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经穴考正 督脉穴考

类别:子部 作者:清·李学川 书名:针灸逢源

    (背中行二十八穴)

    \r督脉穴图\pi-i50.bmp\r

    督脉者起于长强。循背而行。以总督阳经也(骨空论目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人系廷孔故又言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

    长强(一名气之阴 一名□骨。灵枢谓之穷骨一名骨 ) 在脊 骨端下三分。伏地取之。督脉之。别走任脉(针三分灸三十壮)治肠风久痔。下部疳蚀。狂病惊痫。小儿。囟陷。灸尾翠骨七壮。治脱肛神良。千金作龟尾。即穷骨也腰 (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户。一名髓空) 在二十一椎下。宛宛中。身以腹挺地。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取之(针八分。灸七壮。至三七壮)治腰脊痛足痹不仁。温疟汗不出。妇人经闭溺赤。

    阳关 在十六椎下。坐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治膝痛。筋挛不行命门(一名属 。一名精宫) 在十四椎下与脐相对伏而取之或正立用杖拄地量至脐以墨点记乃用度脊间平点处是穴(针五分。灸三壮)治头疼身热如火腰痛骨蒸。

    悬枢 在十三椎下伏而取之。(针三分。灸三壮)治腰脊强腹中积气上下行。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在十一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禁灸灸令人偻)治风痫癫邪。五痔积聚下痢小儿脱肛可灸三壮。

    中枢 在十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禁灸。)(按中枢穴诸书皆无。据气穴论曰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又气府论督脉气所发二十八穴王注中枢在十椎下脊间故图翼有中枢穴也)。

    筋缩 在九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治癫痫惊狂脊强目上视。

    至阳 在七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治腰脊痛。胃中寒。羸瘦身黄寒热胫酸。

    灵台 在六椎下俯而取之。(甲乙经无此穴出气府论注)治气喘不得卧。火到即愈。(灸三壮。)神道 在五椎下俯而取之。(灸五壮禁针)治伤寒头痛。往来 疟。悲愁健忘惊悸。

    身柱 在三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五壮至二七壮)治腰脊痛癫狂怒欲杀人。螈 身热。

    妄言见鬼。

    陶道 在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阳督脉之会。(针五分。灸五壮)治 疟寒热洒淅脊强头重目瞑。恍惚不乐。

    大椎(一名百劳) 在脊骨第一椎上陷中一曰平肩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五分。灸髓年壮)治五劳七伤乏力 疟肺胀胁满背膊拘急。

    哑门(一名喑门。一名舌厌。一名舌横) 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针三分。不可深禁灸灸令人哑)治重舌不语。衄血寒热。脊强反折。螈 癫疾风府(一名舌本) 在项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足太阳阳维督脉之会(针三分禁灸灸之失音)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半身不遂。头痛项急。鼻衄咽痛狂欲自杀。

    脑户(一名会额) 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足太阳督脉之会(针脑户入脑立死灸令人哑)。

    强间(一名大羽) 在后顶后一寸半。(当作百会后三寸○针二分。灸五壮)治头痛项强。

    目眩脑旋烦心。

    后顶(一名交冲) 在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针二分灸五壮)治项强急。额颅上痛。恶风目眩。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 在顶中央容豆许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直两耳尖上居中是穴(针二分。灸七壮)治头风鼻塞。中风口噤。心神恍惚。惊悸健忘 疟脱肛小儿夜啼。

    前顶 在囟会后一寸半骨间陷中。(针一分。灸三壮)治头风目眩。面赤肿。鼻多清涕。

    囟会 在上星后一寸陷中。(针二分。灸二七壮小儿八岁以下禁针缘囟门未合。针之不幸令人夭)治脑虚冷痛。头皮肿。

    上星(一名神堂) 在直鼻上入发际一寸。(针三分。灸五壮不宜多)治头风头皮肿。鼻塞臭涕出血 疟。寒热汗不出。目眩睛痛不能远视。以细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神庭 在直鼻上入发际五分(如发际不明者取以眉心上三寸五分)足太阳督脉之会。(灸七壮禁针。针令发狂疾目失明)治发狂登高妄走风痫目上视。泪出鼻渊。惊悸不得安寝。

    素 (一名面王) 在鼻柱上端准头。(针一分禁灸)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 衄血酒酢风。

    水沟(一名人中) 在鼻柱下沟中央陷中。手足阳明督脉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中风口噤。恶邪鬼击。癫痫瘟疫消渴多饮。水气遍身肿。

    兑端 在上唇端手阳明脉气所发。(针二分。灸三壮。炷如麦大)治癫痫吐沫。消渴鼻衄。口臭齿龈痛。

    龈交 在唇内上龈缝中。任督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鼻中息肉。牙疳肿痛目赤多泪眵头额痛面生疮癣。

    \r冲脉穴图\pi-i52.bmp\r

    冲脉者起于气街(足阳明经)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骨空论)其右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二十二穴)。

    难经曰。冲脉并足阳明之经上行。奇经考曰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冲脉行于二经之间也。

    \r带脉穴图\pi-i55.bmp\r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带脉为病。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壮。(溶溶缓慢貌)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螈。月事不调。赤白带下(明堂)。

    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经别篇)。

    其脉气所发。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 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左右六穴)

    \r阳跷脉穴图\pi-i54.bmp\r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难经)。

    阳跷所发之穴。生于申脉。以附阳为 。本于仆参。与足少阳会于居 。又与手阳明会于肩及巨骨。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巨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会于睛明。(左右二十二穴)

    \r阴跷脉穴图\pi-i57.bmp\r

    阴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难经)阴跷在内踝。病即其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在外踝。病即其脉急。当从外踝以下急。内踝以上缓。(脉经)两足跷脉长七尺五寸。而阴跷所生在照海。以交信为 。(脉度○左右八穴)

    \r阳维脉穴图\pi-i58.bmp\r

    阳维脉者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杂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难经)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 。与手太阳及阳跷会于 俞。又与手少阳会于 会。又与手足少阳会于天 。又与手足少阳足阳明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与本神及临泣目窗。上至正营承灵。循于脑空。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其三十穴)。

    \r阴维脉穴图\pi-i62.bmp\r

    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阴维为病苦心痛。(难经)其脉气所发者阴维之 名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大横腹哀。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在大横下四寸三分)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共十二穴)


如果你对针灸逢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针灸逢源》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