夏国。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春秋经》书,秋,郑伯突入于栎。《左传》桓公十五318 年,突杀檀怕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郑守栎大夫,栎,郑之大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周未,韩景侯自新郑徙都之。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碑》。丛柏犹茂,北枕川流也。又东南过颍阳县西,又东南过颍阴县西南。应劭曰:县在颍水之阳,故邑氏之。按《东观汉记》,汉封车骑将军马防为侯国。防,城门校尉,位在九卿上,绝席。颍水又南径颍乡城西。颍朗县故城在东北,旧许昌典农都尉治也。后改为县,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侯国也。颍水又东南径柏祠曲东,历冈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马彪曰:襄城县有汾丘。杜预曰:在襄城县之东北也。径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台。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颍水又东南流,径青陵亭城北。北对青陵陂,陂纵广二十里,颍水径其北,枝入为陂,陂西则漷水注之,水出囊城县之邑城下,东流注于陂,陂水又东人临颍县之狼陂。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县也。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过汝甫强县北,洧水从河南密县东流注之。
临颍,旧县也。颍水自县西注,小水出焉。《尔雅》曰:颍别为沙。
郭景纯曰: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亦犹江别为沱也。颍水又东南,径皋城北。郎古皋城亭矣。《春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鼬者也。皋、泽字相似,名与字乖耳。颖水又东径阳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阳。强城在东北,颍水不得径其北也。颍水又东南, 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东过西华县北,王莽更名之曰华望也,有东故言西矣。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邓晨为侯国。汉济北戴封,字平仲,为西华令,遇天旱,慨治功无感,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远近叹服。永元十二年,征太常焉。县北有习阳城,颍水径其南,《经》所谓洧水流注之也。
又南过女阳县北。
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阚駰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曰死汝水,故其字无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未必一如阚氏之说,以穷通损字也。颍水又东,大水注之。又东南径博阳县故城东。城在南顿县北四十里,汉宣帝封邴吉为侯国,王莽更名乐嘉。
又东南过南顿县北, 水从西来流注之。
水于乐嘉县入颍,不至于顿。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陈,纳顿子于顿是也。俗谓之颍阴城,非也。颍水又东南径陈县南,又东南左会交口者也。
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范渠水从西北来注之。
《经》云蒗渠者,百尺沟之名别也。颍水南合交口,新沟自是东出。
颍上有堰,谓之新阳堰,俗谓之山阳堨,非也。新沟自颍北东出,县在水北,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今县故城在东,明颍水不出其北,盖:《经》误耳。颍水自堰东南派,径项县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鲁灭项是矣。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上承平乡诸陂,东北径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春秋左传》所谓顿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徒南,故曰南顿也。