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消渴统论

类别:子部 作者:清 · 尤怡 书名:金匮翼

    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如麸片,甜者是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是消中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是肾消也。(《古今录验》)

    消渴大禁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慎之,慎之。

    李词部曰:消渴之疾,发则小便味甜。按:《洪范》云:稼穑作甘。以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人饮食之后,滋味皆甜,积在中焦,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化入骨髓,其次为脂膏,其次为肌肉,其余则为小便。气臊者,五脏之气;味咸者,润下之味也。若腰肾虚冷,不能蒸化于上,谷气则尽下而为小便,故甘味不变,下多不止,食饮虽多而肌肤枯槁。譬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消渴疾者,谷气下泄,尽为小便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上蒸,即润而不渴;若下虚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板盖之,若下有火力,则暖气上腾而板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板终不可得而润也。故张仲景云:宜服八味肾气丸,并不可食冷物,及饮冷水,此颇得效,故录

    八味肾气丸(方见肾劳。) 服讫后,再服后方以压之。

    黄连(二十分) 麦冬(十二分) 苦参(十分) 生地(七分) 知母(七分) 牡蛎(七分)

    为末,牛乳为丸,桐子大,曝干,浆水或牛乳下二十丸,日再服。病甚者,瘥后须服一载以上,即永绝病根。一方有人参五两。以上见《本事方》。

    又疗消渴、口苦舌干方

    麦冬(五两) 花粉(三两) 乌梅(十个,去核) 小麦(三合) 茅根 竹茹(各一升)

    水九升,煎取三升,去滓分四五服。细细含咽。

    疗饮水不消、小便中如脂方(崔氏)

    黄连 栝蒌根(各五两,为末)

    生地汁和,并手丸如桐子大,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一方用生栝蒌汁、生地汁、羊乳汁,和黄连任多少,众手捻为丸,如桐子大,麦冬饮服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五丸。轻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名羊乳丸。

    麦冬饮子 治膈消胸满,烦心短气。

    人参 茯神 麦冬 知母 五味子 生地 生甘草 葛根 栝蒌根

    上等分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十四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河间云:心移热于肺为膈消。膈消者,心肺有热,胸满烦心,津液燥少,短气,久则引饮为消渴也。麦冬饮子主之。

    麦冬丸 消渴之人,愈与不愈,常须虑有大痈,以其内热而小便数故也。小便数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卫不行,营卫不行则热气留滞,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当预备此药,除肠胃实热,兼服消渴方。

    麦冬 茯苓 黄芩 石膏 玉竹(各八分) 人参 龙胆草(各六分) 升麻(四分) 枳实(五分) 生姜 栝蒌根(各十分) 枸杞根

    为末,蜜丸桐子大,茅根粟米汁下十丸,日二服。若渴则与后药。

    栝蒌根 生姜 麦冬汁 芦根(各三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冬瓜饮子 治消渴,能食,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

    冬瓜一个,割开去穣,入黄连末十两,仍将顶盖好,热灰中煨熟,去皮细切,研烂,用布取汁,每服一盏,日三夜二服。

    葶苈丸 疗消渴成水病浮肿方。

    甜葶苈(隔纸炒) 栝蒌根 杏仁(麸炒黄) 汉防己(各一两)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汤下,日三。

    白术散 治诸病烦渴,津液内耗,不问阴阳,皆可服之,大能止渴生津。

    干葛(二两) 白术 人参 茯苓 炙草 藿香 木香(各一两)

    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猪肚丸 治消渴。

    猪肚(一具,洗净) 黄连 白粱米(各五两) 花粉 茯神(各四两) 知母(三两) 麦冬(二两)

    上六味为末,内猪肚中缝密,置甑中蒸极烂,乘热入药臼中捣为丸。若硬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日二。

    水病

    风水

    水为风激而上行也。其脉浮而洪,其症骨节疼痛,恶风,面目四肢皆肿,是宜驱散风气为主,风去则水自下也。

    麻黄附子汤

    麻黄(三两) 甘草(一两) 附子(一枚)

    水七升,先煎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此治风水挟寒之剂。)

    越婢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此治风水挟热之剂。)

    香薷丸(《外台》)

    干香薷(五十斤)

