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易简方〕明史一卷未见〔韩氏()医通〕医藏目录二卷存自序曰。医通草成。几欲焚去。今年家兄命谓。先君序集有效方。手泽岂容弗传。乃补茸分九章。凡九十五则。厘为上下二卷。读且数过。心动颜汗。向兄不能语者久之。而必语曰。人有定寿。医善折之。圣智不能加多也。病者气机。医每失之。造化不容以无凿也。兄谓弟诚能医乎哉。夫孔门学农圃者小之。而老氏忘言罔象。又奚医之为也。是编上彻下语而已尔。嘉靖改元壬午六月朔。飞霞子韩悉天爵自序。
李梃曰。韩号飞霞道人。国朝蜀之泸州人。本将家子。弘治成化时。少为诸生。因不第褫缝掖。往娥眉诸山访医。升庵杨太史称之曰。真隐世传道也。医通二卷,特其土苴云耳。(医学入门)〔陈氏(谏)荩斋医要〕明志十五卷存韩廉序略曰。陈氏故业医。在宋高宗时。以医获效。有宫扇之赐。后敝。易之以木。杭人以木扇陈呼之。荩斋名谏。字直之。盖世于医者也。医要之传。观者当自得之。
〔赵氏(继宗)儒医精要〕一卷存自序曰。继宗因进士多病。访请名医。服药无效。自考历代方书。脉理药性。配合调治始痊。后任知县。及历升佥事等官。凡遇官僚军民人等有患诸证。俱继宗处方用药。并无失误。然于头班不妨。抚按等宦。有考莅政有为。
守己有玷者。有考持狷介之志。着通敏之才者。有考负英气落落而不羁。遇政事衮衮而有干者。有考有守有为。
吏民畏服者。有考赋性敏而有识。临事果而有为者。有考持身严谨。处事公勤者。有考狷介自持。公勤素着者。
有考处繁不乱。执政不挠者。勤奖五次。旌异一次。岂被无情怀私妄劾。又被欺公。隐蔽考语。归休林下。绝足迹于官府。肆心力于医书。所着有伤寒伤暑杂症痘疹。脉诀医法。活人□览。本草切要。与治疗过。大小男女内外诸方。二十余本。仰国恩之未报。生斯世之可羞。乃以一得之愚。窃比芹曝之献。尤恐浩繁。有渎圣览。略举诸证精要。共三十三篇。录为一帙。欲以保圣寿于无疆。竭涓埃于万一。具本封进。缙绅之在朝者。咸曰俱至理发前人之所未发。蒙圣旨书。送太医院礼部知道。咸恩自天。报德无地。及恐四方之有病者。去圣逾远。私智愈多。误人命脉。体皇上惠民好生之心。倩工刻梓。以广其传。如有病而得痊者。皆皇上之所赐也。继宗无与焉。
嘉靖七年戊子六月既望。赐进士广东佥事休致慈溪赵继宗序。
刘桂曰。夫人之一身。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故丹溪谆谆勉人。养于阴以配阳。实非欲补阴以胜阳也。余近见赵继宗儒医精要一书。驳丹溪专欲补阴以并阳。是谓逆阴阳之常经。决无补阴之理。二辩王叔和命门属火之误。三辩张仲景伤寒无汗吐下法,四辩张洁古无中暑中热之分。五辩中风无火气湿三者之论。六辩十二经之脉差谬。赵公偏执己见。妄立邪说以欺人。乖悖经旨。得罪于名教多矣。噫。仲景叔和。医之圣也。百世之师也。继宗何人。而敢轻议如此。多见其不知量也。(续医说)〔盛氏(端明)程斋医抄〕一百四十卷未见〔程斋医抄撮要〕医藏目录五卷存自序曰。予纂医抄一百四十卷。首以内经素问脉经诸书为经。集历代名医所论著。分门为治法诸方。余三十年间。宦辙南北。所至携以自随。每遇有奇方秘法。辄编入于各门。第简秩繁多。不能抄写。偶乡友滕于安氏一见。喜而欲寿诸梓以传。亦患力有弗及。遣其子太学生克诚来请。欲予撮其要者录之。予于医书所自得者。皆非方法所传。欲撮其要尤难也。乃以近验者付之。亦曰撮要云者。因其请耳。非谓医抄中所集者。其要止此也。欲知医者。必得医抄全书而详习之。厥术始妙。此特其千百中之一二云耳。但穷乡僻壤中得此。亦可以疗疾也。滕氏刻书之功。岂可泯哉。故序之以贻得此书者。俾知所自云。时嘉靖癸巳夏四月朔。玉华山人盛端明书。