今其城在顿南三十余里。又东径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颍州治。谷水径小城北,又东径魏豫州刺史贾逵祠北。王隐言祠在城北,非也,庙在小城东。昔王凌为宣王司马懿所执,届庙而叹曰:贾梁道王凌,魏之忠臣,惟汝有灵知之。遂仰鸩而死。庙前有碑,碑石金生。干宝曰:黄金可采,为晋中兴之瑞。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颍水又东,侧颍有公路城。袁术所筑也,故世因以术字名城矣。颍水又东,径临颍城北。城临水,阙南面。又东径云阳二城间,南北翼水,并非所具。又东径丘头。丘头南枕水,《魏书•郡国志》曰:宣王军次丘头,王凌面缚水次,故号武丘矣。颍水又东南流,于故城北,细水注之。水上承阳都陂,陂水枝分,东南出为细水,东径新阳县故城北,又东南径宋县故城北。县即所谓郪丘者也,秦伐魏娶郪丘,谓是邑矣。汉成帝绥和元年,诏封殷后于沛,以存三统。平帝元始四年,改曰来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号新郪,为宋公国也,王莽之新延矣。细水又甫径细阳县,新沟水注之。沟首受交口,东北径新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吕青为侯国、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今无水,故渠旧道而已。东入泽渚,而散流入细。细水又东南径细阳县放城南。王莽更之曰乐庆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为侯国。细水又东南,积而为陂。谓之次塘,公私引裂,以供田溉。又东南流,屈而西南人颖。《地理志》曰:细水出细阳县东南入颍。颍水又东南流,径胡城东,故胡子国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也。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洛,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水也。东南径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阚駰曰:召者,高也。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又东南径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阙駰引《战国策》,以为秦昭王欲易地,谓此非也。汝水别渎又东径公路台北,台临水方百步,袁术所筑也。汝水别沟又东径西门城,即南利也。汉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侯国。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号曰北利。故渎出于二利之间,间关女阳之县,世名之死女。县取水名,故曰女阳也,又东径南顿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鲖阳城北,又东径邪乡城北,又东径固始县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寝也。寝丘在南,故藉丘名县矣。王莽更名之曰闰治。孙叔敖以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北犹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别汝又东径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论碎,不可复识。羊虎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东北流径胡城南”而东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人颍水。颍水又东径女阴县故城北。《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坟也。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城西有一城,故陶丘乡也,汝阴郡治。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乡,所未详。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颍水东南流,左合上吴、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流注于颖。颖水又东南,江肢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径慎城西,侧城南流入于颍。颍水又径慎县故城南,县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吴。《春秋左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刘赐为侯国。颍水又东南径蜩郭东,俗谓之郑城矣。又东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
