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史官苍颉视鸟兽之迹以作文字。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形声相益,则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凡九千字,所谓古文者也。古有六体:一曰指事,上 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 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推此六体,文字大端可得而见矣。《周礼》“保氏教国子以六书”,即其事焉。至周宣王时,太史史籀更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然不外六书之指。大篆、小篆亦名籀书,与古文 并行。春秋之时,孔子之书六经,皆古文也。其后诸侯不统于王,车涂异轨,文 字异制。秦氏既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又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依傍大篆, 或加省约,谓之小篆。于时狱官事繁,篆书不给。御史程邈有罪,系云阳狱中, 变篆为隶,以従简易,始皇善而用焉。故秦时书有八体:一曰大篆,史籀所作也。二日小篆,李斯、赵高、胡母敬所作也。大小二篆,皆简策所用。三日刻符,施 于符传。四曰摹印,亦日缪篆,施于郁。五曰虫书,为虫鸟之形,施于幡信。六 曰署书,门题所用。七曰殳书,铭于戈戟。八曰隶书,施于公府。皆因事出变而立名者也。善长注《水经》云:“临淄人发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 言‘齐太公六代孙胡公之棺’,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故知隶书非始于秦世也。” 按此书隶在春秋之前,但诸国或用或不用。程邈观其省易,有便于时,故修改而献,非创造。汉兴,多因秦制,通行隶书,古文由是散逸。古者十年入小学者, 计十七能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郡太守课,最者以为书史。平 帝时征沛人爰礼等说文字于未央庭中,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训纂篇》,并前《苍颉》等共四篇、五千三百四十字。王莽居摄,大司空甄丰等取四篇校定文字, 颇改古文,别为六体: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日奇字,古文之异者也。三 曰篆书,即小篆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以书幡信也。后汉和帝时,始获七千三百八十四字。安帝时,许慎特加搜采,九 千之文始备,著为《说文》,凡五百四十部。皆従古为证,备论字体,详举音训。 其鄙俗所传,涉于讹妄者,皆许氏之所不取。故《说文》至今为字学之宗。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廿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晋 有吕忱,更按部搜求异字,复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部,凡万二千八百二 十四字。诸部皆依《说文》,《说文》所无者是忱所益。后魏杨承庆者,复撰《字统》二十卷,凡一万三千七百三十四字,亦凭《说文》为本。其论字体,时 复有异。梁朝顾野王撰《玉篇》三十卷,凡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复有《地苍》、 《广苍》、《字指》、《字括》、《字苑》、《字训》、《文字志》、《文字谱》之类,互相祖述,名目渐多。汉代又有草书,故自苍颉至于汉代,书凡五变,所 谓古文、大篆、隶书、草书是也。南齐萧子良撰古文之书五十二种,鹄头蚊脚, 悬针垂露,龙爪仙人,芝英倒薤,蛇书虫书,偃波飞帛之属,皆状其体势而为之名。虽义涉浮浅,亦书家之前流也。近代小篆、八分、草书、行书等并见施用, 余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