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云∶阳升阴加,四序无差。万物禀天地之一气,男女从精血之两耶。三旬而阴气纯浓,子称襁褓,两月而阴气方生,儿呼为牙,在百日名奶星,至半载而为夸,乳童周期而阴阳各半,孩儿千日乃真气方奢。此际全在乳母,能调则和,不调则违。且和者其母慈祥,能调寒暑,乳哺得宜,是以百 顿释,形貌充悦,筋骨隆盛,情性其常;违者乳哺失节,不能调摄,或嗔怒乳儿,令儿邪狂,或酒醉乳儿,令儿惊痫,或有孕乳儿,令儿黄瘦疳积,或感患乳儿,令儿患惊风异疾,或吐后乳儿,令儿呕逆羸瘦,或伤饱乳儿,令儿多热喘急,或房劳未定乳儿,令儿多病,或乳母与孩儿同睡,口鼻之气侵吹囟门,令儿鼻塞,或母过爱, 抱衣服,遇寒常加火烘,热气郁积,令儿患热病,风毒丹毒,又有乳母误将孩儿衣服留于月下,晒晾过夜,被恶鸟羽屎落于衣上,遂成无辜之疾。或将恶相异物嬉戏,乍忽一见,遂成惊忤。书云∶衣安月下,招无辜以为殃,童子未成,见稀物而触忤,皆为母之过失,使儿伤精损血,形体黧黑,四肢枯瘁,病之生杀,从此而来。是以《内经》不载其说,乳下婴孩之疾,有病难治者,皆无所据。中古巫妨氏着《颅囟经》,以占寿夭,历世相授,于是小儿医方兴焉。其次晋宋江左推诸苏家小儿方,传习有验,隋间有巢氏方,撰集《病源》,唐有孙真人留心此术,迨后贤俊群集,名医颇众。然小儿治法,散在诸书,博考群书论说,但有证而无治法,张涣有方而阙脉证,惟钱氏一书,古今所重,谓小儿方脉固难求证,不可以言语取者,乳下之婴,襁褓之孩,故专于一科。古之有言∶医之为难,而慈幼科比诸医者,又出人一头地。虽然人有长幼,病感则一,但幼小不能言者耳。人有四百四证,能调则生,失和则死。幼者归罪于母,壮者或四气七情,或饥饱劳逸,或嗜欲误犯,皆能成疾,故上古神农氏之王天下也,观人之违和,啜草木之味,以定咸酸甘苦,以治疾病沉 。咸以软之,酸以收之,甘以缓之,苦以坚之,奇哉,辛味总摄四傍,然后播种百谷,以养人之形骸。古者巢居穴处,不昧其道,故能全角返质,以道自守,气血坚刚,终保百年之寿。于是乎明医间出,继踵不绝。岐和振袂于前,李华驰声于后。悲哉∶后人巧伪日增,故此天寿不满。虽有明医续世,诊视无功,淫祀妖邪,以求余福,可谓息灯觅朗,枯壑驾舟,虽欲求生,反遭艰险。
大抵养生之士,要识违和之理,则天命无穷矣。
夫人禀阴阳二气而生,得患起自三焦。然冠壮易明,童幼难治。古云∶不能察其幼小者,是以别为一家调理耳。且小儿所禀形质寿命长短者,全在乎精血,二者和而有妊,在母之胎中,十月而生。一月如露珠,二月似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像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发生,七月游其魂,儿能动左手,八月游其魄,儿能动右手,九月三转身,十月受气足。
又《颅囟经》云∶一月胎胞清血凝也,二月胎形成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四月阴灵为七魄,五月五行分五脏,六月六律足六腑,七月精关窍通光明也,八月原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气足万象成而生也。大抵寿夭穷通,聪明愚痴,皆以预定,岂能逃乎?小儿所禀,全习父母之余气,以长形质,故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大小与父母不等,则难养也。初生虽多患,若形体相称,则寿也。小儿回舒转首迟滞,稍费人雕琢者,寿之兆也。若小儿预知人意,身轻力懦者,难养也。古人有言∶譬如梅花早发,不观岁寒,甘菊晚荣,终矜年事,故知晚成者,寿之兆也。若小儿阴大而黑,与身相等者,可养之子;若阴小而白者,难养也。若小儿形体弱,头面多青脉,精神昏瘁者,难养也;若小儿刚悍,眼目俊朗,神气爽健,发绀而泽者,寿之兆也。