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论)
夫冷热痢者。由肠胃虚弱。宿有寒而为客热所伤。冷热相乘。其痢乍黄乍白是也。若热搏于血。血渗肠间。则变为血痢也。而冷伏肠内。外伤于气。气搏津液不能行。则变成白痢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微使引气以息内。徐徐吹息。以鼻引气。气足复前即愈。其有热者。亦能运气以去之也。
x方 x x黄连散 x(出圣惠方) x治冷热痢。心腹痛。补不止。 x黄连(一两) 龙骨(二两) 木香(半两) 当归(一两锉) 赤芍药(一两) 诃 黎勒(一两半) 赤石脂(半两炙) 干姜(一两炮) 甘草(半两炙) 上捣细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x阿胶丸 x(出圣惠方) x治冷热不调。痢下脓血不止。腹痛不可忍。 x阿胶(一两捣碎) 干姜(一两炮) 木香(一两) 龙骨(二两) 赤石脂(二两) 黄 连(一两去皮) 当归(一两) 黄芩(一两) 厚朴(一两去粗皮)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三十丸。
x木香散 x(出圣惠方) x治冷热痢。虚损腹痛。不能饮食。日渐羸瘦。 x木香(半两) 甘草(半两炙) 干姜(半两炮) 白术(三分) 黄芩(半两) 柏 叶(三分) 当归(三分) 黄连(三分) 干熟地黄(三分) 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x二黄丸 治无问冷热新旧痢。 x黄连 黄柏 干姜 甘草 艾(三月三日者熟各八分) 附子(三枚) 蜡(一鸡子大)
乌梅肉(熬八分) 上捣罗为末。以蜜和蜡于铛之中。慢火着蜜。须候蜡熔尽。如干益蜜丸。
空腹以饮服四十丸。日二。渐加至五六十丸。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
x归连丸 治痢无问冷热及五色痢。入口即定。 x黄连(四分) 黄柏 当归 黄芩(各二两) 阿胶(二两炙) 熟艾(一两) 上捣 罗为散。以醇醋二升。煮胶烊。下药煮令可丸。如大豆。饮服七八分。日二夜一服。若产妇痢。加蒲黄一两。蜜和为丸。
x犀角散 x(出圣惠方) x治冷热痢不止。腹肚疼痛。心神烦闷。 x犀角屑(一两) 白术(一两) 黄连(一两去须) 当归(一两锉) 地榆(一两锉)
木香(半两) 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x诃黎勒散 x(出千金方) x治冷热痢。烦闷不欲饮食。 x诃黎勒(煨用皮) 当归(锉微炒) 黄连(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 木香(半两)
干姜(半两炮) 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x附子散 x(出圣惠方) x治冷热痢。腹痛不能饮食。 x附子(炮裂去皮) 黄连(去须微炒) 龙骨 地榆(锉各一两) 当归(三分锉) 木 香(半两) 上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x黄连丸 x(出圣惠方) x治冷热痢。心神烦闷。腹中疼痛。 x黄连(去须) 黄柏(锉微炒) 艾叶(微炒) 赤芍药(各二两) 当归(二两锉) 羚 羊角(屑二两)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万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三十丸。
x厚朴丸 x(出圣惠方) x治冷热不调。下痢不止。 x厚朴(一两半去粗皮) 黄连(一两去须) 干姜(半两炮) 甘草(半两炙) 龙骨 (半两) 赤石脂(半两)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每服不计时候。
以粥饮下三十丸 x香豉汤 x(出圣惠方) x疗下焦冷热不调。暴下赤白痢。 x香豉(一升熬) 白术(六两) 薤白(切一升) 蜀升麻(二两)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为x生犀散 冷无问伤冷热。及脓血痢。 x生犀角屑 黄柏(各二两) 黄连 苦参(各二两) 上为散。以糯米煮作饮。莫令生。
每日空腹服一服。下日再服便瘥。勿轻之。肘后方有当归。
