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建筑京城,周围四十里,为九门,南曰丽正、文明、顺城,东曰齐化、东直,西曰平则、西直,北曰安定、德胜。正统中,改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城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城,余四门仍旧。城南一面长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五寸,东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二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高三丈五尺五寸,垛口五尺五寸,基厚六丈二尺,顶收五丈。嘉靖二十三年,筑重城包京城南一面,转抱东西角楼,止长二十八里,为七门,南曰永定、左安、右安、东曰广渠、东便,西曰广宁、西便。城南一面长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东一千八十五丈,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各高二丈,垛口四尺,基厚二丈,顶收一丈四尺。四十二年增修各门瓮城,此见于《明季工部志》,与今制规模相同,似觉城墙比先增高,不止三丈五尺也。
按《正统实录》云,京师城垣,其外旧固以砖石,内惟土筑,遇雨辄颓。正统十年六月,命太监阮安、(交趾人。)成国公朱勇、修武伯沈荣、尚书王卺、侍郎王祜督工甓之。又云,正统二年正月,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月城、牌楼,于四年四月完工,至是焕然,金汤巩固,足耸万国之瞻云。又按《明工部志》云,京城周围四十里,南面长一千二百九十馀丈,北面长二千二百三十馀丈,何以南北尺丈长短悬殊?以今视之,似觉南面较北面为长。应是版印所误,南面当是二千二百九十馀丈也。又《旧京遗事》云,京师大城,周围四十五里,九门,城如方印,亦与《工部志》之四十里不同,均俟考证。
又按《明世宗实录》所载,建筑外城之制,初议周围四面,俱筑重城,度勘地势,接连旧日土城,约长七十馀里。后因工费重大,成功不易,以问大学士严嵩等,乃请自诣工所视之,还言先筑南面,俟财力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从之。是以京师重城只障南面也。
又按自来论形势者,必曰关中负山面河,不啻拊背扼吭,足以鞭挞四裔。其次则河、洛居天下之中,金陵有长江之险。盖皆因仍而言,未必具有独识也。燕京之地,《战国策》已称其天府之国,富弼称其士卒精悍,与他道不类,得其心可以为用,失其心可以为患。《朱子语类》言冀州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还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也。
又按《金图经》云,正元四年,金主亮率文武百官幸燕,遂以燕为中都府,曰大兴,定京邑焉。都城之门十二,每一面分三门,一正两偏。其正门两旁,又设两门。正门常不开,惟车驾出入,余悉由两旁门行。其门十二,东曰宣耀、施仁、阳春,西曰灏华、丽泽、新益,南曰丰宜、景风、端礼,北曰通元、会城、崇智。内城门左掖、右掖、宣阳、宣华、玉华、拱北,又在外焉。外门墨书粉地,内门金书朱地,皆礼部尚书王兢书。督修宫殿者,左相张浩也。内城之地,九里三十步。其外城之地,似比今之大城宽广。土人言,德胜门外、东直门外之土墉,即金代都城旧址。其信然欤?
又今之京师人呼正阳门为前门,崇文门为哈达门,又曰海岱门,宣武门为顺治门,朝阳门为齐化门,阜城门为平则门,外城之左安门为江擦门,广渠门为沙窝门,右安门为南西门,广宁门为彰仪门。若言现定之名,转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