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是一篇论述军事问题的文章,反映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认为“用 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要“附民”,就必须“隆礼”、 “贵义”、“好士”、“爱民”、“政令信”、“赏重”、“刑威”、“权 出一”。只有这样,才能“壹民”,才能使“三军同力”,从而取得战争的 胜利。当然,本篇内容极其丰富,它还涉及到各种做将军的原则,如“六术”、 “五权”、 “三至”、 “五无圹”等等。至于其军事思想的核心则是“仁义”, 他主张“禁暴除害”,“以德兼人”,反对“争夺”,不依仗“权谋”、“势 诈”。
[原文]
15.1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1) 。 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 调,则羿不能以中微 (2) ;六马不和 (3) ,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4) ;士民不亲附, 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 (5)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 民而已。”
[注释]
(1)临武君:楚国将领,姓名不详,当时在赵国。孙卿子:即荀况。赵孝成王:名丹,公元前 265~ 前 245 年在位。(2)羿:见 8.16 注(3)。(3)六马:古代帝王的车用六匹马拉,“六马”指同拉一辆车 的六匹马。(4)造父:见 8.16 注(1)。(5)汤、武:见 4.12 注(12)。
[译文]
临武君和荀卿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之道。 赵孝成王说:“请问用兵的要领。”临武君回答说:“上取得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取得地理上的 有利形势,观察好敌人的变动情况,比敌人后行动但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 用兵的要领。”荀卿说:“不对。我所听说的古代的方法,大凡用兵打仗的根本在于使 民众和自己团结一致。如果弓箭不协调,那么后羿也不能用它来射中微小的 目标;如果六匹马不协调,那么造父也不能靠它们到达远方;如果民众不亲 近归附君主,那么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一定打胜仗。所以善于使民众归附的 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就在善于使民众归附自己罢了。”
[原文]
15.2 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 兵者,感忽悠暗 (1) ,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 (2) ,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 民哉?”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 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 者,怠慢者也,路直者也 (3) ,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 (4) 。故以桀诈桀(5) ,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 (6) ,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 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 (7) ,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 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扜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 而后击之,一也 (8)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 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传而一 (9) 。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 (10) ;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 (11) ,婴之者 断 (12) ;兑则若莫邪之利锋 (13) ,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 (14) ,则若盘石然,触 之者角摧 (15) ,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 (16) 。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 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 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 (17) ,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 贼其所好者哉 (18) ?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之,夫又何可 诈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虑敌之者削,反之者 亡。《诗》曰 (19) :‘武王载发 (20) ,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此之谓也。”
[注释]
(1)感(撼)忽:模糊不清,指难以捉摸。悠暗:悠远昏暗,指神秘莫测。(2)孙:指孙武, 春秋时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西破强楚,北威齐、 晋。《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传仅十三篇,是我国现存最早最杰出的兵书。 1972 年山东临沂汉墓出土《孙子兵法》竹简二百余枚,其中除今本文字外,还有《吴问》、《四变》 等佚文残简。吴:指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初任鲁将,继任魏将, 屡建战功,曾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吴起的著作早已亡佚,现存《吴子》六篇,是后人伪托之作。(3) 路亶:通“露瘅”,羸弱疲惫(王念孙说)。(4)涣:《集解》作“滑”,据《新序》卷三改。涣然: 离散的样子。(5)桀:见 1.14 注(3),这里用作暴君的代名词。(6)尧:见 2.2 注(4),这里用作贤君的 代名词。(7)三军:见 10.20 注(8)。(8)用诈木袭击与公开击鼓讨伐的后果一样,说明诈术毫无作用。 (9)传:通“抟”(团),聚结。(10)卒:周代的军队组织,一百人为卒。(11)延:延伸,伸展。 莫邪(耶):传说中的利剑。(12)婴:通“撄,(英),碰,触犯。(13)兑:通“锐”,尖锐, 引申为冲锋。(14)圜(圆):通“圆”。(15)角:额角。(16)案:语助词。角:衍文。鹿埵(朵):通“落拓”、“落托”、“落度”、“落魄(拓)”,是叠韵联绵字,形容零落衰败潦倒的 样子。陇种:通“龙钟”,叠韵联绵字,形容衰败的样子。东笼:同“笼东”,与“陇种”通,或为 衍文。(17)灼黥:见 9.26 注(13)。(18)又:通“有”,参见 9.26。(19)引诗见《诗・商颂・长发》。 (20)武王:此指商汤,参见 4.12 注(12)。载:戴。发:读为“旆”(配),旌旗。载发:戴旗, 指商汤在旗帜下,旗帜在头顶上飘动,这是古代国君出征时的情景。《国语・吴语》:“王亲秉钺, 载白旗以中阵而立。”其情景同。
