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伯乐1教二人相踶2马,相与之简子厩观马。一个举踶马。其一人从后而循之,三抚其尻而马不踶。此自以为失相。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为马也,踒3肩而肿膝。夫踶马也者,举后而任前,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子巧于相踶马而拙于任肿膝。”夫事有所必归,而以有所肿膝而不任,智者之所独知也。惠子曰:“置猿于柙中,则与豚同。”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注释】1.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2.踶:(zhi)今作“踢”。《庄子•马蹄》:“怒则分背相踶。”
3.踒:(wō窝)《说文•足部》:“踒,足跌也。”《易林•小畜之艮》:“折臂踒足,不能进酒。”这里用为骨伤折之意。
【译文】伯乐教两个人鉴定踢人的马,和他们一起来到赵简子的马厩来看马。一个人挑选出踢人的马。那另一个人就在后面跟随着它,多次抚摸马的屁股而马却不踢人。这个挑选马的人自以为看错了。另一个人说:“先生并不是看错了。这匹马,它的肩有骨折而膝部肿大。那所谓踢人的马,抬起后腿就把身体的重量压到前腿上,而这匹马膝部肿大不能承担体重,所以后腿抬不起来。先生善于识别踢人的马而不善于观察那肿大的膝部。”事情都有一定的归宿,而因为有了肿大的膝部才不能承担体重的道理,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知道。惠子说:“把猿猴关在木笼里,那么就和小猪一样了。”所以形势不利,就没有办法表现出才能了。
【说明】这则故事提醒我们,我们经常犯只注重事情的一面的错误,注重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这常常使我们陷入更多更深的错误中。因此,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时,一定要从它的各方面进行观察,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原文】卫将军文子见曾子,曾子不起而延于坐席,正身于奥1。文子谓其御曰:“曾子,愚人也哉!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以我为暴人也,暴人安可侮也?曾子不僇2,命也。”
【注释】1.奥:《尔雅》:“西南隅谓之奥。”《礼记•礼器》:“燔柴于奥。”《仪礼•少牢礼》:“司宫筵于奥。”《仪礼•士丧礼》:“设于奥。”《荀子•非十二子》:“奥窔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楚辞•招魂》:“经堂入奥。”《说文》:“奥,宛也。室之西南隅。”这里用指为室内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处隐蔽的地方之意。
2.僇:通“戮”。《墨子•明鬼》:“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礼记•月令》:“祭兽僇禽。”《韩非子•孤愤》:“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韩非子•和氏》:“然则有道者之不僇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这里用为杀戮之意。
【译文】卫国的将军文子去见曾子,曾子没有站起来而只叫他到座席上就坐,自己却端正身体坐在西南角上。过后文子对车夫说:“曾子,是个愚蠢的人啊!他如果把我当成君子,君子怎么可以不尊敬呢?他如果把我当成残暴的人,残暴的人怎么可以侮辱呢?曾子不被杀掉,是他的命呀。”
【说明】曾子在当时只是一个布衣百姓,因为跟着孔子学习,所以也有点名气。而一个卫国的将军去拜访他,按人情世故说,曾子应该是受宠若惊,可是曾子却淡然处之,只叫文子就坐,自己却不起身迎接。所以文子认为曾子是个愚蠢的人。曾子真的愚蠢吗?当然不是!曾子跟着孔子学习,已是满腹经纶,文子既然是一个国家的带兵将领,如果为了国家大事,他完全可以召曾子前往,安排曾子事务;然而他却跑来拜访曾子,说明他是有事想向曾子请教。既然不是国家大事,而是想请教,那么就应该持弟子礼,虚心拜见为师者,曾子才有可能予以指点。然而文子自恃将军身份,又不虚心拜见,曾子怎么可能予以指点呢?所以曾子不起身迎接,是把文子当成一个普通人。对一个普通人,为什么又要起身迎接呢?文子自己做得不对,却说别人是愚蠢的人,看来他自己才是个愚蠢的人。按当时的社会习俗,高层人士与民间人士是不相互往来的,你忙你的国家大事,我忙我的民间小事,互不干涉。为了国家大事,可以走到一起,但为了个人私事,身份再高的人也必须向知识低头。这就是相传几千年的儒家的骨气。所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
【原文】鸟有翢翢1者,重首而屈尾,将欲饮于河,则必颠,乃衔其羽而饮之。人之所有饮不足者,不可不索其羽也。
【注释】1.翢:(zhōu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
【译文】鸟中有一种叫做翢翢的,头部沉重而尾巴短小,如果它要到河边喝水,就一定会跌倒,于是它们就一只衔着另一只的羽毛去喝水。人们之中也有想喝水而能力不足的,不能不象翢翢一样互相牵扯着帮忙。
【说明】人类之所以组成人类社会,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合作,才能抵抗大自然的暴虐,才能在这个地球上更好地生存。否则,远古人类也就不会组成人类社会了。其实,不仅是人类,很有动物也知道必须组成团体,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私有制的畸形发展,人们越来越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反而是越来越不信任,越来越仇视,甚至都比不上动物的团结意识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韩非也正是看到这种状况,才记录下这则故事。
【原文】鳣1似蛇,蚕似蠋2。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3、诸4。
【注释】1.鱣:(zhan沾)鲟鳇鱼的古称。鱣鱼,江苏叫黄鱼。《诗•卫风•硕人》:“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诗•小雅•四月》:“匪鱣匪鲔,潜逃于渊。”这里用为大鲤鱼之意。
2.蠋:(zhu竹)即毛虫。蝴蝶或蛾子的伸长状幼虫。色青,形似蚕,大如手。《庄子》:“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
3.贲:人名。即孟贲。孟贲:(ben锛)卫国人,当时著名的勇士。《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4.诸:人名。即专诸。吴国堂邑人,当时著名的勇士。
【译文】大鲤鱼像蛇,蚕像青虫。人们看见蛇就会惊恐害怕,看见毛毛虫就会汗毛竖起。但打渔的人手握大鲤鱼,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可见利益所在的地方,人人都成了孟贲、专诸那样的勇士。
【说明】这则比喻非常好,确实,利益所在之处,人们的确都成了勇士,其赴汤蹈火的精神,确实令人佩服。人们如果把这种赴汤蹈火的精神放在事业上、放在仁爱上、放在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上、放在诚信上,难道不更好吗?为什么非要见到利益才敢去、才能去赴汤蹈火呢?
