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人说:“一日,海中忽有高山出,居人大骇。一秀才寄宿渔舟,沽酒独酌。夜阑,一少年入,儒服儒冠,自称:‘于子游。’言词风雅。秀才悦,便与欢饮。饮至中夜,离席言别。秀才曰:‘君家何处?元夜茫茫,亦太自苦。’答云:‘仆非士著,以序近清明,将随大王上墓。眷口先行,大王姑留憩息,明日辰刻发矣。宜归,早治任也。’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鹞首,跃身入水,拨刺而去,乃知为鱼妖也。次日,见山峰浮动,顷刻已没。始知山为大鱼,即所云大王也。”俗传清明前,海中大鱼携儿女往拜其墓,信有之乎?
康熙初年,莱郡潮出大鱼,鸣号数日,其声如牛。既死,荷担割肉者,一道相属。鱼大盈亩,翅尾皆具;独无目珠。眶深如井,水满之。割肉者误堕其中,辄溺死。或云,“海中贬大鱼,则去其目,以目即夜光珠”云。
【译文】
海滨有人讲过这么个故事:“有一天,海面上忽然出现了高山,附近住户都非常害怕。有一位秀才在渔船上借宿,买了酒一个人自斟自饮。夜深时候,忽然走进一个少年人,穿戴儒者衣帽,自报名:于子游。他言谈词语很风雅。秀才高兴,就约他一块儿喝酒。饮到半夜,子游离席要告辞。秀才说:‘先生您家住哪里?深夜漆黑的,行路不太辛苦么?’少年回答:‘我不是当地老户。因为节气快到清明了,我将要跟随大王去扫墓。家眷先出发,大王留下歇息一阵,明日早晨就要起身。我应该早点回去,作些准备。’秀才并不知道他说的‘大王’是谁。送客人到船头,只见那人一跃身跳到水里,‘拨剌’一声游走了。秀才这才悟到少年原来是个鱼妖。第二日,只见海面的山峰浮动起来,不一会儿就沉没了。他这才知道:那山原来是条大鱼,也就是他们说的‘大王’。”
民间俗传清明节前,海里的大鱼总要带着儿女们到墓地去拜扫,果真有这回事吗?
康熙初年,莱州府涨潮有大鱼出现,呜叫好几天,声音像牛叫。后来大鱼死了,路上老百姓挑了担子来割肉的接连不断。那鱼身子有一亩地大,尾巴、鱼翅都有,只是没有眼珠。眼眶深得如同井口,水灌满了。割肉的人不小心掉进里面往往淹死。有人说:“海里有受到贬谪的大鱼,眼珠被剜去,而它的眼睛就是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