若小儿精神实则少病,故易养长成也。若形瘁而多病者,难养也。若小儿眼内黑珠少,白睛大,面色 白者,非寿之相也,纵长不及天年。若眼中黑珠大,而白睛少,面色黑形不淡者,亦要观其小儿眼中黑白分明,表里相称,曰寿曰康。若黑珠动摇,光明闪烁,从长亦忧目疾,寿亦不及四旬矣。凡婴孩始生,坐婆急以绵裹指,拭儿口中恶物令净,方可浴,秽若不急拭,啼声一出,咽下则生百病矣。如或浴水未到,且以绵絮包裹,暖大人怀中,浴汤极须调和,若冷热失所,则令儿惊,亦致五脏疾矣。虽浴出亦当暖之。若遇暑月,亦未可去其绵絮,乍出母腹,不可令冒寒气也,宜以预先煎下沸汤,以瓶收之,临时渐暖,不犯生水,则儿不生疮,如此一月为佳,自然长而少病矣。
初生小儿,未乳之先, 用黄连些少浸汁,调干胭脂一蚬壳,抹儿口中,去其腹中旧 粪,方可与儿乳之。三日内,以少朱砂入蜜些少,调灌半蚬壳,一腊以牛黄少许,徐徐抹儿口中。
若儿多睡,慎勿强与乳之。新生浴儿,用猪胆一枚取汁,和入汤中浴儿,则终身不生疮疥。
又用五根汤浴儿亦可,五根者,桃柳楝梅槐,加之苦参白芷,煎汤浴之,辟诸不祥。大凡小儿冬不可久浴,浴则伤冷,夏不可久浴,浴则伤热。频浴则背冷而发惊。若遇热时,以软绢蘸汤拭之。小儿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则令筋骨软弱,时常宜见风日。若爱惜不见风日,令儿肌肤脆软,便易伤损,当将父母穿过旧絮着衣,少假父母之余气,幸勿以新绵着儿,遇其天气和暖无风之时,令人抱向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肤坚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藏帷帐之中,重衣温暖,譬如草木生于阴地,不见风日,软脆不耐风寒。又当消息衣服,无令衣多,多则令儿汗出,汗多则致虚损,风邪易感。夫小儿当慎风池,在颈项筋两辕之间,诸疾从此而发。小儿脐带未脱,不可频浴,频浴则脐中入水,撮口脐风,皆从此起,不可不慎。此乃前人之成说,实后人之龟鉴者欤。
水鉴先生曰∶小儿虽受阴阳二气成其形,气尚未周,何言有脉?直至变蒸候尽,阴阳气足,方可看脉。其髫龀之年,方生阴阳。古云∶男子七岁曰髫,生其原阳之气;女子八岁曰龀,其阴阳方成。故未满髫龀之年,呼为淳阳。若髫龀满后,呼为童儿,始可看脉。小儿初生至半岁之间,有病速看额前眉上发际下,以无名指、中指、食指轻手满按之,若三指俱热,感寒鼻塞气粗,三指俱冷,上吐下泻。若食指热,胸膛不宽,无名指热,乳食不和,以致病也。半岁以上,方可看虎口,周岁以上,看虎口兼一指脉,若五百六十四日,变蒸满足,只看一指脉,以食指按之,上下 转,分取三部。凡言三部,非寸关尺也。小儿三部,面看其色为一部,虎口脉纹为二部,一指脉为三部。五脉者,上按额前,下按太冲,并前三部,共为五脉。小儿有疾病,无恶候,不必掌诊太冲之脉,此脉定生死之要会,如七八岁脉,一息六至为常人之脉,一息八至为热,九至风,五至虚,四至损,三至脱,二至死,十至必是病劳虚损,形容瘦劣。若或体肥面色青白,一息十一二至,谓之虚,是风病,死是为脉乱。
若一息一二至者,为脉不来,其人当厥冷而死。迟若一息十一二至者必死,速则不满三月。
何谓一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呼吸者,即是出一气入一气,谓之一息。其脉若指下来硬隐指急大者,是有积;若来微细,即是冷;若轻虚紧,即是热;时复一大,即是人惊;若大小不匀,即是恶候也。所论浮数为热,伏结为寒,沉细为冷,大小不匀为恶候。数者紧也,浮者轻也,伏者贴也,重手方见,结者乱也,沉者重没,沉细者微也,大小不匀,即是或大或小而不匀,是谓气不生,其人必死也。且如前人备述三脉五脉之法,书之于下,后学将此,不可视以细事。人命所系,务要诚心诊察,兢兢业业,庶几则可,设有所误,祸之不轻,医为人之司命,可不谨乎?
