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字卷之七 之字之用七之一

类别:子部 作者:清·马建忠 书名:马氏文通

    「之」字训为代字,训为动字,已详于前。训为介字,则不为义,故曰虚字。经生家训「之」字云:‘言之间也。’「之」字所间之言不一。

    一,以介于两名字之间者。两名相续,意有偏正,偏者先而正者后,偏、正之间,概介「之」字。然未可泥也,大抵以两名字之奇偶为取舍,论次篇已缕陈之矣。又以意之轻重为「之」字之取舍者,宣公三年榖梁传云:‘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之口」缓辞也,伤自牛作也。’是则「之」字加否,即为辞缓急之别。疏释以为范氏所引别例,其理迂诞,而不尽然也。若以缓急二字以解意之轻重,似有可解之处。

    秦汉文虚字最少者莫若汉书。汉书诸篇记事最长者莫若霍光传。傅文字约六千,所用「之」字,所用「之」字间于两名者共计十二,如云:

    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及父子并为将军,有椒房中宫之重∣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今日之议,不得旋踵∣万姓之命,在于将军∣服斩缞亡悲哀之心∣五辟之属,莫大不孝∣昌邑羣臣,坐亡辅导之谊∣在人之右,众必害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诸句内所间「之」字,皆为意之所重,删之则不辞矣。而诸句用法,与论次篇各例可互证也。

    二,以介于静字、名字之间者。

    《左》昭六年: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圣哲」「明察」等皆静字之偶者,而所附名字各皆单字,故参「之」字以四之,此例已见静字篇。

    数目静字之为分数者,或母为名而子为数者,如:

    《汉书?律历志》云: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八十一分日」者,母也,「四十三」者,子也,间以「之」字。

    又或母子俱为数者,如: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于舜大功二十之一也。——「二十」与「一」,母子皆数也,亦间「之」字。而不间者,如「什一」「万一」之类。

    凡言分数,「之」字加否,皆已散见于代字与静字篇矣。

    三,以介于代字、名字之间者。

    史秦楚之际月表序: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若斯」者,指示代字也,「亟」字单,故加「之」字以足焉。

    又: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又伯夷列传: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若斯之难」,两句同,并同上。

    汉匈奴传:故未服之时,劳师远攻,倾国殚货,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彼之难也。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仪俯仰,如此之备也。——「如彼」「如此」后缀以「之」字,皆以「难」「备」两静各为单字故也。

    汉书刑法志云: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犹有过刑缪论如此甚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

    论语子路云: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汉书刑法志云:有君若上其贤也。——所引四句,与前同一句法,而「如此甚也」「如是甚也」两句,不加「之」字;「若是其几也」「如是其贤也」两句,易以「其」字。是则「之」「其」两字之加否,与文义无涉也。

    又贾谊传云: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此」指示代字也,后加「之」字,不为义,犹曰「此政」「此令」云尔。然且加「之」者,所以四之耳。此种句法罕见。

    至其篇末有云‘此之不为’者,「之」为代字,非此例也。

    四,以介于名字、动字之间者,又别三式:

    其一,散动字用于偏次,而名字在正次者,率间「之」字以明之。

    汉贾谊传: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记过」者,动字及其止词也,「宰」,名字也,中间「之」字,以明偏、正之次。下句同解。

    又赵后传:乃反复校省,内暴露私燕,诬污先帝倾惑之过,成结宠妾妒媚之诛,甚失贤圣远见之明,逆负先帝忧国之意。

    又:不然,空使谤议,上及山陵,下流后世,远闻百蛮,近布海内,甚非先帝托后之意也。盖孝子善述父之志,善成人之事,惟陛下省察!——引内诸句,以「过」「诛」「明」「意」「志」「事」六字为煞字者,皆此例也。诸句动字用如名字,而正次名字又皆双字,故以「以」字四之也。此例已详于散动之为偏次节矣。

