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易》者,性理之学也。性理,具于人心者也。当其分寸湛然,灵台皎洁,无一丝之干,无一尘之类。斯时也,性理具在而《易》存吾心,浑然是《易》也,其先天之《易》也及夫虑端一起,事根忽萌,物之著心,如云之蔽空,如尘之蒙镜,斯时也,汩没茫昧,而向之《易》存吾心者,泯焉尔。故三要之妙,在于运耳,目,心三者之虚灵,俾应于事物也。耳之聪,目之明,吾心实总乎聪明。盖事根于心,心该乎事,然事之未萌也,虽鬼神莫测其端,而吉凶祸福,无门可入。故先师曰:“思虑未动,鬼神不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若事萌于心,鬼神知之矣。吉凶悔咎有其数,然吾预知之,何道欤?必曰:求诸吾“心易”之妙而矣。于是肃然不动,静虑诚存,观变玩占,运乎三要;必使视之不见者,吾见之;听之不闻者,吾闻之;如形之见示,如音之见告,吾之了然鉴之,则《易》之为卜筮之道,而《易》在吾心矣。三要三虚,而灵应之妙斯得也。是道也,寓至精至神之理,百姓日用而不知。安得圆通三昧者与之论欤!此先师刘先生,江夏人,号湛然子,得之王屋山人高处士云岩。
宝庆四年,仲夏既望,清灵子朱虚拜首序。
【白话释意】
《周易》属于性命理气之学,性命理气本来就存在于人们心中。当一个人的分寸之内湛然澄彻,胸中变得皎洁如洗,毫无牵连,毫无拖累,就是在这个时候,性命理气就会弥漫心中,易理就会浑然存于心中。这种易,就是先天之易。思想一旦开始运行,诸事一下子出现在眼前,各种物像充塞内心,就像云翳掩蔽长空,灰尘遮盖镜面,就是在这个时候,心灵即被淹没,眼前一片茫然,本来存活于心中的先天之易也就无影无踪了。
所以,“三要”的奥妙,就在于运用耳,目,心,以次三种空灵的直觉来感应万物万事。耳聪,目明,我的心总是紧紧地系结聪明。
由于事物根源在于一心,一心囊括事物。但事情未曾萌发之时,即使是鬼神也不能探测他的端绪。至于吉凶祸福,就更加不得而知了。所以先师说:“思虑未动,鬼神不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
事物一旦萌动于心,鬼神便会知道的。吉凶悔吝,自有定数。这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说法。然而我预知它们,又是依据什么道理呢?答案只能是:“求助于我心灵中自在的易理罢了。”因此只能平心静气,殚精竭虑,以诚心来沟通神灵,注意观察易象的变化发展,玩昧占得的吉凶,运用“三要”。一定要使自己能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东西,能听到常人无法听到的声音;就象亲眼看到眼前的东西,亲耳听到耳边的声音一样,自己都能了然明白于心。这样,《易经》就能作为预测占筮的方法,而存在于我心中了。耳,目,心――三者运用得好,占测灵验之妙就算掌握了。《周易》中蕴含着天下至精,至神,至妙的义理,平民百姓每天使用它,却不知其所以然。怎样才能找到精通其玄机真谛的人,并与他讨论那些高深奥妙的道理呢?先师刘先生,江夏人氏,雅号湛然子,就从王屋山人高云岩士那里得到真传的。
宝庆四年,仲夏,在既望之日,清灵子朱虚敬拜顿首,撰写此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