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提纲门 似中风

类别:子部 作者:清·李用粹 书名:证治汇补

    中风之有真假。限南北而分治者。不过曰病有标本。初无二途。如百病中。俱有因有证。盖因为本。而病为标。古人尚论。仅言其证。三贤析论。并道其因。缘西北土地高寒。风气刚猛。真气空虚。卒为所中。名曰真中。

    已列前幅。颇详审矣。若夫大江以南。两浙八闽。及滇南鬼方之域。天地之风气既殊。人之禀质亦异。且肥人气居于表。瘦人阴亏于内。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煎熬津液。凝结壅蔽。以致气道不利。蓄积成热。热极生风。亦致僵仆。故曰类中。似与前论稍异。殊不知三贤虽各出一见。开示后学。其言似异。其旨实同。河间以将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以东南卑下。湿热生痰。痰热生风。东垣以气虚卒倒。力主培补。究竟真中者亦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然后感于外邪。其因火因气因湿者。亦未必绝无外邪侵侮而作也。若夫外邪侵侮。则因火因气因湿。各自为症。又何暇为歪僻瘫痪。暴仆暴喑之候乎。乃知古今一理。幸毋岐为二途可也。

    火中

    风自火出。(易经)故火病多因热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良由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热气怫郁而卒倒无知。轻者筋脉虽挛。发过自醒。重者阴气暴绝。阳气后竭而死。故痰涎者。瘫痪者。口噤者。筋急者。皆为风热之症也。其阴虚者。地黄汤。阴阳两虚者。地黄饮子。若风火相煽。忽然昏冒。脉洪大。发热恶寒者。防风通圣散。不恶寒反恶热而烦躁者。此风热内郁。宜泻青丸。面赤昏闷。心神不爽。此心火太旺。牛黄清心丸。若胸闷烦渴。便闭脉大。此火热内盛。宜滚痰丸。(微论)若发热面赤。脉弦大而虚。足暖者。此肝血虚而肝火旺。宜加味逍遥散。(立斋)均一火。中有虚实不同如此。可不详辨哉。

    痰中

    东南之人。气温地湿。多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所谓亢则害。承乃制也。故凡卒然麻眩。舌本强直。痰涎有声。四肢不举。脉象洪滑者。悉属于湿热。重者不醒为痰中。轻者自醒为痰厥。宜导痰汤主之。(丹溪)醒后见虚症者。清燥汤主之。(东垣)又有酒湿痹症。口 眼斜。舌强肢废。浑似中风。当泻湿毒。从微汗微下之法。(元戎)其脉滑数。或沉弦而数。口角流涎。偏枯口噤者。皆痰热在内。上溢于阳明也。筋挛急者。痰凝不利也。筋反纵者。血液衰耗也。然筋挛易愈。筋痿难复。(立斋)

    气中

    恚怒太过。逆气上升。每多卒厥。有类暴中。牙关紧闭。身冷脉沉。口无痰沫。此为中气。与中风身温脉浮。口多涎沫为异耳。若作风治则误。宜八味顺气散。(许学士)重者竹沥姜汁。调苏合香丸。经言。无故而喑。脉不至者。不治自愈。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此乃轻症。若重者。亦见五绝。死。(汇补)少壮之人。真水未竭。适因怒动肝火。火畏水而不能上升。所以身凉无痰涎。其须臾自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气。衰老之人。真水已竭。适因怒动肝火。火寡于畏。得以上升。所以身温有痰涎。其多不能治者。水竭无以降火也。此名中痰。

    然少壮亦有不治者。男子色欲过度。女人胎产经后。血弱水亏。忿怒动火。阳无所附。则随火而发越。可不谅其根本乎。(绳山)

    食中

    饮食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恼怒。食填太阴。胃气不行。须臾厥逆。昏迷不醒。口喑肢废。绝似中风。但气口急盛。或沉伏。非比中风。左脉浮盛。若作中风中气治之。必死。宜盐汤探吐。吐不出者死。吐后无别症者。

    平胃散调理。(杂着)大抵忽然仆倒。不可即断是风。须审其曾着怒气否。曾用饮食否。若系饮食前后感气而发者。藿香正气散。(茭山)

    情志

    神伤于思虑则肉脱。意伤于忧愁则肢废。魂伤于悲哀则筋挛。魄伤于喜乐则皮槁。志伤于盛怒则腰脊难以俯仰也。(经文)此情志所伤。而有似于中腑中经之风症。宜调荣养血。不可用风药。昔有孀妇。十指蜷挛。掌重莫举。肌肤疮驳。风药杂进。绝不奏效。竟以舒郁结调气血药而愈者。不可不知。(立斋)

    似中风选方

    地黄饮子(宣明)治舌痿不能言。足痿不能行。肾弱气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焙) 石斛 附子(炮)五味子 白茯苓 菖蒲 远志(炮去心) 官桂 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七分。水一盏。煎服。

    防风通圣散(河间) 治中风。风热之剂。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四分) 石膏 黄芩 桔梗(各八分)

    滑石(二钱四分) 甘草(一钱) 荆芥(三分) 白术(炒三分) 栀子(三分)

    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自利。去硝黄。自汗。去麻黄。

    解利伤寒两感。每两加益元散一两。葱白十茎。豆豉一撮。姜五片。水煎。

    牛黄清心丸(和剂)

    白芍药 麦门冬 黄芩 当归 防风 白术 柴胡 桔梗 川芎 茯苓 杏仁(麸炒各一两二钱) 神曲蒲黄 人参(各二两半) 羚羊角 麝香 龙脑 肉桂 大豆黄卷(碎炒) 阿胶(炒各一两七钱半) 白蔹 干姜(炮各七钱半) 牛黄(研一两二钱) 犀角(二两) 雄黄(研飞八钱) 山药(七两) 甘草(五两) 金箔(一千二百片内四百片为衣) 大枣(一百枚蒸捣)

    各为末。炼蜜和枣膏为丸。每丸重一钱。金箔为衣。温水化下。

    导痰汤(济生)

    半夏(四两) 南星(炮) 枳实(麸炒) 赤茯苓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服。

    清燥汤(东垣)

    黄 (钱半) 黄连 苍术 白术(各一钱) 陈皮(五分) 五味子(九粒) 人参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当归(一钱二分) 泽泻(五分) 柴胡 麦冬 生地 神曲(炒) 猪苓 黄柏(酒炒) 甘草(炙各二分)

    每服半两。水煎。

    八味顺气散人参 白术 陈皮 茯苓 青皮 白芷 乌药(各一两) 炙草(五钱)

    为末。每服三钱。水煎。

    苏合香丸 治中风中气。牙紧不省。及邪祟症。

    白术 青木香 乌犀角 香附(炒) 朱砂(研水飞) 诃黎勒(煨去皮)

    檀香 安息香(另末酒熬膏) 沉香 麝香(研) 丁香 荜茇(各二两)

    龙脑(研)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 薰陆香(别研一两)

    为末。入安息香膏。加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丸。水下。

    平胃散(方见暑症) 藿香正气散(方见霍乱) 滚痰丸(方见痰症) 泻青丸(方见火症)


如果你对证治汇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证治汇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