【译文】
颖水发源于颖川郡阳城县西北方的少室山,
秦始皇十七年(前230 )灭了韩国,在那里设置颖川郡,是以水来命名的。汉高帝二年(前205 ) ,立为韩国,王莽时改名为左队。《 山海经》 说:颖水发源于少室山。《 地理志》 说:发源于阳城县阳乾山。颖水有三个源头,右边的一条发源于阳乾山的颖谷。《 春秋》 记载,颖考叔任颖谷封人之职。水往东北流。中间一条发源于少室山的通阜,往东南流经负黍亭东边。《 春秋》 :定公六年(前504 ) ,郑国攻打冯、滑、负黍等地。冯敬通《 显志赋》 说:寻求高士善卷所在的地方,在负黍遇到许由。京相潘说:负黍在颖川郡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人们称为黄城。也有人称这条水为滁水,东流与右边那条水汇合。左边的一条发源于少室山的南溪,东流与颖水汇合。因此,各家作者在提到颖水的发源地时,都互举上述这两座山。《 吕氏春秋》 说:卞随以接受汤的让位为耻,自投颖水而死。张显《 逸民传》 、稽叔夜《 高士传》 都说卞随投洞水而死,不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往东南流过县南,
颖水又往东流,五渡水注入。五渡水发源于岔高县东北的太室山东溪。金高县是汉武帝时为奉祀太室山而设置,俗称裕阳城。每逢春夏多雨时,一条又一条的山泉从山顶流泻而下,崖水和溪流相接,形成二十八浦。干旱季节山涧溪流断水,但石潭仍不干涸,过路行人游客在此歇息,只能舀点水喝罢了,没有人敢在潭水洗澡或洗手,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矩,一定有好几天不得安宁,因此行人都有点畏惧。山下有个大潭,周围数里,潭水清深洁净,水中有一块屹立的巨石,高十余丈,顶端非常平整,宽广二十来步。僧俗人士常划船到那里,爬到顶岩上,情怀为之一畅。五渡水往东南流经阳城西边,石涧萦回曲折,过往行人要反复涉水,因此也叫五渡水。水往东南流,注入颖水。颖水流经岔高县旧城南边,从前舜让位给禹,禹避让商均,伯益又避让启,都是在这里;这里也是周公用土圭测日影的地方。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 ) ,把这地方封给赵临,立为侯国。县城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墓,是尧时筑的。因此太史公说:我登箕山,山上有许由墓。山下有牵牛墟。在颖水旁有一条犊泉,是巢父还牛的地方,岩石上牛的足迹还在。还有许由庙,石碑墓网都还在,是汉朝颖川太守朱宠建立的。颖水流经庙北,东流与龙渊水汇合。龙渊水发源于龙渊,往东南流经阳城北边,又往东南注入颖水。颖水又东流,平洛溪水注入。溪水发源于玉女台下的平洛涧,世人称为平洛水。吕忱所说的勺水发源于阳城山,就是这条水。又往东南流,注入颖水。颖水又往东流出阳关,流经康城南边,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这里就是他的封邑。
又往东南流过阳翟县北边,
颖水往东南流经阳关聚,阳关聚夹水相对,俗称东土城和西土城。颖水又流经上棘城西边,又拐弯流经城南。《 春秋左传》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楚国军队攻打郑国,修筑了上棘城,以便渡过颖水。县西有旧堰,堰石已崩毁,但残破的堰基还在,从前这道堤堰是拦截颖水、引水由支流分出处。旧水道往东南通过三封山北边,今天已无水了。渠道中又有泉流涌出,当时人们称为唱水,往东流经三封山东边,往东南流经大陵西面的连山,又称启盆亭。启在大陵上祭神,那就是钧台。《 春秋左传》 说:夏启在钧台祭神。杜预说:河南阳翟县有钧台。水往东南流,水流积聚成破塘一,方圆十里,俗称钧台破,就是以台来取名的。又往西南流经夏亭城西边,又拐弯转向东南,形成郑县的靡阪。颖水从堰坝往东流经阳翟县旧城北边,夏禹最初封在这里,称夏国,所以武王到周时说:我还是住到夏的老家去好吧?于是,就开始营建洛邑。徐广说:夏住在河南阳城,阳翟是夏的地方。《 春秋经》 记载;秋天,郑伯突进入栋。《 左传》 说:桓公十五年(前697 ) ,突杀了檀柏,就在栋居住下来。服虔说:檀柏是郑国守卫栋的大夫,栋是郑国的大都。宋忠说:栋就是今天的阳翟。周朝末年,韩景侯自新郑迁都到这里。王隐说;阳翟原来是栋的地方,是旧时颖川郡的治所。城西有郭奉孝碑,水旁有九山祠碑,柏树丛林还很茂密,北面紧靠川流。
