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之气血。与天地同流。人身之经络。与昼夜同度。苟或六淫之感。七情之伤。饮食不时。房劳不节。致使阴阳乖错。荣卫蕴结而成痈者。总不出于三因。故以三因首例
运气痈疽有四。
一曰、火热助心为疮疡。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又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之政。补之气。寒乃始。阳气郁。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又云。少阳所至为疮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参布。太阴横流。寒乃时至。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初之气。候乃太温。其病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郁。其病热郁于上。疮发于中。三之气。炎暑至。民病脓疮。又云。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气乃太温。肌腠疮疡。
此皆常化。病之浅也。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客胜。甚则疮疡。又云。少阴之复。病 疹痈疽痤痔。又云。火太过曰赫义。其病疮疽血流。又云。火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此是邪变。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伤心为疮疡。经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疡。病本于心。又云。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又云。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
三曰、燥邪伤肝为疮疡。经曰。木不及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发痈肿疮疡。邪伤肝也。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疮疡痤痈。病本于肝是也。
四曰、湿邪疮疡。经曰。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后痈。又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是也。
上四条天行时气也。此由外感。故曰外因。然外来之因。则肌肉血脉筋骨受之。其见症多寒热交作。筋骨疼痛。及湿痰流注。风湿风温。时毒等类。治宜发之。如苍术复煎散、绀珠丹之类。经云。汗之则疮已。使荣卫通行。邪气不得干于内也。又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又云。此寒气之种。八风之变。四时之病。以其胜者治之。此亦外因也。
经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为由七情内郁而成。或兼竭力房劳。阴虚所致。又云。形乐志苦。病生于内。此由内伤。故曰内因。然内伤之因。则五脏受之。其见症疮多坚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调。饮食少进。外软内坚。平陷无脓。表实里虚。毒多难出。治宜托里以培其本。禁用驱热、拔毒、汗下之剂。书云。才得肿痛。参之脉症。但有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经云。肺乘肝则为痈。又云。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此脏腑之变。亦属内因也。脏腑之变。乃八风之变。皆寒痈例也。其形坚硬如石。或皮不变色。或捻之不痛。治宜温补以回其阳。如参、附、、术之类是也。
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又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荣气、胃气也。盖饮食入胃。先输于脾而朝于肺腑百脉。次及于皮毛。先行阳道。下归脏腑。而气口成寸矣。夫膏粱之变者。则荣气太过。不能走空窍而行皮毛。反行阴道。逆于腠理而生痈肿。此肌肉实滞而然也。饮食之亏者。则荣气不及。不能走空窍而充皮毛。短而不盈。凝于腠理。而生痈肿。此肌肉虚涩而然也。或兼房劳不节者。则肾水亏损。肾水亏损则反从湿化而上行。其疮多生于胸背。书言。大疔者痈之最重者也。
此不属内外两因。故曰不内外因。然不内外因。则脾肾二经受之。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治宜审症脉之虚实。辨形色之顺逆。知所从来。用以补泻。如荣气太过者。治宜大泻以夺气壅。如贵金丸、排脓散之类。荣气不及者。治宜大补以滋气少。如异功散、十全大补汤之类。真阴亏损者。治宜托里补虚。如神效托里散、内固黄 汤之类。禁用五香等药。复损其阴。其有瘰 、痰注、气痞、瘿瘤之属。生于肉里膜外者。亦属不内外因也。治以养气血。调经脉。行痰开郁。健胃和中之法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