徐春甫曰。玉华子姓盛名端明。潮阳人。登弘治壬戌进士。性好医方。有求疗。不分贵贱。即与药。官至礼部尚书。有医抄百四十卷。并撮要等书。
〔王氏(世相)医开〕七卷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开七卷。明王世相撰。世相字季邻。号清溪。蒲州人。吕之门人也。官延川县知县。
是书凡二十四类。首载或问数条。谓医学至丹溪而集大成。盖亦主滋阴降火之说者。
〔徐氏(子宇)致知枢要〕明志九卷未见〔俞氏(弁)脉证方要〕医藏目录十二卷未见〔何氏(瑭)医学管见〕一卷存题词曰。余平日好养生之术。以医道切于养生。且可寓济物之仁也。故留意焉。沉潜日久。颇有所见。多前贤之未发。时或语人。契者甚少。盖以其素不留意。故骤语之而不入也。窃念余老矣。不忍使所见无传。终于无用。且恐或有差误。无以来贤者之教也。乃录出如上。医虽小道。而可以寄死生之命。士君子平居。略不留意。
一旦有疾。乃委死生于庸医之手。岂不误哉。力学应事之暇。时一留意。盖未必不贤于博弈也。嘉靖甲午夏四月望日。怀庆何瑭自叙。
徐春甫曰。何柏斋名瑭。学究天人。擢弘治康海榜进土。入翰林历升都御史。守身之洁。一介不取。蹈道之坚。终日不待。性天悃。了无外慕。方书调摄。尤究心焉。盖以医道切于养生。且可寓济物之仁也。遂烛精微。
发前圣之未发。辟后学之晦盲。观其着伤寒三阳咳嗽相火等论可知矣。尝谓士君子平居。略不留意于医。一旦有疾。乃委死于庸医之手。岂不误哉。其集曰柏斋三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学管见一卷。明何瑭撰。瑭号柏斋。怀庆人。宏治壬戌进士。官至南京右副都御史。谥文定。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书凡二十二篇。自记谓,因读素问及玉机微义二书而作,其说皆主于大补大攻。非中和之道。其第十九篇。论久病元气太虚。病气太盛。当以毒药攻之。尤不可训。其论金石药一条。则名言也。
〔叶氏(文龄)医学统旨〕医藏目录八卷存题辞曰。医。仁术也。爱之道也。先王之教主于仁。而其爱溥也。是故察脉医之本也。视证医之则也。调药医之用也。立方医之信也。立方何以为信。曰。方有征则信。信则斯传。传则用斯行。行则则斯章。章则本斯立。则爱人之心无穷。庶几成仁术矣乎。文龄二十年来。盖尝用力于此。而求仁未能也。嗟夫。不精于艺。而但有爱心者。是谓徒善。能用其术。而不根于爱者。是谓无本。根于爱。
而无所传者。是犹无术。徒善不能行。无本不能立。无传不能广。予惧夫人之病夫仁也。是医学统旨之所以作也。
是书也。爰辑旧闻。参之新得,俾异同归一。繁简合中。同志者肯究心焉。则审脉察证。处方辨药。或不无少助。
文龄不佞。抑求正于仁人尔。嘉靖甲午长至日。武林石峰子识。
邬琏序略曰。叶氏故儒生。已去学轩岐家言。用荐入御药坊。事敬皇帝。再进禄秩。当国工称。盖非徒言之者。
