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沥泣助河之谈,捧土埤岱之论。虽诮发于古,而愧集于今矣。僧漂随前因,报生阎浮,幼龄染服,早备僧数,而慧解弗融,禅味无纪,刹那之息徒积,锱毫之勤未基。是以惧结香朝,惭动钟夕,茫茫尘劫,空阅斩筹。然窃有坚誓,志是大乘,顶受方等,游心四含。加以山房寂远,泉松清密。以讲席间时,僧事馀日,广评众典,披览为业,或专曰遗餐,或通夜继烛,短力共尺波争驰,浅识与寸阴竟晷。虽复管窥迷天,蠡测惑海,然游目积心,颇有微悟。遂缀其闻,诫言法宝,仰禀群经,旁采记传,事以类合,义以例分。显明觉应,故叙释迦之谱;区辩六趣,故述世界之记;订正经译,故编三藏之录。尊崇律本,故铨师资之传;弥纶福源,故撰法苑之篇。护持正化,故集弘明之论。且少受律学,刻意毗;旦夕讽持,四十许载。春秋讲说,七十馀遍。既禀义先师,弗敢坠失,标括章条,为《律记》十卷。并《杂碑记》,撰为一帙。总其所集,凡有八部。冀微启于今业,庶有藉于来津。岂曰善述,庶非妄作。但理远识近,多有未周,明哲傥览,取诸其心,使道场之果,异迹同臻焉。
《释迦谱》五卷,右一部第一帙。
《世界记》五卷,右一部第二帙。
《出三藏记集》十卷,右一部第三帙。
《萨婆多部相承传》五卷,右一部第四帙。
《法苑集》十卷,右一部第五帙。
《弘明集》十卷,右一部第六帙。
《十诵义记》十卷,右一部第七帙。
《法集杂记传铭》七卷,右一部第八帙。(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