又往东南流过颖阳县西边,又往东南流过颖阴县西南,应劭说:县城在颖水之阳,因此以颖阳作为县名。根据《 东观汉记》 ,汉朝时把这里封给车骑将军马防,立为侯国。马防当城门校尉,地位在九卿之上,不与人同席。颖水又往南流经颖乡城西边。颖阴县旧城在东北,过去是许昌典农都尉的治所。后来改为县,魏明帝时把这地方封给侍中辛毗,立为侯国。颖水又往东南流经柏祠曲东边,流过冈丘城南,这就是过去的汾丘城。《 春秋左传》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楚子庚在汾练兵。司马彪说:襄城县有汾丘。杜预说:汾在襄城县东北。颖水流经繁昌旧县城北边,就是曲氢的繁阳亭。《 魏书• 国志》 说:文帝在汉献帝延康元年( 220 )巡行到曲鑫,在此地登坛接受了帝位,改元黄初。同年,把颖阴的繁阳亭改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座台,当时人称为繁昌台。坛前有两块石碑。当年魏文帝在此受禅,从坛上走下来说:舜、禹的事情我知道了。所以石碑上的铭文说:于是就在繁昌修筑了灵坛。后来石碑上的六个字长了金,评论者认为司马氏五行属金,所以曹氏六世而魏亡晋立。颖水又往东南流经青陵亭城北边,此城北对青陵破,破塘南北宽二十里,题水流绎破北,支流注入成为破塘。破西有都水注入。榔水发源于襄城县的邑城下,东流注入破中。破水又往东流,注入临颖县的狼阪。颖水又往东南流经临颖县。
又往东南流过临颖县南边,又往东南流过汝南郡滩强县北边,淆水从河南郡密县东流注人。
临颖是个旧县。颖水从县西流过,小滁水在这里流出。《 尔雅》 说:颖水分支为沙水。郭景纯说:都是大河溢出,分为小支流的名称。也正如江水分支成为沱水一样。颖水又往东南流经泽城北边,就是古时的皋城亭。《 春秋经》 记载:定公和诸侯会盟于皋融。皋、泽字形相似,因而造成了名与字不相一致。颖水又往东流经滁阳城南边,《 竹书纪年》 说:孙何攻取滁阳。滁癫在东北,颖水是不可能流经此城以北的。颖水又往东南流,误水注入,并非清水。
又往东流过西华县北边,
西华县,王莽改名为华望。因为有东华,所以此城称西华。世祖光武帝建武年间(25 - 56 ) ,把这地方封给邓晨,立为侯国。汉朝济北戴封,字平仲,当西华县县令,有一年天大早,他慨叹自己政绩平庸,没有感动上天,就堆起柴垛,坐在上面自焚,火点燃后暴雨骤降,远近都赞叹佩服他。永元十三年(101 ) ,他被朝廷征召担任太常之职。县北有习阳城,颖水流经城南,这就是《 水经》 中所说的消水流注于颖水的地方。
又往南流过女阳县北边,女阳县旧城南边有汝水支流,因此该县得到女阳的县名。阐胭说:这条水原是汝水支流,后来枯竭了,称为死汝水,因而女阳的女字偏旁无水。按:汝、女方言读音相近,所以字也随着读音而改了,未必就像阐氏所说的那样,因水枯不通而削去原字偏旁的。颖水又东流,大滁水注入;又往东南流过博阳县旧城东边,此城在南顿县以北四十里,汉宣帝把它封给郁吉,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乐嘉。
又往东南流过南顿县北边,滁水丛西方流来注入。
滁水在乐嘉县注入颖水,并没有流到南顿县。顿,从前是顿子国,与周同姓。《 春秋》 :傅公二十五年(前635 ) ,楚国讨伐陈国,把顿子送回到顿去。俗称顿为颖阴城,其实不对。颖水又往东南流经陈县南边,又往东南流,向左边在交口汇合一条水。又往东南流到新阳县北边,菠蕊渠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水经》 说:菠蔼渠是百尺沟的别名。颖水往南流,汇合交口,新沟从这里向东分支流出。颖水上有堰,称为新阳堰,俗称山阳竭,是错误的。新沟从颖永北岸向东流出。新阳县在新沟水以北,所以应韵说:新阳县在新水之阳。今天旧县城在东边,显然颖水不可能流经该县北边,《 水经》 是搞错了。颖水从新阳堰往东南流经项县旧城北边。《 春秋》 :僖公十七年(前643 ) ,鲁国灭了项国。颖水又东流,右边与谷水汇合,谷水上源承接平乡诸破,往东北流经南顿县旧城南边,从城旁向东流去。《 春秋左传》 说,顿受到陈的胁迫而投奔楚国,从顿南迁,所以称南顿。现在此城在顿南三十余里。水又往东流经项城中,楚襄王修筑外城,把项城作为别都,都内西南的小城就是项县的旧城,从前是颖州的治所。谷水流经小城北边,又往东流经魏豫州刺史贾建祠北。王隐说:祠在城北。说得不对。庙在小城东面。从前王凌被宣王司马兹抓住,到了此庙叹息道:贾梁道啊,王凌是魏的忠臣,只有你有灵才知道我啊!于是就饮毒酒而死。庙前有一块石碑,碑石上生出黄金。干宝说:黄金能采下来,这是晋朝中兴的吉祥征兆。谷水又东流出城,往东注入颖水。颖水又东流,岸边有公路城,是袁术所筑,所以世人用袁术的字。公路来命名。颖水又往东流经临颖城北边,此城濒水,南面没有城墙。又往东流经云阳二城之间,二城位于颖水南北两岸,城墙都不完全。颖水继续往东流经丘头,丘头南面濒水。《 魏书• 郡国志》 说:宣王军队驻扎丘头,王凌在颖水旁自缚投降,所以又称武丘。颖水又往东南流,在旧城北边,细水注入。细水上流承接阳都阪。