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伤寒变症 发黄(述古)

类别:子部 作者:清·吴坤安 书名:伤寒指掌

    湿热俱甚。则发黄。阳明热胜。如橘黄而明。太阴湿胜。如熏黄而晦。

    邵评∶发黄有因热因湿之不同。热属阳明而色明亮者。阳黄也。湿属太阴而色晦暗者。

    阴黄也。故治发黄。当辨其湿热阴阳之不同。

    太阳蓄血亦发黄。但以小便不利。为湿热发黄。小便自利。为蓄血发黄也。

    邵评∶蓄血有身黄一症。非蓄血必发黄也。此以发黄之小便不利。借证蓄血之小便自利。非以蓄血发黄二症对勘也。其实以湿热之小便不利。借证蓄血之小便自利耳。

    又评∶蓄血有身黄者。非发黄因于蓄血也。不可以湿热发黄与蓄血发黄对列。

    盖发黄因外则汗不得泄。内则小便不利。以致湿邪瘀热。郁而成黄。故湿热发黄。小便不利。蓄血不在气分。且小便自利。则内之湿邪瘀热已得外泄。何能发黄。要知蓄血与发黄。无并见之理。热于膀胱。

    则为发黄。血结膀胱。则为蓄血。病之在气在血。有形无形。截然相反。若果太阳发黄。用治蓄血之峻剂抵当汤。服之。则前阴下血如泉而立毙。蓄血而亦言发黄。其误非小。故特辨之。

    蓄血发黄。脉沉细而结。湿热发黄。脉浮滑而数。

    邵评∶此辨蓄血湿热发黄脉象之不同。

    蓄血发黄。则便利而清。湿热发黄。则便黄而浊。

    邵评∶此以便之黄浊清利。辨发黄蓄血。

    太阳失表。瘀热在里。表实无汗。小便不利。身体发黄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使黄从汗解也。

    邵评∶太阳失于发表。外无汗出。而内则小便不利。热入于里而不外越。谓之瘀热。热蒸发黄。此热瘀而未实之症也。因其有表里症。故用麻黄、杏仁、生姜之发汗散表。赤豆、梓白皮、连翘根之苦寒清热而利水也。盖发黄热瘀而未实。故以发汗清利。双解表里为治。

    阳明病。遍身无汗。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是热不得越。瘀于里而发黄也。茵陈蒿汤主之。使黄从下解。

    邵评∶此阳明湿热发黄之症。但头汗而身无汗。郁热上熏而邪不外达也。小便不利。其热又不得下泄。

    而又渴欲饮水。则热之蓄于内者方炽。而湿之引于外者无已。湿与热合。瘀郁不解。未能表达里通。

    势必蒸发为黄矣。用茵陈蒿汤苦寒通泄。使内瘀之湿热下趋。则黄从便出而下解也。此条伤寒论原文有腹满一症。因邪不得外泄下通。郁热为黄。邪深入里而腹满。为阳明热实之症。故方中用大黄清湿而下里实也。

    太阴病小便不利。湿土为热所蒸而发黄者。茵陈五苓散主之。使黄从小便而解。

    邵评∶太阴湿伏。不从小便而下泄。遏于内而蒸热为黄。此太阴湿热症也。用五苓散宣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加茵陈以清渗湿热也。盖太阴湿郁蒸热为黄。热而未实。当宣其气化。使邪从小便而解。

    瘟疫论云。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其传为疸。身目如金。宜茵陈蒿汤。若用茵陈五苓散。不但不能退黄。即小便亦难利。此乃胃家移热。是以大黄有专功也。

    邵评∶瘟疫湿浊之邪传入阳明。热在中下二焦。结而成实。气不宣通。郁而为黄。

    此阳黄实热。用茵陈蒿汤。下其热实也。盖疫邪热入于里。阳明胃家热而成实。故用茵陈蒿汤下其热实。

    与上条湿热发黄。热而未实者不同也。

    伤寒身热发黄。无表里症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邵评∶此阳明之经症。表无邪郁。里未成实。故曰无表里症。乃身热发黄热瘀阳明经也。故但治以清热。

    凡发黄。热多脉必数。一身不痛。解毒为主。湿多脉必缓。一身尽痛。渗湿为主。

    邵评∶热盛阳明。蒸郁为黄。脉数而身不痛者。阳黄也。清热解毒治之。太阴湿胜。

    滞气为黄。脉缓身痛。湿入经络。而为阴黄。渗湿行气主之。惟热黄脉数属阳明。湿黄脉缓属太阴。

    阳明发黄。热多。二便俱秘。茵陈蒿汤。

    邵评∶此阳明热实发黄之正法。

    太阴发黄。湿多。小便不利。茵陈五苓散。

    邵评∶此太阴湿郁发黄之正法。

    身热发黄。无表里症。栀子柏皮汤。

    邵评∶此阳明经瘀热发黄之治法。方中宜再加泽兰、红曲以消瘀。以上论阳黄症。

    发黄汗出身冷。脉沉迟。小便不利。口不渴者。阴黄症也。五苓散加干姜、茵陈。二便俱利者。

    理中汤加茵陈。

    伤寒遇辰戌丑未年。太阳太阴司天。医用寒凉太过。往往有阴黄之症。脉沉迟。肢体冷。而发黄者。宜理中汤加茵陈主之。小水不利。理中加二苓官桂。呕者理中合二陈生姜。若天久霪雨。湿令大行。又当理中合平胃为当。甚者加附子。

    邵评∶寒水湿土当令之年。如其人阳气本虚。偶受湿邪。医者过用寒凉。伤其中阳。而成阴黄之症。所见脉症。俱是阴寒之象。与阳黄之热实者大相迳庭。用理中汤加茵陈。温运中阳而化湿也。

    阴寒甚者。当加附子以扶阳泄浊为治。若中阳虚弱。寒湿内伏。阳气不得宣化。而小水不利。加苓、桂以通阳利水。呕者。胃虚有寒痰也。合二陈生姜。以和其胃气而化痰饮。惟久雨湿盛。阴浊之气太甚。脾胃中土受戕。故用理中温运中宫。合平胃除湿化邪。此脾阳虚弱。寒湿内伏而成阴黄。治以温中化湿为主。

    脾绝似黄症。一身尽黄。寸口无脉。鼻中冷气。摇头直视。环口黧黑。形如烟煤。此脾家真气绝。非发黄也。第一书云。胆气绝。则面黄。脾气绝。则身黄。此皆黄如土色。干枯无神气者也。

    邵评∶脾为阴土。黄者。土之本色也。脾阳衰乏。阳气不运。故寸口无脉。阳微欲绝。

    则气冷不温。所见各症。纯是一派阴浊用事。微阳将欲埋没。脾之真气告绝。土之本色。发露无余而外现。

    故一身尽见黄色。此脏绝之症。与发黄之有外邪者各殊也。

    金鉴云。环口黧黑冷汗者。阴黄死证也。身体枯燥如烟熏者。阳黄死证也。

    邵评∶阴黄阳绝则死。阳黄阴竭亦死。


如果你对伤寒指掌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伤寒指掌》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