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如天,舜便精巧些。尧浑浑朴朴,都全罩在里面,故孔子以「天」赞之;舜命官几句,都是精要语。后来想惟文王能接尧舜。禹入圣未优,言虽人圣域,尚刚刚的不能有余也。汤则检身如不及,改过不吝。武王刀纫、户牌皆有铭,可见不如此警醒,便容有私意,然能克去己私,复还天理,故都称他是圣人。
汉、唐帝王总有病,才具大一分,更坏一分。汉武雄才大略,尽他本事做来,不过那样。可知不从学问道理上来,终不济事。《二典》之后,有《单陶谟》;《汤誓》之后,有《仲虺之诰》;高宗中兴,有《说命》;《牧誓》、《武成》之后,有《洪范》、《旅獒》。后来史家于一代之兴,多铺张丰功盛烈,岂复有此段意思?
《古文尚书》,道理精确处,圣人不能易。若汉儒能为此,即谓之经可也。黄梨洲、毛大可辈,持摭一二可疑之端,辄肆谈议,至虞廷十六字亦辟之。学者不深惟义理,徒求之语言文字以定真质,所谓「信道不笃」也。
班氏言张霸分析廿九篇耳。《今书经大全》所载诸儒之说异。(自记。)
《尚书蔡传》虽未尽善,亦未有强似他的,较之《春秋胡传》属胜。
《二典》是两对文字。《尧典》先说尧之德,次由身而及于家国,次授时定历,次辨奸,次用贤。用资必党辨奸,奸辨而贤用,得舜而尧之事毕矣。《舜典》「重华」一节,对「放勋」一节;「慎徽」一节,对「克明」一节;「齐七玫」至「溶川」,对定历几节;制刑流殛,对丹朱三节;命十二妆、九言,封举舜一节,而舜之事毕矣。
「羲和」四段,只说日星,未及月辰,故下又云「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澹澹数语皆透顶,万世不能易。恕尧持筹布算,未必如羲和,至所见之理,羲和不能外。次及用人,人之贤否了然于心,却不自用,卒试虞舜而以天下付之。是何等识见!何等德量!尧如天,舜如地;尧生之,舜成之;尧始之,舜终之。四凶之诛,治水之成,皆终尧事也。四凶罪不至死,故皆止于流,「象以典刑」一节,即起下文。当日执简操笔,想皆圣人之徒而名不传。四岳名亦不传,自是醇谨老成,休休有容之人,大约才具不及舜禹耳。
古之三公,坐而论道,日变修德,月变修刑,全讲变理阴阳,不参琐务,合同天人。《尧典》首命羲和,《舜典》首在玑衡,不在九官、十二牧之内皆是此义。
解《尚书》者多不知历法,「羲和」四段,只就皮毛上说,绝不到其精处。四段中,方位则分东西南北,时序则分春夏秋冬,日晷则分晓午昏夜,虽是大段分来,其职未必不相兼。但以方位当头,便是测里差之法。盖日出入,东西迥异,如今四川丑末,在山东已是寅初。放「宅嵎夷」者,测日之最早出在何时刻也; 「宅西」者,测日之最晚入在何时刻也。广州日至之时,日下无景,就彼测之,则知景短至何处。冬至时;就北方测之,则知景长至何处。四面凑笼,便知土中,便是里差法。此是就中国言之,若九州之外,则《周髀》所言有半年昼、半年夜者。然其理则一也。圣人只为明得理尽,任后世如何推算,走不出他的范围。后世虽千巧万变,推算得密,道理却不能如他透彻。(清植。)
向日问梅定九,古人测景,何故不用夏至。当时定九只答以「冬至历元」而已。近看《尧典》,惟于夏言「敬致」,冬则不言,可见古人测景,实以夏至为重。周公土圭之法,亦用夏至。其用冬至者,自《太初》始耳。(清植。)
「寅宾出日」、「寅饯纳日」,俱说在「平秩东作」、「西成」之上;「敬致,日永星火」。「日短星昴」,却说在「平秩南讹」、「平在朔易」之下。盖日出入早晚,四时皆测晷长、晷短,必二至之时,测来方准故也。又于夏言「日永」,于冬不言宵永,而言「日短」者,宵中无景可测也。(清植。)