[译文]
临武君说:“不对。用兵所看重的,是形势有利;所施行的,是机变诡 诈。善于用兵的人,神出鬼没,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孙武、 吴起用了这种办法,因而无敌于天下。哪里一定要依靠使民众归附的办法 呢?”荀卿说:“不对。我所说的,是仁德之人的军队、是称王天下者的意志。 您所看重的,是权变谋略、形势有利;所施行的,是攻取掠夺、机变诡诈: 这些都是诸侯干的事。仁德之人的军队,是不可能被欺诈的;那可以被欺诈 的,只是一些懈怠大意的军队,羸弱疲惫的军队,君臣上下之间涣散而离心 离德的军队。所以用桀欺骗桀,还由于巧拙不同而有侥幸获胜的;用桀欺骗 尧,拿它打个比方,就好像用鸡蛋掷石头、用手指搅开水,就好像投身水火、一进去就会被烧焦淹没的啊。仁德之人上下之间,各位将领齐心一致,三军 共同努力,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弟弟侍奉兄长一 样,就像手臂捍卫脑袋眼睛、庇护胸部腹部一样;所以用欺诈的办法袭击他 与先惊动他之后再攻击他,那结果是一样的。况且仁德之人治理方圆十里的 国家,就会了解到方圆百里的情况;治理方圆百里的国家,就会了解到方圆 千里的情况;治理方圆千里的国家,就会了解到天下的情况;他的军队一定 是耳聪目明,警惕戒备,协调团结而齐心一致。所以仁德之人的军队,集合 起来就成为有组织的队伍;分散开来便成为整齐的行列;伸展开来就像莫邪 宝剑那长长的刃口,碰到它的就会被截断;向前冲刺就像莫邪宝剑那锐利的 锋芒,阻挡它的就会被击溃;摆成圆形的阵势停留或排成方形的队列站住, 就像磐石一样岿然不动,触犯它的就会头破血流,就会稀里哗啦地败退下来。 再说那些强暴之国的君主,将和谁一起来攻打我们呢?从他那边来看,和他 一起来的,一定是他统治下的民众;而他的民众亲爱我们就像喜欢父母一样, 他们热爱我们就像酷爱芳香的椒、兰一样,而他们回头看到他们的国君,却 像看到了烧烤皮肤、刺脸涂墨一样害怕,就像看到了仇人一样愤怒;他们这 些人的情性即使像夏桀、盗跖那样残暴贪婪,但哪有肯为他所憎恶的君主去 残害他所喜爱的君主的人呢?这就好像让别人的子孙亲自去杀害他们的父母 一样,他们一定会来告诉我们,那么我们又怎么可以被欺诈呢?所以仁德之 人当政,国家日益昌盛,诸侯先去归顺的就会安宁,迟去归顺的就会危险, 想和他作对的就会削弱,背叛他的就会灭亡。《诗》云: ‘商汤头上旗飘舞, 威严恭敬握大斧;就像熊熊的大火,没有人敢阻挡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啊。”
[原文]
15.3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行而可?” 孙卿子曰:“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 (1) 。臣请遂道王者诸侯强弱存亡之效、安危之 势。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 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上足卬 (2) ,则下可用也;上不足 卬 (3) ,则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隆礼、 效功 (4) ,上也;重禄、贵节 (5) ,次也;上功、贱节,下也:是强弱之凡也。 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 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 (6) ,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 (7) ;重用兵者强,轻用 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齐人隆技击。其技也, 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 (8) ,无本赏矣 (9) 。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 (10) ;事 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 矣,是其出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11)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 (12) ,操十二石之弩 (13) ,负服矢 五十个 (14) ,置戈其上,冠胄带剑 (15) ,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 复其户 (16) ,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 (17) 。是故 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陋阸 (18) ,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阸 (19) , 忸之以庆赏 (20) ,䲡之以刑罚 (21) ,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 (22) ,非斗无由 也;阸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 (23) ,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 (24) 。故四世有胜 (25) ,非幸也,数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 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 (26) ,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 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数国者,皆干赏蹈利之兵也,佣徒鬻卖之道 也,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则作而兼殆之耳。 “故招近募选 (27) ,隆势诈,尚功利,是渐之也 (28) ;礼义教化,是齐之也。 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辟之 (29) ,犹以锥刀堕太山也 (30) ,非 天下之愚人莫敢试。故王者之兵不试。汤、武之诛桀、纣也,拱揖指麾 (31) , 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桀、纣若诛独夫 (32) 。故《泰誓》曰 (33) : ‘独夫纣。’ 此之谓也。“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治邻敌 (34) 。若夫招近募选、隆势诈、 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夫是之 谓盗兵,君子不由也。“故齐之田单 (35) ,楚之庄0 (36) ,秦之卫鞅 (37) ,燕之缪虮 (38) ,是皆世 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强弱则未有以相若也 (39) ,若其道,一也,未 及和齐也,掎契司诈 (40) ,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齐桓、晋文、楚庄、吴阖 闾、越句践 (41) ,是皆和齐之兵也,可谓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统也,故可以 霸而不可以王。是强弱之效也。”
