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本篇以《整战》为题,旨在阐述对于阵势严整之敌作战时应当注意掌握的指导原则。它
认为,作战中如果遇到行阵严整、士卒镇静的敌人,不可轻率与之交战,应当等待其发生变
化之时,再不失时机地攻击它,就能打败敌人。这里引自《孙子兵法》的“无邀正正之
旗”,邀,阻截;正正,谓整齐严密之状。整个句意是,不要去截击旗帜整齐、队伍严密的
敌人。显而易见,本篇依据孙子的思想,通过对阵势严整之敌作战问题的论述,进一步揭示
了避实击虚和因变制敌重要作战原则的实践性。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平定公孙渊的辽东之
战,便是较好体现上述指导原则的成功战例。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奉魏明帝之命率领大军秘密渡过辽河之后,
他发现公孙渊集重兵于辽隧城,企图凭据坚城固守以阻截魏军,于是采取了避实击虚、攻其
必救的作战方针,舍弃行阵严整、部署周密的辽隧不攻,而直捣防守空虚的敌巢襄平,迫使
辽隧的敌守军急速回救,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击,大败敌军,进而包围了襄平,为取得整个平
叛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综观此战,司马懿在作战指导上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够根据
敌情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和有效战法,调动敌人脱离坚城固垒而于运动之中歼灭
之。此种因情制敌、灵活用兵的作战指导,是值得人们效法的。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行列严整有序,士卒情绪安稳平静,不可轻率与其交战,等到
敌人内部发生变化时,再出兵进攻它,就有利于我军取胜。诚如兵法所说:“不要拦击旗帜
整齐、队伍严密的敌人。”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征讨公孙渊,而进至辽水。公逊渊果然派遣数万步
骑兵凭据辽隧,企图固守坚城壁垒以抵御司马懿进攻。司马懿率军乘船偷偷渡过辽水后,依
傍辽水构筑一道长围(摆出一付攻打辽隧的架势),然后又命令部队放弃该城不攻,而向其
老巢襄平进发。众将对此决策十分不解地说:“我们不攻打辽隧城,却又构筑长围,这不是
显示我们兵多军威的办法。”司马懿解释说:“敌人现在凭据辽隧坚固而高大的城防设施,
企图把我军拖垮在这里。我们进攻它,恰好中了敌人的诡计。敌人的主力都集中在这里,其
老巢必定非常空虚,我军直驱襄平,这里的敌人一定会心怀恐惧,他们恐惧就会离开坚城固
垒而向我求战,那时我们集中兵力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于是,司马懿率领严整有序的
魏军,越过辽隧而向襄平长驱直进。敌人发现魏军所向直指其后方老巢,果然脱离坚城辽隧
而去拦截魏军。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头痛击,大破敌人,三战三捷。公孙渊退保襄平,司马懿
乘胜挥军包围了他。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曰:“无
邀正正之旗。”①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②,〔次于辽水③。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④,坚壁而守,以距
帝⑤。〕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⑥。诸将曰:“不攻城而
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
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
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贼保襄平,进军围之。〕⑦
【注释】
①无邀正正之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公孙渊:《晋书》称之“公孙文懿”,三国时襄平(今辽宁辽阳)人。魏明帝时,任
辽东太守、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被司马
懿率军所攻杀。
③辽水:今辽宁之辽河。
④辽隧:地名。故址在今辽宁鞍山西之辽河东岸。
⑤帝:指司马懿。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懿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后,追尊其为宣皇帝。
⑥襄平:三国魏辽东郡治。公孙渊叛魏后据此自称燕王。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