孝弟衰于妻子,人情所必至。四岳荐舜云:「克谐以孝」、言谐于象,以得当于瞍,而成其孝也。尧曰:「我其试哉,观厥刑于二女。」二女何试?尧之意,正以舜无妻室,固能孝弟矣,但未知有妻室后何如耳。《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始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中庸》引为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喻。盖父母较之兄弟为高远,兄弟较之妻子亦为高速,最卑最近者,无如妻子,而道必造端乎此。此《二南》所以起化于闰闱也。
问:「辑,治也。疑上古未有剖符之事,至舜始创其制。既月之后,诸侯踵至,乃见而颁之。《蔡传》以辑为叙,岂有诸侯未至,而先敛其瑞之理?」曰:「此非大义所关。受终之后,齐七政,类上帝,以治天也;巡狞述职,以治人也;封山浚川,以治地也。三才之事备矣。」(清植。)
问:「肇州、封山」一节,蔡注云:「中古之地,但为九州,禹治水作贡,亦因其旧。及舜即位,始分出幽、并、营三州,而为十二。至商,又但言九围,不知何时复合为九。」按此乃舜摄位时事,正禹数土之侯。所以封山者,为大水茫茫,用此标识,以便施功耳。所云「浚川」,即指禹洽水之事。及禹「任上作贡」,始并为九,遂相沿以至于商周。《蔡传》之说恐未当。」曰:「正是如此。《禹贡》惟冀州于田赋之后,别叙「恒卫既从,大陆既作」;而青州,有「莱夷作牧」之文。恒卫、大陆,即幽、并之地;莱夷,则营州地也。因禹初并为九,故别叙恒卫、大陆以存幽、并;而莱夷犹作之牧焉。牧,即「牧伯」之牧,说者不察,故「牧」字殊费解。」(清植。)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此是刑罚条例。「肯灾肆赦,怙终贼刑」。则用刑权衡也。「赎刑」,只指官、教两刑,非谓典刑、流宥亦可赎也。其中有误犯不得已者,则赦之;有所恃以为恶,强横不服者,则「贼刑」。问:「贼是杀否?」曰:「朱子言,五者皆有,即如提学责秀才,是教刑也。他有强悍之状,多责他几板,亦是贼刑。此未尝明说罪大恶极,如何都用杀?」
问:「九官之命,随、契、皋陶、夔龙无戒辞者,或因旧职,又皆因有让之者,而命之也。工虞之官,以和顺为善,故垂益之谘,皆首曰「畴若」?终日 「汝谐」。若,顺也;谐,和也。惟禹曰「维时懋哉」,伯夷曰「往钦哉」。盖治事以勤为主,掌礼以敬为先也。皋陶陈谟,于典礼亦曰「同寅协恭,和衷哉」。于命讨则曰「政事,懋哉懋哉」。与舜所命禹、伯夷之旨正同。」曰:「看得好。」(清植。)
圣人说乐,只「诗言志」数语已毕。不拘何人,随意言其中情,便是诗,但诗句有限。永者,长包,将诗每字扯长些,庶几悠曼,便是歌。「声依永」一句,从来说不明白,以为字字都要合宫、商、角、征、羽。难道齐景公所作《征招》,字字皆散?《角招》,字字皆角?必无是理。「声依永」者,论五声之凋也。诗本有官、商、角、征、羽,各调不同,宫,浊极,和平弘大,有君象;商,慷慨激烈,有臣象;角,如宫,但带流动欢悦之意,是民象;征,便急促,如打紧板,是事象;羽,更加之琐细嘈虚而清极矣,是物象。如《清庙》之诗,自是宫调,确乎难以别调歌之。《无衣》之诗,自是商调,确乎难以别调歌之。