[注释]
(1)率:同“帅”,(2)卬( 仰):同“仰”,仰赖。(3)《集解》 “不”下无“足” 字,据宋浙本补。(4)效:验。效功:考核战功。这是为了使奖赏正确。(5)重:看重,指不轻易给人。 下文“赏重”之“重”与此同义(杨倞说)。(6)攻:通“工”,参见 9.24 注(25)。完:坚固。(7) 窳(羽):不坚固。楛(古):通“盬”(古),粗劣。(8)赎:买,指赎买敌人的首级。锱( 资):古代重量单位,各书有异说,此文指八两(杨倞说)。(9)本赏:基本的奖赏,即根据战争的全 局性胜利而制定的奖赏。这几句是说,只根据斩首多少来奖赏,而不根据战争的胜败来奖赏。(10)事: 指战事。毳:通“脆”。偷:苟且。(11)出:《集解》作“去”,据宋浙本改。出:使出,指雇取。 赁(吝):与“佣”同义,指佣工。市:买,指雇取。战之:使之作战。几:接近。 (12)三属 (嘱) 之甲:三种依次相连的铠甲。一种穿在上身如上衣,一种穿在胯骨上似围裙,一种穿在小腿上似绑腿。 一说:一种披于肩上叫披膊,一种缀于当胸叫胸铠,一种垂于两旁叫腿裙。(13)石:古代用来计算弓 弩拉力的单位,一石为 120 斤。但周代一斤大约为 228.86 克,所以“十二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 330 公斤。弩:一种有机械装置、力量较强的弓。(14)负:背。服:通“箙”(服),装箭的器具。(15) 冠(贯):戴。胄:头盔。(16)复:免除徭役。(17)改造:重新选择。易:改变。周: 通“赒”,周济。(18)陿( 狭):同“狭”,狭窄。此指使人民生路狭窄,即下文所说的“使天 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阸(饿):同“阨”,穷困。此指使人民穷困,与下文所 说的“隐之以阸”相应。(19)隐:通“慇”,忧伤,痛苦。隐之以阸:用穷困使他们痛苦。这是为了 使他们别无出路而只能去打仗邀赏,即下文所说的“阸而用之”。(20)忸(纽):同“狃”,使习 以为常(杨倞说)。(21)䲡(求):通“遒”,逼迫。(22)天下之民:指秦国之民(于鬯说)。要 ( 腰):通“徼”、“邀”,求取。利:爵禄的奖赏。(23)功赏相长:功劳的奖赏相对于功劳而 增长,即一甲首隶一家,五甲首隶五家。一说指有功得赏,得赏后更想立功,功与赏互相促进。(24) 正:通“征”,征税。(25)四世:指秦孝公(公元前 361 年~前 338 年在位)、秦惠文王(公元前 337 年~前 311 年在位)、秦武王(公元前 310 年~前 307 年在位)、秦昭王(公元前 306 年~前 251 年 在位)。(26)桓、文:齐桓公、晋文公,见 7.1 注(4),11.4 注(8)。(27)招近:招来。近:使近,即 招徕的意思。 “近”或当作“延”,引进的意思 (杨倞说)。(28)渐:见 3.6 注(2)。(29)辟:通“譬”。 (30)堕(灰):同“隳”,毁坏。(31)揖:《集解》作“挹”,据宋浙本改。拱揖:参见 10.21注(14)。(32)独夫:孤独的一个人,多指众叛亲离的暴君。(33)《泰誓》:《尚书》的篇名。引文见 伪古文《尚书・泰誓下》,但“纣”作“受”。(34)治:通“殆”,使危亡,打败。(35)田单:战国 时齐人。燕攻齐,下七十余城,仅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二城未下。即墨守 将战死,城中人推田单为将军。田单用反间计,使燕撤换其名将乐毅;接着又欺骗燕军,用火牛阵大 破燕军,收复齐七十余城,因功封为安平君。(36)庄0 ( 敲):楚庄王的苗裔,楚威王时(公 元前 340 年~前 329 年在位)的大将,在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 301 年)起兵造反,割据今云南贵 州一带。参见 15.9。(37)卫鞅:即商鞅,姓公孙,名鞅,战国时卫国国君的后裔,故又称卫鞅。他曾 在秦国实行变法,并被任为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在攻打魏国的战争中屡建战功,被封在商, 号商君。他在作战中,不惜使用了欺骗旧友的手段。(38)缪( 妙)虮:人名。有人认为即燕国大 将乐毅,“缪”与“乐”、“虮”与“毅”,古代叠韵相通。(39)若:《集解》作“君”,据世德堂 本改。(40)契:通“挈”。掎契:见 10.8 注(1)。司:通“伺”。(41)见 11.4 注(8)。
[译文]
赵孝成王、临武君说: “说得好。请问称王天下者的军队采用什么办法、采取什么行动才行?”荀卿说:“一切都在于大王,将帅是次要的事。请让我就说说帝王诸侯强盛、衰 弱、存在、灭亡的效验和安定、危险的形势。君主贤能的,他的国家就安定; 君主无能的,他的国家就混乱;君主崇尚礼法、看重道义的,他的国家就安 定;君主怠慢礼法、卑视道义的,他的国家就混乱。安定的国家强盛,混乱 的国家衰弱:这是强盛与衰弱的根本原因。君主值得仰赖,那么臣民就能为 他所用;君主不值得仰赖,那么臣民就不能为他所用。臣民能被他使用的就 强盛,臣民不能被他使用的就衰弱:这是强盛与衰弱的常规。推崇礼法、考 核战功,是上等的办法;看重利禄、推崇气节,是次一等的办法;崇尚战功、 卑视气节,是下等的办法:这些是导致强盛与衰弱的一般情况。君主喜欢贤 士的就强盛,不喜欢贤士的就衰弱;君主爱护人民的就强盛,不爱护人民的 就衰弱;政策法令有信用的就强盛,政策法令没有信用的就衰弱;民众齐心 合力的就强盛,民众不齐心的就衰弱;奖赏慎重给人的就强盛,奖赏轻易给 人的就衰弱;刑罚威严的就强盛,刑罚轻慢的就衰弱;器械、用具、兵器、 盔甲精善坚固便于使用的就强盛,器械、用具、兵器、盔甲粗劣而不便于使 用的就衰弱;谨慎用兵的就强盛,轻率用兵的就衰弱;指挥权出自一个人的 就强盛,指挥权出自两个人的就衰弱:这些是强盛与衰弱的常规。 “齐国人注重‘技击’。对待那些‘技击’,取得一个敌人首级的,就 赐给他八两黄金来赎买,没有战胜后所应颁发的奖赏。这种办法,如果战役 小、敌人弱,那还勉强可以使用;如果战役大、敌人强,那么士兵就会涣散 而逃离,像那乱飞的鸟一样,倒下覆灭也就没有多久了。这是使国家灭亡的 军队,没有比这更弱的军队了,这和那雇取佣工去让他们作战也就差不多了。 “魏国的‘武卒’,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录取他们。那标准是:让他们穿 上三种依次相连的铠甲,拿着拉力为十二石的弩弓,背着装有五十支箭的箭 袋,把戈放在那上面,戴着头盔,佩带宝剑,带上三天的粮食,半天要奔走 一百里。考试合格就免除他家的徭役,使他的田地住宅都处于便利的地方。 这些待遇,即使几年以后他体力衰弱了也不可以剥夺,重新选取了武士也不 取消对他们的周济。所以国土虽然广大,但它的税收必定很少,这是使国家 陷于危困的军队啊。“秦国的君主,他使民众谋生的道路很狭窄、生活很穷窘,他使用民众残酷严厉,用权势威逼他们作战,用穷困使他们生计艰难而只能去作战,用 奖赏使他们习惯于作战,用刑罚强迫他们去作战,使国内的民众向君主求取 利禄的办法,除了作战就没有别的途径;使民众穷困后再使用他们,得胜后 再给他们记功,对功劳的奖赏随着功劳而增长,得到五个敌人士兵的首级就 可以役使本乡的五户人家。这秦国要算是兵员最多、战斗力最强而又最为长 久的了,又有很多土地可以征税。所以秦国四代都有胜利的战果,这并不是 因为侥幸,而是有其必然性的。“齐国的‘技击’不可以用来对付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不 可以用来对付秦国的‘锐士’,秦国的‘锐士’不可以用来对付齐桓公、晋 文公那有纪律约束的军队,齐桓公、晋文公那有纪律约束的军队不可以用来 抵抗商汤、周武王的仁义之师;如果有抵抗他们的,就会像用枯焦烤干的东 西扔在石头上一样。综合齐、魏、秦这几个国家来看,都是些追求奖赏、投 身于获取利禄的士兵,这是受雇佣的人出卖气力的办法,并不讲尊重君主、 遵守制度、极尽气节的道理。诸侯如果有谁能用仁义节操精细巧妙地来训导 士兵,那么一举兵就能吞并危及它们了。