【原文】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此《周书》所谓“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译文】伯乐教自己所憎恨的人去鉴定千里马,教自己所喜爱的人去鉴定普通的劣马。千里马很长时间才有一个,所以鉴定的利益来得慢;普通的劣马每天都有买卖,鉴定的利益来得快。这是《周书》所说的“卑下的言论而有上等的用途”,人们常被迷惑。
【说明】如果韩非不加上评语,我们就真的以为伯乐是傻子了。其实伯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鉴定驽马时间长了,数量多了,当然也就能知道什么不是驽马,而不是驽马,当然也就是好马了。而鉴定千里马呢?十天半月难得碰上一个,甚至十年八年也难得碰上一个,学习时间也就相应地少了许多,更不要说利益了。由此看来,教自己所憎恨的人非常高深的学问、教自己所喜爱的人普通日用的学问,确实是一种好办法。所以我们看问题千万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要仔细思考才能弄懂其中的奥妙。
【原文】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译文】桓赫说:“雕刻的原则是,鼻子不如大一些,眼睛不如小一些。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刻小了就不能增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加大,刻大了就无法缩小了。”做事情也是这样。谨慎地去做那些不可重复的事情,那么事情就很少有失败的了。
【说明】这个桓赫说这话时也许没想这么多,但韩非把这话延伸应用到到普遍事物上来,这话就有了真理性。我们身边发生的许多事,的确是不可重复的,所以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所以我们做事,必须要象雕刻师一样,精心切磋琢磨,留有余地,事情才有可能做成功。
【原文】崇侯1、恶来2知不适纣之诛也,而不见武王之灭之也。比干3、子胥4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故曰:“崇侯、恶来知心而不知事,比干、子胥知事而不知心。”圣人其备矣。
【注释】1.崇侯:人名。即崇侯虎。商纣王时期封崇地,因曰崇侯。崇位于今陕西酃县。
2.恶来:人名。商纣王的大臣。
3.比干:商代贵族,纣王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谏纣王,被剖心而死。《韩非子•难言》:“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
4.子胥:人名,即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伍奢被杀,子胥出逃,经历宋、郑等国入吴,后为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故又称申胥。吴王夫差时,他曾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公元前484年,夫差伐齐,他又以越为心腹之患,劝勿攻齐。夫差怒,赐剑逼他自杀,因死。
【译文】崇侯虎、恶来知道自己不迎合商纣王就会被诛杀,却不能预见到周武王会把商纣王消灭。比干、伍子胥知道自己的君主一定会灭亡,却不知道自己会被杀死。所以说:“崇侯虎、恶来知道人的心理却不知道事情的发展,比干、伍子胥知道事情的发展却不知道人的心理。”圣人两样都具备。
【说明】这两种人都是聪明人,否则,他们也做不到大臣的地位。但是,这两种人所具备的都不全面,我们现代人也一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我们常犯错误。有些错误可以悔,而有许多是无法反悔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向圣人学习,争取两样都具备,我们这一生才有可能生活得更好一些。
【原文】宋太宰贵而主断。季子将见宋君,梁子闻之曰:“语必可与太宰三坐乎,不然,将不免。”季子因说以贵主而轻国。
【译文】宋国的太宰地位尊贵而且可以独揽大权。季子将要去拜见宋国君主,梁子听说后说:“你和君主要说的话可以和太宰三个人同坐时也能说吗?如果不是这样,你就免不了要遭殃。”季子因此说了些尊重君主而看轻国家的话。
【说明】太宰地位尊贵而且可以独揽大权,那么太宰的一言一行、口口声声必然是一切为了国家,如果季子说一些为了国家的话,那么必然就是在讨好太宰了。然而季子要去拜见的是国君,所以季子只能说一些尊重君主的话。这就叫善于奉迎。
【原文】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1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2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注释】1.缁:(zi兹)《诗•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台笠缁撮。”《论语•乡党》:“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说文》:“缁,帛黑色也。”陆游《自小云顶上云顶寺》:“素衣虽成缁,不为京路尘。”这里用为黑色的外套之意。
2.曩:(nǎng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曩者,志人而已。”《尔雅》:“曩,久也。”《国语•晋语》:“曩而言戏乎。”《楚辞•惜诵》:“犹有曩之态也。”《礼记•檀弓》:“曩者,尔心或开予。”《韩非子•存韩》:“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汉书•贾谊传》:“曩令樊郦绛灌。”这里用为以往、过去、刚才之意。
【译文】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了,他便脱掉白衣服,穿着黑衣服回来,他的狗不认识他就对着他狂叫。杨布很生气,就要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它,你也会像它这样的。刚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颜色,回来的时候却是黑颜色,你难道不奇怪吗?”
【说明】这则故事带有很大的讽刺性,它说明了名噪一时的杨朱其实也是一个不喑世事的傻瓜。狗是靠嗅觉对人进行识别的,而人却是靠视觉来进行识别。识别的方式不一样,人与狗之间又怎么能相同呢?所以我们看人看事,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而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来看问题。
【原文】惠子曰:“羿1执鞅2持扞3,操弓关4机,越人争为持的5。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闭户。”故曰:“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
【注释】1.羿:古人名,传说是中国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亦称“后羿”、“夷羿”。
2.鞅:(yāng央)《说文》:“鞅,颈靼也。”本意为套在马颈或马腹上的皮带之意。这里延伸为套在手指上拉弓弦的皮套之意。
3.扞:(han旱)古代射者左臂所著的皮制袖套。
4.关:通“弯”。《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豹则关矣。”《孟子•告子下》:“越人关弓而射之。”这里用为引弓之意。
5.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玉篇•白部》:“的,射质也。”《论衡•超奇》:“论之应理,犹矢之中的。”这里用为箭靶之意。
【译文】惠子说:“羿拿着钩拉弓弦的皮套和戴着袖套,拿着弓引弓而扣住扳机时,就是越国人也会争着来为他拿箭靶。小孩子拉弓射箭时,就是慈爱的母亲也会躲进屋关上窗户。”所以说:“可以肯定射中,那么就是越国人也不会怀疑羿会射到自己;不可以肯定射中,那么慈母也会逃避拿弓箭的孩子。”
【说明】这是一个心理上的习惯定势问题,也是一个信任问题,对射箭的人深信不疑,那么即使是最胆小的人也会勇敢;如果对射箭的人稍有怀疑,那么即使是最勇敢的人也会胆怯。那么,做其它事情呢?同样也是这样,按所信任的人的话去做,充满信心,且事情易成功;对发话的人不信任,就会充满疑惑地去做,那么事情就很难成功了。所以,担任领导与管理职责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原文】桓公问管仲:“富有涯1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以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注释】1.涯:(yá牙)《古诗十九首》:“各在天一涯。”《说文新附》:“涯,水边也。”孟郊《病客吟》:“大海亦有涯,高山亦有岑。”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横无际涯。”这里用为边际之意。
【译文】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也有边际,是因为存在着没有水的地方;富裕有边际,是因为财富已经使人满足了。人不能把自己控制在知足的境地而直到死亡,那么死亡就是富裕的边际了吧!”
