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辩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当归四逆汤方

类别:子部 作者:清·汪琥 书名:伤寒论辩证广注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上二条皆真寒证。(正文与注并汤见中寒论中。)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上二条皆真寒证。(系误发其汗而亡阳者。正文与注并汤。俱见中寒论中)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条证。乃厥阴病用吐之法也。病患者。厥阴病之人也。言病则气上撞心痛之义。已该其中。厥冷而但云手足。乃厥之微者也。厥则阳邪内陷。脉不当紧。今则脉乍紧者。知邪气仅结于胸。未入于胃。邪结。故脉紧也。邪在胸中。故心下满而烦。胃无邪。故饥。不能食者。胸邪窒塞。于食有碍。故虽饥而不能食也。仲景法。邪在胸中者。宜吐之故与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瓜蒂散方已见前第五卷太阳下编。)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条乃厥阴病热。消渴以后之变证也。成注引金匮云。水停心下则悸。兹则厥而心下悸者。明系消渴。饮水多。寒饮留于心下。胸中之阳。不能四布。故见厥。此非外来之寒比也。故仲景之法。宜先治水。须与茯苓甘草汤。而治厥之法。却在其中。盖水去。则厥自除也。不尔者。谓不治其水也。不治其水。水渍而下入于胃。必作湿热利也。诸家注。皆以阴寒为厥。谓仲景另有治厥法。误矣。至补亡论郭白云以四逆汤治厥。大误之极。茯苓甘草汤。见前第四卷太阳篇中。或问曰吾子既云。厥阴病热。消渴。饮水多。水停心下而厥。则是心下者。即胃脘之分也。仲景又云。不尔水渍入胃。若是乎寒挟水湿。又从外而入。岂消渴所饮之水。不在胃以内邪。余曰不然。仲景言胃中者。即肠中也。据阳明篇云云。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则此胃中者。非肠中邪若然。则是仲景言心下者。果系胃脘。言入胃者。即胃以下而接于肠中也。水停心下。浸渍而下入于肠。故作利也。或又问茯苓甘草汤。仲景用以治太阳府有停水。兼主经中风邪未尽之药。与上证若不相涉。何为而借用之也。余答云。仲景法。有一方而治两经之证者。茯苓甘草汤。兼治厥而心下悸。实防水渍入胃之药。胃土也。补土所以胜水。故用茯苓甘草。又生姜辛温。亦能助胃。桂枝虽走太阳之药。其辛温之性。亦能借以助胃而散水。又胃。阳也。水阴也。胃有积水。则阳气不能四布。姜桂之性。用以行胃阳。而外达于四肢之间。却治厥也。譬之热证多服寒药。

    当以辛热之味纵。治同一理耳。)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此条病系热厥下后之危证。成注云。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后寸脉沉而迟者。肺脾阳气下陷也。下部脉不至。则肝家之阴。亦复衰竭。阴阳不相顺接。以故手足为之厥逆也。厥阴之脉贯膈。上注肺。循喉咙之后。下后。因亡津液。遂成肺痿。咽喉不利而唾脓血也。成注引金匮云。肺痿之病从何得之。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复泄利不止者。阳气下陷于阴分。阴气衰竭。故难治也。与麻黄升麻汤。用以升阳和阴。润肺补脾调肝。而成万一之功耳。)


如果你对伤寒论辩证广注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伤寒论辩证广注》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