夫小儿三岁以前,若有患,须看虎口脉,次指表节为命关,次气关,次风关。古人所谓初得风关病犹可,传入气命定难陈是也。男子以左手,女以右手观之。
有此通度三关脉候,是极惊之候,必死,余外并可医治。
r纹图 pqxlf1.bmp r 风关青如鱼刺,易治,是初惊候,黑色难治。
气关青如鱼刺,主疳劳身热,易治。
命关青如鱼刺,主虚风邪传肺,难治。
r纹图 pqxlf2.bmp r 风关青黑色如悬针,主水惊。
气关赤如悬针,主疳兼肺脏积热。
命关有此,凡五色皆是死候。三关通度如悬针者,主慢惊风,难治。
r纹图 pqxlf3.bmp r 风关如水字,主惊风入肺,咳嗽面赤。
气关如水字,主膈上有涎,并虚积停滞。
命关如水字,惊风,疳证夹惊候,不拘五色,三关通度者难治。
r纹图 pqxlf4.bmp r 风关如乙字,青黑色主慢脾风,难治。
气关如乙字,主惊风。
命关如乙字,青黑色主慢脾风,难治。
r纹图 pqxlf5.bmp r 风关如曲虫者,疳病积聚,胸前如排算子,肚皮如吹起。
气关如曲虫,主大肠秽积。
命关如曲虫,主心脏传脾,难治。
风关如环,主肝脏疳,有积聚。
r纹图 pqxlf6.bmp r 气关如环,主肝入胃,吐逆不治。
命关如环,难治。
r纹图 pqxlf7.bmp r 此纹若在风气二关,易治,若在命关通度,难治。
r纹图 pqxlf8.bmp r 此纹若在手上,或在面上,或左右脸边,皆是死候。
r纹图 pqxlf9.bmp r 脉曲向里者,是气疳。
脉曲向外者,是风疳。
r纹图 pqxlf10.bmp r 脉斜向右是伤寒,身热不食无汗。
脉斜向左是伤风,身热不食有汗。
r纹图 pqxlf11.bmp r 双勾脉者是伤冷。
r纹图 pqxlf12.bmp r 脉三曲如长虫,是伤硬物。
r纹图 pqxlf13.bmp r 脉两曲如钩,是伤冷。
r纹图 pqxlf14.bmp r 脉一头如环,又有脚者,是伤冷。
r纹图 pqxlf15.bmp r 头面肚上有大脉并青筋,并是食毒惊积,难治。
r纹图 pqxlf16.bmp r 面上有此点子,并是再发之候。
r纹图 pqxlf17.bmp r r纹图 pqxlf18.bmp r 脉如乱虫是常疳,亦有虫疳,蛔虫食积之疳,治之必瘥,凡脉不足细者,并是风气,但消疳,然后取虫为效。
r图 pqxlf19.bmp r 一风关易治,二气关病深,三命关死候。
青色天雷四足惊,赤色飞禽因外入,黑色只因遭水扑,风关候脉应心经。
上黑须知肾脏传,中关黑候又缠绵,人惊此患两相杂,目多直视定痰涎。(下朱砂膏)
下黑须知是再惊,但宣风积便和平,上下是同因打扑,热来闷闲没心情。
上青肝脏有风停,目直便青面更青,中是人惊并四足,渴来发燥不惺惺。
下青原是再惊根,解热宣肠是何论,上下俱青候是恶,十个之中得一存。
上赤风多入肺停,或来发热嗽声频,中是风来入心脏,肠痛频频下泻青。
下赤重惊见本宗,但调心脏有神功,上下一同难治疗,口开目下是知凶。
上青肝脏本因留,目闭身疼四体柔,中是水泻并再扑,热来喘嗽不知休。(下朱砂膏)
下青因是再惊来,妙药宣风定少灾,上下若青俱发热,四肢逆冷奄泉台。
上黑之时目上瞪(两般看),大便流粪又兼青,中见之时状消渴,下热尿黄便安宁。
下黑若见赤相随,气多下泻候如斯(下潮金丹),上下俱同须看手,虚烦燥渴速求医。
上关见此脉,是心之疾也,转泻恐虚而生风痰,俱(下镇心丸,压惊风穿)