《鹿鸣》、《皇华》乃角,《大田甫田》乃征,《七月》乃羽,此所谓「依,」也。凡此皆言人声,人声大不宜过宫,细不宜过羽,必须律以和之。此句却说字字要合十二律。字无一定,其高下清浊,都有程序以和人声,今之所谓弓尺等是也。然后「八音克谐」,与人声皆合,无相夺伦。由是奏之郊庙,则神和矣;播之朝廷、邦国、乡党、闾巷,则人和矣。自「歌永言」一路说到乐上,而总以「诗言志」为根。今之戏都坏在志上,其为淫邪鄙悖之辞十九,乌能善风俗耶?「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汉书》引之,却云:「予欲闻六律、八音、七始,咏以出纳五言。」七始,谓宫、商、角、征、羽、变宫、变征也;五言,即「诗言志」五调之言也;出纳」如邵康节所云「开发收闭」。
问:「今之填词,都是立定曲牌名,然后案其字数平仄而为之词。古人是如何?」曰:「古人是看他的诗,又看他的志。此字宜黄锺则黄锺之,此字宜大吕则大吕之,律随诗,非诗随律也。少时见土戏,于断机教子,商辂母怒其子云:「他又说我不是他的亲生母。」「母」字,其学徒高声唱,其师嗬之云:「母字大声便不是,他是不曾成婚的处女,于此字尚含羞涩,低微些方是。」如此之类,却是从志上斟酌,比谓「声依永」也。
「诗言志」,谓心之所之,形之于言也。歌虽有长短,大抵将每宇扯长,故谓之「永言」。「声依永」,《蔡传》说偏。声者,宫、商、角、征、羽也,歌有全调之五声,有逐字之五声,《蔡传》少却全调之五声,故觉糊涂。盖诗有合以宫调歌者,有合以商调歌者,有合以角、征、羽调歌者,如以《关雎》调歌《文王》,以《无衣》调歌《采苹》;必不类矣。其逐字音节,恐其过高过下,故以律和之,如今之唱曲,节以檀板、笙箫之类,所谓「律和声」也。
世得世兄言:「家君谓道心兼未发、已发,人心单指已发,作何解?即如好色生于爱,爱亦出于人性,可云已发乎?」锡曰:「爱者,情也;爱之理,乃性也。谓之人心,则心之动于耳目、口鼻、四肢者耳,如何说得性?若「道心」「道」字,则性也。」黄伯玉曰:「情固善;而人心则危,何也?」锡曰:「人心亦非恶名,虽圣人不能尽去。如好色,人心也,圣人能废居室之事乎?中乎节,则复于道心矣。故圣人不曰「人心惟恶」、「人心惟邪」,而曰「惟危」。危者,不能自保,恐流于人欲之谓也。七情亦可危者,故是一项。朱子曰「原于性命之正」,自兼未发、已发;曰「生于形气之私」,自只是已发。」世得曰:「家君意正如此。」
道心微妙而难见,妙犹渺也,因着气禀物欲隔绝了,故微而难见。不可夸「微」字好。
有人心动而以道心正之者,饥渴而不害心,喜怒而能观理是也。有道心动而不以人心杂之者,行仁而非要誉,明义而非计功是也。(自记。)
说《尚书》者,每着意讲「道心」、「人心」等句,自「无稽之言勿听」以下,便掠将过去。近见得经书一字不可掠过,看得似没要紧,必是自家心裹未曾晓得。「执中」「中」字,朱子偏说在事一边,看来须兼内外。心裹有个中,事上各有个中,皆中也。「无稽之言勿听」,事必师古也;「弗询之谋勿庸」,询、谋分同也。凡事不可只凭着自家意见蛮断将去,必稽诸古、念于今。所以「本诸身」矣,又必「徽诸庶民,考诸三王」,方是停当底道理。以上言心法、治法已尽,下面便言可爱者非君乎?可畏者非民乎?何以可爱非君?「众非元后何戴」也;何以可畏非民?「后非众罔与守邦」也。「可愿」,向来说作可欲之谓善,看来「可愿」即可爱也。「四海困穷」二句,明可畏也,修其可爱而绝其可畏,是双顶上文说来。(清植。)