【说明】这个齐桓公真的是贪得无厌了,确实,对贪得无厌的人来说,死亡就是富裕的边际了。人一死,空手而去,什么也带不走。既然什么也带不走,还贪什么呢?
【原文】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1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2焉。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负之时也。
【注释】1.负:通“赔”。《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这里用为赔偿、补偿之意。
2.溢:(yì)易古同“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国语》:“黄金四十镒。”
【译文】宋国有个很富的商人叫监止子,和别人抢着买一块售价百金的玉石,假装失手把它摔坏了,就赔偿给卖主百金,而他修整好那跌坏的瑕疵,便赚到了千金。事情有时候要做它时往往先败坏它,而这种败坏比不做它要好,这赔玉石的事情就是这样。
【说明】毛泽东就说过:“不破不立”。在危房上是不能建立起新房屋的,只有先把危旧房屋彻底摧毁,才能有新的建筑物。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靠修修补补,只能暂时维持,打破它以后,才会有新的出现。
【原文】有欲以御见荆王者,众驺1妒之。因曰:“臣能檄鹿。”见王。王为御,不及鹿;自御,及之。王善其御也,乃言众驺妒之。
【注释】1.驺:(zōu邹)古牧猎官或驾车马的小吏。《诗•召南•驺虞》:“于嗟乎驺虞。”《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孟氏之御驺。”《礼记•月令》:“命仆及七驺咸驾。”《说文》:“驺,厩御也。”《汉书•惠帝纪》:“武士驺比外郎。”
【译文】有一个想凭自己的驾车技术来求见楚王的人,于是众多的马车夫都嫉妒他。他便说:“我能追击鹿。”这才见到楚王。楚王自己驾车,追不上鹿;这个人自己驾车,就追上了鹿。楚王赞赏他的驾车技术后,他才说众车夫都嫉妒他。
【说明】这个人算是聪明人,他先不说众车夫都嫉妒他,而是先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以才能服众。换一个人,如果首先就说众人嫉妒他,而不表现出自己的才能,那么他就会陷入无尽的争辩之中。
【原文】荆令公子将伐陈。丈人送之曰:“晋强,不可不慎也。”公子曰:“丈人奚忧?吾为丈人破晋。”丈人曰:“可。吾方庐陈南门之外。”公子曰:“是何也?”曰:“我笑勾践也。为人之如是其易也,己独何为密密十年难乎?”
【译文】楚国命令公子率领军队去攻打陈国。有个老人送他时说:“晋国强大,不可以不慎重啊。”公子说:“您老人家何必忧虑呢?我为您打破晋国。”老人说:“可以。我想修一座草房在陈国的南门之外。”公子说:“这是什么意思?”老人说:“我这是讥笑勾践啊。为人处事如果象这样容易,他自己为何要勤奋努力经历十年磨难呢?”
【说明】这是一则嘲笑楚国公子的故事,这个楚国公子未免太轻敌了,当时陈国确实弱小,可是晋国却很强大,老人提醒公子,强大的晋国可能会去救援陈国,所以要公子当心,小心谨慎。然而这个楚国公子居然连晋国都想攻打,可见其狂妄无知。而越国勾践在受到吴国侵略后,勤勉努力十余年整治国家,最后才一举灭吴,始雪会稽之耻。如果征伐一个国家十分容易,那么勾践何必要勤勉努力十余年呢?现代很多人都象这个楚国公子一样,想一举成名,如果很多事都能一举成名,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都要苦练基本功呢?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一定的基本功就想一举成名,真是就是浅薄无知了。
【原文】尧1以天下让许由2,许由逃之,舍3于家人,家人藏其皮冠。夫弃天下而家人藏其皮冠,是不知许由者也。
【注释】1.尧:《论语•雍也》:“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这里用指为中国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号。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初封陶,后徙唐;又称“伊唐氏”。
2.许由:人名,一作许繇。传说中尧时人,相传尧要把帝位传给他,他推辞而逃走。《荀子•成相》:“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3.舍:《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墨子•非攻中》:“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礼记•月令》:“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这里用为住宿之意。
【译文】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逃避了,住在一个老百姓家中,这家人连忙把自己的皮帽子藏起来。许由连天下都能放弃而这百姓家却要藏起自己的皮帽子,这是因为不了解许由这个人啊。
【说明】事情往往都是这样,不被人了解,就会有不信任,一个连天下都不想要的人怎么会去要一顶皮帽子呢?但这家人不了解他,误解也就出现了。我们在为人处事中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首先就要使别人了解自己,才不会有误会产生。
【原文】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1而食之。彘2臞3,人乃弗杀。
【注释】1.母:即指虱所寄生的母体——猪。
2.彘:(zhi至)《小尔雅》:“彘,猪也。”《礼记•月令》:“食黍与彘。”《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荀子•荣辱》:“乳彘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史记•项羽本纪》:“赐之彘肩。”《说文》:“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西山经》:“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3.臞:(qú屈)《尔雅•释言》:“臞,瘠也。”《韩非子•喻老》:“未知胜负,故臞。”《史记•司马相如传》:“形容甚臞。”《说文》:“臞,少肉也。从肉,瞿声。字亦作癯。”这里用为消瘦之意。
【译文】三只虱子互相争辩,有一只虱子从它们旁边经过,说:“你们这些争辩者在说什么?”二只虱子说:“我们在猪身上争夺肥饶的地方。”这只虱子说:“你们也不担心腊月来到用茅草烤猪,为什么要在争夺肥饶方面担心呢?”于是这些虱子便聚在一起吮吸猪血。猪消瘦了,人们就不杀它了。
【说明】这是一则寓言,说的不仅仅是韩非那个时代的人,而且更是在讽刺我们今天的人类。如今我们还在地球上无休止地争夺肥饶之地,由于我们的互相争夺,地球环境已变得非常恶劣,这个地球如果不存在了,我们的争夺还有意义吗?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原文】虫有虺1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2也。遂相杀,因自杀。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