“所以,招引、募求、挑选,注重权谋诡诈,崇尚功利,这是在欺骗士 兵;讲求礼制道义教育感化,这才能使士兵齐心合力。用受骗的军队去对付 受骗的军队,他们之间还有巧妙与拙劣之别,用受骗的军队去对付齐心合力 的军队,拿它打个比方,就好像用小刀去毁坏泰山一样,如果不是天底下的 傻子,是没有人敢尝试的。所以称王天下者的军队是没有人敢试与为敌的。 商汤、周武王讨伐夏桀、商纣的时候,从容地指挥,而那些强横暴虐的诸侯 国也没有不奔走前来供驱使的,除掉夏桀、商纣就好像除掉孤独的一个人一 样。所以《泰誓》说:‘独夫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所以军队能大规模地齐心合力,就能制服天下;小规模地齐心合力, 就能打败邻近的敌国。至于那种招引募求挑选来的、注重权谋诡诈、崇尚功 利的军队,那胜负就没有个定准了,有时衰,有时盛,有时保存,有时灭亡, 互为高下、互有胜负罢了。这叫做盗贼式的军队,君子是不用这种军队的。 “齐国的田单,楚国的庄0 ,秦国的卫鞅,燕国的缪虮,这些都是一般 人所说的善于用兵的人。这些人的巧妙、拙劣、强大、弱小没有什么相似的, 至于他们遵行的原则,却是一样的,他们都还没有达到使士兵和衷共济、齐 心合力的地步,而只是抓住对方弱点伺机进行欺诈,玩弄权术阴谋进行颠覆, 所以仍免不了是些盗贼式的军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 王勾践,这些人的军队就都是和衷共济、齐心合力的军队,可说是进入礼义 教化的境地了,但还没有抓住那根本的纲领,所以可以称霸诸侯而不可以称 王天下。这就是或强或弱的效验。”
[原文]
15.4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为将。”孙卿子曰:“知莫大乎弃疑 (1) ,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 悔而上矣,成不可必也。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 舍收臧,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 欲伍以参 (2) ;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 (3) ,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无欲 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 孰而用财欲泰 (4) ,夫是之谓五权。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 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凡受命于主而行三军,三军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则主不能喜,敌不能怒,夫 是之谓至臣。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 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圹 (5) ,敬事无 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慎行此六术、五权、 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圹,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
[注释]
(1)知:通“智”。疑:犹豫不定。弃疑:《商君书・更法》:“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用兵 贵果断,所以要“弃疑”。(2)伍、参( 三):即“叁伍”,“三”与“五”指多而错杂,引申 指将多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检验。(3)道:行。(4)孰:同“熟”,精审。泰:宽裕,不吝 啬。(5)圹:通“旷”,疏忽,大意。
[译文]
孝成王、临武君说:“说得好。请问做将领的原则。”荀卿说:“智慧没有比抛弃犹豫不决更高的了,行动没有比不犯错误更 好的了,事情没有比毫无悔恨更美的了。做事到了没有后悔的地步就到顶了, 不能要求它一定成功。所以制度、号召、政策、命令,要严肃而有威势;奖 赏刑罚,要坚决实行而有信用;军队驻扎的营垒和收藏物资的军库,要周密 而坚固;转移、发动、进攻、撤退,既要安全而稳重,又要紧张而迅速;侦 探敌情、观察其变动,既要隐蔽而深入,又要多方比较而反复检验;对付敌 人进行决战,一定要根据自己已了解清楚的情况去行动,不要根据自己怀疑 的情况去行动;以上这些叫做六种策略。不要热衷于当将军而怕罢免,不要 急于求胜而忘记了有可能失败,不要只以为自己有威力而轻视外敌,不要看 见了那有利的一面而不顾那有害的一面,凡是考虑事情要仔细周详而使用财 物进行奖赏时要大方,这些叫做五种要权衡的事。不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的 原因有三种:宁可被杀而不可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守备不完善的地方,宁可 被杀而不可使自己的军队打不能取胜的仗,宁可被杀而不可使自己的军队去 欺负老百姓,这叫做三条最高的原则。大凡从君主那里接受了命令就巡视三 军,三军已经稳定,各级军官得到了合适的安排,各种事情都治理好了,那 么君主就不能使他高兴,敌人就不能使他愤怒,这叫做最合格的将领。一定 在战事之前深思熟虑,并且反复告诫自己要慎重,慎重地对待结束就像开始 时一样,始终如一,这叫做最大的吉利。大凡各种事情成功一定在于慎重, 失败一定在于怠慢,所以慎重胜过怠慢就吉利,怠慢胜过慎重就灭亡,冷静 的谋划胜过冲动的欲望就顺利,冲动的欲望胜过冷静的谋划就凶险。攻战要 像防守一样不轻率追击,行军要像作战一样毫不松懈,有了战功要像侥幸取 得的一样不骄傲自满。慎重对待谋划而不要大意,慎重对待战事而不要大意, 慎重对待军吏而不要大意,慎重对待士兵而不要大意,慎重对待敌人而不要 大意,这叫做五种不大意。谨慎地根据这六种策略、五种权衡、三条最高原 则办事,并且用恭敬而不大意的态度来处理一切,这叫做举世无双的将领, 他就能与神明相通了。”
[原文]
15.5 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军制。”孙卿子曰:“将死鼓 (1) ,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 (2) 。闻鼓声 而进,闻金声而退 (3) ;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 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 (4) ,服者不禽,格者不舍,犇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贼,则是亦贼也。以故顺 刃者生,苏刃者死 (5) ,犇命者贡 (6) 。微子开封于宋 (7) ;曹触龙断于军 (8) ;殷 之服民所以养生之者也,无异周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 (9) , 无幽闲辟陋之国 (10) ,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 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 (11)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 之谓也。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 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临武君曰:“善!”