仁和县志曰。叶文龄。字德征。幼业儒不遂。去学医。礼部屡试优等。例授冠带。供职于圣济殿。升太医院吏目。甲午召诊。保和有功。升御医。忽被宣召。御书忠爱额于堂。庚子再召升院判。后因母老乞终养。遂致仕。
所着有医学统旨。行于世。
〔汪氏(机)医学原理〕医藏目录十三卷存自序曰。余幼习举子业。寄名邑庠。后弃儒业医。越二十年。得以医道鸣世。编订素问钞。本草会编。运气易览。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答。推求师意。脉诀刊误。伤寒选录等书。幸诸从游者。协力锓梓。以广其传。每病前书文理涣漫。患吾子孙有志于是者。非二十年之功。弗能究竟其理。因而挫沮者有之。于是复作是书。
首以经络穴法列于前。继以六淫之邪。与夫气血之病。次以内伤诸证。妇人幼科终焉。凡十三卷。命曰医学原理。
其中所论病机药性。悉本内经本草。治方脉法。皆据名医格言。朝究暮绎。废寝忘飧。经历八春。而始克就。惟欲吾之后人。乐守是道。以承吾志。观病机即知病源之始终。阐脉法即知病证之生死。读方旨即知立方之主意。各条端绪。焕然于心。庶不负吾生平之所好也。果若吾言。则是集匪为虚文。可以事亲。可以养身。可以活人。其为利也实溥矣。又何羡于良金腴产之是遗。以损其志。而益其过耶。
〔石山医案〕医藏目录三卷存程曾序略曰。吾郡祁之汪石山。儒医也。于素问则有补注。本草则有类钞。脉诊则有论著。运气则有提纲。
外科及针灸等书。则又俱有纂述。盖集古今诸名家之所长。而为一大成也乎。其从事于医。殆四十余载。凡病家之求治者。因脉制方。随投辄效。从游之士。得于目击者。即手录之。以为成法。其邑西石墅陈桷氏。实石山高弟。以其所录者。分为三卷。名曰石山医案。刻之梓以传。诣予终老楼属序之。夫病之见治于石山也。如饥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饮而解。溺者得援之而登颠。危者得扶持之而安。盖医之王道也。使同生朱滑之时。其抱负设施。
与之同驱并驾。未可必其或后先也。后人视此。不亦犹法家之有断案也哉。引伸触类。延惠无穷。其为慈孝之助多矣。石山之传撰于镜山。其未及载者。赖此以传。岂非后人之幸欤。石山名机。字省之。石山其号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石山医案三卷。明陈桷编。桷字惟宜。祁门人。学医于同邑汪机。因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验。裒为一集。每卷之中。略分门类为次。自宋金以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行于南。河间原病式宣明论方行于北。局方多温燥之药。河间主泻火之说。其流弊亦适相等。元朱震亨始矫局方之偏。通河间之变。而补阴之说出焉。机所校推求师意一书。实由戴原礼以溯震亨。故其持论多主丹溪之法。然王氏明医杂着。株守丹溪。至于过用寒苦。机复为论以辨之。其文今附医案之末。则机亦因证处方。非拘泥一格者矣。其随试辄效。因有由也。旧有机门人陈钥所作病用参论。又有机所作其父行状。及李汛所作机小传。今亦并录之。备参考焉。
〔医读〕七卷存〔缪氏(坤)方脉统宗〕未见江阴县志曰。缪坤。字子浓。七世以医传。坤名更着。性行淳笃。自当脉辨方之外。端居读书。不交尘事。
