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胸中为阳之位。喘而胸满者,病发于阳而盛于阳也。邪在阳则可汗。在阴则可下,此以阳邪盛于阳位,故不可下之以虚其里。里虚则邪且陷矣,而宜麻黄汤汗之以疏其表。表疏则邪自解矣。
合病者,两经同病。邪气盛者,其伤必多。甚则遍及三阳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伤寒之邪。在上则为喘满。入里则为下利。两阳合病。邪气盛大。不特充斥于上。抑且浸淫于里,故曰必自下利,其不下利者,则必上逆而呕。晰而言之。合病下利者,里气得热而下行也。不下利但呕者,里气得热而上行也。夫邪盛于外而之内者,仍当先治其邪。葛根汤合用桂枝麻黄而加葛根,所以解经中两阳相合之邪,其不下利而但呕者,则加半夏以下逆气,而葛根解外。法所不易矣。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麻黄(三两去节汤炮去黄汁焙干称)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内加半夏半升。洗。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少阳居表里之间。视阳明为较深,其热气尤易内侵。是以太阳与少阳合病,亦自下利,而治法则不同矣。太阳阳明合病者,其邪近外。驱之使从外出为易。太阳少阳合病者,其邪近里。治之使从里和为易,故彼用葛根,而此与黄芩也。夫热气内淫。黄芩之苦,可以清之。肠胃得热而不固。芍药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若呕者,热上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而黄芩之清里,亦法所不易矣。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余依前法。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叔和隶阳明篇中。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条隶少阳篇中。
三阳合病。视诸合病邪气为较大矣,而太阳之腑膀胱。阳明之腑胃。少阳之腑胆。热邪盛满自经入腑,故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皆为里为热之征也。夫里而不表,故不可汗。汗之则津亡。胃燥而谵语。热而不实。复不可下。下之则中伤气竭,而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句。顶腹满身重四句来。谓有腹满身重等证而自汗出者,则虽三阳合病,而邪聚于阳明者较太阳为多,故宜白虎汤清而解之。若不自汗出者,则太阳为多。白虎不可与矣。脉浮大。上关上者,病盛于阳经,故脉亦盛于阳位也。但欲眠睡者,热胜而神昏也。目合则汗者,胆热则液泄也,此条盖补上条之所未备,而热之聚于少阳者,视太阳阳明较多矣。设求治法。岂白虎汤所能尽哉。
白虎汤方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