r纹图 pqxlf20.bmp r 中关若赤,便多风热(又下解风鬲药。)下关若赤,发热,大肠闲结聚。上关见此黑脉,是肾脏之脉为顺,若是大肠秘涩,生风之候也(下朱砂膏);中关黑脉,生风之候,不为恶候(下中黄膏);下关黑见,无恶候起(下宣转丸,)即痰若自泻,足肠冷(只下温暖脏腑汤药,)不得转换。
r纹图 pqxlf21.bmp r 上关若见此脉,四肢逆,呕吐加喘者,恶候,吐喘定,生候。
中关青脉,风搏触心,急与治风,即瘥(下乌犀朱砂等膏)。
下关青脉,若见无候,好不宣转,瘥,上中俱同,四肢热为和,四肢逆凶候也。
r纹图 pqxlf22.bmp r 上关黑,并眼下黑,童生未满二岁,得此脉与候者,及大肠流,或身体壮热,全者须渴。若下发热,或无渴,与解之瘥。(先下天竺黄散,后下朱砂膏)
黑脉错乱者,腹胀是候。或下痛,即是积候。(下宣风丸散,次下匀气散和胃气)
r纹图 pqxlf23.bmp r 一日赤脉乱者是打扑,(息下镇心丸,及大惊丸散,)脉透中关,立变风候,忌,(不宣转药。)伤虚动脾脏生逆吐者,凶候,用匀气散补虚。
r纹图 pqxlf24.bmp r 如第一日便见此脉,三关都见,是五脏之应。患若第二日,中关部隐隐,或下见。只中关见者,多客候。若三关都见,或隐隐,或面浮者,是精气候,常隐隐者,不交出没,数旬而死。
r纹图 pqxlf25.bmp r 如左手上部脉曲归里者,是伤积,(下保童丸。)曲归外者,客风,触之即发搐也,(下镇惊丸散。)中关若归里者,是客风传变,(下调中散解之。)曲外者凶候,曲候过命关,并外有恶候起者凶候。
r纹图 pqxlf26.bmp r 上关脉乱者,伤冷之患,(下匀气散。)中部脉乱,风者伤热,传风盛之疾,(下乌犀膏,用宣利药而详之。)下关若乱,急须下温脾脏,若下进食凶候。
r纹图 pqxlf27.bmp r 此两双指关,若见青与赤相杂如紫色,无黑者恶候。上关脉见伤寒,必发咳嗽,须解表,微微浮入中关,是风候,(下清金膏。)下关若见,频退为吉,不退为凶候。若孩童从气关传至命关,方可调治。以上秘诀,为神圣之医也,此前人消息,后之学人,宜细推之。
r纹图 pqxlf28.bmp r 左心小肠肝胆肾。
右肺大肠脾胃命。
孙华二真人曰∶凡小儿左手见右手脉,逆恶也,右手见左手脉,为逆恶候也乎。以阳定之而决生死,何况虎口脉平,五岁以上,至十岁以下,自断乳而进食,阴阳备矣。故可以一指而定三关,分寸关尺,象天地之九候也。
凡小儿病鸦声,放黑粪,泻青脓,手 衣缝,目多直视,语喃喃,见人虚笑,覆面向地,啼哭无泪,目无精光,四肢就颈足卧,药到口不纳,四肢卧地,变奶,汗出如珠, 眉,咬指甲,引身长吁出气,爱吃冷水,脚曲如钩,反张不已,言语声震鱼口,吐舌出,唇黑,久患唇红,下气无定,久患爱吃泥土,眼翻脾泻,变痢成赤红,更有无辜之疾候是也。
风噤 猢狲噤 脐风 撮口 咳嗽 伏声 木舌 重 解颅 项强 胸高
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具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脏腑智意故也。