嘉靖间。帅府檄至行间。疗疫全活甚多。荣以冠带。非其好也。着方脉统宗行世。乡饮十七次。寿九十。自为文志其墓。
〔高氏(士)志斋医论〕二卷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志斋医论二卷。明高士撰。士字志斋。鄞县人。是书作于嘉靖中。上卷专论痘疹。下卷杂论阴阳六气血脉虚实。其说云。今之医者。多非丹溪。而偏门方书盛行。则亦以朱氏为宗者矣。
〔邹氏(福)经验良方〕明史十卷未见闽书曰。邹福字鲁济。业医。善察脉。决人生死于数载前。遇奇症他医不能治者。福投数剂辄愈。尝手集经验良方十卷。
〔吕氏(夔)治法捷要〕未见按上见于江阴县志。
〔张氏(世华)医家名言〕未见宗臣太医院院判思惠张君墓志铭略曰。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一日。封太医院院判思惠张公卒。按状。公讳世华。字君美。思惠其别号也。生而聪敏超特。自少锐志于儒。
涉猎经史。通其大义。既而怙恃早失。家道中衰。乃幡然曰。心存爱物。医儒一道也。复修世业。遂能尽卢扁之术。所试辄有奇效。名藉藉闻三吴。时负及门。求疗者如市。正德间吴大疫。公移药囊于道衢。随请而应。全活数十人。吴有富室子。病痿三年。诸医束手不治。公曰。此病在疡也。急以五毒之剂攻之。即起矣。已而果然。
其人酬之百金。公笑而却之。吾何利哉。姑验所见耳。他如此类者。不可殚述。着医家名言若干卷。将传于世云。
(宗子相集)〔陶氏(浩)药案〕未见徐春甫曰。陶浩。字巨源。太仓人。以儒攻医。数起奇证。有药案藏于家。
〔方氏(广)脉药证治〕未见〔汪氏(宦)医学质疑〕未见〔证治要略〕未见按上三书。见于古今医统。
〔吴氏()扶寿精方〕医藏目录二卷存按万历丁亥。王氏所刻书三卷。题曰续扶寿精方。卷首有养真篇。男女篇。饮食篇。事亲篇。四道。及汤膏粥酒等三十二首。其他诸方。与是书不有异者。
〔吴氏(球)诸证辨疑〕明志四卷存〔活人心统〕四卷存吴球曰。此书。集先贤之成语。论脏腑之盛衰。录古今经验之方。开后学正大之。路。皆宜直之言。非雕琢之说。同志者鉴之。
陈莘题茭山吴翁小像后曰。翁博学慕古。轻财重义。少尝游心经术。医业独得其精。乃修方脉主意。活人心统。食疗便民诸症辨疑等书。一十六卷。感钜卿慎斋胡公发明。云东龙公岱野张公。邑侯赤山郑公。校证绣梓。
得成全集。真医学之指南也。
〔方脉主意〕未见〔杨氏(起)经验奇效单方〕二卷存〔孙氏(应奎)医家必用〕一卷存徐春甫曰。孙东谷。名应奎。号东谷。洛阳人。登正德辛巳进士。好医方。以活人为心。有疾者不限高卑。
即与方药。官至户部尚书。着有医家大法。大旨。必用等书。若干卷。
〔医家必用类选〕四卷存按先子曰。嘉靖辛丑春。东谷已着医家必用。后十二年。更分门类方。有所增添。名曰医家必用类选。其序则与原书同。故题曰复书。
〔俞氏(桥)医学大原〕未见海宁县志曰。俞桥少业儒。究心理学。兼精岐黄术。嘉靖中。以名医被征。累官太医院判。桥于方书无所不晰。更博询名家。得河间洁古东垣未刻诸稿。及古今秘方。斟酌损益之。以治病。无不奇验。居京师。耻事权贵。
而贫家延之。必尽心疗治。以故名愈藉藉。而医日窘。士大夫雅重之。着医学大原一书。搜辑枢素以下诸家。有关证脉者。次以赋括。令业医之士。诊脉制方。有所考证焉。
