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之八•脾脏部(下) 黄胆 阳黄诸方

类别:子部 作者:明·王肯堂 书名:幼科证治准绳

    茵陈汤 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宜此。

    茵陈蒿(嫩者,一两) 大黄(三钱半) 栀子(大者,三枚)上锉散,以水一大盏,先煎茵陈减半,次纳二味,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小盒饭利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中去也,量大小加减。

    栀子柏皮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

    栀子(八枚) 黄柏(一两) 甘草(半两,炙)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犀角散 治小儿黄胆,一身尽黄。

    犀角(镑,一两) 茵陈 干葛 升麻 龙胆草 生地黄(各半两) 寒水石(七钱半)上锉散,水煎服。一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尽黄,葛根捣汁和蜜服。

    连翘赤小豆汤 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

    麻黄(去节) 连翘 甘草 生姜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二两) 杏仁(四十一个) 大枣(十二枚)上锉散,白水煎。又一方,生小麦苗捣汁服之,立效。

    罗谦甫治一小儿,季夏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渍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热,加以湿气,而蒸热搏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平,故脾遂乘心,湿热相合,而成此疾也。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胸膈烦满,脾湿胜则皮肤如渍橘之黄,有余之气,必乘己所胜,而侮不胜,是肾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内经》言∶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又言∶湿热成痿。信哉斯言也,所谓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盖脾土退其本位,肾水得复,心火自平矣。

    又《内经》曰∶治痿独取于阳明。正谓此也,加减泻黄散主之。

    加减泻黄散方 此药退脾土,复肾水,降心火。

    黄连 茵陈(各五分) 黄柏 黄芩 山栀 茯苓(各三分) 泽泻(二分)上 咀,都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食后。一服减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经云∶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又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黄连、茵陈之苦寒除湿热为君。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所以黄柏之苦辛寒、强筋骨为臣。

    湿热成烦,以苦泻之,故以黄芩、山栀子之苦寒止烦满为佐。湿淫于内,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利小便、导湿为使也。

    〔张涣〕芦根汤 治黄病。

    芦根(一两,锉) 茵陈 山栀子 黄芩 甘草(四味。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薄荷三叶,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子芩散 治黄病。

    黄芩 枯蒌根 茯神(各一两) 甘草 胡黄连(各半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煎五分,去滓,温服。

    茵陈汤 治小儿发黄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陈 山栀子仁(各一两) 川大黄 川芒硝 木通 寒水石(各半两)上煎服,法同前。

    三黄散 治小儿黄胆。

    川大黄(锉,微炒,一两) 黄芩 黄连(去须。各半两)上煎法同前,食后服。

    双连丹 治疸病。

    川黄连(去须) 胡黄连(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用黄瓜一枚,去穣,留一小盖子,入二药末后以盖子盖定,用面裹,慢火烧,令面焦,去面,捣熟,如绿豆大。每服七粒至十粒,温水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如果你对幼科证治准绳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幼科证治准绳》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