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胀症(宜参看肿症)

类别:子部 作者:清·陈修园 书名:医学从众录

    胀者,心腹胀满。实者胀起于骤然,便实,脉滑而实,宜散之,消导之,攻下之;虚者胀成于积渐,小便利,大便滑,脉涩小虚微,病在中焦,以参、术补之;病在下焦,以桂、附、吴萸温之,或兼行滞之品,而标本并治,亦有与肿症相兼者,当参看肿症辨症法。

    胀而属热,脉实而滑者,廓清饮主之。

    廓清饮

    枳壳(二钱) 姜朴(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 茯苓(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钱)莱菔子(生捣一钱,如中不甚胀,能食者,不必用) 泽泻(一二钱) 陈皮(一钱)

    水煎服。

    胀而属寒者,胃苓汤主之。兼小便不利者,四苓散以蒜为丸主之。(二方见肿症)

    胀而属七情所致者,宜四七汤主之,逍遥散亦主之。

    四七汤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苏叶(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苏叶一味。辛以散结,香以醒脾,而顺气消胀行水,乃其余事。

    逍遥散(方见《时方》)

    此症宜加半夏二钱,以降逆气;加生麦芽二钱,以达肝气。盖麦先春而萌芽,得春生之气最早也。

    胀而属虚者,脉微弱细小,喜摩按,二便利,气衰言微,宜六君子汤、理中汤合八味丸服之。

    单腹胀,死症也。或青年壮健,起于骤然,若心下坚大如盘者,以《金匮》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直捣其痰水气血之巢穴。嗣以枳术散消补并施,可救十中之一。然此犹实症也。若虚症难治,攻之则速其危,补之愈增其胀。

    余家传有消鼓丹,加白术一两,试用四五剂,不增胀,方可议治。但消鼓丹方中阳起石无真,硫黄非从倭来,亦不能效,故方亦不列。又名鼓胀,以外实中空,其状如鼓也。又名蛊胀,《易》曰,蛊,坏极而有事也。人病蛊者,脾土败坏,身不即死,复有事也,事犹病也。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见《金匮》)

    枳术散(方见《金匮》)

    白术(四两) 枳实(二两)

    研末,每服三钱,谷芽汤送下。

    脉象

    喜浮大,忌虚小。余参看肿症脉。

    萝卜牙皂散

    治五臌神方。

    萝卜子(四两,用巴豆十六粒同炒) 牙皂(一两五钱,煨,去弦) 沉香(五钱) 枳壳(四两,火酒煮,切片,炒) 大黄(一两,酒,焙) 琥珀(一两)

    上共为末,每服一钱。随病轻重加减,鸡鸣时温酒送下。姜汤下亦可,后服《金匮》肾气丸,调理收功。

    蕉扇千金滑石散

    治水臌。

    陈巴蕉扇(去筋,烧灰存性,五分) 千金子(去油,壳,一分五厘) 滑石(二分)

    共为细末。以腐皮包,滚水送下,一服痊愈。

    黄牛粪散

    治臌胀。

    用四五月时黄牛粪阴干,微炒黄香,为末,每服一两。煎半时,滤清服之,不过三服即愈。

    葫芦糯米酒散

    治中满臌胀。

    陈葫芦(一个,要三四年者佳) 糯米(一斗)

    作酒待熟,用葫芦瓢于炭上炙热,入酒浸之,如此五六次。将瓢烧灰存性,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下。

    猪肚大蒜汤

    治臌胀。

    雄猪肚子(一个) 大蒜(四两) 槟榔(研末) 砂仁(研末,各三钱) 木香(二钱)

    砂锅内用河水煮熟,空心服猪肚,立效。

    橘叶青盐汤

    治肝气胀。

    乌梅(三个) 鲜橘叶(三钱) 青盐(三分) 川椒(二钱)

    水煎,空心服。

    蛤蟆砂仁散

    治气臌。

    将大蛤蟆一只破开,用大砂仁填满腹中,黄泥封固,炭上 红,冷定去泥研末。陈皮汤调服,放屁即愈。

    萝卜砂仁散

    治气臌气胀。

    萝卜子二两捣研,以水滤汁。用砂仁一两,浸一夜,炒干。又浸又晒,凡七次,为末。

    每米汤送下一钱。

    田螺解胀敷脐方(俱见《种福堂》)

    治一切臌胀,肚饱发虚。

    大田螺(一个) 雄黄(一钱) 甘遂末(一钱) 麝香(一分)

    先将药末用田螺捣如泥,以麝置脐,放药脐上,以物覆之,束好。待小便大通,去之。重者用此相兼,小便大通,病即解矣。


如果你对医学从众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医学从众录》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