    细锉,内釜中,以水淹之,出香薷上数寸,煮使气尽,去滓澄清,慢火煎令可丸,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日三,稍加之,以小便利为度,无所忌。

    薷术丸

    干香薷(一斤) 白术(七两)

    先将白术为末,后浓煎香薷汁和丸,如桐子大,饮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良。

    五加皮散(《和剂》)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以上三方,并苦辛淡利之法。东垣云:风水宜以辛散之,以苦泻之,以淡渗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湿。

    皮水

    从肺闭得之,盖肺主诸气而行水道,肺闭则水不下行而泛滥皮肤,状与风水相似,但不恶风为异。

    防己茯苓汤

    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服。

    崔氏疗大腹水肿,上气,小便赤涩,颈脉动,不得卧方

    苦葶苈(五两,炒黑色) 杏仁(二两,炒令色黄) 大枣(四十枚,饭上蒸去皮核)

    先捣葶苈一百杵,再另捣杏仁三百杵,总和枣膏捣烂,丸如枣核大,空心服八丸。日晚食消,更服五丸,米饮下。三日后平旦服五丸,晚服三丸。

    葶苈散(《圣济》) 治十种水气,百方不愈,面目四肢俱肿,气息喘急,眠卧不安,小便渐涩,腹胀气闷,水不入口,命垂绝者。

    椒目(微炒,三两) 猪苓 泽泻(四两) 牵牛 苦葶苈(炒,六两)

    加姜、葱煎三钱,酒半盅冲服。良久吃葱白粥一碗,酒一盅,面东热服,百日消尽。

    白前汤

    白前(二两) 紫菀(二两) 半夏(五合) 泽漆根(三两)

    水一斗,内药志水痕后,加水七升,微火煎令至痕边,去滓内药六种:

    白术(二两) 吴茱萸(五合) 桂心(三两)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栝蒌(五合)

    微火煎取三升,分三服,小盒饭利,或溏下,勿怪,气即降,肿即减。

    海藻散 治男子妇人通身浮肿,喘闷不便。

    海藻 大戟 大黄 续随子(去壳,各一两)

    锉碎,好酒二盏,净碗内浸一宿,取出晒干,后用白牵牛(头末一两、)滑石(半两、)甘遂(麸炒黄,一两)青皮(去白、)橘红(各半两、)肉豆蔻(一个,)共前药一处为细末,每服二钱,平明淡茶清调下,至食时取下水二三行,肿减五六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肿消,忌盐、鱼肉百日。小儿只用一钱,五岁以下用半钱,孕妇不可服。

    石水

    从膀胱不利得之。四肢瘦,腹大肿,是其症也。王太仆云: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利,则溢而为水也。亦名里水,其根在少腹是也。

    鲤鱼泽漆汤

    鲤鱼(重五斤者一头,以水二斗煮汁,去鱼) 泽漆(五两) 茯苓(三两) 桑白皮(三升)泽泻(五两)

    将后四味,内鱼汁中煮取四升,去渣,分四服,小盒饭利,渐消也。忌酢物。《千金翼》有赤小豆、甘草、麦冬、人参、生姜。一方无泽漆,有赤小豆、白术、陈皮、葱白。

    《千金》疗膀胱石水,腹肿四肢瘦方

    桑白皮(六两) 射干 茯苓 黄芩(各四两) 泽泻(五两) 白术(四两) 泽漆(一升)防己(一两) 大豆(三升)

    水五斗,先煮大豆取三斗,去滓澄清,取汁一斗,下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禹功散 张子和云:病水之人,如长川泛滥,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决水之法治之,故名禹功散。

    黑牵牛(头末四两) 茴香(一两,炒为末)

    每服一二钱,以生姜自然汁调下,当转下气也。

    肾水

    肾为水脏而元阳寓焉。肾虚阳弱,水无所制而泛滥,肢体浮肿,咳嗽喘急,腰重足冷,小便不利,或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症者,非《金匮》加减肾气丸不效。

    金匮肾气丸

    白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 牛膝 官桂 泽泻 车前 山萸肉 山药 丹皮(各一两)熟地(四两)

    为末,和地黄膏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下。


如果你对金匮翼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金匮翼》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