[注释]
(1)按古代作战的制度,主将自掌旗鼓指挥三军。战鼓是主将的指挥岗位。“将死鼓”也就是殉 身于其职守。(2)“大夫”为连类而及之词,或为衍文。(3)金:金属之器,指钲( 争)、铙(n2o 挠)之类,似铃而无舌,用槌敲击作响以作为停止进军的号令。(4)猎:通“躐”,踩,践踏。(5)苏: 通“傃”(素),向。(6)贡:当为“贳”字之误(刘师培说)。贳(世),赦免。(7)微子:名 启,商纣的庶兄,归周后周公旦让他统率殷族而封于宋,是宋国的始祖。此文称“开”,可能是刘向 避汉景帝(刘启)讳而改。(8)曹触龙:商纣王之将,荀子说他是奸臣,参见 13.7。(9)竭蹶:见 8.3 注(4)。(10)无:见 9.16 注(9)。辟:通“僻”。(11)引诗见《诗・大雅・文王有声》。
[译文]
临武君说:“说得好。请问称王天下者的军队制度。”荀卿说:“将军为战鼓而牺牲,驾驭战车的死在缰绳旁,各级官吏以身 殉职,战士死在队伍中。听见战鼓的声音就前进,听见钲、铙的声音就后退; 服从命令是最重要的,取得战功在其次;命令不准前进却前进,就像命令不 准后退却后退一样,它们的罪过是相同的。不杀害年老体弱的,不践踏庄稼, 对不战而退的敌人不追擒,对抵抗的敌人不放过,对前来投顺的不抓起来当 俘虏。凡是讨伐杀戮,不是去讨伐杀戮那百姓,而是去讨伐杀戮那扰乱百姓 的人;百姓如果有保护那乱贼的,那么他也就是乱贼了。因为这个缘故,所 以顺着我们的刀锋转身逃跑的就让他活命,对着我们的刀锋进行抵抗的就把 他杀死,前来投顺的就赦免其罪。微子启归顺周朝而被封在宋国;曹触龙负 隅顽抗而被斩首于军中;商王朝那些降服周朝的民众用来养身的生活资料, 和周朝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近处的人歌颂周朝而且热爱周朝,远处的人 竭尽全力地来投奔周朝,即使是幽隐闭塞偏僻边远的国家,也无不前来归附 而听从役使,并且喜欢周朝,四海之内就像一个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达 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这可以称作是人民的君长了。《诗》云:‘从那西 边又从东,从那南边又从北,没有哪个不服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称王 天下的君主有讨伐而没有攻战,敌城坚守时不攻打,敌军抵抗时不攻击,敌 人官兵上下相亲相爱就为他们庆贺,不摧毁城郭而屠杀居民,不秘密出兵搞 偷袭,不留兵防守占领的地方,军队出征不超过预先约定的时限。所以政治 混乱的国家中的人民都喜欢他的这些政策,而不爱自己的君主,都希望他的 到来。”临武君说:“说得好!”
[原文]
15.6 陈嚣问孙卿子曰 (1) :“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 (2) ,为争夺也。”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 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 (3) ,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 (4) 。是以尧伐驩兜 (5) ,舜伐有苗 (6) ,禹伐共工 (7) ,汤伐有夏 (8) ,文王伐崇 (9) ,武王伐纣,此 两帝、四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10) 。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 (11) ; 兵不血刃 (12) ,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13) 。《诗》曰 (14) :‘淑人君 子,其仪不忒 (15) 。’此之谓也。”
[注释]
(1)陈嚣:荀子的学生。(2)有:用。参见 《古书虚字集释》。(3)神:指“尽善浃治” (见 8.13), 即尽善尽美通体皆治。(4)说:通“悦”。(5)尧:见 2.2 注(4)。驩( 欢)兜:古代部落名,此 指尧时该部落的首领,传说他被尧流放于崇山。(6)舜:见 3.1 注(10)。有苗:也称“三苗”,尧、舜 时代的一个部落,居于今湖南、江西交界地带,此当指其首领而言,相传他被流放到三危。(7)禹:见 2.2 注(4)。共( 公)工:古代部落名,据古书记载,从颛顼帝开始直到周代,都有共工的事迹。 此当指舜、禹时该部落的首领,相传他被流放于幽州。(8)汤:见 4.12 注(12)。有夏:即夏后氏,此 指夏朝的末代君主桀,见 1.14 注(3)。(9)文王:见 5.4 注(2)。崇:商代诸侯国,在今河南嵩县北, 到崇侯虎时为周文王所灭。(10)两帝四王:《集解》作“四帝两王”,据《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引文 改。(11)义:《集解》作“德”,据《文选》卷四十四《为袁绍檄豫州》“不俟血刃”注引文改。(12) 兵不血刃:兵器不待血染刀口,指不流血战斗。(13)施(y@义):蔓延,延续。(14)引诗见《诗・曹 风・尸鸠》。(15)见 10.20 注(19)。据上文语意,此下也当有“其仪不忒,正是四国”两句,今译文 加此两句。
[译文]
陈嚣问荀卿说:“先生议论用兵,经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者爱人,义 者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么又为什么要用兵呢?大凡用兵的原因,是为了 争夺啊。”荀卿说:“这道理不是你所知道的。那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就 憎恶别人危害他们;义者遵循道理,正因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恶别人搞乱 它。那用兵,是为了禁止横暴、消除危害,并不是争夺啊。所以仁人的军队, 他们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他们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 时雨的降落,没有人不欢喜。因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 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商纣,这两帝、四王都是使用仁 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的。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 兵器的刀口上还没有沾上鲜血,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德行伟大到这种地步, 就会影响到四方极远的地方。《诗》云:‘善人君子忠于仁,坚持道义不变 更。他的道义不变更,四方国家他坐镇。’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原文]
15.7 李斯问孙卿子曰 (1) :“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 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 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 (2) ,将率末事也。’奏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 下之一合而轧己也 (3) ,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 (4) ,非 其逐之鸣条之时也 (5) ;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 (6) ;皆前行 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 (7) ,此世之所以乱 也。”
