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真传卷一 望色

类别:子部 作者:清·郑钦安 书名:医理真传

    望色无他术,专在神气求。

    实症多红艳,虚症白青浮。

    部位须分定,(额心、颏[“颏”:原书为“骸”]肾、鼻脾、左腮肝、右腮肺)生克仔细筹。

    吉凶都可料,阳浮记心头(久病之人,未受外感,忽面现红光,若无病者,乃元阳外越,旦夕死亡之征)。

    【阐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则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实已四诊都提到了。《难经•六十一难》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历代医家对此多所发挥,认为治病求本,必须四诊合参,全面考虑病之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方有真据。故四诊为医家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至今虽有各种新诊法,仍然不可偏废。但有些医书立说太繁,初学者不易入手,郑氏各为五言诗八句,提要钩玄,极便悟记。

    望诊一般是望神气,察颜色、定部位,并宜审形窍而察全身。清代石寿棠《医原》论望诊较全面而扼要,尤重望神气。其说谓:“《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必能以我之神,会彼之神。夫人之神气栖于二目,而历乎百体,尤必统百体察之。察其清浊以辨燥湿,察其动静以辨阴阳,察其有无以决死生,如是而望始备,而望始神。”又谓:“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间流露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于望色亦谓:“不论何色,均要有神气。神气云者,有光有体是也。光者外面明朗,体者里面润泽。光无形,主阳主气,体有象,主阴主血,气血无乖,阴阳不争,自然光体俱备。”色有光体,即是有神气。至于《内经》以五脏应五色,青属肝,红属心,黄属脾,白属肺,黑属肾,亦只道其常,还要注意色不应病的变。这里所说“实症多红艳,虚症白青浮”,亦只明其大要。至于定部位则额心、颏肾、鼻脾、左腮肝、右腮肺。清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谓:“高下左右以应五脏气化之正位。”即心居上,故候额;脾居中,故候鼻;颐居下,故候肾;左腮候肝,右腮候肺,则本《内经》“肝生乎左,肺藏于右”之说。但临症亦不能尽拘,还须按五行生克之理,经权其常变,始能预料其吉凶,而阳浮系旦夕死亡之兆,尤须特别细辨。此为郑氏望色诗之大要。石寿棠《医原》更论及察形窍一项,于头、目、鼻,耳、口、舌、齿、牙、二阴诸形窍,各就其所主之气化,所司之脏腑,所系之经络,所常见之病变,分别予以解说。并论及病有诸内必形诸外,故由外形的表现,可以察知内部的病变。对于燥、湿、寒、热、虚、实,心受清浊邪气、五脏病变所反映的诸症,及手足三阴三阳经气终绝所发生诸症,均有扼要的述说,至今仍值参考借鉴。

    辨舌亦为望诊一重要部门,因舌为心之苗,五脏、六腑都有经络联系于舌本,故望舌亦足察知内外一切病症之所在。前人对此论列颇多,大多认为舌尖主心(包括心包络),前中主肺,中部主脾胃(左脾右胃),舌边主肝胆(左肝右胆),舌根主肾及命门(包括大肠),而于临证时则须对舌色、舌形、舌体、舌苔,下细分辨。尤以辨苔为重要,以苔为胃气脾湿上蒸而生,凡人一切生理病理变化,多与脾胃有关,故病外感内伤,及脏腑虚实、表里进退,均可望苔而知其梗概。一般以苔白为虚寒、为在表,苔黄为实热、为在里,苔黑为重笃。又须视其深浅间杂,苔之厚薄湿燥,而定其病之轻重及进退。广说义繁,郑氏统以气有余及气不足判之,是扼要之法,即凡现色黄、干白、紫红、黑黄、纯干黑,烦躁饮冷者,为气有余;现舌青滑、润黄、黑润、干黑色,或青中带黄,或黄中带白,黑而润,津液满口,其人安静而喜热饮之类,皆为气不足(见卷四)。以望色之所得,再结合脉证之表现,而处方用药,自不会有误。


如果你对医理真传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医理真传》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