    其二,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间以「之」字,一若缓其辞气者然。又凡读为起词,为止词,皆可间以「之」字。读无起词而欲间以「之」字者,必有字以先其坐动,所以为「之」字可间之地也。读有「所」字先乎坐动者,如间「之」字,则不先坐动而先「所」字焉。要之,读无「之」字者其常,而有「之」字者,必读也,非句也。

    读非起词、止词。

    孟梁上: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大旱之望云霓」,所以比之读也。「大旱」起词也,「望」坐动也,中间「之」字,缓辞也。比读概以「也」字助之。

    又离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三读三「之」字各以参于起词、坐动之间,凡所为比者与所以比者皆读,表词也。「犹」「若」诸字,用若断词,所以决其可比之理。

    史平原君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两比读皆间「之」字。

    孟告上: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为」言故之连辞也,故「为」后之读间以「之」字。

    左宣十二: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献诸从者。——两读言请献之故,间以「之」字,辞气一宕。

    史卫将军传: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吴语:为使者之无远也,孤用亲听于藩篱之外。——两读亦言故也。

    汉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余级。

    庄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两引皆记时之读也。

    至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楚之无恶,除备而盟,何损于好?若以恶来,有备不败。

    又成公二年云: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又僖公二十三年云: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经生家皆谓所引传语各节,首句皆间「之」字,而下以「若」字对之,故「之」与「若」互文耳。不知凡起词、坐动有「之」字为间者,皆读也。而凡读挺接上文者,时有假设之意,不必以「之」字泥解为「若」字也。非然者:

    书盘庚上云:邦之臧,惟女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

    又金滕云: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

    又洪范云: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尔家,凶于而国。——凡读有「之」字间者,皆有假设之意,而对句并无「若」字以为互文也,则又何说?以上所引诸读之有「之」字为间者,皆非起词与止词之读也。

    读为起词。

    孟离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与存亡者亦然。——「三代之得天下也」,读之为起词者,故间以「之」字,且率以「也」字助之,所以跌宕其辞气也。「国之所以废与存亡者」,亦读之为起词者也;「之」字先乎「所」,定例也。

    又: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夫子之不援」,问句之起词也,无「也」字为助者,辨辞欲其急也。

    又梁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乃「宜」字之起词也,犹云「百姓之谓我爱也宜哉!」

    又公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又: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纣之云武丁」,亦起词之读也。后句犹云「且王者之不作疏于此时者未有也。」故「王者之不作」五字,乃「疏」字之起词,而「疏于此时者」,又「有」字之止词也,下句仿此。三句皆无「也」字为助者,以述事之辞欲其急也。孟子七篇,读之助以「也」字者不可胜数,盖孟子之文欲其疏畅故耳。

    庄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论学而:夫子之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齐语: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任其鄙。

    史李斯列传:彼贤人之用天下也,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

    又张陈列传: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

    又商君列传: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

    蜀志诸葛亮传赞: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共引书七次,其读之为起词,各间「之」字而助以「也」字者,皆以记同时之事也。如鹏之水击三千里,皆其徙南冥时之事也。余可类推。

    汉大宛传: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史日者列传:此之为德,岂直数十百钱哉?

    楚策: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

    礼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汉艺文志: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所引诸读,皆有「之」字为间而无「也」字为助者,以全读字义皆为起词,故直接坐动,无令助字相间以缓辞气也。

    汉东方朔传: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也。

    礼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史李斯列传: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又黥布列传: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汉贾谊传:秦王之欲尊宗庙、安子孙,与汤武同。——所引诸读,惟间「之」字,以读之起词亦即坐动之起词,故不助「也」字,使辞气较直捷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读,其起词即为「者」字,而复冠以「古」字者,欲「之」字有可间之地也。

    至庄子秋水云: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四读所间「之」字,皆先「所」字。

    读为止词。

    孟离下:吾将瞰良人之所之也。——「良人之所之也」者,读也,而为「瞰」之止词。间以「之」字,置先「所」字,助以「也」字,结句也。

    又万上: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瞽瞍之非臣」者,「问」字承读与,不助「也」字者,非结句也。