[注释]
(1)李斯:秦代政治家。曾从学于荀子,后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曾先后任秦朝的廷尉和丞相。(2)君:《集解》误作“军”,据嘉善谢氏校本改。(3)諰諰(x!洗)然:恐惧的样子。轧:倾轧。(4) 传说汤打败桀后,把桀流放到历山(参见 21.3 注(4))。(5)鸣条:古地名,又名高侯原,是成汤打败 夏桀的地方。其地所在,异说甚多,现已难以确指,通行的说法认为在今山西运城县安邑镇北(参见 《史记・殷本纪》《正义》)。(6)甲子:甲子日,即周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打败商纣王的 日子。关于武王克殷之日,《尚书・牧誓》仅记“甲子”,未载年月,故史家推算,其说甚众。《史 记・周本纪》以为在周武王十二年二月,后人多以为周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即 公元前 1066 年阴历二 月初五。但据《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这甲子日或当在周武王六年(公元前 1106 年)阴历 二月初五。(7)本:指实行仁义的政治措施。末:指机变诡诈的战略战术,即李斯所说的“以便从事”。
[译文]
李斯问荀卿说:“秦国四代都有胜利的战果,在四海之内兵力最强,威 力扩展到诸侯各国,但他们并不是依靠仁义去从事战争,而只是根据便利的 原则去做罢了。”荀卿说:“这道理不是你所知道的。你所说的便利,是一种并不便利的 便利。我所说的仁义,才是极其便利的便利。那仁义,是用来搞好政治的工 具;政治搞好了,那么民众就会亲近他们的君主,喜爱他们的君主,而不在 乎为君主去牺牲。所以说:‘一切都在于君主,将帅是次要的事。’秦国四 代都有胜利,却还是提心吊胆地经常怕天下各国团结一致来蹂躏自己,这就 是人们所说的衰落时代的军队,还没有抓住根本的纲领。从前商汤流放夏桀, 并不只是在鸣条追击的时候;武王诛杀商纣,并不是甲子日早晨之后才战胜 他的;而都是靠了以前的措施与平时的治理,这就是我所说的仁义的军队。 现在你不从根本上去寻找原因而只是从枝节上去探索缘由,这就是社会混乱 的原因。”
[原文]
15.8 礼者,治辨之极也 (1) ,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 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 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
[注释]
(1)辨(办):通“办”,治理。
[译文]
礼,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使国家强大的根本措施,是威力得以扩 展的有效办法,是功业名声得以成就的要领。天子诸侯遵行了它,所以能取 得天下;不遵行它,所以会丢掉国家政权。所以,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 不足以用来取胜,高耸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不足以用来固守,严格的命令、 繁多的刑罚不足以用来造成威势,遵行礼义之道才能成功,不遵行礼义之道 就会失败。
[原文]
15.9 楚人鲛革、 犀兕以为甲 (1) , 坚如金石 (2) ; 宛钜铁釶 (3) , 惨如蜂虿 (4) ; 轻利僄遬 (5) ,卒如飘风 (6) ;然而兵殆于垂沙 (7) ,唐蔑死 (8) ;庄0 起,楚分而 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 (9) , 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 (10) ,缘之以方城 (11) ,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 (12) , 若振槁然 (13) 。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 (14) ?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刳比 干,囚箕子 (15) ,为炮烙刑 (16) ,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 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 道故也。
[注释]
(1)鲛,海鲨。兕(驷):雌性的犀牛。(2)坚:《集解》作“鞈”,据《文选》卷四十六王 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鱼甲烟聚”注引文改。(3)宛: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南阳。钜:钢(参见 《说文》)。他:或作“鉇”、“铊”、“鍦”,就是矛。(4)惨:狠毒, 厉害。虿( 豺去声):蝎子一类的有毒动物。(5)僄遬(票速):轻捷。遬:同“速”。 (6)卒(促):通“猝”,急速。飘风:旋风。(7)殆:危亡,失败。垂沙: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县 境。(8)唐蔑:或作“唐昧”,楚将。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 301 年),秦、齐、韩、魏共攻楚,杀唐蔑。(9)汝:汝水,源出河南鲁山县大盂山,流经宝丰、襄城、郾城、上蔡、汝南,注入淮河。颍: 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临颍西华商水,至周口镇,北合贾鲁河,南合沙河入淮。 (10)邓林:楚国北部边境古邓国(在今河南邓县一带)一带的山林。(11)缘:绕。方城:楚国北边的 长城,其城由今之河南沁阳县北起,绕过方城山(在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沿着伏牛山以南 延伸到邓县为止。(12)鄢(淹):楚国的大城市,位于今湖北宜城县南,因鄢水(即今汉水支流 蛮河,在宜城县南)得名,与春秋时郑邑之鄢(位于今河南鄢陵县)非一地。郢( 颖):楚国国 都,位于今湖北江陵市北。鄢郢举: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 279 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 邓(今湖北襄樊北)、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次年,白起取郢,烧夷陵(今宜昌),东进至竟陵(今 湖北潜江西北),以为南郡。(13)振槁:见 11.5 注(9)。(14)固、塞(s4i 赛)、隘、阻:四字同义 并列,都是指险要的地方。(15)刳比干、囚箕子:见 8.15 注(8)。(16)烙( 格):通“格”。炮烙: 相传为纣所制造的酷刑。据说是将铜格放在烧炭之上,使犯人行其上,便堕入火中而被烧死。
[译文]
楚国人用鲨鱼皮、犀兕皮做成铠甲,坚硬得就像金属、石头一样;宛地 出产的钢铁长矛,狠毒得就像蜂、蝎的毒刺一样;士兵行动轻快敏捷,迅速 得就像旋风一样;但是兵败垂沙,唐蔑阵亡;庄0 起兵造反,楚国被分裂成 了三四块。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吗?这是因为他们用 来统治国家的办法并不是礼义之道的缘故啊。楚国以汝水、颍水作为天险, 以长江、汉水作为护城河,把邓地一带的山林作为它的边界屏障,拿方城来 围绕保护自己,但是秦军一到而鄢、郢就被攻取了,像摧枯拉朽一样。这难 道是因为没有要塞险阻吗?这是因为他们用来统治国家的办法,并不是礼义 之道的缘故啊。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了箕子,设置了炮烙的酷刑, 随时杀人,臣下心惊胆战地没有谁能肯定自己会寿终正寝,但是周军一到, 他的命令就不能在下面贯彻执行了,他就不能使用他的民众了。这难道是因 为命令不严格、刑罚不繁多吗?这是因为他用来统治国家的办法并不是礼义 之道的缘故啊。
