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目】朱肱曰。脾脏有热。则津液枯少。故令口燥而舌干。
李杲曰。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症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吐。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症也。外伤风寒。则其外症必显在鼻。
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其言壅塞。盛而有力。口中必和。伤寒则面赤。鼻壅塞而干。伤风则鼻流清涕而已。伤食则恶食。
庞安常曰。鼻头色青者。腹中痛。苦冷者死。微黑者水气。黄色者小便难。白色者气虚。
赤色者肺热。鲜明者有留饮也。鼻孔干燥。燥者。阳明热。必将衄血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
阳毒热深也。鼻孔冷滑而黑。阴毒冷极也。鼻息鼾睡者。风湿也。鼻塞浊涕者。风热也。鼻孔张为肺风。肺绝而不可以治也。(此庞氏察鼻法)【纲】仲景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目】鳌按。此为阳明初病。属在里之表也。口为胃窍。咽为胃门。故不兼少阳。而有口苦咽干之症。
【纲】仲景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鳌按。此不言躁。但口渴心烦。阳邪将入里也。此虽有表里症。其实表轻里甚。故用白虎汤也。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阳明病。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
金匮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若舌上色黄者。又为热之极也。黄帝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以心为君主。黑为肾水克心火。邪热已极。故知必死也。
张介宾曰。舌上黑苔生芒刺者。热极深也。宜凉膈散、承气汤、大柴胡之属。酌宜下之。若苔色虽黑。滑而不涩者。便非实邪。亦非火症。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
柯琴曰。烦躁舌干大渴。为阳明热结不散也。故当救里以滋津液。二条白虎所治。皆阳明燥症。
揭为阳明主方。信为有见。此为阳明自浅入深之症。前此口苦咽燥恶热。热虽在里。尚未犯心。
至愦愦怵惕懊。虽入心。尚未及胃。今燥渴引饮。则邪已入胃。然尚未燥硬。用本汤泻胃火而扶元气。全不涉吐汗下三法矣。
【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柯琴曰。热淫于内。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也。急下之。火归于坎。津液自升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栀子豉汤主之。
【目】陶华曰。邪热聚于胃腑。消耗津液。故口干燥热而渴也。盖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
有迫血妄行而作鼻衄。漱水不欲咽者。犀角地黄汤。无衄血表症。加之胸腹满而如狂。则为蓄血在内。桃仁承气汤。少阳口燥咽干。小柴胡汤调之。
【纲】仲景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舌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柯琴曰。自利清水。疑其为寒矣。而利清水时。必心下痛。必口燥舌干。是土燥火炎。
脾气不濡。胃气反浓。水去而谷不去。故纯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