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语辩惑

类别:子部 作者:明·都昂 书名:三余赘笔

    金翰林学士王若虚,尝著《论语辩惑》,其总论曰:解《论语》者有三过焉:过于深也,过于高也,过于厚也。圣人之言亦人情而已,是以明白而易知,中庸而可久。学者求之太过,则其论虽美而要,为失其实,亦何贵乎此哉?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子贡自谓其不得闻,而宋儒皆以为实闻之;问死问鬼神,夫子不以告子路,而宋儒皆以为实告之。终篇尧舜禹汤之事,寂寥残缺,不当强解;而或谓圣学所传,所以著明二十篇之大旨。若是之类,皆过于深者也。圣人虽无名利之心,然常就名利以诱人,使之由人欲而识天理。故虽中下之人,皆可企而及。兹其所以为教之周也。如曰: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此正就名而使之求实也;而谢显道曰:“是犹有求名之意,非圣人之至论。”子张学干禄,夫子为言得禄之道,此正就利而使之思义耳。而张九成曰:“圣人之门,无为人谋求利之说。”禄之为义,自足而已。宁武子邦无道则愚,夫子以为不可及。杨龟山曰:“有知愚之名,则非行其所无事,言不可及,则过乎中道矣。”遽伯玉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夫子以为君子。而张南轩曰:“此犹有卷怀之意,未及乎潜龙之隐见。”果圣人之旨乎?若是之类,皆过于高者也。凡人有好则有恶,有喜则有怒,有誉则有毁,圣人亦何以异哉?而学者一以春风和气期之。凡忿疾讥斥之词,必周遮护讳而为之说。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人固有晚而改节者,然概观之,亦可以见其终身矣。而苏东坡皆疑其有为而言。子贡问当时从政者,夫子比之斗筲而不数,盖师弟之间商乎真语,何害于德?而张九成极论以为自称之词。至于杖叩原坏,呼之为贼,此其鄙弃无复可疑,而范纯夫犹有因其才而教诲之语。若是之类,皆过于厚者也。知此三者,而圣人之实著矣!若虚,字从之,博学有高才,诗学白乐天,文以欧苏为正脉,平生于经解不喜张九成,史例不取宋子京,诗不爱黄鲁直,著论辩之,凡数百条。遗山元好问尝表其墓。


如果你对三余赘笔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三余赘笔》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