[原文]
15.10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 (1) ,沟池不拑 (2) ,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明内者 (3) , 无它故焉,明道而分钧之 (4) ,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上也如影向 (5) 。有不由 令者,然后诛之以刑,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其上 (6) ,知罪之在已也。 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 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 “威厉而不试 (7) ,刑错而不用 (8) 。”此之谓也。
[注释]
(1)辨(办):宋浙本作“办”,字通,治理的意思。(2)拑:当作“抇”(胡),掘。(3) 明:等于说盛。明内:使国内昌盛。也就是 15.2 所说的“国日明”。(4)道:承 15.8 与 15.9 而来, 指礼义之道。分:见 5.10 注(1),这里作状语,表示“用名分”。钧:通“均”,调节,平衡。(5) 和( 贺)、附和,响应。向:通“响”,回声。(6)邮:通“尤”(世德堂本作“尤”),怨恨。(7)厉:高举。(8)错:通“措”(世德堂本作“措”)。
[译文]
古代圣王的兵器,不过是戈、矛、弓、箭罢了,但是敌国不等他使用就 屈服了;他城墙不整修,护城河不挖掘,要塞不建立,机智变诈不施展,但 是他的国家却平安无事地不怕外敌而又能昌盛,这没有其他的缘故,是由于 彰明了礼义之道而用名分来协调臣民,适时使用人民而真诚地爱护他们,因 而臣民附和君主就像影子和回响一样。有不遵从命令的,然后再用刑罚来惩 处他,所以惩罚了一个人而天下都服了,罪犯也不怨恨自己的君主,知道罪 责在自己身上。所以刑罚用得少而威力却行于四方,这没有其他的缘故,是 因为遵行了礼义之道的缘故。古代帝尧治理天下,只杀了一个人、惩罚了两 个人而天下就治理好了。古书说: “威势高举而不使用, 刑罚设置而不施行。 ” 说的就是这个啊。
[原文]
15.11 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 (1) 。故赏庆、刑罚、 势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 (2) 。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 无礼义忠信焉 (3) ,虑率用赏庆、刑罚、势诈除阸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 (4) 。大 寇则至 (5) ,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劳苦烦辱 (6) ,则必犇; 霍焉离耳 (7) ,下反制其上。故赏庆、刑罚、势诈之为道者,佣徒鬻卖之道也 (8) ,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 (9) ,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 (10) , 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 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 (11) ,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 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 (12) ,莫不毒孽 (13) ,若祓不祥 (14) ,然后刑于是起矣。 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戆陋 (15) ,谁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后百姓晓然皆知修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 (16) 。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 誉,然后赏于是起矣。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将以为害邪?则高 爵丰禄以持养之。生民之属 (17) ,孰不愿也?雕雕焉县贵爵重赏于其前 (18) , 县明刑大辱于其后 (19) ,虽欲无化,能乎哉?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 (20) , 所为者化而顺: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 (21) ,矜 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 (22) ,夫是之谓大化至一。《诗》曰 (23) :“王犹允塞, 徐方既来。”此之谓也。
[注释]
(1)焉:于之,对自己。(2)势:与“诈”同义连用,是权谋的意思。致:招致,取得。(3)焉: 于是间。(4)虑:大致,大凡。率:与“虑”同义连用。除:当作“险”(王念孙说)。除阸:使穷困 而走投无路,引申指控制。(5)则:若。(6)烦辱:两字同义,同“繁缛”。(7)霍焉:涣然,散去的样 子。(8)鬻:《集解》作“粥”,字通,今据世德堂本改。(9)美国家:指美化国家的风俗。参见 12.5 注(2)。(10)以下几句可参见 11.22 与 10.16 注。(11)以:通“已”。(12)敦:通“憝”(队), 怨恨。(13)毒:祸害。这里用作意动词。孽:通“■”,妖孽,灾害,这里用作意动词。(14)祓( 扶):古代一种除灾驱邪的仪式,此泛指驱除。(15)戆陋:见 11.16 注(9)。(16)修:当作“循”,遵 从的意思。参见 12.2。(17)属:类。(18)雕雕焉:昭昭然,明白的样子。县:同“悬”,挂。(19)明 刑:刑罚名。除去犯人的冠饰,将犯人的罪状写在板上,并插在他背部来公开示众。(20)神:见 15.6 注(3)(21):旁:偏颇,不公正。辟:通“僻”,邪僻,不正当。曲,弯曲,不正直。私:偏私,不公 道。(22)矜( 金),骄傲,不谦和。纠:检举揭发,不客气。收:夺取,不谦让。缭:纠缠,不 和睦。(23)以下见 12.2 注(9)、(10)、(11)。
[译文]