【注释】1.虺:(hui悔)毒蛇,俗你土虺蛇,大毒蛇。泛指蛇类。《诗•小雅•斯干》:“维虺维蛇。”《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楚辞•天问》:“雄虺九首。”《楚辞•大招》:“王虺骞只。”《广雅》:“虺,蝰地。”《字汇》:“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
2.龁:(hé荷)《庄子•马蹄》:“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说文•齿部》:“齕,齧也。”唐李朝威《柳毅传》:“饮龁其异。”《聊斋志异•促织》:“直龁敌领。”这里用为用牙齿咬东西之意。
【译文】爬虫中有一种毒蛇,一个身体两张嘴,因为争夺食物而互相用牙齿咬。于是两张嘴互相残杀,便把自己杀死了。臣子互相争权夺利而使国家灭亡的,都是毒蛇这类的东西。
【说明】这则寓言同样也是在讽刺人类,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整体,而同属一个国家的人,却也在互相残杀,这能不导致国家的灭亡吗?看来我们人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就和动物一样,甚至有的还比不上动物。
【原文】宫有垩1,器有涤,则洁矣。行身亦然,无涤垩之地则寡非矣。
【注释】1.垩(è惡)白色土,可用来粉饰墙壁。《韩非子•十过》:“四壁垩墀,茵席雕文。”《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天子诸侯黝垩。”《说文》:“垩,白涂也。”《山海经•西山经》:“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垩。”
【译文】宫室可以粉刷白,器具可以洗涤,那么就清洁了。为人也是这样,到了不需要洗涤和粉刷的境地那就很少有是非了。
【说明】这个道理人人都懂,看我们日常使用的碗碗瓢盆,哪家里不是干干净净的?可是人呢?虽然很多人外表干干净净,可他的行为、思想却是肮脏的。这些行为、思想肮脏的人,为什么不洗涤一下自己呢?所以这些行为、思想肮脏的人,是非就多,过错就多。你只要观察一下就会知道,是非多的人、过错多的人,其行为、思想肯定是肮脏的。
【原文】公子纠1将为乱,桓公使使者视之。使者报曰:“笑不乐,视不见,必为乱。”乃使鲁人杀之。
【注释】1.公子纠:人名。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襄公的弟弟,齐桓公的哥哥。
【译文】公子纠将要作乱,齐桓公派使者去观察。使者汇报说:“公子纠脸上笑可心里不快乐,眼睛在看可什么也看不见,他必然要作乱。”于是齐桓公就叫鲁国人把他杀了。
【说明】一个人到了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状况,就说明他心里藏有大事,再根据其他线索,就可以判断他将要干什么。所以齐桓公还算是聪明,及早排除了竞争对手。否则,事端一起,再想扑灭,麻烦也就多了。
【原文】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公孙喜使人绝之,曰:“吾不与子为昆弟矣。”公孙弘曰:“我断发,子断颈而为人用兵,我将谓子何?”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
【译文】公孙弘剪断头发去做越王的骑士,公孙喜派人去声明与他断绝关系,说:“我不和你做兄弟了。”公孙弘说:“我只是剪断头发,而你不顾割断脖子的危险去替别人带兵打仗,我又说你什么呢?”在周南的战役中,公孙喜死在那里。
【说明】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的人们都蓄发,而越国等南方各国不蓄发,公孙弘从越俗,是以夷变夏,所以公孙喜引以为耻。然而,公孙喜却是一个分不清轻重的人,是断发重要还是断头重要?断头都不怕难道还怕断发吗?再说了,为了理想,为了事业,剪断头发又有什么要紧呢?这就是公孙弘正确之处,也是公孙喜不能理解人,不能宽恕人之处。
【原文】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1将满也,遂去之,故曰勿之矣,子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故曰:“物之几2者,非所靡3也。”
【注释】1.贯:《书•秦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列子•周穆王》:“贯金石。”《说文》:“贯,钱贝之贯也。”《汉书》:“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挍。”《苍颉》:“贯,穿也。以绳穿物曰贯。”《广雅》:“贯,累也。”这里用为穿物、穿钱的绳子之意。
2.几:古通“机”。《易•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诗•小雅•楚茨》:“卜尔百福,如几如式。”《韩非子•奸劫弑臣》:“是犹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几矣。”《法言•先知》:“或问为政有几。”《文心雕龙•情采》:“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这里用为机会之意。
3.靡:(mi迷)《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荀子•荣辱》:“靡之儇之。”梁启雄柬释:“靡,借为摩。”《史记•苏秦列传》:“於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靡。”司马贞索隐:“邹诞本作‘揣靡’,靡读亦为摩。”《说文》:‘摩,研也。’谓研磨也。”这里用为切磋之意。
【译文】有一人与凶暴的人做邻居,想卖掉自己的住宅来避开他。有人说:“这个凶暴的人就要恶贯满盈了,他将要去了,所以说不要卖房子,先生姑且等待一下吧。”这个想卖房子的人回答说:“我怕他拿我来铸成他的满贯啊。”于是就搬离了。所以说:“事物发展的机会,是不能慢慢切磋的。”
【说明】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有些事可以慢慢切磋,有些事却是稍纵即逝。假如这个凶暴的人真的拿他的邻居来铸成恶贯满盈,这个人不是悔都悔不转了吗?所以,对于稍纵即逝的机会,一定要抓紧时间,切不可慢慢切磋。
【原文】孔子谓弟子曰:“孰能导1子西之钓2名也?”子贡曰:“赐也能。”乃导之,不复疑也。孔子曰:“宽3哉,不被4于利!絜5哉,民性有恒6!曲为曲,直为直。”孔子曰:“子西不免。”白公7之难,子西死焉。故曰:“直于行者曲于欲。”
【注释】1.导:(dǎo捣)《国语•晋语》:“是以导于民。”《吕氏春秋•适威》:“忠信以导之。”《说文》:“导,引也。”《汉书•司马相如传》:“导一茎六穗于庖。”这里用为开导、引导之意。
2.钓:《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钓利之君,无王主焉。”《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淮南子•主术》:“而晋献以璧马钓之。”《正字通•金部》:“钓,盗虚名为钓誉。”这里用为用手段谋取之意。
