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
口 之 时 吐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经曰。阴病见阳脉而生。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
故云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木也。旺于卯丑寅。向旺。故为解时。)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邪至厥阴为传经尽。欲汗之时。渴欲得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皆阳气少而阴气多。故不可下。虚家亦然。
下之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阴气胜则厥逆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自止。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 之旦 厥相 (始发热。邪在表也。至六日邪传厥阴。阴气胜者。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阴寒气多。
当不 饮食 胃气 不能 若 疮。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
(伤寒脉迟。六七日为寒气已深。反与黄芩汤寒药。两寒相搏。腹中当冷。冷不消谷。
则不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
(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
其喉 气下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
热亦 (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陷 内发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
故 (阴胜则厥。阳胜则热。先厥五日。为阴胜。至六日。阳复胜。热亦五日。后复厥者。
阴复 其病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
其 烦 (脏厥者。死。阳气绝也。蛔厥。虽厥而烦。吐蛔已则静。不若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
病 x乌梅丸方 x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 归(四 两辛 甘温)
黄柏( (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阳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 寒淫 以安 捣成 服。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
其病 (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白。
胁烦 必致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冷结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
其后 (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
复传 除者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
而复 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
烦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者。病胜藏也。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伤寒发热。为邪气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汗出不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伤寒五六日。邪气当作。里热之时。若不结胸。而腹濡者。里无热也。脉虚者。亡血也。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邪传里也。至七日传经尽。则正气胜邪。当汗出而解。反下利。则邪气胜。
里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促。则为阳虚不相续。厥逆。则为阳虚不相接。灸之以助阳气。)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滑为阳厥。气内陷。是里热也。与白虎汤。以散里热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
x当归四逆汤方 x 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 (二十五 个甘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于心。
当归 七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则热当去。热反不去者。亡阳也。内拘急下利者。寒甚于里。四肢疼。厥逆而恶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内外虽殊。其亡津液。损阳气。则一也。阳虚阴胜。故生厥逆。与四逆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
(手足厥冷者。邪气内陷也。脉紧牢者。为实。邪气入腑。则脉沉。今脉乍紧。知邪结在胸 以吐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厥虽寒胜。然以心下悸。为水饮内甚。先与茯苓甘草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
下 咽喉不利 之。若泄 x麻黄升麻汤方 x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 寒) 黄 芩( 药(酸 平)
(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
正气 心去 芍 先 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四五日。邪气传里之时。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里虚遇寒。寒气下行。欲作自利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下。损伤正气。寒气内为格拒。经曰。格则吐逆。
食 通 x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x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 人参(甘温各三两)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
以通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者。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
诸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阳气大虚也。灸之阳气复。手足温而脉还。为欲愈。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水。趺阳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水不胜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者。脉当沉而迟。反浮数者。里有热也。涩为无血。尺中自涩者。肠胃血散也。
随利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是主下重。大则病进。此利未止。脉微弱数者。邪气微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
所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病患微厥。针经曰。
下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经曰。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 时。周时也。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得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脏也。故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而厥者。
属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利。致后重也。与白头翁汤。散热浓肠。)
x白头翁汤方 x 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上四味。以水七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腹满者。里有虚寒。先与四逆汤温里。身疼痛。为表未解。利止里和。与桂枝汤攻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自利不渴。为脏寒。与四逆汤以温脏。下利饮水。为有热。与白头翁汤以凉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经曰。实则谵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虚。
客于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得脓尽。呕亦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盒饭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微热。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
所 (大吐大下。胃气极虚。复极发汗。又亡阳气。外邪怫郁于表。则身热。医与之水。以发其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部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便也。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