何故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变,亦曰一蒸,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上作三十二齿,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变,乃发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 冷,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闭而赤,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者金,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能行立。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别治。是以小儿须变蒸蜕齿者,如花之易苗,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日相合,年壮而视齿方周。观诸变蒸热作惊,须视日角左边眉间脉红是也。大凡初蒸见一条,长一二分,在眉上者轻,自日角垂至眉上,此重,变蒸发热见二条红者,两二次蒸热在内不解,脉红带叉,因惊而蒸,脉青变蒸多次,青在左太阳,因伤风而蒸,自信门青至眉之上,因惊而蒸,三处皆青,三证俱见。若及三十二齿者,变蒸足也。此篇载之于钱氏之书,书之于下,使后人易于便览云。
惊热 温壮 壮热 胎热 脾热 风热 烦热 潮热 积热 虚热 实热 疳热 血热 骨蒸热 夫小儿惊热者,误因惊着,执以为常,致令心气不和,身体微热,睡梦虚惊,遍身有汗,甚者手足掣缩,变成痫疾。此由气血不和,实热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搐。又小儿变蒸亦微惊,所以然者,亦热盛故也。治之以七宝散、天竺黄散、甘露散、辰砂金箔散,皆可治之。小儿因惊则生热,热则心不宁,故睡卧不安,身体 动。心主惊,实则发热饮水,虚则卧而悸动不安,此其候也。
小儿温壮者,由胃气不和,气行壅塞,故蕴积体热,名曰温壮。若大便粪臭而黄者,此腹内有伏热,以四顺饮子治之。若粪白而酸臭,则挟宿食不消,当服紫霜丸,轻者少服,重者节乳哺,增加丸药,当取微利可也。
小儿壮热者,因五脏生热,熏动于外,故身体壮热,大抵与温壮相类,而有小异,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其壮热者,一向热而不止,甚则发惊也,以七实散、大黄朴硝汤,皆能治之。
小儿胎热者,但看初生下,肌肤红白,二腊以后,遍身黄肿,眼闭不开,作呻吟声。此因胎内有热,或因母服热药所致。亦谓之血疸。治之以辰砂金箔散、牛黄膏,乳上吮之,兼以黄柏皮煎汤浴之,此良法也。
小儿脾热,夫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便不可用凉药下之,少与龙脑饮子、地黄膏治之。若大病未已,弄舌者凶,学人慎之。
小儿风热,若身热面青,口中亦热,烦叫不时,有风证者,宜虎睛丸、天竺黄散治之。
若热甚,大便秘涩者,四顺饮子亦可服之。
小儿烦热者,由脏腑实热,血气盛,表里俱热,则苦烦躁不安,皮肤壮热也,以八珍饮子、七宝散,皆可服之。小儿手足多热,心烦躁哭,唇深红,饮水不止,以竹叶石膏汤加朱甘露散治之。