    又: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虞公之不可谏」者,「知」字承读也,「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者,亦「知」字承读也。两读皆间「之」字,而「也」字则一助一否者,解同上。

    又告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又告下: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两读皆有「所」字,而「之」字先焉。两读又皆为止词,而置先于句;一则为「贱」之止词,而复以「之」字重指者,所以偶「贱」字,且正言也。一则为「识」之止词,而不复重指者,「不」状「识」字,已偶矣,又反言也。

    又: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两读一为起词,一为表词,皆有「之」字先乎「所」字,而两读之起词,各以「今」「古」二字代之,所以为间「之」字之地也。

    左传僖公四年云: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秦策云: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帝有余。

    燕策云: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汉书孔光传云:有所荐辟,唯恐其人之闻知。

    赵策云:恣君之所使之。

    史记管晏列传云:知与之为取,政之实也。

    又大宛列传云: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

    又老子韩非列传云: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这所敬,而灭其所丑。

    又商君列传云: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庄子则阳云: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韩送孟东野序云: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所引诸读,皆为止词,而各有「之」字间焉者也。

    又介字后,读之为司词者,亦有「之」字间之,与读之为止词者同。盖司词、止词,两皆宾次也。

    孟子离娄上云: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舜之所以事尧」者,读也;「尧之所以治民」者,亦读也,两读后乎「以」字,而为其司词,皆有「之」字间之。

    其三,凡止词先乎动字者,倒文也。如动字或有弗辞,或为疑辞者,率间「之」字;辞气确切者,间参「是」字。

    名字为止词先置参以「之」字。

    论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者」句之起词,「不出」其坐动也,「言」则「出」之止词也。今止词先置,而「出」为「不」字所状,故间「之」字以明焉。

    又公冶:子曰:‘吾斯之未能信。’——「信」者「吾」也,所信者「斯」也,「能」乃助动,而为「未」字所状,故「斯」先置而间「之」字。至动字有弗辞者,其止词原可先置。故此句可易云「吾未之能信」,文义虽同,而辞气迥异。若云「吾未斯能信」,又不辞矣。故以「斯」为代字,间以「之」字,则神情勃然矣。学者其审辨之。

    又阳货: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犹云「今也或亡是也」。

    又: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犹云「何必之公山氏也」。

    又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犹云「吾以为子所问之有异也,乃所问者由与求耳」,盖皆疑辞也。

    至论语为政云: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无弗辞,无疑辞,而亦间「之」字者,盖有「唯」字先之也。如

    孟子告子上云:惟奕秋之为听。

    庄子达生云: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韩原道云:惟怪之欲闻。

    又与崔羣书云:少饮食而思虑,惟此之望。

    又送李愿序云: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又答李翊书云:惟陈言之务去。——以上六引,皆有「惟」字先焉。夫「之」字以间倒文,此种句法,左氏论语最所习见。后则韩文袭用者最多。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云: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

    又成公十七年云:不然,岂其死之不恤,而受敌使乎?

    又昭公三十一年云:君与之归,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

    又云: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

    又宣公十二年云:非子之求而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

    又僖公十五年云:君亡之不恤,而羣臣是忧,惠之至也。

    又桓公十三年云: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

    又隐公元年云:姜氏何厌之有?

    论语子张云;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又述而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史记虞卿列传云:赵且亡,何秦之图乎?

    又项羽本纪云:赵举而秦强,何敞之承?

    又酷吏列传云: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韩文许国公神道碑云:天子曰:‘大臣不可以暑行,其秋之待!’

    又孔公墓志铭:海道以年计往复,何月之拘?

