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辩风池风府期门等穴针刺法 期门穴图

类别:子部 作者:清·汪琥 书名:伤寒论辩证广注

    \r期门穴图\pt68a14.bmp\r期门二穴。图经云。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可刺。入四分。

    不可灸。凡针期门。必泻勿补。活人书云。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又云。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可行子午法。恐缠藏膜。引气上。但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此是平泻法也。庞安时又云。刺期门法。须得脉弦或浮紧。刺之必愈宜针入一寸。

    琥按上图经云。不容在幽门旁。一寸五分。幽门又在巨阙旁五分。巨阙在臆前蔽骨下。一寸五分。盖巨阙。系腹部中行。期门系腹部第四行穴也。细量左右上下分寸。其穴自明。活人书云。穴在乳直下。肋骨近腹处是也。则是第二肋。当从下数起。恰在软肋之两端是穴。刺法。肥人一寸。瘦人半寸不肥不瘦。中而取之。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自汗出云云至病欲解三句。当在刺期门三字之下。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者。此太阳之风邪。尚未除也。然肺主皮毛。邪在手太阴肺经亦然。大渴欲饮水者。成注引玉函云。作大渴欲饮酢浆。是知肝气胜也。肝来乘肺。肺受邪热。则渴欲饮水。

    饮水既多。其腹必满。肺属金。金本制木。而反受木乘。其事不直。故曰横法。宜刺期门。以泻肝经之盛气。成注云。

    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或问此条病。既云发热。啬啬恶寒。又云。大渴欲饮水。

    焉知非太阳阳明证。余答云。若果系阳明胃热。大渴欲饮。则热能消水。未必腹满。热邪既传阳明。虽太阳经中之邪。

    或不尽除。又未必啬啬恶寒。故成注云。大渴欲饮水。为肝气胜也。)以上太阳可刺病二条(自原论中第三卷。太阳治法中集入于此)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本系妇人中风。风热甚。迫血妄行。故经水适来。正当七八日。为邪将传里之时。邪气乘虚而入于血室。热除脉迟身凉者。成注云。邪气内陷而表证罢也。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条辩云。血室为营血停留之所。经脉集会之处。即冲脉。所谓血海是也。其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热入而病作。其证则如是也。法当刺期门者。以期门为肝之募。肝主血。血热则瘀热入血室。而瘀积必归于肝。

    故随其经之实。而用刺法以泻之也。成注反云。审看何经气实。更随其实而泻之。殊出不解。愚按此条病。仲景虽出太阳治法之下。实则少阳之邪。传入厥阴。血分实热。故作谵语等证。仲景恐医人。认为阳明府实证。轻用三承气汤以伐胃气。故特出一刺期门法以疗之。愚又按仲景云。如结胸状。必病患胁下满。虽如结胸。及按之必不痛。故知其非胃实。

    且也。胁下虽痛。而痛不在胸。此其邪。止在肝胆之分。仲景当日。特用刺法。何其神哉。)以上太阳可刺病一条(自原论中第四卷太阳治法下集入于此)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则愈。(按此条。当亦是妇人病。邪热郁于阳明之经。阳明多气多血。邪热甚。则迫血从下而行。血下。则经脉空虚。热得乘虚而入其室。亦作谵语。后条辩云。血室虽冲脉所属。而心君实血室之主。室被热扰。其主必昏故也。但头汗出者。血下夺。则无汗。热上扰。则汗蒸也。刺期门。以泻经中之实。则邪热得除。而津液回复。遂然汗出而解矣。或问此条病。仲景不言是妇人。

    所以尚论诸家。直指为男子。今吾子偏以妇人论之。何也。余答云。血室虽不分男女皆有。而热入血室之证。则惟妇人始有之。余于前第七卷少阳篇后。言之已明。况仲景于太阳篇中。一则曰妇人中风云云。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再则曰妇人中风云云。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三则曰妇人伤寒。云云。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则是热入血室。明系妇人之证。至此。实不待言而可知矣。且也。此条言下血。当是经水及期。而交错妄行。以故血室有亏。而邪热得以乘之。故成热入血室之证。考之灵枢海论云。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注云。此即血海也。冲脉起于胞中。其前行者。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又考素问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夫少阴也。任也。冲也。其经脉皆行于腹。故其血必由前阴而下。斯血室有亏。邪热方得而入。则是仲景云。下血。乃经水交错妄行。又不问而自明矣。此其理。非读书明理之君子。其孰能知之。)以上阳明可刺病一条(自原论中第五卷阳明治法集入于此)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间去声。太少并病者。本太阳之表邪不衰。并入少阳而交病。故谓之并病。并者。犹秦并六国。并则其势大矣。太阳之脉。络头下项。

    故头项强痛。少阳之脉。循胸络胁。故如结胸。心下痞硬。二阳之脉。皆起于目而行于头。故目眩而头冒也。当刺大椎第一间者。谓当刺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之间。为背部中行穴。乃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先刺之。以泻太少并病之邪。不已。

    更刺两肺俞。盖肺主气。尚论篇云。刺肺俞以通其气。斯膀胱之气化行。而邪自不留。复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邪。以肝与胆两经相合。为表里也。慎不可发汗者。以太阳之邪。既并少阳。则发汗在所当禁。倘误发其汗。则胃中津液干。木邪乘之。必发谵语而脉弦。至五六日。邪当解而谵语不止。成注云。此为少阳邪热甚也。刺期门以泻肝胆之气。或问此条病于发汗后。谵语不止。又见心下痞硬。何以不用下药。余答云。仲景云。时如结胸。则是心下虽痞硬。必按之不痛。

    非真结胸。且也。心下痞硬。而脉又见弦。乃肝木旺而乘胃土。少阳经证。居多虽欲下之。敢轻下邪。)


如果你对伤寒论辩证广注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伤寒论辩证广注》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