小儿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根据时而发,直欲发惊也。大抵血气壅盛,五脏惊,热熏发于外,故与温壮相类,或来伏热,或带宿寒,夹伏热者大便黄而臭,带寒者大便白而带酸臭气,皆缘脏腑冷热之气俱盛,肠胃蕴积故也。治之以金莲饮、克效汤,加朱甘露散,过期不解,小柴胡汤或竹叶石膏汤也。钱氏云∶假如潮热,是一脏实一脏虚,而内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且如日中发潮热者,是心虚也。肝为心之母,则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以潮热愈也。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大黄朴硝辈诸冷药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约,而津液内竭,纵取一时之瘥,鲜有不成疳病而身瘦也。
小儿积热者,由表里俱热,则遍身皆热,颊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黄,先以四顺饮子、三解牛黄散,利动脏腑热即去。既去复热者,里热已解,而表热未解也,当用惺惺散,或红绵散,表热乃去。表热既去,久发热者何也?世医到此,尽不能晓,或再用凉药,或再解表,或以为不可医,误致夭殇者甚多,此表里俱虚,气不归原,而阳浮于外,所以再发热,非热证也。只用异功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气,则收阳气归内,身体便凉,热重者辰砂金箔散治之,钱氏白术散亦可。
小儿虚热者,因患后平复,血气未匀,四体羸弱,时多发热,治宜调气补虚,其热自退,如钱氏白术散、异功散、加四均子汤之类,或未退,人参生犀治之,此为良法。
小儿实热者,头昏颊赤,口内热,小便赤涩,状如豆汁,大便坚硬,或秘涩不通,腹急,此热证也,宜四顺饮子、大黄朴硝汤、八珍散,略挨动脏腑即安。
小儿疳热者,发热形瘦多渴,吃食不长肌肤者,为之疳热,三四岁后有此疾。盖吃食则有疳,用金瓜丸、五蟾丸、肥儿丸之类治之,最为稳当。
小儿血热者,每早食后发热,夜则凉,世医多谓虚劳,或为疳热,此血热证也。宜服龙胆丸、地黄膏之类,时时与服,即瘥。
小儿骨蒸热者,一岁至十岁,衣絮皆不得者,新绵又不得,冬月以火烘衣被,勿令食桃杏杨梅果实,又不得食炙爆热面之类,皆令儿体热,或因伤寒后食肉太早,令儿体热者有之,或作骨蒸者,宜服生犀散、克效汤、地骨皮饮、七宝散、金莲饮子治之。盖小儿纯阳,未有虚羸形瘵之证,温补之剂寡矣。且如前人论小儿发热,有一十四证,见证立方,多获功效。今人当效前人之心,观形察色,切脉论证,以分表里虚实,设有所误,非惟夭阏人命,抑且欺于心哉。
r面部图形 pqxlf29.bmp r r脑背图形 pqxlf30.bmp r
脉色纯红者,为初得病,为阳,为热,为病在外。
脉色红而紫者,为病传变,为内。外尚有热,或但热为阳。
脉色红或紫而青,为病荏苒,为病一寒一热,外为之变作。
脉色纯青者,为病久而过经,为冷,(为热在内,为阴,脉色青而黄,为病假极,为冷,冷极则变热,治则费力,为虚寒,)则为五脏之邪相干,阴阳之证相反。
脉色青而黑,为病极,或为久病再作,形色黧黑。
脉色黑而黄,黄而露出者,十无一生,大凶。
赤红乃心气绝,盖火属心,主炎上,故知心绝则死。
主切牙、弄舌、虚舌出、满口生疮、木舌、鹅口、喉闭、舌上白胎、舌下重吊、咽喉肿烂、痰涎上壅、鱼口,此为危急恶候。
红脉现变蒸候,主烦躁啼叫,头肚上温温壮热,一二日而退。
太阴上红脉现,伤寒之候,主壮热鼻塞。
文台上红脉现,伤寒三日余,主内热头疼。
太阳脉红至太阴,内外有热,又连文台,热极不解,至武台,渐生变证。