〔李氏(象)医略正误〕三卷存聂璜跋曰。余内姻石泉医略正误就梓。方伯东谷叙弁其端。推衍引触。远大不泥。尽之矣。乃谬属诸叙末。余又何言哉。因次第其心学渊源。以备观览之目。石泉自少入郡胶。殚力学易。出入诸子史百家。坐是遘疾。奉厥甫东郊翁命就医。时东阳卢HT庵以兹术鸣宁藩。礼致在馆。
一见石泉。奇其神异。遂倾心焉。未逾年疾瘳。尽得其肯綮妙辞归。HT庵叹曰。吾业有传。吾可以休。竟请去。
得脱党祸。人咸喜HT庵先几。石泉得师。自是本业优研。极素难诸书。有心得处笔之。见偏门病。病者失处笔之。
与己之应病。候寒暑。按经络。验处又笔之。参订指摘。诊脉之误。积撰成书。分条别方。题曰医略正误。识者宗之。每暇坐小楼。辄取古诗画玩。适兴到模仿挥洒。体格成家。题品景象。韵格高古。缙绅士谓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得之如获拱璧。匪独医之可称。然其化于今。充选贡致用。东谷曰。子是之编可传。制序以赞其成刻。
予阅之叹曰。石泉是编。信诸父兄师友。信诸古。而无误于己者。不亦可信诸人。而无误天下者乎。视专门秘方者不侔。行将征诸内院使司局者。果能如东谷所谓。变而通之。毋忌与执。未必不为诸偏门断案也。
〔顾氏(儒)简明医要〕医藏目录五卷存自序略曰。儒因先君多病。久病成医。得延寿考。乃示余曰。事亲者不可不知医。汝能攻之。非惟济世。亦可养生。古良医良相。并驰于穷达之间。苟有益于生民。则相业不见其多。而医道不见其少。汝姑勉之。余拜敬诺。即弃儒就医。师浙东之异人。访梁溪之高士。无惮昼夜。力学有年。凡遇病敷药。苦心力索。务求效验。果幸地方得以少济。而妻子亦借以温饱。由先君之遗教也。今老矣。有子别攻举业。悯后无传。且虑吾之子孙。后或疾痛。假手庸医。
无能治疗。欲存管见。自备检阅。又虑夫先贤立论著方之浩繁。搜索不便。故撰择已经效验。平常方药。手录成帙。分门论病。分病定方。一阅可得。其难制之方不录。怪异之药不取。岂不简且明哉。名曰简明医要。盖皆圣贤之遗旨。非敢隙光自耀。擅措一辞也。识者幸相与订正之。岁在乙巳仲夏录成。晋年七十有三。
江阴县志曰。顾儒。字成宪。少业儒。因侍父疾。久遂通医。投剂无不立效。病家尝梦其祖先。告以疾非顾翁弗疗。远近争延。贫者往往予之药。复佐之薪米。着简明医要五卷。年八十终。
〔简明医要补遗〕一卷存〔郭氏(鉴)医方集略〕七卷存跋曰。余暗于节宣。日抱宿。往为刑吏。识狱江左。务殷损神。事竣返泗河之墟。病益棘。众委之不可起。
敕归德闵守材医视全活。迨今德之。北上犹羸瘠。不堪事事。遂引疾乞归。静藏自广。乃得锐情于医。逖搜古方。
模序协则。辨物分类。虽掇其要而未尽也。病小愈。铨补地曹。政暇延致名术。探索玄奥。时江左俞氏桥夏津王氏东阳维扬胡氏铎金华邵氏泰京师朱氏禄。皆工于方技。为众所重。因各出医案及秘方。相与参究品评。积岁成帙。复取旧集裒益之。名曰医方集略。乙巳居内忧。邑侯海州杨公阅而珍之。忻欲就梓。复锡诲言。以弁简端。
此其泽人利物。固仁者之用情也。噫。余寡昧。述群见以便自调。歇谓必传。而斟裁剂量。亦惟执方。而旧者有以变通之耳。若夫妙参两之用。顺性命之理。弛张损益。不泥轩岐。而超悟筌蹄。俟医国宗工。嗣有以开我。
嘉靖乙巳孟夏望日。丹泉郭鉴书。
〔程氏(伊芳)释方〕医藏目录四卷存自序曰。释方者何。释医方之名也。方何以释。曰。可以言传者。药之名也。可以意得者。方之义也。得名失义。不得而用矣。方之用也。妙名义而通之者也。弗通则泥。泥则偏。非唯病己。适以误人。是故方之释也。
