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篇 陽明正治法第一 陽明腑病證十二條

類別︰子部 作者︰清•尤在涇 書名︰傷寒貫珠集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胃者,匯也。水谷之海,為陽明之腑也。胃家實者,邪熱入胃,與糟粕相結而成。實非胃氣自盛也。凡傷寒腹滿便閉。潮熱。轉失氣。手足 汗出等證,皆是陽明胃實之證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太陽陽明者,病在太陽,而兼陽明內實,以其人胃陽素盛。脾陰不布。屎小而硬。病成脾約。

    于是太陽方受邪氣,而陽明已成內實也。正陽陽明者,邪熱入胃。糟粕內結,為陽明自病。活人所謂病患本谷盛。氣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病從少陽,而轉屬陽明得之。發汗。利小便。津液去,而胃燥實。如本論所謂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是也,此因陽明之病,有是三者之異,故設為問答以明之,而其為胃家實則一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經邪未變,故惡寒入腑則變熱而不寒。經邪不能聚,故傳入腑,則聚而不傳。曰萬物所歸者,謂邪氣離經入腑。聚而不行。如萬物之歸于土也,是以惡寒為傷寒在表之的證。惡熱為陽明入腑之的證。始雖惡寒。不久即止。豈若太陽始終有寒者哉,此三條並論陽明受病之證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胃者,津液之腑也。汗下利小便。津液外亡。胃中干燥,此時寒邪已變為熱。熱、猶火也。火必就燥,所以邪氣轉屬陽明也,而太陽轉屬陽明,其端有二。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者,為邪氣未盡,而傳其病在經,此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者,為邪氣變熱,而傳其病在腑也,此陽明受病之因也。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脈沉、病在里也。喘滿、因滿而為喘。病之實也。傷寒四五日。病在里而成實。法當攻里而反發其汗。津液外亡。腸胃內燥。大便為難。所必然矣。表虛里實,亦即表和里病之意。久則譫語者,熱氣乘虛,必歸陽明而成胃實也。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脈陽微者,諸陽脈微,即正之虛也,故汗出少者,邪適去而正不傷,為自和。汗出多者,邪雖卻而正亦衰,為太過也。陽脈實者,邪之實也。然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為其津亡于外,而陽絕于里也。夫陽為津液之源。津液為陽之根。汗出過多。津液竭矣。陽氣雖存。根本則離,故曰陽絕。陽絕津亡,大便焉得不硬耶。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脈浮為盛于外,脈芤為歉于內。浮為陽,謂陽獨盛也。芤為陰,調陰不足也。浮芤相搏,陽有余而陰不足也。胃液枯竭。內虛生熱。雖有陽氣。無與為偶,亦如上條之意也,故曰其陽則絕。以上三條,乃因陽明受病之因而申言之,其下三條,則申言陽明受病之證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發熱無汗,為太陽病在表。嘔不能食者,邪欲入里而正氣拒之也。至汗出,則太陽之邪。

    陽明已受之矣,故曰轉系陽明。太陽寒在皮毛。腠理閉塞,故無汗。陽明熱在肌肉。腠開液泄,故然汗自出也。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熱結陽明,為不大便五六日,為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皆燥屎在胃之征,有時、謂陽明王時,為日晡也。陽明燥結,不得大便。意非大承氣不為功矣。


如果你對傷寒貫珠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貫珠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