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论》云∶痈发背,多发于诸腑俞也。六腑不和则生痈,诸腑俞皆在背,其血气结络于身,六腑气不和。腠理虚者,经络为寒所客,寒折于血,则壅不通,故结成痈,发其俞也。
热气加于血,则肉血败,化而为脓。痈初结之状,肿而皮薄以泽。背上忽有赤肿而头白,摇之连根,入应胸里动,是痈也。
发背若热,手不可近者,内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发背膏、大黄帖。若在背生,破无苦,良久不得脓,以食肉膏、散着兑头,纳痈口中。人体热气歇,服术散。五日后痈欲瘥者,服排脓内塞散。
《千金方》云∶论曰∶凡发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石而自发者,此是上世有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不救。其临困时,方圆径三四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之中脓皆乃出,寻即失音不言。
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痛痒有异,即取净土水和作泥,捻作饼子,径一寸半,浓二分,以粗艾作炷,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即瘥。若如榆英大,灸七七炷即瘥。若至钱许大,日夜灸不住乃瘥,并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又恒冷水射之,渍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此病忌面、酒、肉、五辛等。
凡肿起于背胛中,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者,名发背。不灸治即入内,灸当针疮上七八百壮。
又方∶饮铁浆三升,下利为度。
又方∶鹿角灰,酢和涂之。
排(步皆反)脓内塞散主大疮热已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疮痛方∶防风(一两) 茯苓(一两) 白芷(一两) 桔梗(一两) 远志(一两) 甘草(一 两) 桂心(二分) 人参(一两) 芎 (一两) 当归(一两) 附子(二枚) 厚朴 (二两) 龙骨(一两) 黄 (一两) 赤小豆(五合,熬)
十五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按∶《范汪方》云∶非酒则药势不宣。)
《广济方》疗钟乳及五石等发背毒热方∶ 黄芩(三两) 白鸭屎(五合) 白蔹(一握) 香豉(五合)
切,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经心方》疗发背方∶ 以冷石熨肿上,验。
又方∶马粪敷,干易之,妇人发乳亦瘥。
《范汪方》治发背及诸痈肿已溃未溃方∶ 捣豉小和水,令如强泥作饼,饼可肿大,浓三分所,若有疮孔空遗之,勿覆,令汁得出,得以艾罗灸豉上欲燥,若热则易,令大热剥烂皮也。痈痛寻当转减,便得安。为灸或有一日、二日、三日,疮孔中当汁出。(《千金方》同之。)
治痈肿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二升(成末)〕 甘草(五两) 冶葛(二两) 桂心(四分) 当归(四 两)
凡五物,冶合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葛氏方》治痈发背腹阴匿处通身有数十方∶ 取干牛屎烧,捣细,重绢筛下,以鸡子白和以涂之,干复易。秘方。《刘涓子方》同之。
又方∶用鹿角、桂心、鸡矢,当别烧,合之捣,以鸡子白和,涂之。秘方。
又方∶生栝楼根细捣,以苦酒和,涂上,干复易之。
又方∶赤小豆涂之亦良。
《刘涓子》治痈发背发房初起赤方∶ 其上赤处灸百壮。
又方∶捣苎根,少水解以薄上。
又方∶灶黄土、鸡子白和,涂上。
又方∶树上不落桃子,末,以好苦酒和,敷上良。
又云∶欲使速溃方∶水研半夏,鸡子白和涂之,亦能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