囟门红脉,胎受热受惊之候,主不时惊跳,时多啾唧,夜啼难睡。
额上红脉至眉心,惊风发热之候,引入印堂,惊痰搐搦有热,主小便涩少。
印堂红脉现,心经积热,眉心连印堂红脉,或红影心肝,上焦热蕴,痰涎上壅,贯上焦,夜啼,将生惊候,近眉头左下有凸伏惊,时睡中惊跳。
囟门红脉肿凸,此风热痰生惊,正缘热气上冲攻急,心胃有热痰不止,渐成惊风之候。
以凉剂去痰解热即安。如囟门上红脉,引入印堂,比惊候搐动多日了。
左眉头红,变蒸热未退,肝肺有热之候,当以清肺疏风热、正胃气之剂。
风池红,有风热在上中焦,瞬息将有搐动之候,截风化痰。
气池红,伤风久,传变在脏,三焦有热之候,可频解利。
眉心印堂红,有热惊,痰饮不吐,则成惊搐。
印堂至山根红脉,是心与小肠热候,小便赤涩而少。
山根下鼻柱红,心胃热候,小便连大便皆赤涩。
印堂连至上准红,三焦有积热,可以清凉之剂治之。
准上红黄色,此平稳无恙。
颐门红脉,外肾因风温候,生热为吊。
脸堂红,内有烦躁而热。
右太阳并日角红脉,因吃乳母伤风壅奶汁,成乳癖,停滞生风热痰等证。
右太阴红脉,吃乳母热病痰奶,恐生痰,候引入。
武台红脉,渐成吐泻生惊之候。
风池红,母不忌椒姜面,或猪羊骨汁,毒乳生风。
气池红,母有热痰,乳儿虽至十岁,病亦须发见,此热痰乳入儿五脏,令儿眼目生昏,传变他病。
颐门红,肾中气病,缘母能饮,或好异物,及食鸡鹅鸭子生鱼韭蒜,将来传变异疾。
浮主中风芤失血,滑吐实下分明别,弦为拘急紧为寒,洪脉由来偏主热。
迟寒缓结微为痞,涩脉败血濡气滞。
伏患癖痛沉积冷,弱因患后虚浮是。
脉长阳毒在三焦,短脉胸中食不消,虚主多惊人恍惚,促时加峻命难逃。
结为气痞代羸瘦,牢者骨蒸似火烧,动则血崩精不固,细还酸肿主枯标。
一视两眼精神,二视声音响大,三前后顶囟,四形貌,五毛发。
一两目为五脏精华所聚,一身之神气所钟。若精珠黑光满轮,精神明快,主儿有寿,一生少病,虽有病亦易愈。若眼白多,睛昏懒,睛珠或黄或小,此是禀受怯弱,儿多患也。
二声音大而响亮,五脏之气壮,令儿易得长,设如孩儿自生来不曾大啼哭,乃声音不出,此乃一脏或二脏之阴窍不通,神气怯,或叫声如啾唧咿KT 之状,此儿不寿,而难养必矣。
三囟门乃母气血充实,令儿囟门坚实而耐养。如母多病,气血怯弱,令儿囟门虚软而不实。又后顶囟乃父之精,元气充实,令儿后顶上坚硬而耐养,如父之原气不足,耽酒多愁,令儿后顶虚孔不坚,亦不寿。如父母俱怯,生下儿女,俱不寿。若如此,其父母自亦不能保于天年。前囟又曰信门,道家为泥丸,后信名脑后顶门,头中心顶上,又名百会穴,华陀看面部诀载甚详,囟与信同音,凡前后信及百会间之虚名解颅。
四形貌口大鼻端,眉耸目秀方福。此婴孩易长,福气坚康。如小鼻歪,眉目瓯皱,令儿怪异,不贫则夭,亦是乖雕,此等要剖决。
五发乃血之余,母之血气充实,则发黑而光润,如母因血虚带漏败堕,月事不调,或耽酒多淫,或母胎有患,令儿发黄焦槁,生疳热疮痍之患。
凡视小儿神气色脉,无出于此。五者不能全见,但得两目精神,声音响亮,此可保其六七,此乃汉东王氏之心法,口授之秘诀也。
如惊风搐搦略定,精神如常,神思不改,即是燥冒,烦躁不安,须急急调理,稍缓则不及,事亦惧不疗,须要两眼鲜明为吉,其余难疗之证,须详细审察。
惊风搐搦,两眼不开,不治。惊风定了,两眼亦开不得,不治。
叫不出,说不得,更不唧声,不治。惊风连搐不止,不治。
手 脑膈及咽喉间,不治。口中不时吐出鲜血,不治。
吐不出者,不一月死。信门肿起,红青脉交横见,不治。