x胶连丸 治痢。无问冷热赤白久新。 x阿胶(三两一两炙一两入药一两销清作胶) 胡黄连(一两) 干姜(二两) 大黄(半 两) 无食子(一枚久痢肠滑甚者加至三四枚) 上为末。以醋熔胶清。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五丸。日再。渐加三十丸。老小须以意斟酌加减服之。若冷痢以酒下。热痢以粥饮下。
x内补丸 x(一名黄连丸) x治冷热气不和。腹痛下痢不止。及下脓血。 x黄连(一两去须炒) 当归(三分锉炒) 干姜(半两炮) 阿胶(三分捣碎炒) 上 为末。炼蜜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三十丸。日再服。一方以醋煮胶令消。众手捻圆。又疗产妇下痢不止者。服之甚验。忌生冷、粘腻。(出十便良方。)
x甘草汤 x(一名三神汤) 治冷热痢。心神烦渴。腹痛。胸膈滞闷。 x(出十便良方)
甘草(二寸炙) 乌梅肉(五枚微炒) 诃黎勒(五枚煨用皮) 上锉。以水一大盏。
煎至六 分。去滓。食前分温二服。
x当归汤 x(出圣惠方) x治冷热气不和。腹痛下痢不止。 x当归(一两锉微炒) 黄连(一两去须炒) 上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x加减当归地榆散 治冷热不调。气毒恶毒。温热肠候毒痢。休息膏痢。腥秽。干 xx呕不食。肌御米壳(蜜炒二两) 当归(焙一两) 地榆 黄连(拣净) 芍药 甘草(炒各半两)
上罗 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前进二服。气毒痢。加黄连、当归一倍。
x治冷热痢疾。 x(出本事方)
罂粟壳(二十个) 白姜(三钱) 甘草(五钱) 艾叶(半两) 上罗匀。分作三服。
每服入 蜜。用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x和中散 治冷热痢。腹痛里急。 x附子(炮七度水浸去皮为末) 黄连(去须各一两为末) 乳香(研一分) 上如患冷 热痢。
取黄连、附子各半钱。乳香一分。以陈米饮调下。永止。再服以青橘皮汤调下。如患赤痢。
附子末半钱。黄连末一钱。乳香一钱。如患白痢。黄连末半钱。附子末一钱。乳香一分。米饮调下。未止加黑豆七粒。煎汤止之。
x治冷热不调。或水或脓。或五色血者。 x(出千金方)
用酸石榴五枚。合壳子捣。绞取二升汁。服五合即效。一方。粪前有血。令人面黄色。
用皮捣为末。茄子枝汤下。小儿以意服之。
x治冷热痢。 x用红菜头捣。绞汁服之。
x坚肠丸 x(出十便良方) x治一切痢疾。不问赤白脓血皆治。 x今有人患痢。其脉微小。再四寻之。又沉而涩。此是一候。若下白痢。其势虽重。庶几可治。若是下血。切忌发热通身。发热者死。热见七日死。以上所陈。虽未足以达痢之根源。
亦足以明其粗迹。议者谓如子所言以明。自甲子至于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尝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所患痢疾。于数年中间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尝有一年无木土相攻。未尝无土火相郁。未尝无水火相犯。但五运之政譬如权衡。一年间五行气数更相承制。得其平等。则其疾自然不作。忽一气太过。一脏有余。痢疾之生应不旋踵。予故备陈其粗。以开后学之未悟。庶几诊疗之间。无差误之过者矣。但毒痢伤人不一。惟水邪犯心为重。世人初患痢时。先发寒热。投药治之其热不退。发热甚大食则呕逆。下痢不止。心热如火。只要入凉处。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浑走。肌肉疼痛。着手不得。此候十难治其三四也。
治疫毒痢方。须是仔细首尾。读此方论分明。识病根源。然后吃药。但毒痢初得时。先发寒热。忽头痛。忽壮热。忽转数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兼。忽止下白痢。忽先下白痢。后变成赤痢。忽先下赤痢。后却成白痢。并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时。先发寒热头痛。即是寒邪犯心。水火相战。故初病时先发寒热。水火相犯。血变于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苋菜水。无色泽者。寒邪犯心之重理。先发寒热。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动也。先下白痢。而后有赤痢之变者。寒邪犯心。其势渐加也。先下赤痢。而后变成白痢者。寒邪犯心。