3.宽:《书•皋谟》:“宽而栗。郑玄注:“谓度量宽宏。”《诗•卫风•淇奥》:“宽兮绰兮。”《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论语•八佾》:“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阳货》:“恭、宽、信、敏、惠。”《礼记•中庸》:“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汉书•吴王刘濞传》:“文帝宽,不忍罚。”这里用为度量宽宏之意。
4.被:古同“披”。《《左传•襄公三年》:“被练三千。”《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荀子•宥坐》:“还复瞻被九盖皆继。”三国魏阮籍《咏怀》:“凝霜被野草。”这里用为覆盖之意。
5.絜:(xie协)通“洁”。《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墨子•法仪》:“絜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广雅•释言》:“絜,静也。”《玉篇•糸部》:“絜,清也。”这里用为清洁之意。
6.恒:《诗•小雅•小明》:“无恒安处。”《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易•序卦传》:“恒者,久也。”《易•系辞下传》:“恒,德之固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说文》:“恒,常也。”这里用为长久之意。
7.白公:人名。即白公胜,春秋时期楚国太子建的儿子。《韩非子•喻老》:“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
【译文】孔子对弟子们说:“谁能开导子西的沽名钓誉呢?”子贡说:“我端木赐能够。”于是就去开导子西,子西便不再迷惑于沽名钓誉了。孔子说:“度量宽宏啊,不被利益所覆盖!纯洁啊,民性是有长久的!弯曲的总是弯曲的,正直的总是正直的。”孔子又说:“子西免不了名利所累。”在白公胜发难作乱时,子西死了。所以说:“虽然行为上很正直但却屈服于欲望。”
【说明】被名利所累的人太多太多了,可以说,现代有99%的人都是被名利所累,成为了名誉的奴隶,成为了利益的奴隶。这些人费其一生,都是在争名争利。子西如果不是为了图名,也不会死在白公胜作乱之中。孔子正因为不贪图名利,所以成为最有名的人。究其根源,贪图名利是很少能够功成名就的,只有踏踏实实做事情做成功了,那名与利自然而然会来的。
【原文】晋中行文子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1,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且待后车?”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珮2,此人遗我玉环:是振3我过者也。以求容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乃去之。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
【注释】1.啬夫:古代官名。《书•胤征》:“啬夫驰。”《仪礼•觐礼》:“啬夫承命告于天子。”《管子•君臣上》:“吏啬夫任事,人啬夫任教。”《鹖冠子》:“五乡为县,县有啬夫治也。”
2.珮:(pèi佩)古同“佩”。《诗•郑风•子衿》:“青青子佩。”《周礼•王府》:“共王之服玉佩玉。”《楚辞•湘君》:“遗余佩兮澧浦。”《说文》:“佩,大带佩也。”这里用为腰带上的佩玉之意。
3.振:《史记•张仪列传》:“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司马贞索隐:“振谓振扬而暴露其短。”唐柳宗元《与邕州李域中丞论陆卓启》:“所以振宣幽光,激励颓俗。”这里用为显扬之意。
【译文】晋国的中行(háng杭)文子出境逃亡,经过县城。他的随从对他说:“这个县城的啬官,是您的老相识,您为什么不在他这里留宿,再等一下后面的车子?”文子说:“当初我曾经爱好音乐,这个人就赠送我鸣琴;我喜好玉佩,这个人就赠送我玉环;这是个显扬我过错的人。他要求我能包容他,我还怕他用我来要求别人包容。”于是便离开了。后来这人果然截取了文子的两部车子献给了他的君主。
【说明】这是一则关于识别人的故事,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爱拿东西讨好领导的人,至死都不会改变这种手段。所以中行文子知道这种人不可靠,他原来拿东西讨好我,现在我落难了,那么他也会拿我去讨好当权者。这种事情到现代也很多,许多人没有本事,所以只好靠这种手段来讨好上级,所以,凡事要当心,不要让自己也成为某人讨好上级的礼物。
【原文】周趮谓宫他曰:“为我谓齐王曰:‘以齐资我于魏,请以魏事王。’”宫他曰:“不可,是示之无魏也。齐王必不资于无魏者,而以怨有魏者。公不如曰:‘以王之所欲,臣请以魏听王。’齐王必以公为有魏也,必因1公。是公有齐也,因以有齐、魏矣。”
【注释】1.因:《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译文】周趮(zào躁)对宫他说:“你帮我对齐王说:‘用齐国的力量帮助我在魏国做事,我将让魏国侍奉大王。’”宫他说:“不可以这样说,这是表示你还没有得到魏国。齐王必然不会资助没有得到魏国的人,而得罪掌有魏国的人。你不如说:‘按照大王的想法,臣请求让魏国听从大王。’齐王必然以为您已经掌握了魏国,必然就会依靠您。这样您就操纵了齐国,可以依靠齐国来控制魏国了。
【说明】这就是韩非前面所说的典型的依靠外国来控制本国而最后丧权辱国的人,这种卖国贼一开始以为别人只是单纯地帮我,没想到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寸进尺,不断要求回报,直至榨干全部利益。依靠别人的人,是可以取得一定的权势,但却得不到人民的拥护,所以,这种权势注定是短命的。就象现代一样,可以依靠领导的帮助而在基层单位取得一定的权势,但却得不到人们的承认,所以这种权势注定是短命的。
【原文】白圭谓宋令尹曰:“君长自知1政,公无事矣。今君少主也而务名,不如令荆贺君之孝也,则君不夺公位,而大敬重公,则公常用宋矣。”
【注释】1.知:《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荀子•成相》:“飞廉知政任恶来。”王建《温泉宫行》:“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这里用为主持、管理之意。
【译文】白圭对宋国的令尹说:“国君长大后自己主持政事,您就没有事了。如今国君年幼却也追求名声,不如叫楚国来祝贺国君的孝顺,那么国君就不会夺去您的地位,而且会大大地敬重您,那么您就可以长久地占用宋国了。”
【说明】这也是一个利用外国权势来取得自己权势的人,国君年幼,但看到他能叫楚国来贺,必然也就以为他与楚国关系很好,从而对他畏忌三分,这样他就可以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地位。其实这种骗人的小伎俩远远不如自己有点真本事,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当权者永远都会器重的。
【原文】管仲、鲍叔相谓曰:“君乱甚矣,必失国。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与子人事一人焉,先达者相收。”管仲乃从公子纠,鲍叔从小白。国人果弑君。小白先入为君,鲁人拘管仲而效之,鲍叔言而相之。
