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一 痈疽论

类别:子部 作者:宋 · 王怀隐、陈昭遇等 书名:太平圣惠方

    经云。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不行。血涩不行。则卫气壅遏而不通。故生大热。热盛则肉腐为脓。然不能陷肌于骨髓。骨髓不为 骨髓 已 流 血 而 狠 聚 内则生胸腹腑脏之中。外则生肤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发无定处。而有常名。夫壅滞之本者。始于血老不作汗。肉陈不脱垢。蒸气不能外达。留积遂成内热所为也。夫痈疽生脓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盖微之所成也。大保命全生者。谒医于无伤。防萌于未形。理之于未成。是谓朝觉而夕理。使身被痈疽之疾。致令脓血之聚者。不亦去道远乎。脓水已成。则死者十有八九矣。岂不慎欤。然而发有多端。感动不一。为疮为疖为痈为疽。初觉小异。须怀大怖 唯宜 惧不 极刑。

    岁。人且须及 痈疽疖 必愈。

    间。其一头如 疽生于 易得痊 灸。为皆由内 液疏其 热多者 时苍黄。何能辨于此疾浅深。是以毙也。疗痈疽者。同夫暴蹶之疾。有足而发有缓急。发于喉舌头面脑项间。肩背上胸腹里。四肢大节。女子妒乳为缓。若生险处。朝觉而夕理。或可获痊。忽不遇良医。自复不明此喻。

    痊者幸矣。然痈疽所发有二等。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变者。发于骨髓。浅疮者欲在浓处。深疮者欲在薄处。痈疽肿。大按乃痛者脓浅。所按之处不复者无脓。必是水也。

    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谓气结为肿。久久而不消。后亦成痈。此是寒气 排 决 应当发热而又恶寒者。痈疽也。论曰。簪贵发肿。危困者多。市俗有之。所殆者少。何则。

    人受气同禀阴阳。共食醋咸。病有殊异。答曰。夫勋赫英杰。嗜欲非常。冬不履于冻寒。夏不伤于炎暑。击钟鼎食。兼饵乳石之流。积阴滞阳。遂致涩凝之弊。郁气伤于血脉。痈疽随积而生。重者旬日而终。轻者逾月而殒。是故市俗则不然矣。何者。蔬食不给于口。寒暑屡中于形。当卫纵有沉 。力役毒随汗泄。寝御理异。病故殊途。将逸性类于劳生。岂可同日而语哉。是以晋尚书褚澄。疗寡妇尼僧。虽无房室之劳。而有忧思之苦。此乃深达其性者也。审其浮沉之针。艾若灸烙合度。实不足忧。或任庸愚。危毙立致。遇良医者必保十全。或因循侮慢。或询于凡流。或自以委命。或祈以自瘥。或犯以诸类。盖疑谋之丧生也。古人患痈。已成大脓者。十不存一二。有疽生于指上。疗者于后节截去之。传曰卢淳有截指之效静而思之。非良法也。何者。夫疗痈疽。未精识别。一概施之以针艾。用之铍割。为毒则剧保效诚难。刘涓卢扁之流。虽擅名于前。审详理趣。亦未得全通也。是以古人见痈有大脓而弃之。有疽在指。断之而不疑。弃脓则舍重而非工。截手则伤本而哉。今之所疗。则不然矣。何者。调脏腑致其疏通。和营卫使无壅气血聚散之源。内则补虚而泻实。调浮而和沉。外则以汤水淋注以者使筋骨保安。浅者令肤肉不坏。至于将摄条例。并有铨次。然而之于心。非愚能尽。医者意也。随时之义。略陈梗概。以定大纲云


如果你对太平圣惠方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太平圣惠方》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