大凡人们的行动,如果是为了赏赐和表扬才去做的,那么看见对自己有 损害就罢手不干了。所以赏赐表扬、行刑处罚、权谋诡诈不足以竭尽人们的 力量、使人们献出生命。现在做人民君主的,他们用来对待下面老百姓的, 其中没有礼义忠信,而大抵只是使用赏赐表扬、行刑处罚、权谋诡诈控制臣 民来获得他们的功用罢了。强大的敌寇到来,让他们去把守危险的城邑,就 一定会叛变;让他们去抵抗敌人进行战斗,就一定会败北;让他们干费力艰 苦繁杂的事,就一定会逃跑;他们涣散地背离了,臣民反过来制裁了他们的 君主。所以赏赐表扬、行刑处罚、权谋诡诈作为一种办法,实是一种受雇佣 的人出卖气力的办法,它不足以团结广大民众、使国家的风俗淳美,所以古 代的圣王认为可耻而不遵行它。古代的圣王提高道德声誉来引导人民,彰明 礼制道义来指导他们,尽力做到忠诚守信来爱护他们,根据尊崇贤人、任用 能人的原则来安排他们职位,用爵位、服饰、表扬、赏赐去一再激励他们, 根据时节安排他们的劳动、减轻他们的负担来调剂他们,抚养他们,就像保 护初生的婴儿一样。政策法令已经确定,风气习俗已经一致,如果还有人违 背习俗而不顺从自己的君主,那么百姓就没有谁不怨恨厌恶他,就没有谁不 把他当作祸害妖孽,就像要驱除不祥一样要除掉他,这种情况发生以后,刑 罚就从此产生了。这种人便是重刑所施加的对象,耻辱还有哪一种比这个更 大的呢?要把它看作为有利的事吗?但是重刑加到了他身上啊。本身如果不 是发疯、糊涂、愚蠢、浅陋的人,谁能看到了这种处罚而不改过自新呢?这 样做了以后,百姓就明明白白地都知道要遵从君主的法令、依顺君主的意志 而爱戴君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能被善道所感化、修养身心、端正品 行、不断奉行礼义、崇尚道德,百姓就没有谁不器重尊敬他,就没有谁不亲 近赞誉他,这种情况发生以后,奖赏就从此产生了。这种人便是高官厚禄的 授予对象,光荣还有哪一种比这个更大的呢?要把它看作为有害的事吗?可 是用高官厚禄来扶养他们的啊。凡是人,哪一个不愿意这样呢?明明白白地 把高贵的官爵和优厚的奖赏摆在他们的前面,把彰明罪行的刑罚与最大的耻 辱放在他们的后面,即使要他们不变好,可能么?所以民众归顺投奔君主就 像流水奔向大海一样,君主所在的地方就得到全面的治理,君主采取措施的 地方人们都受到教育感化而顺服:残暴、凶狠、胆大、强壮的一类人都会被 他感化而变得忠厚老实,偏颇、邪僻、搞歪门邪道、偏私的一类人都会被他 感化而变得大公无私,骄傲自大、尖刻伤人、竞抢不让、纠缠不休的一类人 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和气温顺,这叫做深广的教化、极大的一致。《诗》云: “王道真大满四海,徐国已经来朝拜。”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啊。
[原文]
15.12 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袭 其处,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顺比。是故得地而权弥重,兼人而兵俞强 (1) 。是以德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势,故民虽有离心,不 敢有畔虑。若是,则戎甲俞众,奉养必费。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 弱。是以力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用贫求富 (2) ,用饥求饱,虚腹张口来归 我食 (3) 。若是,则必发夫掌窌之粟以食之 (4) ,委之财货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已期三年 (5) ,然后民可信也。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国俞贫。是 以富兼人者也。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注释]
(1)俞:通“愈”。(2)用:因为。(3)食(饲):通“饲”,养。(4)掌:当作“禀”,“禀”同“廪”(凛)米仓。窌(叫):地窖。(5)期:通“綦”,极。
[译文]
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有依靠德行去兼并别国的,有依靠强力去兼并别国的,有依赖财富去兼并别国的。那个国家的人民景仰我的名声,赞赏我的德行,想做我的下民,所以打 开国门清除道路来迎接我进城。我依靠这国家的民众,沿用它的住处,而百 姓都安宁,对我制订的法律与颁布的命令没有人不顺从。所以得到了土地而 权势更大,兼并了别国而兵力越来越强。这是依靠德行去兼并别国的君主。 那个国家的人民并不是景仰我的名声,也不是赞赏我的德行,他们只是 害怕我的威武,被我的势力所胁迫,所以他们虽然有离开我的心思,也不敢 有背叛我的打算。像这样,那么战士就要越来越多,给养一定化费很大。所 以得到了土地而权势更轻,兼并了别国而兵力越来越弱。这是依靠强力去兼 并别国的君主。那个国家的人民并不是景仰我的名声,也不是赞赏我的德行,而是因为 贫穷而追求富裕,因为饥饿而想吃饱,所以空着肚子张着嘴来投奔我求食。 像这样,就必须发放那米仓地窖中的粮食来供养他们,给他们财物来使他们 富足,委任善良的官吏来接待他们,已经满了三年,然后这些归附的老百姓 才可以信任。所以得到了土地而权势更轻,兼并了别国而国家越来越贫穷。 这是依靠财富去兼并别国的君主。所以说:依靠德行兼并别国的君主称王,依靠强力兼并别国的君主衰弱,依靠财富兼并别国的君主贫穷。这种情况古今是一样的。
[原文]
15.13 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 (1) ,而不能凝也,故魏夺 之 (2) 。燕能并齐 (3) ,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 (4) 。韩之上地 (5) ,方数百里, 完全富足而趋赵 (6) ,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 (7) 。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 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得之则凝,兼并 无强。古者汤以薄 (8) ,武王以滈 (9) ,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 无它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 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注释]
(1)齐能并宋:公元前 286 年,齐伐宋,宋王偃(康王)出逃,死于温(今河南温县),齐兼并 了宋国。(2)魏夺之:公元前 284 年,魏与秦、赵、韩、燕一起伐齐而攻破临淄,齐涽王出逃而死于淖 齿之手。于是齐国被瓜分,魏国得到了原属宋国的大部分土地。(3)燕能并齐:公元前 284 年,燕昭王 以乐毅为上将军攻齐,秦与三晋协同作战,乐毅破齐临淄,随后又攻占齐城七十余座,齐仅剩莒、即 墨二城。(4)田单夺之:见 15.3 注(35)。(5)上地:指上党地区,在今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一带。(6) 趋赵:公元前 262 年,秦将白起攻韩,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完全封闭了韩与上党郡的交通。上党 郡守冯亭不愿降秦,附赵。(7)秦夺之:上党归附赵国后,赵派廉颇屯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拒秦, 赵、秦相持,不分胜负。公元前 260 年,秦攻上党,赵王中了秦国范睢的反间计,命赵括替代廉颇为 将,结果被白起大败于长平。公元前 259 年,秦将司马梗北定太原,完全占领了上党郡。 (8)薄:通 “亳”(勃),见 11.3 注(13)。(9)滈(号):通“鄗”,见 11.3 注(14)。
[译文]
兼并别国容易做到,只是巩固凝聚它很难。齐国能够兼并宋国,但不能 凝聚,所以魏国夺走了宋国。燕国能兼并齐国,但不能凝聚,所以田单夺回 了它。韩国的上党地区,方圆几百里,城池完备、府库充足而投奔赵国,赵 国不能凝聚,所以秦国夺取了它。所以,能兼并别国的土地而不能凝聚,就 一定会被夺走;不能兼并别国又不能凝聚自己本来拥有的国家,就一定会灭 亡。能凝聚自己的国家,就一定能兼并别国了。得到别国的土地就能凝聚, 那么再去兼并就不会有强大而不能兼并的对手了。古代商汤凭借亳,周武王 凭借鄗,都不过是方圆百里的领土,而天下被他们统一了,诸侯做了他们的 臣属,这没有其他的缘故,是因为他们能凝聚取得的土地啊。凝聚士人要依 靠礼义,凝聚民众要依靠政策。礼义搞好了,士人就会归服;政治清明,民 众就安定。士人归服、民众安定,这叫做最大的凝聚。靠这种政治局面来守 卫就牢不可破,靠它来出征就强大无比,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称王天下者 的事业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