破水分支流出,往东南流的就是细水,往东流经新阳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宋县旧城北边。宋县就是所谓郭丘,秦国进攻魏国,夺取了都丘,说的就是这座城。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 ) ,下诏将沛封给殷的后代,以便保存三统。平帝元始四年(4 ) ,改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79 ) ,把封邑迁到这里,因此称新郭,是宋公国,就是王莽时的新延。细水又往南流经细阳县,新沟水在此注入。新沟水上口承接交口,往东北流经新阳县旧城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吕青,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新明。所以应劫说:新阳县在新水之阳,现在已经无水,只不过还留有旧渠道而已。新沟水往东注入沼泽,然后散流汇入细水。细水又往东南流经细阳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乐庆。世祖建武年间(25一56 ) ,把这地方封给岑彭的儿子岑遵,立为侯国。细水又往东南流,积水成为破塘,称为次塘,公田和私田都开渠引水灌溉。又往东南流,拐弯转向西南注入颖水。《 地理志》 说:细水发源于细阳县,往东南注入颖水。颖水又往东南流经胡城东边,这里从前是胡子国。《 春秋》 :定公十五年(前495 ) ,楚国灭了胡子国,俘获胡子豹回来。杜预《 释地》 说:汝阴县西北有胡城。颖水又往东南流,汝水支流注入,这条支流上流承接奇洛城东三十里的汝水分支,世人称为大滁水。此水往东南流经召陵县旧城南边,《 春秋左传》 :僖公四年(前656 ) , 齐桓公率军到了召陵,责问楚国不纳贡赋,就在这里。城内有一口大井,直径数丈,水极清幽。阐胭说:召,是高的意思。这一带空寂荒凉,有数丈深的大井,所以名为召陵。此水又往东南流经征羌县,这是从前召陵县的安陵乡,就是安陵亭。世祖建武十一年(35 ) ,把这里封给中郎将来敦,来款因出征定西羌有功,所以改地名为征羌。阐驹引《 战国策》 认为:秦昭王想调换土地而改名,其实不是如此。汝水支流又往东流经公路台北边,此台临水,方圆百步,是袁术所筑。汝水支流又往东流经西门城,就是南利。汉宣帝将这地方封给广陵厉王的儿子刘昌,立为侯国。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又称北利。旧河道穿过南利和北利之间,辗转流经女阳县,世人称为死汝。该县是因水取名的,所以叫女阳。又往东流经南顿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绸阳城北边,又往东流经邸乡城北边,又往东流经固始县旧城北边。《 地理志》 说:固始县是从前的寝。因为寝丘在县南,所以按丘名来取县名。王莽时改名为闰治。孙叔敖因为这里土地潮湿贫痔,领了它作为封地,所以能使后代绵延不绝。城北还有叔敖碑。建武二年(26 ) ,司空李通也敬慕孙叔敖,领受这地方为封邑,所以光武帝嘉奖他,并改地名为固始。汝水支流又往东流经蔡冈北边,冈上有平阳侯宰相蔡昭的坟墓。蔡昭字叔明,是周朝先祖后樱的后代。坟墓有石网,石网前有两块石碑,碑上文字已剥蚀破碎,不能辨认了,墓前的石羊石虎也已倾倒,只不过还留着罢了。汝水支流又往东北流经胡城南边,又往东流经女阴县旧城西北,往东注入颖水。颖水又往东流经女阴县旧城北边,《 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说:高祖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夏侯婴,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汝溃。该县在汝水南面,是因汝水而得名的。城西有一座城,是从前的陶丘乡,也是汝阴郡的治所。城外东北角有座旧台,靠着城边,像小丘一样,俗称女郎台,虽然已经颓毁,但旧基还很高大,上面还有一口井。推想起来可能这就是以前的陶丘乡,但不很清楚。
又往东南流,到了慎县东面,往南注人淮水。
颖水往东南流,左边汇合了上吴、百尺两条水,这两条水都承接次塘细破,往南流注入颖水。颖水又往东南流,江破水注入。江破水接纳了大不涤破,阪水往南流,积聚成江破,往南流经慎城西边,沿着城旁南流注入颖水。颖水又流经慎县旧城南边,慎县是从前的楚邑,白公据守在这里,抗拒吴国。《 春秋左传》 :哀公十六年(前479 ) ,吴人攻慎,白公打败了他们。王莽时叫慎治。世祖建武年间(25- 56 ) ,把这地方封给刘赐,立为侯国。颖水又往东南流经绸燎郭东边,民间称为郑城;又往东南流,注入淮水。《 春秋》 :昭公十二年(前530 ) ,楚子在州来狩猎,在颖尾住宿,这是颖水和淮水的汇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