故谚曰:“巫咸虽善祝1,不能自祓2也;秦医虽善除,不能知弹3也。”以管仲之圣而待鲍叔之助,此鄙谚所谓“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者也。
【注释】1.祝:《书•洛诰》:“逸祝册。”《诗•鄘风•干旄》:“素丝祝之,良马六之。”《礼记•郊特牲》:“祝将命也。”《礼记•礼运》:“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战国策•齐策二》:“为仪千秋之祝。”《淮南子•说山》:“尸祝齐戒。”这里用为向神灵祷告之意。
2.祓:(fú佛)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左传•昭公十八年》:“祓禳于四方。”《尔雅•释天》:“祓,祭也。”《国语•周语》:“王其祗祓监农不易。”《说文》:“祓,除恶祭也。”《汉书•外戚传上》:“帝祓霸上。”
3.弹:(tán潭)《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弹之。”《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弹疽不严,必半复聚。”这里用为针刺之意。
【译文】管仲和鲍叔互相商议说:“国君昏乱极了,必然会失去政权。齐国的各位公子中值得辅佐的,不是公子纠,那么就是小白了。对他们两个我和您每人侍奉一个,先得志的就招揽另一人。”于是管仲就跟从公子纠,鲍叔牙就跟从小白。后来齐国人作乱杀死齐襄公。小白公子先进入齐国当了君主,鲁国人便抓住管仲把他献给齐桓公小白,鲍叔牙依前言招揽了管仲。
所以俗话说:“巫咸虽然善于祈祷,但不能用祈祷使自己解除灾祸;秦国医生虽然善于除病,但不能用石针来针刺自己。”凭着管仲的贤圣却还要依靠鲍叔牙的帮助,这就是俗话说的“俘虏自己去卖皮裘衣服而卖不掉,读书人自己称赞自己的口才而不会被相信”之类的事吧。
【说明】这则故事说明了单独一个人做事是很难成功的,因为这个社会是众人的社会,是一个人必须依靠众人的人类社会。虽然可以一个人种田收庄稼,但日用器皿呢?也是一个人烧制吗?衣物布料也是一个人织制吗?这在原始社会还可以想象,但在现代社会,这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一个人处世,一定要和身边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能互相帮助,事情才能获得成功。
【原文】荆王伐吴,吴使沮卫、蹷融犒于荆师,而将军曰:“缚之,杀以衅鼓。”问之曰:“女来,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荆人曰:“今荆将欲女衅鼓,其何也?”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吴使臣来也,固视将军怒。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今也将军杀臣,则吴必警守矣。且国之卜,非为一臣卜。夫杀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无知,则以臣衅鼓无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荆人因不杀也。
【译文】楚王攻打吴国,吴王派沮卫、蹷(jué决)融到楚军中去用酒食来慰劳他们,而楚国的将军却说:“把他们捆起来,杀死他们用他们的血来祭祀鼓。”楚国人问沮卫、蹷融说:“你们来的时候占卜了吗?”他们回答说:“占卜了。”楚国人又问:“占卜的结果吉利吗?”回答说:“吉利。”楚国人说:“如今楚国将要用你们的血来祭鼓,知道为什么吗?”他们回答说:“这正是吉祥的原因啊。吴国派使者来,本来是要看将军发怒的。将军发怒,就会挖深壕沟高筑壁垒;将军不发怒,就会松懈怠慢。如今将军要杀掉我们,那么吴国必然会警惕守备。况且国家的占卜,并不是为一个臣子占卜。杀了一个臣子而保全一个国家,如果不叫吉利,又叫什么?况且死人是没有知觉的,那么用我们的血来祭鼓也没有什么好处;死人如果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作战的时候,使涂了我们的血的战鼓不响。”楚国人因此不杀他们了。
【说明】这是两个相当聪明而且不怕死的使者,吴国有这样的使者必然不会被战败,而楚国遇到这样的使者必然会心生忌讳,不敢轻易动兵。换了另外的人,也许会下跪求饶,也许会慷慨激昂表示不怕死,这样就会使吴国陷入危险的境地。一席话避免了生灵涂炭,这就叫做真正的机智。
【原文】知伯1将伐仇由2,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3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4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以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
【注释】1.智伯:人名。荀氏,名瑶,私谥智襄子,所以史称“智氏”、“智伯”,是智文子荀跞的孙子,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势力最大。公元前458年,他与韩、赵、魏三家灭掉了范氏、中行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前455年,他又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前453年失败而国灭身亡。《韩非子•十过》:“昔者智伯瑶率赵。”《韩非子•说林上》:“智伯索地于魏宣子。”
2.仇由:地名。春秋时期狄族在西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小国,位于今山西省孟县东北。《韩非子•喻老》:“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
3.遗:《韩非子•五蠹》:“相遗以水。”《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遗之。”《汉书•李广苏建传》:“置币遗单于。”这里用为给予、馈赠之意。
4.内:(na纳)《礼记•月令》:“无不务内。”《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荀子•臣道》:“时关内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荀子•礼论》:“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韩非子•扬榷》:“内索出圉,必身自执其度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赵不内。”《史记•项羽本纪》:“欲止不内。”《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这里用为接纳之意。
【译文】智伯将要去攻打仇由,而道路艰难不好通行,于是就铸造了一只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主。仇由国君主非常高兴,便修通道路准备接受它。大臣赤章曼枝说:“不可以这样做!这赠送大钟的事是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办法,而现在大国拿大钟来送给我们,它的兵卒一定会随着大钟而来,不可以接受啊。”仇由国君主不听,就接受了大钟。赤章曼枝便把车毂截短了赶路,到了齐国。七个月后仇由国便灭亡了。