大便泻紫黑血,不治。信门如坑陷,青脉现,不治。
惊风搐动,连日不下,不治。寻常无事时, 口 眼,连日搐动,不治。
痰涎满口,咽喉间如解锯,不治,痰涎如水鸡声,乃二气争,不治。
声音不退场门,不治。
诸方书所载,急惊风易治,慢惊风难治,此古今之通论也。意之度之,出自至人传授,别是一宗机杼,精思其诀录方术,真神仙之妙旨也。有若小儿授病之原,即惊风寒暑痰食,各有由属。若治疗之法,迥出一人头地。如寒属膀胱,惊热属心,风属肝,痰食属脾胃,究汤氏幼幼之说,惊风痰常相继于表里,大要察其部位脉色,烛见其病之底蕴,克时获效矣。
脉在囟门额上印堂三处,红嫩则初惊方热,紫脉则重惊而热。囟门属肾,发际属膀胱,印堂属心。
囟门先红,及印堂青,此心之微邪淫水。囟印皆紫红,此同前上证皆轻,囟门青及印堂红,此肾之正邪克心火,必危。
囟印皆青,同上证,病危。如加之左太阳上红,伤风内热。
日解红至眉中,变蒸而热生惊。
右太阳红,食了乳母伤风乳汁。右太阳红青,吃乳母伤寒乳汁。
脉看左太阳及风池。左太阳与风池红,风邪轻,青受风邪重。
左太阳属膀胱,左太阴属肾,左风池属肝,右风池属命门。
加之又看左太阳红,伤风初热。左太阴红,感寒初热。
左文台红,热有五七日传经了,左太阳紫,伤风再受。
左太阴紫,伤寒再得。左文台紫,三四次热了。
右文台紫,久热不退,左太阳青,风变蒸,左太阴青,生惊了。
左文台青,再传经,热不解。印堂红,主风热生惊。
右太阳属三焦,右太阴属脾,右文台属肺,右武台属胃。
右太阳红,吃母感冒热乳,右太阳青,吃母感冒热乳。
印堂青,右太阴青,右文台青,此三处主痰与食。
印堂红,心热生痰,印堂青黑,主胎中惊痰饮。
印堂紫,主有热痰,印堂青黄,主有风痰。
右太阴青紫,伤寒夹风热乳,右太阴青,伤寒乳。
右太阴青,及文台青,武台青,皆是食。
如食伤,因饱食不节,或为冷硬之物,或油腻之物,致令头疼发热,呕吐宿食,肚疼。
如伤在膈上痞塞者,藜芦散吐之,停于肚中,呕吐肚疼,宜用三物汤泻之。
有滞食,缘胃弱克化不迭,心胸满闭肚疼,与化铁丸、消食二陈汤,快膈有中食,因其儿脾胃怯,常有停饮,或食饱兼饮滞而不化,痞塞三焦,如惊风搐搦,或迷闷而不省,似梦如醉,神思昏乱,发热,金星丸主之。
风痫为病废手足,或一手一足,或两手两足,如瘫不随,或 眼,或 口,或口歪牵引颊车。
食痫为病伤肉食,手足搐动,角弓反张,或拳挛,或张狂大声,如羊如犬,大叫吐出饮食方定,其饮食尽被痰涎包裹在其中。
惊痫为病,废头目,吊口目,或一目双目,或昏或盲,或邪视,或头歪,或摇头,或战脑。
痰痫为病,此患似张狂,作之不常,或半年一作,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一身惊搐,不废手足,不废头目,其人张狂如梦中,如半醉,灯下不知人,皆从梦寐中作,所以无常也。忽耳不闻,其目不能视,如狂。
饮痫为病,此患吃食不知饱,忽然连三五日不甚思食,手足搐动,多自梦寐中作,食之太饱,亦便发作。
若 病,如寒邪中得患者,十有九死。
又热瘟病,及中暑发患热者,十无一生。
头疼发热,颈项强硬,不能回顾,摇头口噤,问之全不应人,渐渐角弓反张,痰在咽喉,响者死。仲景栝蒌葛根汤、小续命汤,入麝,《局方》大防风汤主之。且小方脉着书立方者,一百余家,各有所长,惟钱氏比诸家优咏之切,后之学人,熟读玩味,治婴孩之疾,则百发百中矣。今略各证通治方,开列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