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杂症 反治论

类别:子部 作者:清·何梦瑶 书名:医碥

    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谓之正治,又谓之逆治。(逆其性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谓之反治,又谓之从治。(从其性也。)而有真反假反之分。假反者,如热邪内陷,阳气不达于外,故身冷肢厥,战 恶寒,以大承气汤下之而愈。不识者,见其外证似寒,用寒讶其相反。识者谓其内证真热,用寒实为正治,乃假反而非真反也。真反者,如风火暴盛,痰涎上涌,闭塞咽喉,非辛热之品不能开散,不得已,暂用星、半、乌、附、巴豆等热药,是则真反也。又有寒热并用者,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古人每多如此。昧者訾为杂乱,乃无识也。然亦有纯寒而于热剂中少加寒品,纯热而于寒剂中少加热药者,此则名为反佐。以纯热证虽宜用纯寒,然虑火因寒郁,则不得不于寒剂中少佐辛热之品,以行散之,庶免凝闭郁遏之患。(寒药热服,亦此意也。)纯寒证虽宜用纯热,然虑热性上升,不肯下降,则不得不于热剂中少佐沉寒之品,以引热药下行,(如加胆汁、童便入热药中,引入肝肾之类。又热药寒服,亦此意也。)此反佐之义也。知此诸义,则上病取下,(如心火上炎,由肾水下虚,滋阴则火自降。)下病取上,(如小便不摄,由肺气虚者,则益肺气。)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左半身痰凝不遂,由右半身火气逼注使然,则泻右之火气,而左自宽。)欲升先降,(浊降而后清可得而升,如水停气不化津而渴,用五苓去水升清,则津生渴止是也。)欲降先升,(如小便不通用吐法。)欲行先止,(如气虚散漫,不能营运,须先收敛其气,凝聚不散,盛则自运,所谓塞因塞用也。)欲止先行,(如食积,泻用承气去积则已,所谓通因通用也。)等法,皆触类贯通矣。


如果你对医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医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