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为外动止词者,位其后。外动字或为语词,或为散动,其止词必位其后。而为止词者,不外名、代、顿、读四者而已。
左传桓公二年云: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其上,而下先觊觎。——计九句,其坐动皆外动字,而止词则皆句字,各附于其后者。
赵策云: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弃礼义」「上首功」六字内,「弃」「上」两外动字,而止词名字,各位其后,以为「国」字之偏次。又两「使」字皆外动字,止词后置。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山有木,工则度之,实有礼,主则择之。——「度」「择」两外动字,其后止词皆代字也。
史记伯夷列传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序列」两字,外动字也。「古之仁圣贤人」一顿,止词也。
又曹相国世家云: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见」外动字,其后止词一读。又「之」乃代字,止词,位诸外动字后。
统观诸引,外动字之止词,常位于后,而名、代、顿、读可为其止词。顿读不一其式,未能枚举,故各引一则,举隅云尔。
系一
外动字之止词而为意之所重者,率先弁诸句首。其外动字无弗辞者,则其后加代字以重指焉。有弗辞者,则不重于外动字后,而有重于其先者焉。
论语公冶长云: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此一节,「耻」外动字,其止词一为「巧言令色足恭」,一为「匿怨而友其人」,以其为意之所重,弁诸句首。「耻」上既无弗辞,故后各加代字为止词以重指焉。
又云: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见」字后加「之」字,以指句首之「圣人」。「不得」两字,虽有弗辞,而「圣人」非其止词也。
论语八佾云: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不」字状「欲」字而不状「观」字,「禘」为「观」之止词,先置,复加「之」字以重指。「自既灌而往者」一读,用如状字,以言时也。
又云:夏礼,吾能言之。
又述而云: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孟子公下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又滕文公上云:学,则三代共之。
又告子上云: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又云: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又云: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左传闵公二年云:是服也,狂夫阻之。
又僖公四年云: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又昭公四年云:诸侯,君实有之,何辱命焉?
又成公二年云: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又哀公十三年云:佩玉繠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
周语云: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秦策云: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
庄子齐物论云: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史记李斯列传云: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又赵世家云: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汉书两粤传云:服领以南,王自治之。
又赵广汉传云: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赵策云: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廧之。
韩文祭十二郎文云: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又与李拾遗书云:勤俭之声,宽大之政,幽闺妇女,草野小人,皆饱闻而厌道之。
又孔公墓志铭云:公屡言,远人,急之则惜性命相屯聚为寇,缓之则自相怨恨而散。此禽兽耳,但可自计利害,不足与论是非。
又许国公神道碑云:此军,司徒所树,必择其骨肉为士卒所慕赖者付之。
又欧阳生哀辞云:詹之事业文章,李翱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
——诸引皆同式。
有以「此」字踞首,而后以「之」字重指者。
榖梁僖公二年云: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更有以「此」字代「之」字以为重指者。
魏策云: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此」指前顿。
然不若「焉」代「之」字之为习见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晋郑同侪,其赤子弟,固将礼焉。——「焉」指「子弟」。
又云: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焉」指上四字,与「之」字互文,所以殿句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云: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又赵世家云: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韩文释言云 二公者,吾君朝夕访焉,以为政于天下而谐太平之治。
——诸此引皆以「焉」代「之」也。
其有弗辞而不重指者:
论语先进云: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所「不从」者,「弑父与君」也,「不」字状焉,故不重指。
又述而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岂敢」两字,反说之辞也。
孟子公孙丑上云:夫圣,孔子不居。
又云: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又告子上云: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皆前志也。
又万章上云: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此句与‘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同式,而「之」字则一无一有者,语气使然。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凡尔器用财赂,无寘于许。
又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
又宣公十五云: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楚语云:若夫*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实也。
史记自序云: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
汉书陈汤传云: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又高帝纪云:年老癃病,勿遣。
韩文师说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又答侯继书云: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
——诸引动字,有弗辞为状,或句字已偶,则不复加代字以重指矣。
其加者则以代字先动字,与下例同,所异者,下例无首踞之语耳。
论语卫灵公云: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其二句「未之学也」,「之」乃「学」字止词,重指前顿,今以先乎「学」字者,则「未」字之故也。
孟子公孙丑下云:仁智,周公未之尽也。
又滕文公上: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诸引皆有「未」字为状,故以重指代字先乎其外动字也。以上诸引,其踞首者,名、代、顿三者而已。
而先之以读,又以止词重指者,亦此例也。
礼中庸云: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栽者」「倾者」突起,有似一读,「之」字指之。
论语子张云: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又公冶长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孟子万上云: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又梁惠王上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又尽心上云: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云:大夫逆于竟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道逆者自车揖之,逆于门者,颔之而已。
史记叔孙通列传云:诸言盗者,皆罢之。
又汲郑列传云: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汉书路温舒传云: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韩文许国公神道碑云:自吾舅殁,五乱于汴者,吾苗薅而发栉之几尽。然不一揃刈,不足令震駴。
又与卫中行书云:存乎己者,吾将勉之;存乎天存乎人者,吾将任彼而不用吾力焉。
又上张仪射书云:其所不能,不强使为。
——诸所引皆以读先起词,而下文止词可指焉。其不指者,有弗辞也。⑤孟子‘惟士为能’一句不重指者,「能」字之先已有「为」字,故中庸云‘唯圣者能之’与此同而异者,非与?