其势渐减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气相等。寒温之气相传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势有多少。毒痢之病有轻重。以白多为轻。以赤多为重。治之之法。先夺其寒。则其所下之药一也。以太岁分之。则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午、庚子、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并辰戌之年。运过丙申。及庚运所临。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更无问太岁。盖天地变化其候多端。难可穷尽。今此方但世人亦不必撞定太岁。但有一年三春中。天时失和。多有寒肃之化。阳光少见。忽寒热二气更相交争。
忽于夏日多寒温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发寒热。忽头痛。忽先转数行。忽有赤痢。忽赤白相杂。忽下白痢。并宜吃此通神散。吃后取壮热便退。若两三盏后壮热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别有方论在下。
麻黄 官桂(各三分) 大芎 白术(各二两) 本 独活 桔梗 防风 芍药 白 芷(各半两) 牡丹皮 甘草(各一分) 细辛(八分) 牵牛(四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随时热汤调下。和滓热吃。用酒两三盏。如寒热不退。更不必吃。自别有方论在下。若吃此药后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便修合第二方药吃。取安效。若寒热已退。赤痢未消减。便服两三盏。然不可多吃。一日只两盏。候赤痢消减。忽变泻白痢。渐次修合第二方吃。候白痢度数减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安平。但六丙之年。六庚之岁。春夏之内。时气多寒。人得痢疾。
此药通神。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岁。温化便多。人得痢疾。先发寒热。即于方内添草豆蔻一两。同修合也。又不问太岁。但一年间春夏之内多寒。人有痢疾。先发寒热。并宜吃此方。
x治毒痢 初得时。先发寒热。吃前方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宜进退真散。若吃 xx前方药寒热未退。赤痢未消减。更不进此药。但天地变化其候非常。痢疾证候多端。 xx此不得不更加仔细。 x诃子(五斤用面火炮热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熟吃将诃子破去核不用只使皮焙干)
上细杵罗为末。每服二钱半。以米汤一盏半。同药炼取一盏。空心和滓吃。若吐出一两口涎。
更加如此吃经数盏。大腑渐安。出后减少。便修合第三方药吃。以牢固大肠。若吃前方药壮热未退。血痢犹未减不消。进此药。
x治毒痢 吃前面两方药。病势已减。所下之痢。止余些小。忽下清粪如鸭粪。忽 xx如茶汤。如舶上黄(去沙石用二两细研如飞尘) 上以薏苡仁二两。炒熟。杵为末。与舶上黄末相和令匀。滴熟水相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以米汤下五十丸。
x治毒痢 初得痢时。先发寒热。吃前面毒痢方通神散三两盏。经一日。忽隔一夜 xx寒热不退。下痢不减分数。通身发热。所下之痢多是脓涕。忽如桃花。忽如红米胶。 xx每一次忽下一盏半盏已来。吃此药二盏至三盏。经一日。忽一夜寒热不退。下痢不减 xx分数。便不进此药。若根据法进药两盏后。壮热便退。下痢少减分数。即请渐渐进此药 xx。每日只两盏。候赤痢消减。忽变成白痢。却修合上面还真散吃。取平安。但痢有寒热 xx。其证一也。前方以暖药解之。此方以凉药投之。其说合也。答曰。水邪犯心。身能发 xx热。土湿郁火。身亦发热。肝热刑脾。身亦发热。惟至精者识其秋毫之变。切恐世人 xx未能通其妙旨。于此设此两方以救其失。然毒痢之伤人。惟水邪犯心最为极重。但患 xx痢疾之人。有增寒壮热。先吃上面通神散三两服。寒热不退。下痢不止。然后进此药 xx。以太岁分之。