问:「前日听讲「惟口出好兴戎」,是因上文「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话说狠了,故着此句,意理未能明白。」曰:「譬如我教你当加惠乡里,勿欺侮人,这是正当道理,你听得自当感动,即乡人听得,亦必共以为是。倘说你若不加惠乡里,欺侮人,人必如何害你,虽是理所必至,但常常说不但、不成口气,势且长薄俗,生刁风,所谓「兴戎」也。「困穷」、「永终」的话,只好说此一句,故曰「朕言不再」。」(清植。)
益赞禹班师,何故言及当年历山时事?圣人心情,只要自反自修,绝不敢有一毫是己非人之意。益觉得此役虽伸天讨,然罪人之意多,所以推说直到「满招损」处,而以历山之事证之。(清植。)
「一日二日万几」,不是说一二日间辨得一万件事,谓一心之中,须臾万念耳。几者,动之微,言凶之先见于此,不谨,则差之念虑,谬以千里矣。其根却是「逸欲」,故先曰「无教逸欲有邦」,因说到谨几上来。(清植。)
大禹治水,何乃及于田赋,所谓「决九川,距四海」者?《禹贡》所言导某水,入于某海者,皆是至「浚吭瀹」,「距川」似未之及,盖所云「厥土」、「厥田」者是也。此「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也。
水利以沟洫为主,水势分则力微,自不能猛横四齣,如帘之御风,将风力梳开,便不能冲飘也。「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沧,距川」,是古人着意处。夫子称禹不曰「尽力川渎」,乃曰「尽力沟洫」,圣人跟明见周,一语已具洽水之要。
谦问:「「出纳五言」,是五德之言?是五声之言?」曰:「作五德之言不免牵强,还是五声之言。以乐言之,谓之五声;以诗言之,谓之五言。采列国之诗,是纳五言;颁而行之乡党、闾巷,是出五言。」之锐问:「五言是有声律之言否?」曰:「若说有声律之言,必有无声律之言。郑渔仲说《诗》三百篇,皆孔子被之管弦,声调叶者方入选。竟是乡村人说话!少时见一老乐工,云无有不可以为乐歌者,只是不能拘句法,若听他随便破句,皆可以叶管弦。此是着实话。」
治水先使大水有所归,后使小水有所入,江、淮、河、汉之水归于海,凡天下小水入于江、淮、河、汉,而水治矣。通其下流曰「导」,分为旁支以杀其势曰「疏」,大要只是不与水争地。但有是水,即与以行是水之地,至众水所汇,地复洼下,不得不潴之为湖,所谓「九泽既陂」是也。陂是堤堰,惟泽可用。鲧用之于川,所以大坏。禹「浚畎沧」,「尽力乎沟洫」,岂不知开阡陌,去沟遂、沧川之可以多得田?而宁弃之以蓄水,盖以去水之害,而收水之利也。潘季驯治水,近河两岸曰堤,堤之外曰缕堤,缕堤之外曰遥堤。不知障之愈固,其怒之蓄也愈甚,及其涨溢溃决,一朝俱尽。惟多为沟洫,不为高以扦之,而为深以行之,逮其涨溢,多道定量泄,无以激之,其力遂软,其势遂衰。且入于沟洫,蓄其水可以备旱,取其泥可以粪田。若使河畔为沟,沟外有缕沟,又其外有遥沟。岂不胜于堤乎?孟子言禹治水,极有次第,曰「掘地而注之海」,所谓「决九川」也;水由江、淮、河、汉而行,所谓「浚畎沧」也。若殷之迁都,乃一时之权,非万世之经。贾让三策,上二策只是一事,非判然为两也。沟洫之制,唐虞虽或有之,必自禹始备,故孔子云「尽力沟洫」。孟子叙取民之制,亦始夏后氏。盖禹因治水,随便疏通,水治而田制亦成,故舜美之曰:「地乎天戍,六府三事久治,万世永赖。」后世又称之曰「神」。问:「云「禹入圣未优」,何也?」曰:「言不及尧舜浑浑沦沦,不可窥测也。禹之克勤克俭,刻厉精锐,英光有露出来的。然此乃是荀子语。观孔子以舜禹并称,又曰「吾无间然」。恐亦未见其有轩轾也。」
