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脉浮为风。脉缓为湿。云为痹者。风与湿合而痹也。然非风痹疼痛之谓。故又曰痹非中风。所以然者。风得湿而变热。湿应脾而内行。是以四肢不疼而苦烦。脾脏瘀热而色黄。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曰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瘅。
趺阳脉数为热者。其热在胃。故消谷。脉紧为寒者。其寒在脾。故满。满者必生湿。胃热而脾湿。
亦黄病之原也。尺脉浮为伤肾者。风伤肾也。趺阳脉紧为伤脾者。寒伤脾也。肾得风而生热。脾得寒而生湿。又黄病之原也。湿热相合。其气必归脾胃。脾胃者。仓廪之官也。谷入而助其热则眩。谷不消而气以瘀。则胃中苦浊。浊气当出下窍。若小便通。则浊随溺去。今不通。则浊虽下流而不外出。于是阴受其湿。阳受其热。转相流被而身体尽黄矣。曰谷瘅者。病虽始于风寒。而实成于谷气耳。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瘅。腹如水状。不治。
肾劳而热。黑色上出。犹脾病而黄外见也。额于部为庭。灵枢云。庭者颜也。又云。肾病者。
颧与颜黑。微汗出者。肾热上行。而气通于心也。手足心热。薄暮即发者。病在里在阴也。膀胱急者。
肾热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劳过度。热从肾出。故名曰女劳瘅。若腹如水状。则不特阴伤。阳亦伤矣。故曰不治。
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瘅。
懊 。郁闷不宁之意。热内蓄则不能食。热上冲则时欲吐。酒气熏心而味归脾胃也。此得之饮酒过多所致。故名酒瘅。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脉迟胃弱。则谷化不速。谷化不速。则谷气郁而生热。而非胃有实热。故虽下之而腹满不去。伤寒里实。脉迟者尚未可攻。况非里实者耶。
夫病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瘅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瘅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酒之湿热。积于中而不下出。则为酒瘅。积于中则心中热。注于下则足下热也。酒黄瘅者。心中必热。或亦有不热。静言了了者。则其热不聚于心中。而或从下积为腹满。或从上冲为欲吐鼻燥也。
腹满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势而越之。既腹满且欲吐。则可下亦可吐。然必审其脉浮者。则邪近上。宜先吐。脉沉弦者。则邪近下。宜先下也。酒瘅下之。久久为黑瘅。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酒瘅虽有可下之例。然必审其腹满脉沉弦者而后下之。不然。湿热乘虚陷入血中。则变为黑瘅。目青面黑。皮肤不仁。皆血变而瘀之征也。然虽曰黑瘅。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心中热气熏灼。如啖蒜状。一如懊 之无奈也。且其脉当浮弱。其色虽黑当微黄。必不如女劳瘅之色纯黑而脉必沉也。
师曰。病黄瘅。发热烦渴。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烦满燥渴。病发于热。而复以火劫之。以热遇热。相得不解。则发黄瘅。然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矣。何瘅病之有哉。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其病之不独因于热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审其在表在里。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尽热而腹热尤甚。则其热为在里。里不可从表散。故曰当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脉沉者。热难外泄。小便不利者。热不下出。而渴饮之水。与热相得。适足以蒸郁成黄而已。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腹满舌痿。脾不行矣。脾不行者有湿。躁不得睡者有热。热湿相搏。则黄瘅之候也。黄瘅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土无定位。寄王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黄者土气也。内伤于脾。故即以土王之数。为黄病之期。盖谓十八日脾气至而虚者当复。即实者亦当通也。治之十日以上瘥者。邪浅而正胜之则易治。否则邪反胜正
而增剧。所谓病胜脏者也。故难治。
瘅而渴者。其瘅难治。瘅而不渴者。其瘅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瘅而渴。则热方炽而湿且日增。故难治。不渴。则热已减而湿亦自消。故可治。阴部者。里之脏腑。关于气。故呕。阳部者。表之躯壳。属于形。故振寒而发热。此阴阳内外浅深微甚之辨也。
谷瘅之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瘅。茵陈蒿汤主之。
谷瘅为阳明湿热瘀郁之证。阳明既郁。营卫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 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安而已。茵陈、栀子、大黄。苦寒通泄。使湿热从小便出也。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瘅。
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病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黄家日晡所本当发热。乃不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肾热所致。与酒瘅、谷瘅不同。酒瘅、谷瘅热在胃。女劳瘅热在肾。胃浅而肾深。热深则外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征。虽少腹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热而气内蓄。非脾湿而水不行也。惟是证兼腹满。则阳气并伤。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大麦粥和服。恐伤胃也。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熬黄)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酒瘅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酒家热积而成实。为心中懊 。或心中热痛。栀子、淡豉彻热于上。枳实、大黄除实于中。亦上下分消之法也。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
小便利。则湿热除而黄自已。故利小便为黄家通法。然脉浮则邪近在表。宜从汗解。亦脉浮者先吐之之意。但本无外风而欲出汗。则桂枝发散之中。必兼黄 固卫。斯病去而表不伤。抑亦助正气以逐邪气也。
桂枝加黄 汤方(见水气)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此治黄瘅不湿而燥者之法。按伤寒类要云。男子女人黄瘅。饮食不消。胃胀。热生黄衣。在胃中有燥屎使然。猪膏煎服则愈。盖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HT 曲热久则湿去而干也。本草猪脂利血脉。解风热。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曰病从小便出。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千金云。太医校尉史脱家婢黄病。服此。胃中燥粪下。便瘥。神验。
黄瘅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此正治湿热成瘅者之法。茵陈散结热。五苓利水去湿也。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十分末)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腹满小便不利而赤为里实。自汗出为表和。大黄硝石。亦下热去实之法。视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较猛也。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瘅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便清自利。内无热征。则腹满非里实。喘非气盛矣。虽有瘅热。亦不可以寒药攻之。热气虽除。
阳气则伤。必发为哕。哕、呃逆也。魏氏谓胃阳为寒药所坠。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温胃止哕。
哕止然后温理中脏。使气盛而行健。则喘满除。黄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瘅也。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腹痛而呕。病在少阳。脾胃病者。木邪易张也。故以小柴胡散邪气。止痛呕。亦非小柴胡能治诸黄也。
柴胡汤方(即小柴胡汤见呕吐)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以热从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乃土虚而色外见。宜补中而不可除热者也。夫黄瘅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黄瘅一证。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其心可谓尽矣。
附方
瓜蒂散 治诸黄。(方见 )
按删繁方云。服讫。吐出黄汁。亦治脉浮欲吐者之法也。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瘅。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