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
唐武德中,太宗率兵渡河东讨刘武周①。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何如?”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果后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注释】
①刘武周:原为隋朝王仁恭部将,后杀王仁恭,在令太原、介休一带割据。李世民讨刘武周,为619 至620 年事。刘武周失败后,出奔突厥。后拟从突厥逃归马邑,事泄被杀。
【译文】
凡是作战,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作战形势不利于我;或者敌军远道而来,粮食尚未断绝,都不能交战,宜于坚壁持久防守,以等待敌军疲惫。这样敌军就可以被打败。兵法说:决定不战,主动权在我方。
唐武德年间,太宗李世民率军东渡黄河,讨代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17 岁,也在军中,跟随太宗登上玉壁城观察敌阵。太宗回头看了看道宗说:“敌人仗恃人多,来迫我交战,你说该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众初来,锐不可挡,用计可以使他屈服,用力难以与他争胜。我应深沟高垒,以此挫败他的锐气。敌军乌合之众,一定不能持久,粮食供给也会很快枯竭,那时他使会自行离散,就可以不战而擒获他。”太宗说:“你的看法与我相同。”后来,刘军果然粮尽乘夜逃走。太宗追到介州,一战就打败了敌人。
【简析】
当两军相遇,战斗在即,双方都不敢先进攻时,奥妙在于做充分准备后发装人,这种办法叫作相持。相持的人,见合宜之机就进攻,视其破绽而行动,犹如箭在弦上,引而不发。
如果敌人首先占据有利地形来进攻时,不可与它交战,应该坚壁防守、观察战局发展变化,时间一长,敌人的精神就懈怠了。占据有利地形的一方,往往把地形当成可靠的保证,时间一长就会松懈,所以可以耐心等待,乘敌懈怠再反击它。
历史上有关的正反两方的战例都很多。唐武德年间,季靖随河间王李孝恭讨伐萧铣,部队至清江击败了萧铣的部队,于是遣将乘胜进入北山,萧铣发动全部兵力拒守。李孝恭准备发动进攻,李靖劝阻说:“楚军轻捎,难与争锋。现在敌方新失荆门,他全力以赴是为了挽救败局,其势必不能持久。只要一天不战,敌方势必分作两部:以轻锐兵力用来抵抗,赢弱兵力必然退回自守,那时他的态势会更显得薄弱,再进击,一定可以取胜。”李孝恭不听,派李靖留守,亲自率锐师水战,结果战败逃奔南岸。
公元396 年,魏道武帝拓跋硅亲自领兵征讨后燕的邺城。后燕的范阳王慕容德,派南安王慕容青等,乘夜色攻击了邺城下的魂军前锋,获胜,魏军退屯新城,慕容青等要求追击敌人。别驾韩进谏说:古人先筹划而后出战。
魏军不可攻有四个原因:第一,魏军远来,野战、速战有利;第二,魏军深入我国都附近,已置自己于死地,急战会迫敌与我决一死战:第三,魏军前锋部队刚被打败,后方部队必定加强防守,寻机报复;第四,在力量对比上,敌众我寡。我方不宜出战原因有三个:第一,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士卒无心决战;第二,马上行动不能获胜的话,官兵士气难免动摇:第三,防御工事没修好,准备不周。现在魏军没有粮草辎重,不如采取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的办法,持久等待其士情气衰。慕容德采纳了韩的建议,召回了慕容青等人。
由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兵家都十分重视“与之持久,以待其衰”的作战原则,他们都主张必要时积极地与对方长时间相持,以待其衰弱懈总而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