洪水为害时,想沮洳多,舟车俱断,朝贡亦艰难,故治水成功,悉列贡道。然当时诸侯多被水环?不能兼并,故涂山之会万国,其后寝相吞噬,至周仅千八百国矣。
旧谓江源出四川,后有言出临洮者。近年,至尊使人穷探河源,乃知江源亦出崑仑。
《二典》无弊,《夏》、《殷书》便有不纯粹字面。如用刑,《舜典》实在正当,至《夏》、《殷》则有曰:「予则孥戮汝「,便容有诛及妻子之事。惟文王一以尧舜为法,故曰:「罪入不孥。」若无孥者,则不孥何消说?
问:「《蔡传》释仲虺之语,以苗、粟喻桀,莠、秕喻汤。不独引譬失偷,且按其上句文义,失言「我邦」,后言「有夏」;此二句亦先言苗、粟,后言莠、秕,分明是以苗、粟比「我邦」,莠、秕比「有夏」。」曰:「正是如此。」(清植。)
德主善而后实,善协一而后定。善以事言,德与一以心言,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主善为师」也。「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协于克一」也。(自记。)
问:「《盘庚》上一篇,所反覆者只是二端:一曰「傲」,一曰「从康」。当时有位者安土重迁,「从康」,其本情也。因此遂唱为异说,不将王忧民之心播告于众,致使众人皆不乐于迁徒,冀以阻挠成谋,则入于「傲」矣。故盘庚称共政旧人之善,曰:「不匿厥指,王用丕钦。」不敢「傲」也:又曰:「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不敢「从康」也。因言今日百姓之不肯从迁,非予不恤小民而自荒其德惠也,惟汝不宣扬吾忧民之。意而不予惕,以致此耳。然我观汝情事,固了若观火,不过欲自逸而已。我之遥乃出于不得已,固亦谋之拙者。然实非欲夺汝逸,正欲作汝逸也。「含德」犹「匿指」;「逸」即「逸言」之逸;「若网在纲」,喻下之从上,对「傲」言也;「若农服田力穑」,喻勤则有功,对「从康」言也。看得如此,不组是否?」曰:「看得好。」(清植。)
甘盘,商之严光乎?为帝师友而鸿飞冥冥者,当如是耳。种放营田商雒间,其可哉?,(自记。)
《周书》,如《牧誓》、《大诰》、《多方》、《立改》、《无逸》,皆至文,《吕刑》便觉用气魄,有铺张意。
周公文字可以分别得出,《鹧鹄》末章,纯用叠句,以例《无逸》、《多士》、《立政》诸篇,可知是周公之作。《牧誓》想是武王命周公作的,《召诰》自是召公作,中间有学周公文法处。至《旅獒》,则与《卷阿》之诗如出一手。
问:「武王谓文王「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如何将此事都推在文王身上?」曰:「若论第一义,天下之人如此其多。天独命一人为君,是要他抚安天下之人,倘把天下糟蹋,自然不是天意。孟子所言一些不差,《易经》亦云「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但是武王做得来有痕迹,便是英气;孟子说得来有痕迹,亦是英气。若是文王,一面三分有二以服事殷,一面又救百姓,修吾方伯违率之职,救得一分是一分。设使文王再享国几十年,天下归之,亦必不似武王。圣人力量大,处得妙,所以孔子谓文主有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两边都做到。孔子论比事,两边都论到。」
