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诸伤门 燥

类别:子部 作者:清·张璐 书名:张氏医通

    原病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乃阳明燥金。肺与大肠之气也。盖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乎寒湿。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胜。则金衰而风生。风热胜。则水竭而为燥也。燥之为病。皆属燥金之化。然能令金燥者。火也。故系辞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夫金为阴之主。为水之源。而受燥气。寒水生化之源。竭绝于上。而不能灌溉周身。荣养百骸。色干而无润泽皮肤者。有自来矣。或大病克伐太过。或吐利津液内亡。或养生误饵金石。或房劳致虚。补阳燥剂。辛热太多。皆能偏助狂火而损真阴。阴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热转甚。而为诸病。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生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津不润而便难。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此皆阴血为火热所伤。法当治以甘寒滋润之剂。甘能生血。寒能胜热。阴阳滋而火杀。液得润而燥除。源泉下降。精血上荣。如是则阴液宣通。内神茂而外色泽矣。

    盛启东云。浚治之法。其理不出乎滋荣润燥。流通血气而已。且人身之中。水一火五。阳实阴虚。皆缘嗜欲无节。以致肾水受伤。虚火为患。燥渴之病生焉。或前后秘结。或痰在咽喉干咯不出。此皆津液不足之故。而火动元伤。肾虚恶燥也。理宜补养水中金。使金水相生。出入升降。浚泽流通。何燥之有。

    喻嘉言曰。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春月地气动而湿胜。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正。奈何内经独遗燥气。详病机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明指燥病而言。生气通天论谓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燥病之要。可一言而终。只缘内经失却长夏伤于湿句。致误传秋伤于燥为伤湿。而解者竞指燥病为湿病。宜乎经旨之不明也。戴人有云。休治风兮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斯治燥之要。亦一言而终也。老人多有大便后寒热。发作有时。颇似外感。实非外感也。大便努挣伤气。故便出则乘于阳而寒。顷之稍定。则阳胜阴而热。若果外感之寒热。何必大便后始然耶。世医遇此证。每谓湿热内蕴。而用滑利之剂以驱之。不知瘦人身中。以湿为宝。有湿则润。无湿则燥。今指燥为湿。是欲出而反闭其户也。

    石顽曰。夫燥有脏腑之燥。有血脉之燥。燥在上必乘肺经。故上逆而咳。宜千金五味子汤。

    若外内合邪者。千金麦门冬汤。风热心烦。脾胃热壅。食不下者。千金地黄煎。积热烦渴。日晡转剧。喘咳面青。能食便秘者。生地黄煎主之。燥于下必乘大肠。故大便燥结。然须分邪实津耗血枯三者为治。邪实则大烦渴。躁闷腹胀。通幽汤、润燥汤、清凉饮、四顺清凉饮、麻仁丸。大肠风秘血燥。润肠丸加郁李仁、防风。名润燥丸。润而下之。能食热盛。可用猪胆导法。津耗者。屡欲便而不可得。圊欲了而不了。便出仍是大块。异功散加二冬、沉香。用麻仁擂水煎服。兼嚼苏子、胡麻之类。外用蜜煎导。或削陈酱瓜导之亦佳。血枯者。呕逆食不下。大便日渐燥结如栗。生料六味丸去山萸。加生何首乌、当归煎服。或生料六味丸加肉苁蓉、桃仁擂水煎服。兼食人乳酥蜜之类。但苁蓉咸腐。服之每令呕吐。不可不知。老人气血俱耗竭者。固本丸作膏服。若至呕逆不食。便如羊矢。不可治矣。燥在血脉。多见风证。木无所畏也。燥本火气之余。故以滋燥养营汤治外。大补地黄汤治内。润燥养阴为第一义。火热亢甚。津液耗竭。不能荣养百骸。手足痿弱。不能收持。反似痹湿之证。养阴药中。必加黄柏以坚之。如虎潜丸之类。若误作风治则殆矣。〔诊〕 凡物近火则润。离火则燥。犹金之投入烈火而化为液也。故燥证多有反似痹弱之证者。

    热伤阴血也。燥有内外诸证。不能尽述。其在皮肤。则毛焦皴揭。在大肠。则脾约便难。在肺经。则干咳痰结。在肺脏。则悲愁欲哭。证虽各异。而脉之微细涩小则一。间有虚大数疾浮芤等状。以意察之。重按无有不涩不细不微者。则知诸燥之证。皆肺金之一气。亦不出肺金之一脉也。


如果你对张氏医通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张氏医通》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