【说明】现代有一句媒体语言:“天上不会掉馅饼。”仇由国君主真应该听听这句话。他真以为天上掉下了馅饼,于是兴高采烈地接受了,修筑平整了道路,于是乎智伯的军队浩浩荡荡顺顺当当地开进了仇由国,这就叫自讨灭亡。
【原文】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1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2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
【注释】1.左史倚相:左史:楚国官名。倚相:人名。
2.病:《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论语•雍也》:“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国语•鲁语上》:“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史记•商君列传》:“利则东收齐,病则西侵秦。”《广雅•释诂三》:“病,难也。”这里用为困难、不利之意。
【译文】越国已经战胜了吴国,又向楚国借兵去攻打晋国。左史倚相对楚王说:“越国打败吴国后,豪杰之士都死了,精锐部队也用光了,铠甲也都破损了。如今又借兵去攻打晋国,这只是向我们表示他们没有什么困难。我们不如起动大军和他们瓜分吴国。”楚王说:“好。”便起动大军紧随从越国。越王很生气,准备攻击楚军。大夫文种说:“不可以!我们豪杰之士都死光了,铠甲也都破损了。我们和他们交战,必然不会取胜,不如贿赂他们。”于是划分了露山北面五百里土地送给楚国。
【说明】越国向楚国借兵去攻打晋国此举,真是多此一举,成了画蛇添足了。两国交战,难免有死伤破损,得胜后就应该大做休整,进而治理吴国,招兵买马,征收赋税,喘过气后才能再行举兵。然而越国为了表示自己没有伤到元气,还有强大的力量,就做出了这个举动。谁知自己的底细早就被别人看在眼里,弄得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这种故作聪明的做法,可谓遗笑千年了。这种情况,在现代商场中亦可见到,在与竞争对手进行价格大战后,本来元气已伤,却还要硬充好汉,又向其它产业插手,表示自己尚有余力,殊不知自己的底细早就被别人知道,此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轻而易举地打垮这个企业。
【原文】荆伐陈,吴救之,军间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谓子期曰:“雨十日,甲辑1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陈。陈未成也而吴人至,见荆陈而反。左史曰:“吴反复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遂破吴军。
【注释】1.辑:《国语•周语上》:“和谐辑睦,于是乎兴。”《韩非子•外储》:“饰以玫瑰,辑以翡翠。”《汉书•薛宣传》:“加诋欺,辑小过成大辟。”这里用为聚集之意。
【译文】楚国攻打陈国,吴国去救援,吴、楚两军相隔三十里路。雨连下了十天后,这一天夜里天上出现了星星。左史倚相对子期说:“雨连下了十天,盔甲都聚集在一起而士兵们又另外聚在一起。吴国人必然会趁晴而来,不如防备他们。”于是就陈兵等待。阵势还没有排好而吴国人就来到了,看到楚国人陈兵排阵就反回去了。左史倚相说:“吴军来回行军六十里,他们的将官必然要休息,兵士们必然要饮食。我们行军三十里去袭击他们,必然能打败他们。”于是追击吴军,便把吴军打败了。
【说明】这个左史倚相真是个聪明人,趁吴国人行军疲惫,就乘虚而入,一举打败吴军。这种战术在现代商战中也是可用的。
【原文】韩、赵相与为难。韩子索兵于魏,曰:“愿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可以从。”赵又索兵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构于己,乃皆朝魏。
【译文】韩国、赵国互相作对。韩君向魏国借兵,说:“希望能借兵去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国,不能从命。”赵国又向魏国借兵去攻打韩国,魏文侯说:“我与韩国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韩国、赵国都没有借到兵,就愤怒地回去了。后来他们知道魏文侯是用这种方法使他们和解,于是都去朝拜魏国。
【说明】这个魏文侯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善良的人,他不愿意两国交战,死伤无辜,便都宣称自己与他们是兄弟之国,最后还得到两个国家的随从,这种做法比我们现代人还要好。我们现代某些人,为了卖出自己的军火,巴不得别国互相打仗,自己好从中渔利。而如果打仗的国家都醒悟了,便会共同反对这个出卖军火的国家。
【原文】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1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注释】1.雁:(yàn厌)通“赝”。《韩非子•说林下》曾廷枚云:“真赝,本作真雁,后人加贝。”宋王明清《挥尘后录》:“浸渍数日,漆絮败溃,雁迹尽露。”这里用为伪造的、假的之意。
【译文】齐国攻打鲁国,向鲁国索要谗鼎,鲁国人就用赝品送给齐国。齐国人说:“这是赝品。”鲁国人说:“这是真的。”齐国人说:“你们派乐正子春来,我们将听信他。”鲁国君主请乐正子春去,乐正子春说:“您为什么不把那个真品送去呢?”鲁君说:“我喜爱真品。”乐正子春回答说:“我也喜爱我的信誉。”
【说明】确实,信誉比任何一件物品都重要,即使鲁君因为乐正子春说真话而要杀死乐正子春,乐正子春也不会出卖自己的信誉。这说明信誉甚至比生命都重要。如果乐正子春违心说假话,那么他一生的信誉就会丧失,他从此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因为人人都会不齿于他。
【原文】韩咎立为君未定也。弟在周,周欲重之,而恐韩咎不立也。綦毋恢曰:“不若以车百乘送之。得立,因曰为戎;不立,则曰来效贼也。”
【译文】韩咎被立为国君的事还没有定。韩咎的弟弟在周国,周国想器重他,然而又害怕韩咎不能立为国君。大臣綦毋恢说:“不如用兵车一百乘送韩咎的弟弟回国。如果韩咎能立为国君,就说是送给他做警卫的;如果不能立为国君,就说是来向韩国献贼的。”
【说明】这个周国大臣綦毋恢确实是很聪明的,不论韩咎能不能立为国君,周国都立于不败之地了。
【原文】靖郭君1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说。”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答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2不能絓3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不城薛。