《武成》列爵分土一段,精采断非后世文人所及。尤有不可及者,既「陈于商郊」,成败在顷刻,如何说「俟天休命」?圣人临事更加敬戒,听天所命,不敢自恃,确然如此。观《大武》之「总干山立」,《大雅》所云「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则作《武成》者着比一笔,地位已高绝矣。
「归马」、「放牛」,牛马皆出民间,兵至华山之阳,已将入周境,不用兵车,故归马于民。牛车载粮糗器具,又前至桃林,已到,故放牛于民。
《汉书五行志》所云「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须善看,即谓《洪范》耳。或指在龟背者,以文害辞也。(自记。)
有金姓人投予以《洪范论》,言「王」为文王,故不称年而称「祀」;文王未革命而称「王」,追称也。王可追称,祀独不可追变平?或者箕子为武王言,武王即属箕子自书之,箕子自己称祀、称王皆合,此篇惟箕子能自为之。如《白鹿洞讲义》,朱子恐记次失本意,因丐子静自录。即《中庸》「哀公问政」章,亦恐是夫子自记,不然夫子与哀公酬答,岂容携一门人在旁记录耶?武王以十三年伐商,即以是年访箕子。汉儒因有「九年,大统未集」,又有「父死不葬」之说,遂谓十三年乃蒙文王之年。歌阳公以为岂有新君即位,而仍旧君年号之理?既云告于文王之墓以行,不葬安得有墓?,所谓十三年者,即武王之十三年。欧说为允。
问「皇极」曰:「朱子说「样子「二字,最妙。「太极」是万物的样子「皇极」是万民的样子。「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天是如此,尧亦是如此。」(自记。)
谷永云:「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其以「大中」释「皇极」,则舛;根「皇极」于「五事」而言之,则当矣。(自记,)
常疑卜筮不过一事,《系辞》如何那样神奇其说。看来古人无事不「用稽疑」,马必卜,御必卜,葬必卜,迁国必卜,疾病必卜,祭日必卜。盖人刻刻与神相通,天人合一。后世信邪尚鬼,而敬天尊神之事,反置不讲,此阴阳所以不和,而灾害所以时至。
《汉书天文志》云:「月为风雨,日为寒温。」「寒温」,即《洪范》「庶征」之寒、燠也。此条「冬、夏、风、雨」四字,正对「庶征」为说。诸家解者,皆不如此志得《洪范》本意,所云衡法,如「岁淫玄枵,以害鸟帑」之类。(自记。)
数十年来,念得《洪范》上说「庶征」,一些不差。雨、阳、寒、燠、风,都起于地,地便不同,此处雨,不妨别处晴,此处燠,不妨别处寒。若是日月,则天下皆同,焉可以为应在某人某事乎?就是分野亦不确,难道二十八宿只管中国九州,外国便在二十八宿之外不成?惟起于地者各各不同,就如这处生了圣贤帝王。这地方便有一道善气,与他处无与也。《洪范》妙在到后来说日月星辰,亦归到雨、阳、寒、燠、风」。「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日月在天,万方所同,说到寒、燠,便有不同之理。如日行南陆,天下皆寒,此处却被地上一种昏浊之气隔了,便不寒;行北陆,天下皆暖,此处却被地上一种暴戾之气隔了,便不暖。月离于箕则应风,或此处无风,彼处有风;月离于毕则,应雨,或此处无雨,彼处有雨。人在地上,其气自相感,圣人说话,远一步不可见的便不说。如《汉书》中「太乙之初,浑浑茫茫」诸语,他何从而见「太乙之初,」乎?