惟六壬、六戌、寅申、巳亥之年宜此药。而六戌之年。尚有等差者。盖 xx火盛之年。必有寒湿相犯故也。然以六气推迁不定。又不可局定年辰。但一年之间。 xx春夏之内热气偏多。湿化不举。人患痢疾。肝脉弦。心脉洪。吃此药。若吃两盏后不 xx见效验。不进服。盖痢之初起。切记水之犯心。不可妄投凉药。故此方两盏无验。更 xx不可进服。 x荆芥穗 牡丹皮(去心) 牵牛(炒) 木香 白头翁 芍药 桔梗 防风 独活 地 榆(各一分) 黄连(蜜浸)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一两沸。急泻出。食后温和吃此药后 x治毒痢 初得病时。先发热。所下之痢皆是白涕。并宜吃上面通神散。若人患痢 xx经一两日。寒热自退。却只下白痢。未效宜服此方。 x黄橘皮 防风(各一分) 甘草(四铢) 细辛(三铢) 白术(二分) 草豆蔻(一 个) 大芎(半 吃。
x治毒痢 初得病时。微有些小寒热。忽止腹痛。出后时。粪后有些小胶涎与赤痢 xx相杂。却因误吃凉药。渐渐下痢极多。从早至暮。但只思眠。早朝即颜色枯瘁。身体 xx稍凉。近晓至夜即面赤。颜色光润。下痢极多。皆是清涎与赤痢相杂。通身发热。不 xx思饮食。浑身肌肉着手则痛。据此候宜当吃此药。但身体大发热如火。与人相近则热 xx气逼人。其脉浮散。轻手取之。散乱指下不分部位。全无骨力。指下如风如气。重手 xx取之。指下全无。急用诃子五个。炮制如法。杵罗为末。一服。先用米汤调。和滓热 xx吃。候吐出涎。脉气生。方可进下面方。 x白术(半两) 白芷 芍药 大芎(各一分) 甘草(炙四铢) 诃子(五个) 上细 杵罗为末。每服三钱。煎陈米汤调下。和滓吃。
x治毒痢 初得病时。并无寒热。所下之痢全是脓血。忽黯血。左右三部脉气皆微 xx细。宜吃此方。 x桑寄生(二两) 防风 芎(各一分) 甘草(炙三铢) 上杵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
煎取八分。空心和渣吃x治赤白痢 初得时。并无寒热。患赤白痢经久未效。别无增寒壮热。宜吃此方。 x盐梅(七个) 黄连(四十九枝) 上件药用新沙瓶一个。安药在内。以新瓦片盖瓶口。
火 通赤后烟绝取出。就热研如飞尘。每服二钱。盐调米汤下。和滓服。应是赤白痢。无问赤多白少。白多赤少。但身体无增寒壮热者。皆可吃此方。
x治赤痢忽赤白相杂 初得病时。并无增寒壮热。经及数日身体不热。只小腹内燥 xx热。下血不止。忽止血便吃暖药不见效验。宜服此方。寅申、巳亥年。六壬之年。宜 xx有此候。但吃两盏后不见效验。更不请吃此药。但唇皮赤。忽黯色。小便黄。白日身 xx体凉。夜间则发热。如此即肝热刑脾之证也。 x荆芥穗 牡丹皮 白头翁 地榆 芍药 防风 黄连 桔梗(各一分) 牵牛(炒) 木 香(各三铢) 上细杵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两沸。食后和滓温吃。须是一年之间。
春夏 x治下赤痢 身体并无增寒壮热。此名肝心双 。宜吃此方。 x黄连(一两蜜浸) 木香(三铢) 上细杵罗为末。浓煎陈米汤调二钱许。食后和渣吃。
x治赤痢不止。脉反为小。沉而又涩。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x此候极危困。但吃上面通神散两盏。发热便退。亦庶几可治。便修合上面还真散。舶上黄丸吃。取安效。若吃通神散后。发热不退。即治之难也。治患赤痢。赤白痢。白痢。忽因先得寒疟后便成剂。忽因患痢后却变成疟。但患痢时。无问赤白。若有增寒壮热。并宜吃上面通神散。吃了壮热已退。便修合还真散。舶上黄丸吃。取安效。缘此证候。乃水邪犯心。
治之不可轻易也。
x治脾胃虚冷。停水滞气凝而成涕。所下之痢浑是白涕。宜吃此方。初得痢时。并 xx无壮热头痛。方可吃此药。 x舶黄(一两细研如尘) 上以白面一分。铛内炒令熟。于冷乳钵内与舶上黄末同研令匀。
滴冷熟汤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上为度。空心米汤下。若是初得痢时。先壮热头痛。
即不可吃此药。
x治脾气伤冷。相刑于肾。水土相攻。寒湿相争。所下之痢全是清涎。有如鸡卵清 xx之类。宜吃此方。将舶上黄丸相间服。 x石斛 吴茱萸 大芎 续断 草豆蔻 牡蛎(火 通赤放冷用) 白术 芙蓉 防风 干 姜(各一分) 诃黎勒(逐片面裹火炮) 上细杵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早朝空心米汤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