【注释】1.靖郭君:人名。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婴的谥号,他是齐威王的少子,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的父亲。初为将,曾与田忌、孙膑等在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役中大败魏军,齐宣王九年(公元前311年)升为相国,在位十一年。
2.缴:(zhuo琢)《孟子•告子上》:“思援弓缴而射之。”《说文》:“缴,生丝缕也。”本意为系在箭上的生丝绳,这里代指箭。
3.絓:(qua挂)《左传•成公二年》:“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淮南子•兵略》:“飞鸟不动,不絓网罗。”《史记•齐太公世家》:“车絓于木而止。”《玉篇•糸部》:“絓,止也。有行碍也。”这里用为绊住、挂碍之意。
【译文】靖郭君将在薛这个地方建立他的邑城,门客中很多人劝谏他。靖郭君对谒者说:“不要再给门客通报了。”齐国人当中有一个求见的说:“我只说三个字而已。超过三个字,请把我下锅煮了。”靖郭君因此接见了他。这门客恭敬地小步快走进去说:“海大鱼。”接着恭敬地小步快速退后。靖郭君说:“请让我听听详细解说。”这门客说:“我不敢把死当成儿戏。”靖郭君说:“希望你为我解说。”门客回答说:“君主听说过大鱼的事吗?鱼网不能罩住它,绳箭也不能绊住它,但它游荡而离开了水,蝼蚁就可以在它身上得意了。如今那齐国就是君主的大海。君主长久地拥有齐国,怎么还需要薛地呢?君主如果丧失了齐国,虽然把薛地修得再好城墙高于天,也是没有什么好处的。”靖郭君说:“好。”于是中止计划,不再在薛地筑城了。
【说明】这个道理至今很多人都不懂,有些人一旦掌了大权,不是去想怎样把国家、企业搞好,反而想的是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这些人信奉一个很荒谬的说法:“狡兔三窟”、“凡事留后路”,于是乎就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后路考虑,而把正经大事放在一边。殊不知,再强的人一旦失势,就算有百余条后路也是没有用的。面对着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对着人人得而诛之的情形,单独的一个人逃向哪里?所谓后路,那是骗子们的手段,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如此而已。掌握大权的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好自己的权力,坐稳自己的位置,尽量长久又长久而已。如果分心去搞自己的后路及私业,那么必然将影响正业,正业搞不好,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权力了。失去权力以后,后路还有用吗?
【原文】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中射之士曰:“资臣百金,臣能出之。”因载百金之晋,见叔向,曰:“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请以百金委叔向。”叔向受金,而以见之晋平公曰:“可以城壶丘矣。”平公曰:“何也?”对曰:“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是秦恶荆也,必不敢禁我城壶丘。若禁之,我曰:‘为我出荆王之弟,吾不城也。’彼如出之,可以德荆;彼不出,是卒恶也,必不敢禁我城壶丘矣。”公曰:“善。”乃城壶丘。谓秦公曰:“为我出荆王之弟,吾不城也。”秦因出之。荆王大悦,以炼金百镒遗晋。
【译文】楚王的弟弟在秦国,秦国不放他出来。有个中射之士说:“资助我百金,我能使他出来。”于是就装了百金去到晋国,拜见了叔向,对叔向说:“楚王的弟弟在秦国,秦国不放他出来。请让我拿这百金委托叔向办这件事。”叔向接受了这些黄金,因此引他去见晋平公,说:“可以在壶丘筑城了。”晋平公说:“为什么呢?”叔向回答说:“楚王的弟弟在秦国,秦国不放他出来,这是秦国憎恶楚国,因此就不敢禁止我们在壶丘筑城了。如果禁止我们筑城,我们就说:‘给我把楚王的弟弟放出来,我们就不筑城了。’如果他们放出楚王的弟弟,我们就可以得到楚国的感恩戴德;如果他们不放出楚王的弟弟,就表明他们始终憎恶楚国,必然也就不敢禁止我们在壶丘筑城了。”晋平公说:“好。”于是就到壶丘筑城。并对秦景公说:“给我放出楚王的弟弟,我们就不筑城了。”秦国因此便把楚王的弟弟放了出来。楚王非常高兴,拿纯净的赤金一百镒赠送给晋国。
【说明】这种送礼办事的事情太多太多,至今也是屡见不鲜了。晋国在壶丘筑城,其实也是虚张声势,但如果秦国真的不放楚王的弟弟,晋国也就能白白到手一大块土地。所以晋国是坐享其利。
【原文】阖庐1攻郢2,战三胜,问子胥3曰:“可以退乎?”子胥对曰:“溺人者一饮而止,则无逆者,以其不休也。不如乘之以沈之。”
【注释】1.阖庐:人名。又作阖闾,春秋末年吴国君主,名光。公元前514~496年在位。
2.郢:(Yǐng影)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说文》:“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韩非子•初见秦第一》:“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
3.子胥:人名,即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伍奢被杀,子胥出逃,经历宋、郑等国入吴,后为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故又称申胥。吴王夫差时,他曾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公元前484年,夫差伐齐,他又以越为心腹之患,劝勿攻齐。夫差怒,赐剑逼他自杀,因死。
【译文】吴王阖闾攻打楚国的郢都,三战三胜,便问伍子胥:“可以撤退了吗?”子胥回答说:“要淹死人,如果只喝一杯水就停止,那么就没有被淹死的人了,是因为不休止地喝水才能淹死人。不如乘机追击把他们沉到水中。”
【说明】伍子胥的这个办法就是痛打落水狗的办法,如果不乘胜追击,那么对手就会获得喘息休整的机会,再想战胜他,也就困难了。
【原文】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曰:“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其巷人亦云。不时筑,而人果窃之。以其子为智,以巷人告者为盗。
【译文】郑国一个人有个儿子,将要去做官的时候,对他家里人说:“一定要把坏了的墙修好,这墙不修好,别人将要来偷窃。”他同巷的邻居也这样说。但他家人没有及时修筑,而别人果然来偷窃了。这个郑国人认为儿子很聪明,而把告诉他要修墙的邻居看成是盗贼。
【说明】这个郑国人果然是个愚蠢的人,多疑的人,真正想要偷窃的人会告诉他要修墙吗?当然,也不排除有这样的人。但把好心人看成是盗贼,也就算是愚蠢了。
本篇《说林下》与《说林上》一样,都是韩非收集的故事,韩非所记载的这些故事,是为了他著书立说的需要而搜集的,其中很多故事摘自古代的史书,所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用来与其它史料相参证;有些故事则可能是来自于民间传说,也可能是韩非自己创作的寓言。从这些故事、寓言中,我们现代人仍然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