「五日恶,六日弱」,即自暴自弃两样气质。
古人卜龟,龟板上以墨画之,墨不浸入,谓不食墨。焦者,烧焦龟版。犯比二者,不待观艾词,而已知其不吉。《书》曰:「乃卜三龟,一习吉。」谓三龟之兆同吉也。至观其繇辞,而繇辞又吉,故曰:「见书,乃并是吉」也。
「周公居东」,或以为避谗,或以为东征。斯二者皆有之。朝廷之事,托之太公、召公,既可无误,且明示天下以无他。又洛阳天下之中,据形势之胜以制顽叛,实属两得。
「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昭子」,谓武王也,武王化家为国,纪纲法度,灿然具备,故曰「刑」然考武王之刑,乃所以终文王之德而已。盖公自任以制礼作乐之事也。(清植。)
成王以柜鬯二卣飨周公,盖以祭神之礼尊之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饮,肴干人饥而不敢食,嗅其馨香,如所以敬鬼神者。故古人以为极尊而不敢当。周公以献于文武之庙者,以此。燕有安之义焉,有乐之义焉,亲之也,醉饱焉可也。故古人辞飨而受燕。祭祀之礼,初献生,次献悯,三献熟。尊亲交致之道也,神尸醉饱,献酬交错,直以形类相接矣。焖者,沈肉子汤也。
师古于《莽传》中注「大不克共上下」数句云:「我恐后嗣子孙大不能恭承天地,绝失先王光大之道,不知受命之难。天所应辅唯在有诚。」其说比《蔡传》好。(自记。)
周公戒成王「罔兼庶狱」,却又教他「克谙戎兵」,说《书》者全不炤管。古老兵刑一官,所谓「有司之牧夫」者,内之司寇,外之方伯、连帅是也。周公欲成王使「有司牧夫,克诘戎兵」耳,(清植。)
问:「《君陈》「嘉谋嘉猷」一段,岂不是成王教人归美于己么?」曰:「此即「汝无面从,退有后言」的反面,是称道他平日如此,不是教戒他要如此。当面能尽其言,不面从可知。退后又不自居功,说是「我后之德」,其无后言可知。人臣若能如此,岂不是纯忠之人?故曰「维良显哉」。蔡注亦云:「或曰成王举君陈前日之善,而叹息以美之也。」原是。」
问:「《颇命》「无敢昏逾」,昏以心言,逾以事言。下文「自乱于威仪」,所谓动容貌,整思虑,自然生敬者,是以礼制心之学,即「无敢昏」之意。「无冒贡于非几」,则所谓谨几慎动者,乃以义制事之学,即「无故逾」之意。」曰:「正是如此。」(清植。)
或疑「张皇六师」之语,若不可以告嗣王,此殊是书生之见。师,众也,不必皆兵,搜、苗、獮、狞,都是必不可少的。「张皇」不是「张大」意,只是整饬之耳。文王之「大邦畏其力」,岂是全不料理武备?
人即有罪,用刑者只如其罪罪之便是,间有患其人报警,为剪草除根之计者,不仁甚矣。《吕刑》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觉得《蔡传》未稳。其意谓在天罚未当极者,而我极之,则伤仁恕之心,干阴阳之和,焉得有令政乎?亦未知句法本应如何断,只是这说理略长些。
「威」上加一「德」字,「明」上亦加一「德」字,最妙。威不本之于德,便是「作威」;明不本之于德,便是「作聪明」。
问:「孔安国《尚书序》,朱子嫌其不古,果不似汉人文字耶?曰:「不似西汉,亦不似魏晋间文字。西汉人于义理不甚晓畅透彻,其笔势蒙绕见古处,正多是他糊涂处。某却不敢疑此序。三代以来,惟诛泗另是一体雪白文章,条理分明,安国家法如此,焉知非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