不容已也。夫农经昭示。某法远垂。七方十剂之制。金匮千金之书。杂而引之。方亦众矣。博观遐览。岂难知哉。
然或作聪明以加减。矜智巧而改释。方与病违。名同意舛。作者之意。不亦邈乎。余少涉医流。略知大旨。深惧肄业之士。童而习之。莫得其肯綮也。乃取方训义。集药为歌。方名八百。歌称是焉。上稽圣经。下逮张李。旁证诸子。附以管窥。虽童稚之阶梯。亦先哲之明鉴也。若乃分部察候。辨声视色。审盈虚以制变。达消息而攻疗。
则心手之妙。固用意之自得。非传方之家。所得悉而泥之者矣。晋嘉靖丁未四月朔。新安岩镇月溪程伊芳识。
□序曰。余尝读本草。见古昔先民。但云某药主某病。某事有某功。或云。某药合某药。治某病为良。后人加之。以君臣佐使之别。制炼炮炙之宜。而方名之未立也。盖自穴俞针石之法罕传。而判肠割臆。刮骨续筋之法废矣。于是乃□汤液酒□丸粒而用之。若扁鹊之传所载。有所谓苦参汤半夏丸之类。而方已着矣。至汉张仲景一书。极为众方之祖。然其所云。桂枝汤。麻黄汤。芍药甘草汤。则直以药味名之。朴而不文。犹有上古□皇之遗意。其曰真武汤者。言北方之水也。而青龙白虎。其义皆然。标表既明。治法与在。固无事乎远求。而亦何事乎解释也。晋代以来。其术渐广。良医如张苗宫泰李子豫辈。以及张茂先皇甫士安葛稚川陶弘景诸名士。并研精斯术。未有所撰。惟范汪方百余卷。则其最多者也。世代日降。道术日非。其浅见薄闻者。深求隐晦。镑为巧似。以聋瞽人之耳目。而不自知。其卑伪可厌。外家诞可耻也。于是亦□□凿而人及有不能□者矣。每见世之医工。往往以相难。捕风捉影。如□□□□。良可嗤笑。新安程宗衡乃悉取诸方字为之解。集诸药品。而为之类。名义昭然。如指诸掌。使世之用药者。循名以究其义。因末以求其本。其于药术。定无所得益也哉。夫宗衡之为此释。深探力索。旁引曲证。可谓精确。然其本意。不□为初学发蒙。世人解惑耳。□于大道玄通。博物洽闻者。则固无持于是也。宗衡名伊芳。字宗衡。新安岩镇人。家世习医。而□惊□人能涉猎书史。通大义。初学举子业。少孤弗能就。乃□学医云。
〔彭氏(用光)体仁汇编〕医藏目录六卷存傅凤翱序曰。古今医刻。无虑数百种。而脉诀则宗叔和氏。太素脉诀。鲜有刻者。则闽半洲蔡先生取庐陵彭用光所藏钞本。刻之岭表。序太素题。曰体仁何。盖仁春天地生物之心。医以生人为业。仁术也。太素医之推也。
曰汇编者何。先生又取用光所摘录叔和东垣脉诀药性。与所尝治病试验方药。竟见图说。类粹锓梓。谓其与太素相表里也。太素不言治疗。叔和不言穷通。均之本二气之消息盈虚。五行之生克制化。察识于呼吸隐约之微。以辨别其生死穷通之数。立论若殊。指归则一。非若水火不相为谋也。用光潜心诸家。云亦有年。而参伍贯通。若有得其肯綮者。博游于燕赵吴粤间。缙绅君子。招延延医。辄奏肤功,咸称慕之。先生并刻其所辑。序而传焉。
盖尝有所试。亦示人以全体仁道之微意也。慨夫一岭之隔。书邮不至。顷得之吴默泉方伯。阅其中字有脱误。仍付用光正之。用光复检所遗漏方说。
并取同县赵铨太素钞。增入若干条。铨固精太素。有名者。兹编视旧本。颇为明备。虽非全书。亦医之要领也。
〔简易普济良方〕医藏目录六卷未见〔赵氏(铨)石亭医案〕未见〔岐黄奥旨〕未见按上见于庐陵县志。志又以体仁汇编。为铨所着。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