    又五箴云:余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

    又守戒云: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鲁鸡之不期,越鸡之不支。——以上所引,皆名字之为止词者先置,而或有弗辞,或为疑辞,故间以「之」字。

    更有承动先置者。

    左传僖公七年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覆亡」动字也,以承「不暇」者。今倒置焉,犹云「郑将不暇于覆亡」也。

    又襄公二十四年云: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犹云「非患无贿而难无令名」也。

    韩郑尚书序云:及既至,大府帅先入据馆,帅守屏,若将趋入拜庭之为者。——犹云「若将趋入为拜庭者」。以上三引,皆承动先置,而间以「之」字者,盖非弗辞即疑辞耳。

    至介字后司词,间亦先置而参以「以」字者。

    论先进: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为」介字也,「夫人」其司词也,犹云「非为夫人恸,将为谁乎?」

    左隐十一: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犹云「不唯为许国」也。

    越语: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龟鱼鳖之与处,而蛙黾之与同渚。——犹云「与鼋龟鱼鳖处,而与蛙黾渚」也。

    昌黎上宰相书云:今所以恶衣食,穷体肤,麋鹿之与处,猿狖之与居,固自以其身不能与时从顺俯仰,故甘心自绝而不悔焉。——犹云「与麋鹿处,与猿狖居」也。原其句法之所自,则庄子庚桑楚有‘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案:见)两句,始知「为」「与」两介字,其司词先置,而可间以「之」字也。

    不宁唯是,状字必先所状,常也。而

    庄子养生主云: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未尝」两字,所以状「经」字也,今后置焉,犹云「技未尝经乎肯綮」也。或云「技经者綮者未尝也」,亦通。则「未尝」两字用如表词,而「技经肯綮」则为读矣,亦无不可。

    汉书贾谊传云: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诸句内所谓「习与正人居之」者,犹云「习与正人居者」也。「之」当解如「者」字,于义;较顺。

    「之」字之用,有时不为义,而惟以足他字之语气者,如「顷之」「久之」「上之」「下之」等语,见状字卷尾一节。以上诸引,皆以「之」字为间者。

    止词先置参以「是」字。

    左僖十五: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犹云「君之愎谏违卜者,固惟以求败也」,故「败」为「求」之止词,今先置焉,而语气急切,间以「是」字,常若含有「惟」字之义。

    又: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是践,岂敢以至?——犹云「此行也,亦惟实践尔国人之妖梦而已。」「梦」字乃「践」之止词,今先置而间以「是」字,亦含有「惟」字之义。

    又: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羣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犹云「君不恤其身之亡,而惟忧羣臣,惠之至也。」一间「之」字者,以「恤」合「不」字,已成偶矣;一则间以「是」字者,义含「惟」字,语较急切故也。然则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除君之恶,唯力是视。——两句明用「唯」字者,以「力是视」三字不能句也。

    故又宣公十二年云:赵同曰:‘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又成公十三年云: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又云: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等句,皆此义也。

    又隐公三年云: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又成公二年云: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又襄公十四年云:荀偃令曰:‘鸡呜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又襄公二十一年云:子为司寇,将盗是务去,若之何不能?

    又僖公四年云: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

    又襄公八年云:亲我无成,鄙我是欲,不可从也。

    又昭公二十三年云:今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

    又云: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守已小矣。

    又昭公二十一年云:释君而臣是助,无乃不可乎!

    又襄公三十年云:王子相楚国,将善是封殖,而虐之,是祸国也。

    又昭公九年云: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废队是为,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又僖公五年云: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又襄公三十一年云: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压覆是惧,何暇思获?

    太史公史记自序云: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韩文上于襄阳书云: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

    又上柳中丞书云:诗书礼乐是习,仁义是修,法度是束。

    又送石处士序云:使大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

    又祭十二郎文云: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又送陈密序: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所引诸句内间以「是」字者,皆此例也。

    惟左传襄公九年云: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犹云「郑国如不从有礼与强能庇民之人,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是句有弗词而亦间以「是」字也。盖句长而「唯」字语气或恐不足也。


如果你对马氏文通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马氏文通》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