至汉书两粤传云:亲兄弟在眞定者,已遗人存问。——此无弗辞而不重指者,以「存问」二字已偶矣,加「之」字以参之,则不便诵矣,所谓声调者此也。
间有以转词先置者。
左传庄公九年云: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第一句,常例也。第二句「甘心焉」者,犹云「甘心于管召」也,是「管召」为转词,今先置,而以「焉」字重指之。
又昭公十三年云:叔向曰:‘诸侯不可以不示威。’——犹云「不可不示威于诸侯」也。「诸侯」先置,后无重者,不辞状也。
燕策云: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于此」者,转词也,重指前顿。
论语泰伯云: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于斯」者,转词也,指前五顿。
此例见于同次节而未详,以其为作家所重,故博引以尽其变。
系二
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非代字而先焉者盖寡。
外动字有弗辞,或起词为「无」「莫」等字,①其止词若为代字,位在外动字之先,此例已详于卷之四外动字篇矣。②兹姑再自变量则以明之。
外动字有弗辞。
左传襄公十年云:余恐乱命,以不女远。——「远」字外动,其止词「女」,代字,故先焉。
又昭公十二年云: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又哀公六年云: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章,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
又襄公六年云:子荡射子罕之门,曰:‘几日而不我从。’
庄子知北游云: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
又齐物论云: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又至乐云:吾观夫俗之乐举羣趣者,**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诸引止词代字先乎其动字者,以动字为弗辞所状也。
起词为「莫」。
齐语云: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莫之敢背」者,「莫敢背之」也。「莫」为起词,「之」乃先焉。
左传定公四年云: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其使祝佗从。
又襄公二十七年云:夫以信召人,而以僭济之,必莫之与也。
其二十八年云:夫子愎,莫之止,必不出。——三引皆以「莫」字为起词,止词所以先也。检阅卷四外动字,则加详焉。
止词非代字而有先焉者。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云: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犹云「老夫不能恤其国家」也。「国家」名字,而亦先焉矣。
又隐公十一年云: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犹云「寡人唯不能共亿是一二父兄」也。
史记项羽本纪云: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犹云「臣且不避死,安辞卮酒」也。
贾子淮难篇云:陛下于淮南王,不可谓薄矣。——然而淮南王天子之法咫促而弗用也;皇帝之命咫批倾而不行也。——「咫」字,释词解如「则」字。「天子之法」,「皇帝之令」两止词先置。
不特此也,
书蔡仲之命云: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汝嘉」者,「嘉汝」也,「汝」虽代字,而「嘉」无弗词,亦先焉矣。
又君牙云: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予翼」者,「翼予」也,同上。
荀子修身篇云: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庐从云元刻,于「不为」下增「之」字,羣书治要无「之」字,杂志谓‘「之」字蒙上而省也’,是也。否则应云「或不之为尔」也。
系三
询问代字为止词,则先其动字;为司词,则先其介字。此例详二卷询问代字节。
论语子路云:子将奚先?——「奚」止词,今先「先」字,询问代字也。
公羊宣公六年云:夫畚曷为出乎闺?——「曷为」者,「为何」也。「曷」先介字,亦询问代字也。
系四
止词先乎动字者,倒文也。动字如有弗辞或有疑辞者,率参「之」字;辞气确切者,或参「是」字。此例详七卷「之」字节。
左传僖公十五年云:君亡之不恤,而羣臣是忧,惠之至也。——犹云「君不惜其亡而惟忧羣臣」也,皆倒文也。一有弗辞,则参「之」字,一有专辞,则参「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