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经脉之三 督脉

类别:子部 作者:隋·杨上善编注 书名:黄帝内经太素

    平按:此卷自卷首至“两目之下中”以上,原钞残脱,平于日本仁和寺宫御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证以《素问•骨空论篇》及本书《骨空篇》、《甲乙经•奇经八脉篇》,补注在经文“央”字、杨注“督脉起于少腹”之上,而脱处复完。惟篇中杨注缺蚀过多,无由补入,不无遗憾。谨依缺处计字空格以存真相。自经文“央”字以下,见《素问》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并本书《骨空篇》。

    编者按:以上萧延平按语称:此卷“缺处复完”,查仁和寺本,萧本所补之前尚有缺文。惜仁和寺本亦不全,卷首有小字注文曰:“首十三行缺。”然其中尚存自杨注“……宝所内则其道口……”至“唯《素问》……”数百字。细考此节文字,为《灵枢•营气第十六》之文。本次校点,谨依《灵枢》补足经文,其余缺文暂付阙如。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流溢成邪之中,布散络之脉也。

    编者按:“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二十四字,仁和寺本残缺,今据《灵枢•营气第十六》补入。注“布散”二字后残缺一字,玩其虫蚀之余,似为“四”字,待考。

    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毋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入于胃,化其精微,上注于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日夜行身营五十周,如环无端,。

    编者按:“行于经隧”,“经”字不全,今据《灵枢》、《甲乙经》补入。“毋已”《灵枢》、《甲乙经》均作“无已”。注“化其精微”,“精微”二字不全,据文义补。“入于胃”前缺一字,据文义,当为“谷”字。“上注于肺”,“肺”字残,考《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又《灵枢•小针解第三》:“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则该字当为“肺”字。又按:注“端”字残,据文义补;“端”后残缺七字,细玩其残余,似“此乃天地之纲纪”七字,待考。

    故气从太阴出,注阳明,至肝,从肝上注肺,

    ……手足阳明,次……脉还注。

    编者按:“注阳明”,《灵枢》作“注手阳明”,《甲乙经》作“循臂内上廉,注手阳明”。“注阳明”三字之后,《灵枢》有自“上行注头阳明”至“合足厥阴上行”一段文字,《甲乙经》亦有此段,惟文字略有出入。“肝上”二字原缺,今据《灵枢》、《甲乙经》补。“注肺”《甲乙经》作“注鬲”。

    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谓太阴别脉泉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上行,合阳明,故营气从脾入此,肺脉上循喉咙至颃颡,究于畜门。颃颡,上枯浪反,下朗反。

    也,肺之下上……咙至此之……。

    编者按:注“谓”字残,只剩左半“言”字;“太阴”,“阴”字残,缺右半“月”字,均依文义补。“循喉”二字,“循”字虫蚀不全,“喉”全缺,谨依经文补;“肺脉上循”,“肺”字残,依文义补。肺之下上下所缺一字,似“雙”字,于义难通,故暂作阙,待考。

    其支别者,上额循颠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其阴别至此,合阳明已,更别起一脉也。上额循项,循脊入于髓之骨也。骶,脊穷骨也,可礼反。入络阴器,上行过毛入脐,循腹里,入于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若唯《素问》。

    编者按:“其支别者”原缺,今据《灵枢》、《甲乙经》补。注“阴别至此”前所缺二字,后一字残形似“太”字,待考。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风、气,一也。人在气中,如鱼在水,摄养有方则长生久视,纵情乖理,动为百病。故问针道和养之理也。

    编者按:“百病之始也,以针治”八字,原书残缺,今据《素问•骨空论》补。注“如鱼”,“如”字原残,谨据文义补。又按:自篇首至此,萧本原无,为本次点校所增补。

    岐伯曰:督脉起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

    此脉起少腹,循阴器,上至目内眦,复上额交颠入脑,还出别下项,侠脊,入循膂络肾,然后则从肾上而还至于肾。《九卷》:“别于畜门,上额循颠,下项脊入骶,络阴器,入脐中,上入缺盆。”二经相证,此督脉之逆显然。又按考古本,竟于此为任脉之言,而有不识,以此督腹。《八十一难》云:“起于下极。”横骨一名下极,即是少腹之下也。骨之中央,髋骨中央也。又《八十一难》云:“起下极之输,并脊上行,至于风府,为阳脉之聚。”义亦同也。庭孔,溺孔之端孔也。

    平按:“起于少腹”,“于”字本书《骨空篇》无。《素问》“端”下有“也”字。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督脉之络,出庭孔,别左右,循男女阴器,于篡间合,复绕于篡后也。篡音督,此后也。

    平按:“篡”《甲乙经》作“纂”,本书《骨空篇》亦作“纂”,注:“音督,义未详。”查《骨空论》类注云:“篡,交篡之义,谓两便争行之所,前后二阴之间。”《金鉴》云:“篡者,横骨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前后两阴之间。”是“篡”当依《甲乙经》及本书《骨空篇》作“纂”为合。《说文》“纂,似组而赤”。盖两阴之间,有一道缝处,其状如纂组,故谓之纂。日本医家丹波元简已有此说,似较“篡夺”之“篡”,于义为长,特采入以备参考。又注“此下”所缺三字,平拟作“两阴前”三字。

    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从篡后复别两箱绕臀,行至足少阴与足太阳中络者,合于少阴,行于股,复贯脊属肾也。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从肾与足太阳上行,起于目内眦也。

    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而止。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督脉与太阳两道上至目内眦,上额至颠相交已,入脑还出,别为两箱下项,复循左右肩髆之内,侠脊抵腰,循膂络于二肾方止,男女皆同也。旧来相传为督脉当脊中唯为一脉

    者,不可为正也。

    平按:“颠”《素问》、《甲乙经》作“巅”。“髆”《甲乙经》作“膊”。《素问》无“而止”二字。又按:《八脉考》:“督脉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抒,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足证本注别两箱循左右肩髆之是,旧传只一脉当脊中者,非也。

    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至额前者,从少腹至肾上行,还来至肾而止。此从少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也。贯脐、贯心、入喉、上颐,皆为一道也。环唇以上,复为二道,各当目下直瞳子,故曰中央也。

    平按:“少腹”《甲乙经》作“小腹”。“齐中央”《甲乙经》作“脐中中央”。“两目之下中央”《甲乙经》作“两目之中”。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从少腹上冲心痛。前后之脉为病,不得前后便,冲疝病也。

    其女子不字,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

    不孕,母子不产病也。痔遗溺,脉从阴器上行至咽,故为此等病也。任脉冲脉行处相似,故须细别。督脉生病,疗之于督脉,勿疗任脉也。有本无“痔”字。

    平按:“不字”《素问》、《甲乙经》均作“不孕”。又按:《素问》王注谓:“冲、任、督三脉,异名同体。”《甲乙经》注云:“《素问》言督脉,似谓任、冲,多闻阙疑,故并载之,以贻后之长者云。”


如果你对黄帝内经太素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黄帝内经太素》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